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隋唐吃瓜演义 > 第62章 二龙山(六)

隋唐吃瓜演义 第62章 二龙山(六)

作者:佳期十二红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23 05:26:27 来源:文学城

从西河回来之后,入关中之策就定下了。大军将发,李世民忙得脚不着地,吃住都在军营中。石胜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前往教军场的路上,段志玄也跟他在一起,一边走一边问:

“我十四岁就去辽东打仗了,冲锋陷阵自然是不怕的,可我从来没带过这么多兵啊!一千多人,都是新兵——西河倒还无妨,这会儿要进关中了,一定会有大仗、恶仗要打,这兵可怎么带?二郎,你一向最会打仗,你可得教教我!”[1]

李世民也不客气:“那我就给你讲讲我是怎么做的吧——带兵打仗,头一桩就是要扎扎实实做侦查。山川地理要了然于心,敌情、民情要摸透——敌人是骄兵还是哀兵?是主力还是偏师?是铁板一块还是乌合之众?部署如何?有何动向?敌将惯用什么伎俩?现在意图何在?为了获知这些,你得用各种手段不间断地刺探军情,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亲自去。战机往往转眼即逝,没有什么会比亲眼看到的更及时、更可靠——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如此。”

“摸透军情,这是往细处看,可是同时你也得往大处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你不能只看到自己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你得知道你在整个局面中的位置,得知道当前真正的轻重缓急。这样,你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对任何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应变。而不是只做对上唯命是从的表面文章,还洋洋自得于军令如山……”

正在这时,他看见石胜向他们走过来了,脸色明显不对。

“唷,这不是石校尉吗?——看你一脸怒容,是谁得罪你了吗?”

“我正要问你呢!”石胜心里急,说话就难免有些冲,“我听说,上面要把我调到左军去带新兵——有这回事吗?”

“怎么?石校尉不愿意去?”李世民假作一讶,“家父说,你到了左军就将升任朗将——这等好事,别人求都求不来,你怎么塞进手里还不要呢?”

“咳!不是这个理啊——我到了左军,那不就跟曾郎和我那些旧部都分开了吗?这怎么行呢?年初你第一次上二龙山,不就已经答应过我,不能把我们分开吗?怎么现在就反悔了呢?”

李世民暗叹了一声——他倒是也这么对阿耶说过,觉得石胜未必肯去,还是换别人的好。可阿耶却说,二龙山降而复叛,怎么还能提当初的条件呢?他争辩道,那都是王威、高君雅造的孽,又不是二龙山的错,凭什么因此反悔呢?——这话他自己都不服,又怎么能对石胜说?

若不是后来阿耶又说,只当是借到左军,定长安之后仍把他们调回一处,他是定要留下石胜的!

“石校尉,你休要动怒,听我把原委说与你听。家父说了,只当是借你到左军,定了长安就把你们调回一处,只是现在我们有困难——新兵太多,缺少能练兵、能带兵的军头。右军有我经营,倒还好些;左军干才尤少,因此家父让我分一些人到大兄麾下,协助他统领左军。石校尉,我们既然共图大业,有困难就该一同解决才是。你能把家乡的一群走投无路的农夫带成一支劲旅,可见你有练兵之能。如今我们招来的新兵,也不过是另一群走投无路的农夫,他们跟你们一样,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归田园、平安到老。寨主你愿意带你的同乡们,让他们能够多打胜仗少阵亡,如今你也教一教这些新兵,让他们上了战场少流血吧!”

李世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石胜听罢,也有所动容。可是转念一想,还是觉得不行——

“可是我们那里也招了新兵,也需要我啊!——二郎,这活儿你派别人吧,我真的不合适!大郎刚来半个月,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左军的兵也不是我招的,上上下下没一个熟人,什么事都不便宜,怎么着都不舒坦……唉,总之,我是不要去左军的!”

李世民见他如此抗拒,也没奈何——眼下这支军队,真的是一帮乌合之众,禁不起挫抑。正因如此,在取西河的路上,有人偷了百姓的东西,他们只是找到失主,照价赔偿,却不曾勘问偷东西的人。况且,石胜说的话也确实有理——既然如此,回明阿耶,换一个便是!

对了,朔州人桥公山,孤身来投,未带亲随——对于他而言,左军右军都是一样的陌生,不如就换他去?

七月初四,唐国公李渊以第四子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后方悉听调度。次日,率领甲士三万自晋阳出发,立军门誓众出师,并传檄诸郡县,表示欲尊立代王。

初八,李渊至西河,慰劳吏民,赈济贫困。七十岁以上者,皆赐散官。其余豪杰才俊,依其才授予官职,口中询问功绩与能力,手上就写下官职品秩,一天就任命了千余人。受官者连告身都不必,拿着李渊所书的官名即可上任。

一路南行,入雀鼠谷之后,十四日进驻贾胡堡。离此五十余里的霍邑,驻扎着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的两万精兵,还有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率领骁果数万,屯兵河东——李渊声称要入关拥立代王,可是这些兵马恰恰是代王派来阻挡他们的,颇有几分滑稽。

秋雨滂沱,道路泥泞,军不得进。李渊遂派沈叔安、崔善为等,挑选羸弱者前往太原,再运一个月的粮草,以待雨霁。

十余日过去,霪雨依旧不止,而军中粮草将尽,太原的粮草没有运到,前往突厥请兵的刘文静也未归来,石胜明显能够感觉到士气越来越低落。可巧此时军中又有传言,突厥将与刘武周合兵,进攻晋阳。李渊召集诸将,议论北还晋阳之事,石胜与曾荣未得与会,不知他们会议论出什么结果,一个闷闷不乐,一个惴惴不安。

正在此时,忽然又闻报,说有义士生病了。石胜忙去看望,一见他那样子就是一惊,再一问吃了什么,不由他气不打一出来——这哪里是生病了?分明是吃了山中的蕈子中毒了![2]

“我跟着母端儿在这儿拼杀的时候,什么野菜什么蕈子没见过?——有的可以吃,有的是不能吃的!你就是饿昏了头,也不能逮着什么吃什么啊!唉,看来得教你们认一认野菜和蕈子,免得仗还没打,人先病倒了!”

探过了病人出来,正赶上那边散帐了。石胜急忙去找李世民,却见众军头早已把他团团围住了,争着问结果如何——他来晚了,都挤不进去。

却见李世民把脸一沉:“你们各归各位,约束义士——没有我的命令,不得轻举妄动!”

李世民虽然年轻,可是作战勇猛,又兼智谋超群,人莫能知,因此众人都对他心服口服。难得他如此严肃,无人敢于违拗,只得领命散去,却唯有石胜没走。

“石校尉,你这是有事?”李世民面色有所缓和。

“正是——有义士吃蕈子中毒了。我想粮草一日不到,就难免还会有人去找野菜和蕈子,应该教他们认一认,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麾下的义士,有不少都是在这一带打过仗的,最熟悉这里的草木鱼虫,不如就让他们去教——不知二郎意下如何?”

“说的是啊。”李世民一向从善如流,“我也在这里打过仗——那时也会缺粮草,这里的野菜和蕈子,我也尝过。当年一起的人,现在也有还在军中的——这些他们也懂的!”

“嗳,不如查一查籍贯,凡是临汾郡这一带的人,都挑出来,说不定他们也知道呢?”

说干就干,李世民找了几个人,对着军书把临汾郡的人都挑出来,又命各军头对着挑出来的姓名挨个去问。石胜此时才意识到,原来新拨到自己麾下的人里面,也还有几个家乡就在不远处。可是就这么一问,他发现事情不妙了。

自家的老兄弟们倒还好,新来的那几个,竟然没有一个还老老实实待在军中——都当了逃兵!

——二郎让我“约束义士”,我就约束成这样?不成,得把他们抓回来!

石胜派出熟悉道路的老兵去追,其时天色已晚,逃兵还没追到,李世民却来到了他的帐中,面色煞白。

“呀,二郎,你怎么来了?”

“我来问你——临汾郡的义士,是不是都逃走了?”

“这个……也不是——以前跟着我的老兄弟们都没走,逃走的都是新来的。”

“果然——你这里也是如此!”

李世民擦了擦头上混在一起的汗水和雨水。

今日议论军情,众将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他虽坚持不能退兵,却没能说服父亲打消这个念头。散帐之后,他命各军头各归各位,约束义士,本是想先稳住右军,争取时间多说服几个人,再一同去谏阻退兵,以期能使父亲回心转意。可是如今看来,阻止退兵简直是刻不容缓了!

“前路艰难,士气低落,还没有退兵,临汾郡的人就已经跑了,一旦退兵,人心一散,岂不是退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逃走?——离太原越近,本地人就越多,逃兵也就会越多!倘若敌人再从后方追击,我们早已土崩瓦解,哪里还有活路?”[3]

石胜听他这样说,也是一惊,再往他面上一觑,看到的竟是从未有过的焦惶。还没来得及回应,忽听帐外有人高喊:“石校尉,我把李信抓回来了!”

TBC

[1] 《段志玄碑》记载:“隋大业中,薄伐辽左,公召募从征,年始十四。”《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记载:“义兵起,志玄募得千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

[2] 《资治通鉴·隋纪八》记载:“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3] 看一下《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里面李世民的原话:“今者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兵散於前,敌乘其後,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我觉得我这么编还是挺合理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2章 二龙山(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