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霜雪尘埃 >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 归英曼演说女儿国

霜雪尘埃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 归英曼演说女儿国

作者:李千重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5 10:23:12 来源:文学城

第六十八章 归英曼演说女儿国

很快这一年便结束,挂在墙上的新日历已经是一九五七年。

七月七号礼拜天恰是小暑,本来七月里天气便是酷热,这一日仿佛是为了不辜负节气,更加闷热了,贺健莲扇着扇子望着窗外:“到底什么时候会有台风?”

梅思手里拿着笔,正在本子上计算着:“健莲姐,从四月到现在,又赚了一块七毛五分,你要把股息取出来么?”

贺健莲手中的扇子往桌面上一扑:“不拿,都放在里面生利钱。”

梅思点点头:“那么到如今便是一百零六块三毛二分。”

贺健莲盯着那本子上的阿拉伯数字,又是憧憬又是惋惜:“可惜我们本钱不厚,否则早该赚个三十块五十块。”

梅思手里捏着铅笔笑道:“积少成多,慢慢来,天长日久,也是不很小的一笔数目。”

贺健莲咧嘴笑道:“你说得对,你等等,再帮我添二十块钱!”

就在这时候,忽然楼道里一阵喧嚷:

“阿春婆,你家的亲戚来了?”

“从‘那边’过来的么?瞧这瘦得哦!”

二妮是顶爱看热闹的,听到外面这样嚷,登时丢下铅笔,从屋子另一角嗖地一下站起来,三两步跑到门口,开了门便跑了出去,贺健莲在后面骂道:“跑什么?有鬼招了你的魂儿去了?功课做完了么?”

二妮答话的尾巴远远飘来:“回来就做!”

见她跑得没了影子,贺健莲回头和梅思抱怨:“这丫头,哪儿有事哪儿就有她,我刚让她做算术题,这一听到有动静,题都不做了,就往外跑。一个姑娘家,这么不稳重,也不小了呢,都九岁了,还这么疯疯张张的,将来可怎么说婆家?可说前两天也听阿春婆讲,那边过不得日子,商量着要让亲戚过来呢,现在可真就来了,也不知是几个人呢,她那里能不能住得下。”

梅思笑道:“等一下二妮回来,便全都知道了,这小姑娘顶能打听事,还都记得清清楚楚的,等闲不会报错。她若是爱这个,将来和我学速记,也去报馆做事吧。”

贺健莲本来对女儿很有些不以为然,一听梅思说这句话,便乐起来:“也得她能像你这么有学问才行啊,否则对着那白纸,都写不出字来。”

两个人又聊股票,过了大约二十分钟,二妮跑了进来,站在门口睁大了圆溜溜的眼睛,又脆又快地说道:“梅大姨,妈,阿春婆的孙外甥来了,还有他的爹和姐姐,阿春婆屋子里现在可热闹呢,大家都去看,她的那个孙外甥可有意思呢,白面书生,进门就说要帮忙烧午饭,阿春婆忙忙地便去外面煮粥。”

贺健莲噗嗤笑出来,伸出扇子遥遥地拍打:“你个小妮子,知道什么叫‘白面书生’?”

二妮马上便应道:“薛伯伯讲三国,诸葛亮白面书生。”

贺健莲乐道:“这么一说,阿春婆的那个孙外甥倒还是能掐会算的。亲戚既然来了,咱们少不得去看看,她梅姨,我这里有两个馒头,就带了过去,我们一起去瞧瞧。”

一听说是从“那边”过来的,梅思登时也无心再计算股息,将本子和笔收起来,便同贺健莲一齐上了七楼,走近阿春婆门前,果然几步路远就听到里面喧哗的人声:

“怎么过来的?”

“**还阻拦么?”

“你们可受苦了。”

贺健莲当先踏入门去,进门便叫:“阿春婆,家里人来了么?我们来看看,这里刚好两个馒头,配着粥吃吧。”

梅思紧随其后,展眼一望,阿春婆房里三个生人,从前未见过的,衣衫破破烂烂,干瘦干瘦,脸颊都凹了进去,显得那嘴和鼻尖便锐利了。

苏凤香正坐在凳子上,听了这话忙道:“刚冲了油茶面,正好配馒头来吃,有干有稀的。”

临时煮粥哪里来得及?方才苏凤香出门探看情形,一见阿春婆要开火煮粥,立刻就说:“我家有油茶面,开水一冲就可以吃了。”

于是回屋去拿了半包油茶面过来,各人冲了一碗,正在那里喝着,此时又有馒头,更瓷实了,那一个年近三十的女子,想来是孙外甥的姐姐,接过馒头来,死盯着吞了一下口水,然后一手一个,分给了两个男人。

或许大凡女子的口齿总比男子便给些,家中两个男子闷头吃饭,那女子便喝一口油茶面,抬起头来和众人说几句话:“……硬要人家入社,猪啦羊啦都牵走了,又搞什么‘整社’,成天开会,斗争人……青黄不接啊,冒得食饿到死……清远韶关还发大水,都涌到我们这边来,可也都没有饭吃……”

阿春婆小小的屋子里,此时已经塞进二十几个人,同楼邻居还在不住涌来,门口都已经簇满了人,挤挤挨挨,探头向里面望着,伴随着孙外甥女的诉说,四周浮腾起一片嗟呀。

因为人实在太多,房里极其闷热,梅思过不多时便耐不住,从里面挤了出来,回到自己的屋子,到这时也好该料理午饭,便烧起风炉,煮了面来吃,不多时,苏凤香也回来,匆匆烹调了饭菜,打发一家四口的饭食,一边夹着小菜送到嘴里,一边说着:“幸好阿拉出来得早,否则留在那边,弄到要讨饭了。”

这一阵报纸上整天在说呢,“粤北□□,数万难民南逃边境”,“□□政权料难维持”,配了大幅的照片,灾民端着破了口的饭碗,在街头成群要饭,鄂维义礼拜天擎着报纸,兴高采烈地在说呢,逢人就给人家看那照片。

梅思无言,出去洗碗。

阿春婆家中的盛会直到午后将近两点,这才逐渐散去,梅思是有些倦了,想要休息,苏凤香心有不足,过去隔壁拉了孙外甥女过来谈天:

“阿姐叫什么名字?”

“我娘家姓归,我叫做英曼,我弟弟叫玉树,我阿爸的名字就不好说了,一个波涛的涛字。”

梅思在一旁用心记住。

然后便说起这一次的逃难:“就在前两天,大家都在传着‘大放河口’,可以随便过来香港了,就在宝安那边,边防军秘密引路出去,我便去找我阿爸和弟弟,离了福田去宝安,一大群人晚上冲垮了铁丝网,就到这边来了,幸亏好早就晓得姨婆在这里,早前托人通过信,到了香港便直奔这边,否则今晚也不知要睡在哪里呢。”

苏凤香听得心满意足,倒了一碗开水给她:“英曼啊,你快说说,**是怎么拦着不让过来的?”

归英曼搜肠刮肚继续说:“有警犬哦,有铁丝网哦,但凡靠近了,便是‘叛国投敌’哦,就说这一次,大家都说大放河口,路上也担惊受怕,就怕解放军看见了开枪哦……”

梅思叹一口气,开了柜门,拿出两枚鸭蛋,到外面煮熟了,剥皮切开,往上面淋了一点酱油,送进来给归英曼:“尝一尝这鸭蛋。”

归英曼先往门口看,见门已经关了,这才拿起筷子道谢:“小姐多谢你。”

梅思笑一笑:“不必客气,今后是邻居,常来往。”

苏凤香抿嘴笑道:“她姓梅,你叫她梅小姐便好。”

归英曼忙道:“原来是梅小姐,仿佛方才是听见过的,这么多人一时记不住,都是待人很好的。”

对逃难而来的一家人特别热情。

然后三口两口便吞鸭蛋。

见她仿佛还饿得很,苏凤香便拿了午饭剩下的一块萝卜丝饼给她。

似乎是为了回报这一饼双蛋,归英曼吃过了下午的茶点,抹了抹嘴,倾囊倒箧地想尽了话来说,约莫又说了将近一个钟头,梅思见她实在有些累了,转头去看苏凤香,听了这么久,兴头也有些落了下去,便笑着道:“英曼一路辛苦,快回去歇歇,改天再说。”

苏凤香:“是啊是啊。”

归英曼这便回去了姨婆那边。

两个人送她出门口,回来关上自家房门,苏凤香的兴致虽然不像起初那样盎然,仍然颇感回味,津津有味地说:“梅小姐,幸好侬不在那边,否则侬有无线电,倘若听了香港这边的电台,便是‘偷听敌台’,要给抓去公安的。”

梅思一笑:“那便只好小心些。阿春婆家中一下多了三个人,米可能有些紧。”

苏凤香撇了撇嘴,又说:“阿拉还当归家大阿姐真的老实,生怕她方才一个贤良,要把两个蛋都拿回去给她爷老头子和弟弟吃,哪知她方才眼都不眨一下,全吃光了,顺嘴流汁。”

梅小姐想来方才急了些,那鸭蛋没全煮熟,蛋黄是半生的,一个不留神,汤汁就流出来。

梅思笑道:“很灵活的一个人。”

信仰不是很彻底,却自有她的可爱。

归家三个人投来,阿春婆家中本来便有七个人,这一下十个人挤在那小小的房间,住处立刻紧张,归英曼便忙着寻找她的丈夫,她的男人在四月里已经逃来香港,只是当时并不晓得阿春婆住在哪里,这也算是“海外关系”,所以虽然两年前通上了信,她娘家却只和她说没有,生怕走漏消息给“斗争”,因此她丈夫偷渡来港岛,如今不知在何处。

归英曼在外面四处贴告示找人,又嘱托同乡帮忙,归来和梅思说:“惨哦,夫妻分散,当时为了公婆要有人照应,我走不得,只得他独个走了,到后来实在熬不得,我把公婆托给了他兄弟,我自己走了,也是不舍,可是又有什么法子?这还是万幸没有孩子,否则往哪里安顿?”

梅思轻轻点头,青壮男子走的走逃的逃,归英曼那村子里,留下来的多是老弱妇孺,拾柴种田都是靠妇女。

等她走了,梅思对苏凤香道:“倒如同《西游记》里的‘女儿国’。”

苏凤香一撇嘴:“倒是好么,但凡有事,男人先跑了,丢下女人在家苦熬,又要带孩子,又要伺候老人,只女人跑不成。”

招娣声音朗朗地在那里背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梅思眉心微微蹙起:“只是当真遇到了民族兴亡,他们也得挡在前面,男子虽不是任何时候都英勇,这件事却也多亏他们。”

苏凤香把脖颈一扭,很有些不服气:“谁说女人不行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千古留名。”

梅思笑一笑没有再说,纵然有心要强,保家卫国仍是男人出力多,女子与他们争不得,当年在延安,妇女解放那样轰轰烈烈,部队里的作战员主要依然是男性。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归英曼终于找到了丈夫,搬了出去,于是阿春婆这边便减了一个人,然而仍有九口,实在挤不下,上下铺都睡不开,便只好入乡随俗,用了石硖尾的法子,勉强栖身。

十月里这一个夜晚,梅思端着洗面盆,从洗澡间回来,进了门放下盆,对苏凤香道:“外面好窄的路。”

一到夜晚,临时的板床都搭起来了,自从七月里,更是又加多了两张。

苏凤香蹙眉:“可不么,要给宝庆搭铺都为难。”

宝庆也不小了,今年九岁,不好和母亲姐姐混着在这房里睡,苏凤香便给他在楼道里搭铺,晚上赶他到外面去。

梅思道:“他们一直找不到房,要搬出去也为难。”

苏凤香“哼”了一声:“在这边找房,自然是难,我们也是好不容易搬上楼的呢,他们如今好歹有个住的地方,将就睡吧,只是那饭碗可该赶快找了,归阿叔倒已经有了事做,只是归生一直晃荡着,却是为什么呢?”

梅思笑着说:“他是读过书的人,不好随便找工的,前些时阿春婆托我帮看看,有没有报馆要人,我还没有头绪,每次他与我打招呼,我都不知该怎样回他。”

今晚从报馆回来,路遇归玉树,对方在铺上很礼貌地欠身问好:“梅小姐,你回来了。”

自己登时便想到他家姨婆托自己的事情,颇有些尴尬地说:“归先生,读书还是这样勤奋。”

可惜报馆最近不缺人手,自己入行虽已有几年,也认识一些人,只是这一行的差事,却也不是说找便能找的。

归玉树苦笑一声,把封皮冲她亮了一下:“不过打发时间罢了,如今还有什么可做呢?”

梅思一看那书名,《罗亭》,屠格涅夫的小说。

苏凤香冷笑一声:“他还想当他的大少爷呢?既来了香港,就过香港的日子,都得靠两手两脚吃饭,读过书的又怎样?梅小姐侬也知书识字的,就不像他,很能负辛苦的,好像阿拉上海娘姨一样。”

到如今彼此相识三个多月,互相已经知道一些底细,苏凤香对归玉树便愈来愈看不上眼,真是个大少爷,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他父亲在医院里做工友,扫地烧水,他倒是好,整日闲着没事做,就知道拿一本书歪在那里看,阿春婆的屋子实在太挤,因此旁人在走廊里的铺是晚搭早拆,他的则是一天到晚都搭着,床头放了几本书,晚间就当枕头用,自己每天早出晚归,每次经过,一打眼便是他靠在床头看书,金贵得不行了。

要说读书人便该是这样娇贵呢,倒也不尽然,梅小姐就与他两样,虽然给比方成上海娘姨还是有些高抬,但梅小姐是真能放下身段,大小姐能当,种田妇也能干,到外面拣了几个花盆,就在里面种小青菜,全都摆在天台上,每到了礼拜天,大盆大盆洗衣服,没像他这样,除了看书,什么也不干。

见她如此痛诋归玉树,梅思笑着劝说:“倒也没有这样悠闲,也卷烟的。”

是薛荣发给他介绍,薛荣发虽然出门做工难,但并不是全不做事,在家里做卷烟。

苏凤香撇了撇嘴:“也不知他一天能卷几个,够买一碗嗱喳面么?”

梅思连忙将话题转开了,门很薄,苏凤香的调门向来又高又尖,虽然此时并没有刻意扬声,在她已经算是轻声轻语,然而归玉树便睡在外面,仍是怕给他听到了伤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