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青山遮 > 第17章 安渔

青山遮 第17章 安渔

作者:微月清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9 20:40:47 来源:文学城

宋清源抬手示意学子们落座,他不停地抚着那半截白须,看着座下都是绮纨之岁的少年,不觉感叹岁月荒凉催人老。

静默半晌后,他少年们看向他时充满着希冀和崇拜的目光中,缓缓问道:“在授课前,我想问诸君一个问题,很简单的问题,那就是你们为什么想来太学读书,律京城中的书院可不止太学一所,为什么就选择了太学呢?

他话音刚落,即刻就有人高声应道:“那当然是因为您说的‘今朝随弃少年郎,明朝疆土何所依?’所以想来太学。”

宋清源听完微微一笑,有些意外道:“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这句话啊。”

那人回道:“宋掌院您莫不是在说笑,南椋上下谁人不知这句话。我朝不知多少读书人都是为了您这一句话,而坚定不移地选择科举致仕这条路,我们都期盼着像您一下为无数贫寒出身的读书人做主。好有一天能做到有一座风摧雨折也不动的大厦广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宋清源道:“那可真是老夫一生之幸,能因为我一句话让无数少年人走上这条为国为民的读书之路。”他目光扫过座下其他人,道:“还有不一样的原因么?”

“为了修身齐家平天下!”

“为了当官给家里争口气。”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闻竹在底下慢吞吞地拨弄着桌上的毛笔尖尖,将那一小撮毛翻来覆去的折腾,直到把笔折腾完,他听完那些高喊着为国为民的理念,小声腹诽道:“好有抱负的读书人,可惜啊本世子是没得选才来的太学。”

然后来了发现还成,那就干脆既来之则安之。

反正一时半会没觉得哪里不合意。

得过且过,安乐得之。

闻竹便觉得足够了。

至于什么卫国为民的高尚抱负,暂且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他现在才十七岁,要说袭爵那也是及冠时候的事了。

说不定到时候海晏河清,都用不上打仗了。

到时候他便可以做一个真正的闲散公子哥。

“闻竹,你来说说为什么。”

正沉浸在对未来混吃等死的美好日子畅想中的闻竹愣了下,他抬头就对上了宋清源充满审视的目光,以及其他人向他投来的充满了探究与打量的目光。

就连时盏也倚着墙好整以暇地看着他,眼中有着明晃晃的玩味。

似乎在说,我倒要好好看看你能说出个什么名堂来。

闻竹深吸一口气,对宋清源行了个端正的弟子礼,起身笑了下,回道:“回掌教,弟子之所以能来太学是承蒙圣上恩赐,弟子心无大志,唯一愿望就是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得见我朝盛世,海晏河清百姓安乐自足。”他顿了下说道:“虽然现今我朝已是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奉公守法。”

当闻竹说到现今的南椋已是百姓安乐自足官员奉公守法时,没人注意到原本眼中含着玩味的时盏眼眸一沉,眼底情绪晦暗不明,像翻腾的河水。

宋清源听完欣然一笑,道:“不愧是镇北侯之子,少年人有此等气量与抱负,何愁我朝不繁盛千秋呢?”

闻竹会以一笑,道:“掌院说的是。”

说说罢了,谁会真信啊。场面话谁不会说啊,这些毫无新意的话,他从小到大不知听了多少回。

别人是熟读诗歌三百篇,不会做诗也会吟;他则是熟知官话三千转,阿谀奉承张口来。

闻竹坐下后想道。

-

这一微不足道的插曲很快过去。

宋清源开始授课,不授课还好,一授课闻竹便开始上下眼皮打架。

偏偏宋清源讲的还是最枯燥无味的南椋国史。

“想当年太祖征战南北,到最后赢得我朝辽阔疆土,但是到了筹备登基事宜时,还没有把都城定下来。在众多官员的建议下,太祖经过多方考量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了椋城,原因是太祖当年征战时便已定下国号要为南椋,恰逢境内北部就有一城名为梁城,太祖大笔一挥将梁城改名为椋城。最后在椋城定都称帝。”

……

“再然后就到了先帝,先帝一生勤政爱民,在位期间爱民如子。颁布了多项对民有利的变法措施,其中以阳煦公主,也就是当今的长公主,提出的减免赋税以织代税的举措实行得最为顺利。在此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先帝在位时曾出过一位百世难得一遇的奇才。是在乐宁二十九年的那场科举考试中。”

闻竹撑着头的手开始晃悠,一旁是在看不下去的时盏顺手从窗外抓了一片树叶,夹在两只中间,使了个巧劲用力甩了出去,对着闻竹撑着头的那只手。

那树叶飘悠悠打着转儿落在了闻竹的脸上。

少年像是感觉到了脸上怪异的触感,他朦朦胧胧睁开眼伸手摸了一下,却只摸到一片孤零零的树叶。

哪来的树叶,他抬眼看着被关得只剩一条小缝隙的窗户陷入了沉默。

还没来得及等他思考这莫名其妙的树叶到底是从哪来的时候。

江温白又来了。

原本闻竹和江温白的位置还隔了一条不宽的过道,但是随着江温白不安分地挪动,桌子自然也就跟着一块向外移。从晨读开始到宋清源开始讲课为止。

江温白的桌子已经和闻竹的连在了一块,乍一看不知道还以为两人一开始就是同桌。

如果忽略原本是闻竹在最后一排一人座的话。

“小世子,你知道乐宁二十九年发生了什么吗?”江温白毫不在意已经合并的两张桌子。

"乐宁二十九年?那时候本世子都没出生,我怎么知道。"闻竹回道。

适时地,宋清源的声音响起,帮闻竹弥补了他不知道乐宁二十九年发生了什么事的遗憾。

“乐宁二十九年的那一届科举放榜之时,所有人都不可置信目瞪口呆地看着榜上的那一个陌生至极的名字,那一年的状元榜首,既不属于当时声名显赫钟鸣鼎食的四大世家,也不属于年年摘得科举榜首的江南士族。而是一个来自西南名不见经传乡村的穷苦读书人。”

宋清源讲到这里突然停下,一脸故作玄虚问道:“可有哪位知道这个状元是何方神圣,既然能凭一己之力拿下状元之位。”

闻竹勉强竖起耳朵听了一段,猝不及防被卡在最想知道的地方,心里顿时抓心似的。

宋清源以后要是太学的掌院没法当了,还能去茶楼说书赚点维持生计。闻竹想。

秋惊漾温声开口道:“掌院说的这位状元可是安渔?”

安渔是谁。

闻竹有些茫然,但很快想起来,这个人他在册子上也看见过。

“没错,正是安渔,这位百年难得一遇的惊世奇才。”宋清源有些意外还有人能知道这位前朝状元。

闻竹脑海中册子上的字与宋清源的声音同一时刻出现:

“安渔,交州人士。乐宁二十九年状元,凭借一赋让先帝屈尊请他做太子太傅,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人对于时局的洞察过于敏锐,敏锐到了有些可怕的程度。在乐宁三十年有这么一件事,那年遇上了五十年难得一遇的水灾,闹得民不聊生。灾情的折子犹如雪花般源源不断地被呈到了先帝面前。”

“恰逢那时安渔作为太傅要照例向先帝汇报太子的每日学习情况,见到安渔来,先帝就问了一句安渔对这件事的看法。”

“安渔是这样回答先帝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