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谁懂,我重逢了学生时代的暗恋对象 > 第11章 Chapter 11. 晕轮效应

从我最后一次见到C,再到我又一次见到B,其中隔了足足快五年。

这五年间的故事并不是空白。

大三那年,我去英国交换了一个学期。这期间风平浪静、无事发生,转折在我快要离开英国时。

一个朋友邀请我临走前去伦敦看跨年烟花。继上次的时代广场跨年后,我对这类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但是我回国的机票刚好在1月3号,也恰好是从希思罗机场飞,如此说来,去凑个热闹也无妨。

其实烟花一般,不过氛围渲染到那个份上,心里总有三分感动四分激动和七分怅然。我忽然想起了B。

这个名字已有多年未曾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我试图回忆他。

B从前也是有几分浪漫的人,至少他能鉴赏我写的酸诗,偶尔也会蹦出两句罗曼蒂克式的金句。他会画画,不是出于艺考的目的,只是爱好而已。他的手指修长,我曾以为他会弹琴,一问之下才得知他不会,我还为此遗憾过……那会儿我的头像是大本钟,他的头像是巴黎铁塔,这怎么不算情侣款呢?

多么朦胧的青春往事。我又一次发现,我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

我和身边的朋友讲了这段烂俗的故事,从“搬运”风波起到明信片为止。

她认真地听着,没有嘲笑这个索然无味的青春期插曲,也没有不耐烦。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美好的女孩子。

“你已经很久没见到他了。”我说完后,她评价道。

“是啊。”不是不遗憾的。我知道在高考结束后他们有过一次比较大型的同学聚会,但我没有去。

“为什么不去主动联系他呢?”她问。

我怔了怔,下意识拒绝:“没必要吧。”

“为什么没有?”她反问,“现在,你喜欢的不还是那种类型的人吗?”

“哪种?”

“戴眼镜的清秀理工男。”

“够了,我没有。”我忍不住笑了,“我只是喜欢某种氛围感。”

“我觉得你只是慕强。”

“啥?”

我的朋友是一个心理学学生,于是她认真地同我说道起来:“在你遇见他们三个人时,你都是处于低位的,对不对。他们或而内向或而外向,即便不是天之骄子也是学生时代典型的乖小孩,是有违于你那种叛逆的人,对不对。”

这也没说错。

“我觉得,你才不是对他们念念不忘,你是没放下当初的自己。”她一锤定音。

是吗?

“你知道什么是晕轮效应吗?”

“不知道。”

“就是说,你对他的印象是由初印象推演而来。换句话说,你只看到了一个小的优点,就觉得他整个人都熠熠生辉。”她说,“说白了就是你的想象力是最大的滤镜。”

好生嘲讽。似乎多年以前,C就对我戳穿过这个事实。而几年后,我还是没能打破这层滤镜。

“你离开纽约的时候有感到难过吗?”

“没有。”

“在他说他要去追求那个女孩的时候,你难过吗?”

“倒也没有。只是像是确定了一些事情一样。”

“那就是了。”

她的理论是:与其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如主动出击去联络B,这样的话,也许和C一样,我会发现他已经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人,也因此可以放下这个人。

我深以为然。

想想高一同学聚会时B淡漠的样子,估计他连我这号人都快忘了,想来也不会记得我说过喜欢他的事情。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会是别人。

我朋友的话让我清醒过来。

其实我原想把这本小说取名为《晕轮效应》以纪念她对我的点拨,然而斟酌之后还是用了现在这个有些无趣的名字。

毕竟,这原就是一个有些无趣的故事。

和B复联不难。

我们一直躺在彼此的□□列表里,费了一番工夫找回密码重新登录后,我主动给B发去了我的微信二维码。用的理由也很坦荡:不用□□了,不如加个微信保持联系。

很快就收到了B的好友请求。

我迫不及待地通过、打招呼,然后点进B的朋友圈。

B的朋友圈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看上去就是个典型的、无趣的理工男。

有多无趣呢——当我写到这里时,我试图回忆起那时候他用的朋友圈三件套是什么,却连一个头像都记不起。要知道我可是以超凡脱俗的记忆力而闻名,就连十几年前的一些琐事都能记得一清二楚。能让我忘记,足见B的朋友圈是没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兴致勃勃地主动开启一场对话。

我之前说过,主动的人会先变joker,不过好消息是,主动的人也可以先下头move on。

三言两语间,我总结出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B已经全然变了。

尽管朋友圈没有他本人的照片,可是他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已经足够让人无语凝噎。

女生厌恶的男生类型无非可以概括为:1、strong;2、油腻;3、势利;4、轻浮;5、厌女。

B已经中了前两条。

我们短短几番对话中,也不难捕捉到类似的讯息。

得知我正在留学后,B说:“留学好啊,留学比较轻松。”

“?”

“不用高考,容易多了。”

我顿觉索然无味。

这种莫名的敌意和隐隐的优越感我很熟悉,互联网上经常有这种人嘛,不稀奇。可是为什么B也会如此?

为什么从前明媚的人会变成这样?

我想了很久,方觉一切都有迹可循。毕竟“小太阳”何尝不是“世故”的另一种诠释,于他有利的人自然能体会到拂面春风,于他无用的人却受不到这样的温暖,正如太阳也不会公平地照在每个人身上。

我对他而言毫无价值,所以他不介意在我面前展现出不友善的一面,这很正常。

就像我也会在网上当喷子一样。

不过,他话锋一转,告诉我:“我之前在学生会。”

“嗯?”

“他们想让我当部长,不过挺累的,我没答应。”

我:……

我朋友说:“果然,男的过不了三分钟就要开始装。”

我的另一个朋友锐评:“感觉他以后会变成那种在饭局上劝别人喝酒的男的。”

或许吧。

B有一次随口问我:“为什么要去留学呢?”

“一直是这么规划的。”

“你藏很深啊,以前都没听你说过。”

“毕竟我也不适合高考。”我试探性地说,“如果有可能,还是想回到以前上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开心。”

B发了一个“笑哭”的表情:“如果有可能,我选择不要出生。”

这天很难聊下去。

“早知道我也出去留学了。”

“为什么?”

“国内嘛,累。”

B似乎总认为海外的生活是简单模式。我并不是一个会认真去纠正别人的人,所以姑且听之。

我问他:“那你当时为什么没选留学?”

B半晌没回我,之后才说:“不想离家太远。”

我朋友非常不喜欢B,她说:“我看不起没有闯劲的人。尤其他还是个男的,老想着回家躺平干啥。”

我觉得她这么说有些武断。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我也不喜欢没有闯劲的人。我知道有人会喜欢一帆风顺、没有太多波澜的平静生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回家发展都会容易和顺利许多。然而扪心自问,我或许不是一个很野心的人,但我也不是一个会在家乡呆得住的人。

再后来有一次,B说他的高中生活很难评,我说其实我也是。

正如同学聚会前我开玩笑似的表白一样,我又一次玩笑般地说出真话:“你知道吗,当年你可是我的精神支柱呢。”

B发来一个问号,我三言两语说了明信片的事,末了补充道:“现在看来是很小的事,但是在当时,写这些明信片对我来说可是很重要的一份寄托。”

事隔多年,我已经无法细细阐述我的高中生活是多么压抑。而那时面对B,我也下意识地没有细说。

只有在意的人会愿意聆听细节。

我已经学会了少说废话。

虽然我不想把B抬得太高,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他所扮演的抽象的“精神支柱”角色改变了我人生。我在申请本科的文书里写了我的高中氛围,也写了群体和融入的问题,也写了那些从未寄出的明信片。

这篇文书最终让我迈入了梦校的大门,也让我顺应少时的心愿,学了社会学。

那些被深藏箱底的明信片,每一张都写满了我的纠结和挣扎,每一张的抬头都是那个遥远的他。

自高一暑假草草一面后,那漫长的几百个日夜里,我一直想着,等再次见面的时候,他会惊艳于我的变化。后来我成长为了更好的人。虽然说不好这个虚无的念头在其中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但是B也算是促成我改变的一个小小因素吧。

面对我的感慨,B却只是说:“我何德何能能成为你的精神支柱,是你改变了自己。”

他是对的。

那个叛逆的少女已经渐渐远去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印记,有时候我看着自己都会觉得陌生——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

但是B说的对,是我改变了自己,是我让自己走上了一条更好的路。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会被这种理工男吸引,他们身上那种冷淡的理智总能及时打断我漫无边际的遐思。

我朋友也是对的,我是一个慕强的人,我只是想要获得这份理智。

之后我们没有再聊过天。其实我和B一向无话可说,所有的交流都只能停在浅层。我们就像是伦敦和巴黎,略有相似却截然不同。

C一语成谶:B最大的魅力就是我的想象力,他最大的滤镜就是逐渐淡去的回忆。

至少我践行了对C的承诺,没有把那些明信片给B看。

这是2019年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