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天下安康 > 第四十四章 南线战区

天下安康 第四十四章 南线战区

作者:鸣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2-24 08:16:14 来源:转码展示1

黄明远得知黄明离和周法尚已经占领平壤城已经是数日之后的事情,虽然对他们的突袭抱有重大的希望,但当这个好消息传来之后,黄明远仍然欣喜若狂。

这些年来,黄明远的作为早就足以载入史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但黄明远却从未因此而洋洋自得。不是黄明远真的多谦逊,而是黄明远知道自己是在循着前人的脚步,这些事情即使没有自己,也会有人去完成,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但今日这件事不一样,黄明远提前半个多世纪灭亡了高句丽,这是整个历史都不曾出现的事情。这一件事,将会彻底改变整个东亚的历史发展,给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中国之后甚至有可能永远的将这块土地收入版图,黄明远如何能不开心。

这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为这个民族做得做大的贡献,没有之一。

当然灭亡高句丽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历史上唐朝也曾先后灭亡了高句丽和百济,其威不亚于此时的自己,但最后却便宜了新罗。

现在虽然高句丽提前灭亡了五十年,但二者对于这片土地的觊觎仍然不会减少多少。所以大隋在这里,不仅敌人没有减少,反而由一个变成三个。百济、新罗和高句丽的余孽,一不小心,便有可能得而复失,为他人做嫁衣。

黄明远顾不得处理浿水之战的俘虏,他将全部事务交给张文远和蔡知运二人处置,便昼夜赶往平壤。

黄明远担心弟弟初占平壤,无法完全处置好战后事宜。

然而等黄明远赶到平壤之后,超出自己所料,这个弟弟做得很好,平壤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安定。

他恢复了平壤的社会秩序,稳定了平壤的民生,缴获了大批物资,保护了整座城池,清除了大批高句丽余孽,也选拔出一批心向大隋的高句丽人······

黄明离的种种稳当措施,让黄明远看出了他的能力。

平壤离襄平太远,若是由襄平直接管理恐不方便。况且未来整个平壤有可能成为对抗新罗和百济的前线战场,必须将指挥中枢前移。当然黄明远本人的未来的重心还是中原,不会改变。

所以黄明远准备将萨水以南单独设为一个战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战事。至于统帅,当然是自己的弟弟黄明离。

若论能力,才二十九岁的黄明离此时还略显稚嫩,军中比他有能力、有资格担任南线统帅的并不少。张文远、蔡知运、达奚暠等人都比他要合适。但乱世马上来临,黄明远也得多做准备,用亲不用贤,辽东和乐浪,是必须要稳稳当当的。

未来的平壤战区,最重要的还是军事。

此时高句丽的汉水流域几乎全部丢失,从平壤往南,除了有一道灭恶山脉以外,几乎一片坦途。而隋军若是退到灭恶山脉以北,则无异于放弃朝鲜半岛最膏腴的汉江平原。所以未来若要进取,甚至是守住高句丽以前的疆土,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左武卫是黄明远手上最精锐的部队,当然不能留在平壤,黄明远乃从其中抽调万余人,再加上万余在高句丽解救的萨水之败的隋军俘虏,新组建乐浪军,由黄明离担任主将,又以左武卫虎贲郎将张希康和虎牙郎将郭恩一为副。

萨水以南,以平壤为中心的地区,在汉魏时代叫做乐浪郡。

而安东左、右二军也留在平壤。其中安东右军总管原本是徐哲,这一次黄明远也将他调回,又以黄明离兼任安东右军总管。安东左军的总管是达奚暠,未来黄明远会表奏其为乐浪郡太守,基本上在安东左军也只是挂名。高聂、李进都忠于黄明远,这样留在平壤的三军则全部掌握在黄明离手中。

三军之中,乐浪军有两万一千人,安东左军一万八千人,安东右军一万七千人,三军共计五万六千人。其中安东左、右军满编之后三军将会有六万一千人。

黄明远又以此战归降的三万多高句丽、百济降兵,改编为顺义五军,皆由黄明离统一指挥。这些高句丽、百济降兵,别看跟隋军打不成样子,但作为二鬼子,反倒是凶狠的很。一如小胡子的“俄解军”,皇太极的“汉八旗”。

这些人原本出身不高,在高句丽时代也是下层人物。但因为隋军的原因,此时在高句丽突然享受上等人的待遇,又如何再愿意回到被压迫的旧时代。

高句丽被灭亡,再叫平壤就不合适了。黄明远遂恢复了平壤的旧名朝鲜,自汉武帝时,这里便被设置朝鲜县了。

这个朝鲜跟后世的朝鲜意义可不一样。

朝鲜之名最早源于箕子朝鲜,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东逃,把朝鲜的名字带了过来。后来的朝鲜则是明朝时重新回归古名,有着“朝日鲜明”之义。

(争议太多,一种解释而已。)

同时,黄明远又调辽东令房玄龄为新设的朝鲜令,负责萨水以南的政务。

八月二十日,安置完平壤的事情之后,黄明远准备返回辽东。

临别之际,黄明远叮嘱弟弟,一旦新罗、百济和高句丽的余孽反攻,朝鲜城是大隋的底线,绝不能丢。

同时要加快当地的汉化速度,既然高句丽国已经灭亡了,以后最好也没有高句丽族。

·········································································································

出了浿水河口,便是波涛万里的黄海。

从此地往东,便是山东半岛,后世的威海港到朝鲜的黄海道还不到二百海里的距离,乘坐游轮也就十多个小时。可这一水之隔,骨肉千年分离,慈母望子,游子思乡,却终不能回归母亲的怀抱,不应该啊。

故土东没胡尘里,西望王师又一年。

黄明远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消逝的浿水河口,感慨万千。这是浿水,是上溯至《史记》、《汉书》里就被命名的浿水,不是什么大同江。

黄明远转头跟身边的徐闻膺说道:“让人在浿水河口立一块石碑,上面就写‘永为浿水’。”

徐闻膺被弄得一头雾水,不解其意,不过仍然点头称诺。

黄明远看出了徐闻膺的莫名其妙,可这是因为他们不懂自己内心的唏嘘与哀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