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如何在龙傲天文中成为一代名臣(科举) > 第19章 第十九章 县令其人

应酬了一日,晚上段之缙挑着灯,给远在京城的太太、姨娘去了信,先说自己一路上顺风顺水,已经到了安平县在王家住下,又说外祖父和外祖母身子康健、精神焕发,只是惦念着太太,望她多多来信。然后另起一封,写给了沈白蘋,问起了她的近况,太太有无刁难于她或是姨娘……

总之零零碎碎写了一堆,也不怕麻烦,当天便叫人寄了出去,盼着她们能赶紧给自己回信,这赶着子时之前睡下,第二天仍是在没有一丝亮光的时刻起来温书,习那经史子集和八股文字。

王家的条件不是京城段家能比拟的,连上课读书的地方都大不一样,设在了秦先生的一水亭中,虽说是叫“亭”,实际上是湖中的一个大型建筑,不知是何方的能工巧匠,叫湖心的楼里一点儿潮湿的感觉都没有,只觉江南水波微漾,涟漪喜人,湖上的风景也是秀美如画,仿佛天外之境。

“学生倒不知先生是何方的神圣,外祖家如此尊重。”段之缙与秦慎之之间的情感,说是师生,实际上与父子也差不多,还像是共同奋斗的朋友,因而段之缙并不客套犹疑,有了疑问便直接询问。

秦先生这回却卖起了关子,哼笑一声,“打听起来你先生的事情了?现在可不能告诉你,若是告诉你了,你出去宣扬,叫大家都知道你是我的学生,结果两个月后的县试不中,岂不是污了我的名声?那谁还敢请我授课?比不得你,有个好太太锦衣玉食地供养,先生就指望领束脩养活家人呢!”

“那若县试过了,能叫我知道先生的身份吗?”

“你若县试过了,叫县太爷满意,定叫你知道先生的真实身份!”秦先生信誓旦旦,又突然想起来什么,“本来今日想为你讲讲诗词,只不过说起了知县,今日先给你讲讲知县吧。”

“安平知县名讳为李显光,崇德十三年二甲的进士,来安平做知县也不过三年,可自他来了,安平景象可谓焕然一新。”

“先是清理冤狱,将衙门里堆积已久的案件大大小小地查了个遍,许一切有冤情之人上堂鸣冤,重审旧案。然后惩治屡次敲诈勒索商户的税吏,还了安平商户一个清净。”

段之缙听着不禁开口道:“想来此知县该是有雷霆手段,又为铁面无私之人。”

秦先生不知为何哈哈大笑,“谬矣谬矣!非但没长个包公脸,反而和光同尘。你要知道,如今的天子,最好的一个字便是‘仁’,治下要无一不仁,便是官员侵吞了国库的银两,又或者设置了苛捐杂税,他都舍不得杀呢,何况要求官员?最不喜的就是铁面无私,对着违法的士绅喊打喊杀的清官。”

“这是为何?既然爱好名声,更应该爱重清官谏臣呀?”段之缙听此一言万分不解,因而直言相问,却引得秦先生冷哼一声,不知想起了什么。

“人家说你是沽名钓誉,独你一人是清官忠臣,其他人都是奸臣酷吏不成?”

冷嘲热讽完这一句,秦先生便再也不说话了,拿起烟斗狠狠吸了一口,然后长长地吐出来,手都在颤抖,等着烟丝叫他抽完了,只剩下一小把灰烬,这才重新启唇。

“你以为长着一张嘴就能说话吗?其实你平日里所见的人,他们都不会说话,或者说,他们说的话都无人去听。”

段之缙摸不着头脑,只蹙着眉回了一句,“先生在说笑吗?”

“说笑?你以为黔首百姓在当官的眼里和一般的猪狗有什么区别?他们不会写字,就不能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声音,任你待他们再好也没用,苛待了那些笔杆子,可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因而,待百姓好,不如待官吏好啊。”

段之缙沉默,秦先生也不指望着他说些什么,从烟袋子掏出来烟丝填在还烫手的烟斗里,重新点燃。

“可怜见的,你还是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呢。你父亲行为不检,已经没有升官的希望了,能保住现在的官职都还是因为这个官职是朝廷收了银子卖给他的。只能叫你先生我来教导教导你了。”

秦先生不是那种自怨自艾的人,他精神强大得很,并不沉溺在不愉快的回忆中,因而也不像何其芳大人那样,回乡之后抑郁难忍,直到一命呜呼。他刁得很,怨天怨地怨皇上,就是不怨自己,也不会整日想着“怎么还不死,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反而整天盼着山陵崩,好上来一个有为之君。也许是他的朱子教训读得没有何其芳大人好,可现在这个世道,那些个宠臣爱臣,哪一个是朱子之道读得好的?全是狗屁。

“我之前总是觉得,教给你那些钻营攀附的东西,会不会叫你心里瞧不起先生,或者干脆教偏了你,叫你真去钻营攀附了。先生担心啊,所以只教给你‘直’、‘正’,就算是没有什么大作为,也叫你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日后高中也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官。可是你那天给先生论的一番奸臣和忠臣的道理,叫我明白,你大概是生来就要做官的,这个道理,我八年前也没悟透,偏叫你一个小孩儿说透了。现在的李显光,他该是为官的好手了,也只能说在此方行政清明不招惹嫉恨罢了,若想着再进一步,却是三个字——难难难!”

段之缙听着先生的夸赞,没有一丝自得,他的三言两语,尽是悲凉和激愤,秦先生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多说无益,不如跟你讲讲李显光这个人。”秦先生感慨完了,不做停留,立刻开讲。

段之缙也赶紧从刚才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听着先生讲课。

“你要过考试,学问是不必说了,安平多年的考题你母亲也找来,你也见过了,自己说说想法吧。”

“学生以为,知县大人该是主张无为而治之人,恐还是重农轻商之人。”

“这是为何?”

“先生请看题,这三年间三次县试,每次县试四场考试,共几十道题目,考过《礼记》中的‘并官省事,静事意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孟子》的‘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以及《论语》中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等,第一则是想要裁减冗官杂部,其他的多是发展农业生产,重本抑末。况且……先生所授的课业,也一直都在强调重本抑末,只是学生有一事不明。”

秦先生浅嘬了一口茶水,点头让他直言。

“学生在家中时,曾听奶娘说过外祖家和前任的县令交好,又见安平县内商贾如云,外祖也不见被官吏勒逼的愁色,并且知县也惩治了逼捐的税吏,为何出题时还要如此呢?”

秦先生瞅瞅段之缙蹙眉难解的样子,笑道:“你心里烦气一个人,可也没恨到想他死的程度,他又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利益,你会将他置之死地吗?”

段之缙代入了一下,知县是当官的,对于安平县来说就是最大的长官,所具有的权势地位是自己所不能及的,便是前世的自己,有钱到了一定的境界,不喜欢的人来送钱,自己也会置之不理。因而段之缙深思熟虑一番,回道:“先生,知县为一方父母之官,商贾不过是最末之民,这些利益他大可以不要。就算是要,也完全可以通过苛捐杂税,或者税吏勒掯,何必要改善安平的从商环境,使商业如此兴旺?”

“你知道一个知县,年俸有多少吗?”

“学生不知。”

“知县,正七品的官员,每年四十五两俸银,四十五斛的禄米。”

四十五两,其实说少也不少,能叫一家人过上不错的日子了,又有四十五斛的米,折算出来,至少有六千七百五十斤重,二十口人吃一年足矣,对于为官清正者,这些钱粮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因而段之缙冷笑,“看来安平县的知县也是不知足的人了。又想要青名,又想要金银,真是委屈了他学的圣贤道理,反给商户行了便利。”

“非也非也……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你可知,这四十五两的银子和禄米要用来做什么?”

“难道不是供他全家的吃喝?”

秦先生抽一口烟嘴,讥笑道:“要是这些银子能只供给官员及其家眷的吃喝,世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正税之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苛捐杂税。有些时候,不是官员想贪,而是他们不得不贪。不贪,整个衙门都就地解散了。”

“先生何出此言?”

“知县一年四十五两的俸禄和四十五斛的禄米,养着他自己和整个衙门的一家人。书吏,朝廷是一分一文也不会给的。差役,朝廷一年也就给六七两的工食银,也不够一家人嚼用。再有办理公务的笔墨纸砚和差旅钱,全都要从知县的俸禄里出,哪一样是便宜的东西?再有和上下级交际,请客吃饭,现在的席面,像个样子的都得十两银子。你自己说说,四十五两的银子,够不够咱们知县吃喝的。”

段之缙哑口无言,怪不得贪官多清官少,这要是做了清官,纯属贴钱上班!多少寒门士子,深夜苦读,就算是圣贤书再刻骨铭心,它终究是不能当饭吃啊!

“因而,咱们这个县令,虽说是心里厌恶商贾,但还是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一则是国法如此,纵然商贾下贱,但是律令已经规定了应当如何管理,断没有那些税吏私下勒索的道理。二则,想必你也清楚了。光你外祖一人每年要送给安平知县两千两白银,送给德平知府白银五千两,即便为了钱,他们也得捏着鼻子认下。”

段之缙已经无话可说了,制度如此,现下除了认命也别无选择。

山陵崩:指皇帝驾崩

工食银:朝廷发给差役的工资

本文关于吏、役工资的问题和官员俸禄的使用,参考吴吉远的《试论清代吏、役的作用和地位》

官员的俸禄数目参考清朝,在养廉银出现之前,官员贪污的现象异常严重,火耗收的极高,有些地区甚至是正税的倍数。养廉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员贪污的问题,乾隆时期养廉银制度崩坏,但是朝廷没有拿出解决的措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十九章 县令其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