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燃风华 > 第1章 第一章 挂念她

燃风华 第1章 第一章 挂念她

作者:省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07 15:23:04 来源:文学城

暮秋时节,一场接连一场的雨下了半个月才停住,街边原本三色参杂的叶子也落尽了,只余下孤零零的枝干在风中战栗。今日不巧又是个没有阳光的阴天,才酉时二刻,街上已没什么行人,只有三三两两的小摊贩还在卖力吆喝。

踏嗒踏嗒,踏嗒踏嗒,一架马车不疾不徐地走在街道中央,帘子盖了个严严实实,看不出来是什么人家的。这马车行地蹊跷,到街角放着大路不走,偏左拐右拐地往巷道里钻,不知在转悠什么。

更奇怪的是,这车转了快两柱香的时间才终于在一处宅院后面的小门处停下了,而这宅院的大门明明就对着那条最宽阔的当街主路。

“吁~”车夫短喝一声,轻轻跳下,俯首弓腰掀起布帘。车内先下来一个男子,这人丰神俊秀,衣着不俗,还戴着稀罕的白玉冠。他下来后并未离开,而是伸手去接后面的人。紧接着一只雪白肤色,柔弱无骨的纤纤玉手就缓缓探了出来,在空中滞了两秒,才轻轻搭在这男子摊开的掌上。

少顷,这玉手的主人便整个走出了马车。确然是个女子,身上却披着男人穿的宽大石青色毛领大氅,怀中还抱着一柄凤颈琵琶,行动时露出里头的盈盈色襦裙。身姿可堪细柳,只可惜她戴着帷帽,瞧不见半分颜色。不过单看这身姿同一双柔荑,也可想见帷帽之下是何等芳容了。

男子宽厚粗糙的大掌紧握住那细滑的手,对着她轻声开口,“阿妧,我们到家了”

但女子却未应声,看着面前紧闭的这扇木门,心中不知是喜还是忧。

这小门进去是这处宅子的后院,主人们鲜有踏足至此的,因而都堆放些平素用不到的东西,留下一条逼仄的小道,仅容得一个人同行。

“阿妧,跟紧我”

看见戴着帷帽的她微微点了点头,男子才放心地向前,只是身后那只牵着她的右手收得更紧了些。好像怕自己握住的是风,是水,是沙子,一不留神儿就会溜掉似的。

男子的步子迈得又大又急,跟着他的人几乎是一路小跑才能紧跟着。等从后院走到花园,再穿过假山和曲曲折折的连廊,男人才终于停下。

“阿妧,你先等等,我先进去同母亲说”

“好”

恰逢一阵秋风起,吹开帷帽下垂着的白纱,女子细微的应答声和半点朱唇才微微显露。这玲珑小嘴虽算不得樱桃小口,可嘴角带着的若有似无的笑意摄人心魄,连带着口脂的颜色都变成了天上有人间无的稀有之物。

这小厅的门打开又合上,女子就静静地立在原地看院子里的景致。想来是宅子里的前院吧,造景陈设虽不如方才走过的花园那边精巧,却也是一处不俗的景致了。弯月似的木桥横在人工修成的小河上,河道两岸都是些形态各异的嶙峋怪石。暮秋时节百花难得,但此处却不缺颜色,各色菊花争相盛开,还有依旧娇艳欲滴的四季花,风起花动,荡起层浪,约莫方才闻到的幽幽馨香就是这四季花所带来的了。

看着眼前的热闹喧嚣,她不禁想到了自己的住处。虽说是楼里数一数二的宽敞屋子了,可窗外风景早已零落,哪里及得上这里的分毫。不愧是庆春城的刺史府,自己也算是开了眼界。

“阿妧,母亲唤你进去”

正想得出神,身后木门吱呀一声打开了,男子眼圈泛红地喊她。

“好,我这就进去”

不自觉将怀里的琵琶抱紧了一些,挡在面前的白纱也因她深深呼出的一口气而微微鼓起。大概是看出了她的紧张,男子的手搭上她的肩膀,轻声宽慰,“莫怕,母亲最是和善了。她也念你许久了”

既决定了,从走进马车的那一刻起便不能再后悔了。如此,还有什么可纠结犹豫的,这也不正是自己挂念了许久的事情吗?

想到此女子推门进去,身边的各种声响骤停,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和胸腔里的跳动声。

说是小厅,可落在她眼里也不算小了。厅里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书法字画,她虽知道得不多,可也能看出来这些作品的功法深厚,自然是什么名师大家的手笔。今日天色昏暗,所以现下已点了好几盏灯,又氤氲着檀香和茶香的气味,这味道充盈着整个屋子,因门窗紧闭的缘故,分毫泄不出去。

周遭的事物都草草扫了一眼之后,她才敢去看那坐在椅子上的人。一身绛紫色的衣裙,其上绣着的花样在暗淡的光线下也依然闪着点点熠彩。

这衣物的料子她认得,是蜀锦。

华姨也有一件,只是从来未见她穿过。总是放在箱笼里的最深处,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总说怕一上身就穿坏了。

瞧见她进来,椅子上的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又撑着拐杖缓缓朝她走过来。她的眼圈也是红的,另一只手紧捏着的帕子已沾湿了,应该是才哭过一场。

“.......阿......妧”

她张着嘴,两行浊泪便不受控制地滚落下来,等了一会儿才发出沙哑的声音。那是在叫自己。

女子却不敢走到她身边,也不敢等她走到自己身边,因而在隔着几步远的时候就跪了下来,“...民女拜见刺史夫人”

这句话像一柄利刃直直刺进她的心窝,不管是“民女”,还是“刺史夫人”,这两个词都在说她们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

她再也按捺不住,拖着孱弱的身子快步走到她跟前,拉住她的手,

“阿妧,我是娘亲啊......”

女子任由她拉住自己的手,却依旧不敢应答。谢夫人缓缓掀起她的帽纱,“阿妧,让娘亲瞧瞧你的模样”

帷帽摘下,女子的容颜展露无遗。真真叫一个眉如远山,目似星辰,这副容颜清秀娴静中还藏有隐隐的坚韧,使得她有种美玉将碎之感。眉心中央还有若隐若现绿豆大小的红印,像是花钿又像是疤痕。

谢夫人不自觉地用指腹轻轻触摸,眼中热泪翻涌,喉头梗塞,一时无法言喻。

“这是五岁那年被坏人追赶时不小心摔倒,磕在石头上留下的伤疤,后来虽不大明显了,可还是隐隐有个红色印记。不过画上花钿就不明显了”女子垂眼低眉,慢慢解释道。

那是她走丢的第二年,依稀记得也是这样的暮秋时分,好心照顾她的谯爷爷感染风寒,无钱救治而性命垂危,她只好捧着缺口的碗去乞讨。路人看她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娃娃实在可怜,纷纷慷慨解囊,不多时就凑够了药钱。可是旁边的几个叫花子眼热,非说是她占了他们的地盘,要她交出七成的钱。这是救命的钱,她哪里肯,端着碗就跑,慌不择路,才摔了一跤,碰到了头昏迷在路边。

后来......就是刚好华姨路过,救下了她。可等她醒来后匆匆赶回去时,谯爷爷已经没了呼吸和温度。看着这小姑娘着实可怜,模样也实在怜人,华姨便将她带了回去,照顾教养。

“我的阿妧,对不起....都是娘亲不好...这些年你实在是受苦了......”

“...无妨,都过去了,我也平安长大了,不是么”

女子笑了笑,可这样母女相认的情景她却哭不出来。因为娘亲的模样她早已记不得了,除去热闹的灯市,谯爷爷满是皱纹的脸和华姨哄她睡觉,给她喂药,小时候的事她都不大记得了,不知道是不是那次摔坏了脑子。

“是是...好在你如今平安,娘亲的心也宽慰了不少。那个华姨?”

“嗯,云水楼的华茹,这么多年一直是她在照顾我”

“好,娘亲知道了。改日一定会亲自去谢谢她。只是阿妧,既然已经回家了,往事就莫要再提,尤其是...你在云水楼的经历,可明白?”

“明白”

她来之前,华姨也提点过,既然要认亲回家,又是刺史府这样的人家,从前在外的一切都要断个干干净净。

“要和华姨也断干净吗?”

刺史府如何,她从前不清楚,现在也不清楚。可她知道的是华姨是如何百般照顾自己的,如今要同她也装作陌生人,自己好像做不到。

“是”

可华茹斩钉截铁地告诉她,此后再见,形同陌路。

“还有这琵琶”

谢夫人瞥了一眼她放在身边的琵琶,眉目紧锁,似是看到了什么不可看的东西,

“这琵琶是一个故人所赠,我别的东西都可以不要,但这琵琶我一定得留在身边”

“好吧,那就放起来。记住,千万莫要叫你父亲看见”

“好的”

告别依依不舍的谢夫人,一出门就看见一直等着的谢祯。

“谢公子”

“阿妧...如今已经回家了,还这样叫我吗?”

“......哥哥”

“嗯,妹妹”

谢祯摸了摸她的头顶,心里放松了片刻。又抓紧她的手,“阿妧,母亲这几年身子不好,家中诸事都是...在打理,我先陪你去瞧瞧你的屋子吧”

“好”

似是提到了那个不可说的人,谢祯顿了一下,没说出口。既然是不便于说的,她也不想问,跟着走就是了。

又是穿过那处长长的走廊,二人才来到一个僻静的小院儿。这院子的景致相较于前院和花园差了许多,可她一眼就瞧见了那一棵高大的梨树,心中很是欢喜。

“这小院儿虽简单偏远了一些,可你性子安静,倒也合适。”

“嗯,这小院儿很好,我很喜欢”

看见她嘴角的笑,谢祯开心不少,兴致高昂地介绍着院中的一草一木,

“这石凳石桌夏日坐着纳凉观星最好了,西边的屋子可以给贴身服侍的下人住,东边的可设为书房茶室,中间的自是你的闺房,我们进去瞧瞧?”

“好”

屋子里桌椅板凳,柜子床榻倒是一应俱全。连被褥帕子这些物件儿也都齐备,当下就可安住。她转了一圈,没看出不好的地方来,坐在靠窗的梳妆镜前,正巧能从窗户里看见外面的梨树。想来春日花开,该是多么惬意的一幅场景。

“你在瞧这梨树,可是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吗?小时候我们跑来这小院儿摘梨吃,那时你还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小娃娃,我爬上树去摘,你在树下捡。后来被父亲发现了,狠狠抽了我一顿,说我不好好读书,净干些调皮捣蛋的事情,还带着幼妹一起......”

“不记得了,小时候的事,都不记得了”

她收回看树的目光,落在他神采奕奕的脸上,可任凭他将那场景描绘地如何栩栩如生,她脑子里都是空白一片。

“对不起…对不起…我只是…”谢祯低下头像个办错事的孩子,因为自己说错了话而自责内疚。

“没关系的,我不是已经回来了,日后有的是时间和哥哥相处”

“是的,是的,阿妧你放心,哥哥再也不会弄丢你了”她的手被紧握在温暖的大掌里,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初春时找到了炭盆,在沙漠边缘发现了一眼泉水,可以取暖,可以解渴,但都不是那么紧要了。

“大少爷,老爷请这位姑娘去书房”

“好,我知道了”她感觉到谢祯握着自己手猛地收紧了一下,就明白了“老爷”在府里是什么样的地位。

也难怪,听闻谢大人上任庆春城三年,匪徒少了六成,伤人杀人的案子少了五成,能有如此治理成效的一方刺史大人又怎会是什么和颜悦色之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