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第 13 章
江家在河间府是大户,一到过年,迎来送去的,交际应酬一直持续到正月末。
出了正月,族学开门,宜嘉他们也继续进学了。依旧是半天听罗夫子讲课,半天学女红茶道等。相比之下,府里郎君们的学业要重得多,白日里读书,夜里还常被江老爷子叫去指点。
端看家里大人的态度,也看得出这次院试的重要性了。宜嘉看二哥念书这样辛苦。自觉也帮不上什么忙,思来想去,便叫灶屋熬了补汤,一天不落地往暮清院送补汤。
余氏管着灶屋,知道后还在请安时说起这事,笑着问宜嘉,“怎么只给你二哥送,你四哥五哥也眼巴巴等着你的汤呢。可不能厚此薄彼了……”
高氏最近本就因江老爷子偏心江明恒一事对余氏不满,一听这话,立马向着宜嘉说话,笑可笑,道,“二嫂,宜嘉跟她二哥送汤,还不是因为没人往二郎院里送。谁都知道那祝氏是个指不上的,关起门来过日子……但灶房不该啊。老爷子前些日子可特意叮嘱过,院试在即,郎君们的食膳要多用心留意。二嫂最近春风得意的,怕是贵人多忘事了。”
余氏被挤兑得面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
灶屋是她管着的,高氏这么说,不就是在暗示她只管自家四郎。说的比唱的还好听,难不成你高氏就关心过暮清院那个了?还不是和她一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罢了。当她不知道高氏那点小心思呢,不就是看明恒受老爷子重视,心里泛酸了。
只可惜,你高氏再牙尖嘴利,生出来的儿子也不是读书的料。
余氏心里冷冷一嗤,不再说话了。
大人们的唇枪舌战,小孩子自是不爱听的,江宜乐很快拉着宜嘉,闹着要出去玩。最近高氏心思都在儿子身上,没工夫管束女儿,也随她四处跑了。
两姐妹牵着手去了花园,早春的迎春花开得正好,江宜乐打发丫鬟去摘些,随后便拉着宜嘉的手大吐苦水。
“……我娘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动不动就发脾气。我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就怕娘说我。”江宜乐托着腮,“爹说娘是担心阿兄院试。宜嘉,你说院试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宜嘉眨了眨眼,抿唇道,“应该是很要紧的吧。不然祖父也不会特意留在家里。”
“那倒也是噢。”江宜乐望天,犹豫了会儿,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那要是、要是阿兄没考中,娘是不是就不喜欢阿兄了呢?娘那么在意阿兄考不考中,比在意阿兄本人还在意……”
江宜乐说得有些颠来倒去,不过宜嘉还是听懂了。
宜嘉歪头想了会儿,认真地道,“四姐姐,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四婶这么在意五哥能不能考中,是因为她本身就很在意五哥。夫子上课讲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江宜乐似乎被说服了,不过伸手轻轻捏了捏宜嘉软软的脸,嘟囔地道。
“虽然感觉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怎么感觉,你说这话的时候,更像姐姐呢?宜嘉,我才是姐姐,你是妹妹。”
宜嘉被捏得面颊鼓鼓的,声音含含糊糊,显得很稚气。
“我几道啦,四姐姐。”
江宜乐看宜嘉这幅样子,就觉得她很可爱,简直想带回家养。不由得在心里想,宜嘉要是她亲妹妹就好了,又漂亮又听话。她肯定会把好吃的分她一半,晚上两个人还可以睡一个被窝。
江宜乐设想得十分美好,但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等高氏出来,准备回四房,两人自然只能分开了。宜嘉回了绿漪堂,宝音从灶屋端了熬好的补汤,宜嘉带着补汤就去暮清院了。
今天灶屋准备的是黑豆牛骨汤。小火煮了几个时辰,一打开就是扑鼻的香。天寒地冻的,喝这个正合适,还可以暖和身子。
宜嘉和二哥面对面坐着。江明霁慢慢喝汤,她便也抱着只小碗,舀了几颗黑豆在嘴里嚼,一边与二哥说宝音给自己读的话本。
江明霁知道小丫头是想让他轻松些,不必时时刻刻都想着院试,便体贴地不戳穿她那点小心思,每每都静静听她念叨,并不打断。
看二哥整个人看着松快许多,宜嘉这才起身要走,还不忘回身同江明霁说话,“二哥,你念书不要太辛苦了。我明天还跟你送汤来,你要是想喝什么,记得告诉我。我让宝音去和大师傅说。”
小丫头一脸认真地叮嘱,宝音忍冬几个都含笑看着她。江明霁送她到院里,倒没有笑,不过也伸手摸了摸宜嘉的头,答应下来,“知道了。去吧。”说罢,又看了宝音,吩咐她,“路上仔细些。”
宝音屈膝应下,陪着宜嘉往院子外走。
到拐角处,宜嘉回了下头,见二哥仍站在院里。游廊上的灯笼,被夜风吹得摇晃,照下莹莹的一团光。二哥的身形显得很清瘦,融入夜色里,看着莫名有几分形单影只。宜嘉蓦地想到白日里的事,二伯母和四婶为了四哥五哥的院试,煞费苦心。可二哥这里,却是这样冷清。祝姨娘也没有来过……
她抿了抿唇,心里有些酸涩,使劲儿朝二哥挥了挥手。
江明霁唇角划过一丝淡淡笑意,目送小丫头离开,才回了书房。
备考的日子,转瞬即逝。
在宜嘉一天一换的补汤里,院试的日子终于到了。郎君举业,在江家是头等的大事,江老太爷亲自出面送考。宜嘉也早早地到了正堂。外头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宜嘉进了正堂,即将赴考的兄长们正在听祖父训话,她便找了个角落安静地站着。
下场在即,江老爷子也不过说了些要注意的地方,勉励几句后,便放他们散去了。马车还未进到正堂院里,江明恒和江明松分别被父母拉着叮嘱,江明霁四下看了看,才找到角落里的宜嘉。
他走了过去。宜嘉站在他跟前,仰脸叫二哥。发上缀着的两个淡绿的小物件,便跟着晃了晃。江明霁瞥见,伸手托在掌心看,唇角微顿,“你这发上系的什么?”
“是粽子和竹节。”宜嘉稚气地解释道,“粽子寓意取中,竹节是节节高升。”说罢,她拉了下二哥的袖子,郑重地道,“二哥,我相信你一定会取中的。”
小丫头神情笃定,语气坚决,脸上写着认真两个字。
江明霁伸手在她头顶揉了揉,淡笑了下,“那就借你吉言了。”
说话间,送考的马车已经到了,下人过来传话。江明霁几兄弟一起拜别祖父祖母后,撑伞出了正堂。
宜嘉站在人群里,看着兄长们缓缓行远。
送走孙儿们,江老太爷发话,众人各自离去。宜嘉站在庑廊下,等宝音拿伞来接她,就听见二伯母余氏跟身边的嬷嬷说话,语气中夹杂着一丝担忧,“盼着这雨早些停了才是。院试就考一日,偏赶上这样的天,真是天公不作美……”
那嬷嬷自是捡着吉祥话说,宽慰余氏,“都道春雨贵如油,也是好兆头呢。太太不必担心,都叮嘱过下人了,定不会叫四少爷落了雨、着了凉的。”说罢,扶着余氏回去了。
宜嘉也仰脸看了看阴沉的天色。
等她回了绿漪堂,隔扇外的雨,已经很大了,往外望去,只见蒙蒙的一片雨幕,天地都仿佛连成了一片。董妈妈怕她着凉,上前关了隔扇。宜嘉在屋里练字,练累了便侧耳听一听外边的雨声,盼着雨能早些停。
与此同时,二房、四房里,也都翘首盼着雨停。只是这雨一下,就下到了入夜时分,未见停歇。
夜幕中,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马车哒哒地进了江府。赴考的几人从马车上次第下来,门房管事的立马上前传了江老爷子的吩咐,拱手恭敬地道,“二少爷、三少爷、五少爷。老爷有吩咐,请少爷们回来后,先去松山书斋。”
往日总是事事争先的江明恒,此时却有些神色恍惚。江明松奇怪地看了眼他,见他不回话,便应了那管事,“知道了,我们这就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