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秦始皇孙天界直播日常 > 第20章 秦皇虎视苍生群,汉武馀烈尚氛氲⑦

【秦始皇嬴政,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不光是学者们,普通百姓中,上至七十老人,下至垂髫小儿,只要读过书的,几乎都知道他。这一点到了新时代,也没有任何改变。但也有一点不同,就是后世的人们,开始对以往秦始皇的形象产生了怀疑:秦始皇,真的如史书和各种轶事典故中记载的那样暴戾吗?】

光暴戾还说少了。

在传说里,秦始皇已经不单单是“暴君”了,更添了“昏庸、好色”等标签。哪怕是仇视嬴政的那些六国贵族们来了,遮住故事里人物的名字,他们也不一定能认出那刻画的君主就是嬴政。

嬴棠心血来潮时,会翻阅人间的典籍,不看别的,就看秦朝那部分,试图从书籍文献中窥见故人的影子。

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

他想:这是秦始皇?这是秦始皇?

如果这是秦始皇,那我认识的那个人是谁?!

历史书还好,总体上是比较客观的,只将史书上所记载的东西收录、整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至于怎么理解,全看老师怎么给孩子讲、孩子个人怎么看。

至于其他领域的……一言以蔽之,曰:群魔乱舞。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

为什么印象深呢?

因为那天他看完就被气昏过去了。有人别看活了几千年,其实从前的底线一点没变,还是一踩就炸。

醒来青帝问他抽什么风,他就将书递给青帝,愤愤道:“他们怎么能如此编排始皇帝!太过分了!”他大父才不是那种脑子被美色腐蚀的人!

还亲自身穿麻衣祭奠一个死去的民夫?!

他如此重视自己功绩,怎会做这样抛却帝王之尊的事情?

何况嬴政本人是极重孝道人伦的。除了皇室长辈,他会为谁披麻?除了天地神灵先祖英魂,谁又配受他的祭拜?

难道在编故事的人眼里,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伦理没有自尊的昏聩之人?

青帝见他脸色涨红,复有发怒之兆,便坐到他身边,问他愿不愿意听自己讲故事。嬴棠当即准备摇头,但思及不能驳了青帝面子,只能强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向青帝微微颔首。

于是青帝将《孟姜女哭长城》的各个版本都与嬴棠讲了一遍。

原来这故事最早和嬴政没有半毛钱关系,它发生的时候,嬴政还没出生。最初的情节里面,连长城和哭的踪影也不见,只提到了“郊吊”,杞梁不是民夫,而是为国战死的将领,里面被要求吊唁的君主,也不是秦皇,而是齐侯。后来经过各种增减、改编,就演变成了“秦版”,为长城和秦始皇的“罪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故事就对味儿了。

倒不是说民夫就合该没有将领金贵的意思。只是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带着整个国朝的风向。君王今日为服役中死去的民夫吊唁了,来日应该怎么办?是干脆取消所有徭役、停止一切工程,还是一边哭一边继续发动徭役?百姓也不是傻子,后者这种行为,他们是看不出你装还是怎么的?

而将领就不一样了,君王哭将领,是上对下的恩泽,也是对活着的臣子们的激励。相比于连温饱都苦难的百姓,文臣武将们更在意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君王的认可就是他们困难时最好的抚慰剂。

正是因为这个思路,嬴棠才更加气恼。

在他的视角,让故事里的嬴政去为修长城的民夫披麻戴孝,根本不只是出于剧情起伏和突出角色人格的需要,而是在借着这个机会,让秦始皇为修长城的事情“赎罪”。

他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于是……险些咽气了。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青帝说了,青帝却道:“你这就无理取闹了,一个故事而已,变成这样不过是误传,文字记载尚有出入,何况口头上的东西?百姓们喜欢听,也只是想发泄他们对暴、政的痛恨而已,哪有你说的那么复杂?秦是大家公认的苛政厉法的典型,秦始皇又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不拿他当反派拿谁当?你们皇室人就喜欢搞阴谋论。”

经他这么一说,嬴棠也觉出自己确实是被气昏头了,只能瓮声瓮气地认错。

青帝犹嫌不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完全就是看大环境的。你看的是以前的故事,那会儿百姓们大多是被压迫的命,所以编故事的人会故意往这方向上靠,能共情的人多了,爱听这故事的人也就多了。现代社会就不是,因为现代人的科技和生活水平都提上来了,有条件去深入研究了。这么浅显的道理你掰不明白么?这么大脾气,白当这么多年神。”

嬴棠问:“我大父被诋毁,难道我生个气都不能么?”

青帝一听这话悠悠然笑了:“大父?我还以为你是没人要的小孩呢。”

嬴棠一怔。

青帝拍拍他的肩膀:“寄人篱下,就要学会听话学会感恩,少想人间事。你在这里喊爹喊爷爷,喊破嗓子,都没人会应。生气也好难过也好,都是人家有父有母有大父孩子的专利。已经被灭满门的人就少提罢。”他说完,挥挥衣袖飘然而去。

至于陈年旧伤被撕裂的嬴棠会不会崩溃?

他才不管。

天界的生活太无趣了,同僚们永远都是一个表情,偶尔看看凡间上来的发疯,也挺好玩的。

青帝的话,恶意虽多,但关于现代人的那点却没有说错。他们拥有安稳和宁的生活,拥有了广阔知识的条件,也因此,他们更能结合当下去追溯过往。提到统一时、书写文字时、看到长城时……很多事情都绕不开秦始皇,所以,人们也会本能地对秦始皇产生好奇心。

再就是,书里对秦始皇的刻画,已经不仅仅是“暴”了,那简直就是个和隋炀帝一样的人物。

对一个人的评价,越是极端,越容易激起拥有自由灵魂的现代人的反骨。

如是多重原因压下来,愿意去深入挖掘秦史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嬴棠将自己的思考同众人述说了一遍,并总结道:

【秦始皇留下的东西,于后世而言,称得上是无价之宝,所以,大家才愿意去了解他,去寻找证据为他正名。】

“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好一个无价之宝!”李贽拊掌赞叹,“秦为后世摸索出了一条渡河的路,给后世无数新生王朝提供了范本,纵有‘暴’名,却不可否认,他就是开天辟地之人,难怪‘祖龙’余威,三千年后仍在人间回荡。可惜时人大都狭隘,只记得其暴而忽视其功,借着贬低秦始皇,来弘扬自己的‘贤明仁善’,未免有‘端碗吃饭,放碗骂娘’之嫌。吾与这些人无话可说。倒是那后世的伟人……”他露出心驰神往之色来,“真想见见他,与他把酒闲话啊!”

在李贽心中,秦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他的所作所为,足以把整个世界都掀翻重组。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伟人之“祖龙魂死业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着实让他拍案叫绝,让李贽鲜有地产生了灵魂上的共鸣。

【我们先前已经讲过了秦政,接下来,我们不妨再好好说叨说叨秦法。】

他说“秦政”的时候,六国贵族下意识地哆嗦了一下,很快他们又反应过来——嬴棠说的“秦政”是指秦的政、治制度。

“我还以为他说的是他大父。”说话的人面带惊恐,显然被吓得不轻。

“没出息的东西,听到个名字吓死你了!”他同伴狠戳他脑门。

“我没出息?刚才被吓得抽抽的又不是我!”

“闭嘴!”

这就是走神的坏处。结合上下文都该知道嬴棠说的是“秦政法”中的“秦政”,但这些家伙不好好听,所以当“秦政”两个字出来的时候,他们自动联想到了嬴政。

他们这时姓氏是分开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①。许多诸侯由于祖先相同,所以姓也一样,就比如先前的鲁国,他们的老祖宗周公就和武王发是亲兄弟,所以他们属于姬姓宗族。但在他们这个年代,通常女子才直接称姓,男子称氏。除了极个别的,比如楚国、齐国,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封地作氏。所以鲁国的男子宗室们,便称鲁某某。

秦国也不例外。秦国与赵国是本家,秦的先祖恶来和赵的先祖季胜是一个爹生的,为嬴姓。但后来大家各有封地了,赵国那支用赵氏,秦国这里就称秦氏了。

不过大家很少连名带氏地称呼贵族子弟。庄襄王在时,嬴政是“公子政”“太子政”,后来继了位,就是“秦王政”,现在他统一了,便是天下人的“陛下”了。也因此,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其实是对“秦政”这称呼不甚敏、感的。六国贵族如此熟悉,纯粹是私下里喊多了。借着一个称呼泄愤,强行给自己挽个尊,好像他们这么喊了,嬴政就不那么高高在上了似的。

秦后的人就没他们这姿态了。他们早已习惯了用“始皇”“秦皇”来称呼他。故而他们的重点只在秦法上。

“他还敢讲秦法?是唯恐其他人不清楚他们秦国的刑法有多么残酷么?”腐儒们开始窃窃私语。

“就是,他前面把秦始皇吹上天去了也改变不了他秦法毒害百姓的事实……”

“唉……”这次嬴棠没有冷着脸怼回去,反而唉声叹气起来。

这倒叫其他人奇了。

“先前不是挺厉害的么?怎么,这才闹过几遭,你就认输了?”刘彻揶揄道。

嬴棠看了他一眼,继续长吁短叹。

“到底怎么了?”好歹是“亲儿子”,虽然有点不熟,但扶苏还是决定发散一下那本能的“父爱”。

就连嬴政也把视线停驻下来,聚集到嬴棠身上,等着他说出答案来。

“我只是觉得,前面讲这么多,诸位都没有听到心里去,可见只是我一人自作多情,单向奔赴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得考虑辞去直播这份工作~”

出言讥讽的几人:“……”好恶心!

好心关切的几人:“……”白瞎!

不得不说,有些人混到现在还是猫嫌狗厌的是有原因的。

“恶心吧?”嬴棠很快收敛了神情,“被恶心到了就闭嘴听我说。”说完这句,他又连声同几个长辈致歉,表示他下次一定控制扫射范围,争取只能恶心到想恶心的人。

扶苏:“你少说两句吧。”别的时代的也就罢了,他们这里可还留存着不少六国贵族,嬴棠老搁上面耍这群人,没准儿哪天就给他们逼急了。雇个刺客窜进公子府,一刀给这里的他小命儿了结了。

【自古以来,大家就视秦律就如同视洪水猛兽,仿佛那不是律法,而是什么不讲理的东西,哪怕只犯一点点小错,都要面对脑袋落地的风险。】

最经典的,应该要数“失期,法皆斩”了。

【起初,后世人也是这样想的。但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

作为一个在秦朝生活过的人,嬴棠觉得,还是有必要给秦法正个名。

【不知道大秦的诸位能不能传一份秦律给我呢?丢到光屏里就行了。】

出土的竹简肯定没有当时的清晰可辨,既然大家都在听,诸天万朝的东西都能传送给他,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就是傻瓜了。

李斯率先道:“陛下。”

嬴政轻轻点头。

在他应允后,李斯才开始行动,将记着秦律的竹简一卷一卷放到光屏里。

这些竹简很快出现在了嬴棠的桌面上。

嬴棠一口气分了好几个屏,将所有秦简的内容都投到天幕上。为了方便各朝代的人观看,还设置了自动变化字体模式,叫他们每个朝代的人看见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版本的字体:“大家好好看哦,这趴结束后我们会组织一个秦律相关的考试,得分越高奖品越丰厚,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比起之前那个幸福度调查,这个考核对象的范围就缩小了许多,毕竟大多数百姓,连识字都困难,更不要说做题了。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嬴棠就会让他们错过这次拿奖品的机会。

像晋末、隋末、宋靖康时等,帝王将相答得好了,就借着他们的由头把奖品分发给他们位面的百姓,做个接济;答得不好,就借着惩罚的由头,扣他们东西,然后继续分给百姓。当然了,这个方案针对的是那种喜欢作妖的君主,明君还是应该被厚待的。至于相对太平的年代,就帝王将相和百姓一起奖励。

“这算不算公器私用?”看着天幕上密密麻麻的小字,朱樉脑壳儿疼得厉害。

“怎么会呢?”嬴棠和气回应,“讲哪里考哪里不是基本操作吗?我讲秦始皇却考汉武帝,你们觉得合理吗?”

“那你得一视同仁啊!讲朕的时候,必须也出一个和朕有关的题目。”刘彻插了句嘴。

“当然,当然,汉武帝的牌面一定要有。”嬴棠朝他拱拱手。

知子莫若父,说那么大义凛然,其实就是不想背书不想考试。朱元璋伸手薅了一把朱樉的脑袋:“有这会儿说话的功夫,你五弟都背完好几条了。”朱樉循着朱元璋指的方向看过去。朱橚神色严肃,嘴巴一张一合,俨然一副认真诵背的样子。朱樉又竖起耳朵一听,不免一阵呆滞——你,你这家伙……这不是刚才放出来的吗,你怎么就背完半卷了?

想想朱橚平日里的作风……罢了,不是一个赛道的。

朱樉又去看朱棣——大家都是军事专业,就浅浅地同病相怜一下……个锤子啊!

老四你个浓眉大眼的怎么也背这么多了?

一个一个要不要人活了?

汉高祖位面,刘邦正摩拳擦掌:“那这个头名,必然得是乃公了!”秦律他可太熟了,先不说他自己之前就是秦朝的小吏,统一之后,要制定汉律,他还对秦律进行了深入钻研。这种事情虽然交给萧何就行,但作为一个皇帝,他也不能对自己家的法律抓瞎,“论秦律,谁能有乃公熟?”

“秦始皇。”

角落里传来一道细微的声音。

刘邦的笑容转瞬间无影无踪:“……”韩信,你一日不和乃公过不去心里就不舒服是不是!

可偏偏……他说的是事实,刘邦也没法反驳这话。

好气!

其实还有李斯……

其他人在心里默默加了一句。

不过这会儿就不要再去打击陛下了。

毕竟老刘这个人,他从不内耗,真给他惹毛了,他会选择郁闷转移。

至于被转移的倒霉蛋是谁,那还用猜吗?

对于嬴棠开出的“背秦律得大奖”条件,学渣们不情不愿,学霸们不痛不痒,秦仇家们……恨天怨地。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秦律热”,是被掀起来了。嬴棠非常满意。

因着要背,所以不得不认真看。这一认真看……可不就看出不对来了吗?

“原来按着秦律,失期并不会全员斩首啊……”王守仁记性好,对于天幕上放出来的东西,他看一遍,就大致上记住了。他飞速地在脑中搜罗出此前所读史书中记载的秦法,与天幕上的秦律做了个对比。

“按着徭律,对于迟到的惩罚,是按着情节严重程度递进的。迟到三到五天,斥责;六到十天,罚一盾,遇到降雨不能动工,可以免除本次征发。不过,陈胜吴广是‘適戍’,应当,是属于兵役的范畴吧?”②

他友人迟疑道。

王守仁指了指天幕:“所以我只说了不会全部斩首。失期当斩,是军法处置的方式。按着这天幕上呈现的内容,便是军法,也会按着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足见,秦法并不是完全不变通的,反而灵活性很强。再就是陈胜吴广他们还在路上,为抵达目的地,所以并未被纳入边郡士卒的管理体系中,用军法去处理显然不合适。总之,不管怎么样,这个失期的后果,都不该是全部斩首。”②

他说完许久都没得到友人的回应,不免有些奇怪:“你怎么不说话了?”

友人神情诡异了一瞬,问:“……这么会儿功夫,你全看完了?全记下来了?”

王守仁更奇怪了:“这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内容啊。”既然不难理解,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难道不该看完吗?

友人深呼吸了一口气:“没事了,咱继续看。”有时候人与人的参差真是……

“婚姻制度也相对公平了许多,”武曌坐在最上首,太平公主拉着上官婉儿坐在下面闲话,“战国时,男子可以弃妻,而妻子逃走被抓到,就要受惩罚。秦律却规定丈夫休妻必须要上报官方。”虽然仍说不上平等,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秦律对弱者的保护规定也比较完备,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老者、稚子,会给予一定程度的优待,”上官婉儿接过话,“总体看下来,秦律并不如我们过往认知中的那样残酷,许多罪行,都是可以酌情处理的。”都说秦之苛政足以断绝百姓活路,但观秦律,当中不乏利民之策,有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亦有对农民的扶持。③

这二者作为武曌最为亲近的人,在她面前,自然也没有其他人那般战战兢兢,故她们也没有压低声音,对话都落入了武曌耳朵里。

她对二者的谈话做了个补充:“与其用通不通情去评价秦律,倒不如说,它非常注重实用性。就好比,秦禁止百姓擅自杀死子女的,对隶臣妾的权益也有所保护,既不许随意杀戮,也允许他们从事生产经营。但这种‘保护’,本质上其实是为了‘人力’。”人力对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种田、服役、打仗……哪个地方不要青壮年劳动力?要是哪个帝王真的要逼得所有百姓去死,那这个国家也离覆灭不久了。

她说完,忍不住叹道:“这样看,秦始皇确实是很‘可怕’的一个人。”前面的政策也好,这边的律法也好,都体现了一种强大的超前性。因此,即使秦二世而亡了,秦政法也能延续千年。后世的王朝根本无法摆脱它们的“阴影”。

太平公主笑道:“始皇帝是第一个皇帝,母亲是第一个女皇帝,始皇帝创制立法,乃初开混沌者。母亲又何尝不是自己杀出了一条血路?”唐已经算是非常开放的朝代了,这一点从他们的公主身上就能看出来,但即使如此,女子称帝,于所有人而言,仍是一件荒谬且有悖纲常的事情。武曌能从一个小小才人到如今的一代帝王,个中艰险,实非言语可以形容的。

对于这话,武曌只是淡淡一笑:“言过了,论起来,第一个女皇帝,应该是那位元氏公主。”

太平公主道:“她不过是胡太后的傀儡,只在位一天便被废黜,又是因为假充男儿才得以成功登基,如何能与母亲相提并论?”

武曌的目光陡然将她攫住:“那么,太平希不希望这样呢?”

太平公主一愣。

上官婉儿猛然抬起头,下意识地想说些什么为公主解围,但看了看武曌的脸色,揣度了一下她的心思,直觉她说这句话大概率也不是为了为难太平公主,便选择了缄默。

很快,太平公主也反应过来,摇了摇头,斩钉截铁道:“儿不希望。”登基就登基,假充男儿作什么?要么不做,要么就光明正大地以女子身份称帝。她就是要做母亲那样的人,让这片土地上站着的每一个男人,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他们瞧不起女人,却注定要跪女人。

她后面的话没有说,但武曌明白她的意思。她没有一丝气恼,反露出真心实意的笑来。她注视着太平公主的眼睛是温柔的,隐隐跃动着微光:“为娘就喜欢太平这个样子。”坚毅明睿,野心勃勃……这才是一个皇家女儿应该有的面貌。

注意到实用性这点的也不止武曌,李世民等人同样在讨论。

“秦律总体上,是围绕‘需要’来的,就连刑罚,也具有极强的目的性,虽然有死刑、肉刑等,但在套入到实际情境中的时候,还是会偏向劳役刑。”李世民道。

“那么,秦始皇会不会更希望大家犯法呢?这样干活儿的人就多了。”说这话的,是尚且年幼的李泰。为着这个考试的事情,李世民特令人将儿子们带了来旁听,好帮助他们理解,理解了背起来就顺溜了。

“……耶耶觉得,他应该更希望所有人听话。”李世民摸摸李泰的脑袋。

“那耶耶呢?”李泰好奇道。

李世民微微一笑:“耶耶愿意像爱护你们一样,去爱护大唐的子民,我大唐,也愿以君父之姿,善待每一个对大唐友好的国家。”

高情商:友好善待。

低情商:我要做全天下人的爸爸,你们,对,就是你们这些胡人国家,最好给我听话,乖乖给我们大唐当儿子。

“秦律的完备程度,可以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朱标指出,“就好比这个抢劫案,案发后,官府立刻就做出了行动,根据刀的形制和案发现场的荆券锁定了嫌疑人,第一批人办案不力,还会换新一批人……执行迅速、追求效率、勘测细致。对受害者、目击人的问询也好,对证物的鉴定也好,都称得上是严格,总体上,大大减少了冤案错案的发生。”

“大哥说的是。就是把这套流程搬到现在,也依然能用。还有,在秦,即使被控告了,在证据供词未明之前,被控告的人也依旧说不上是‘犯人’。”朱棣道。

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先入为主。这个道理放到现在谁都懂,秦这样规定,仿佛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但须知秦的处境。

后世大部分律法,一般都会借鉴前朝的,比如汉律,它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减修改。也就是说,后世王朝要过河,大都有石头可摸。但秦朝不一样。虽然它前面也有成文法可以参考,但显然,这些“前辈”能提供给它的借鉴是非常有限的,相比较它给后世王朝的,既不够完备,也不够精准。

也因此,秦汉律与唐宋律比起来,仍存在许多不甚完善之处。唐宋律更加地成熟规整,立法语言也好,结构也好,都严谨了许多。④

打个比方。

螃蟹虽然早就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没有敢去尝试食用它。秦不但第一个吃了,还发明了清蒸法来烹制螃蟹。汉律对秦律的修改,就是在上锅蒸的基础上加了葱姜,把不适用于汉的部分像去腥味一样地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年过去,到唐宋制律时,它们开始用蟹八件,把吃螃蟹的姿势也一并规范了不说,还额外增添了蟹酿橙、糟蟹等吃法。

但后世花样再怎么多,提到螃蟹,大家还是绕不开“清蒸”。

思及此,朱棣也禁不住发出一声感慨:“难怪后世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前人出入如此之大。秦法纵然严,却能与现实状况结合……从那位伟人对孔子与秦始皇的评价来看,后世人与秦朝统治者,在追求实用这方面,可以说达成了高度一致。”秦律不是秦始皇开创的,它是历经多朝,经过几代人根据秦国状况进行修改,才形成了最终的版本。但显然,秦始皇作为带领秦国实现一统的天下共主,他在秦律的修订实施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秦始皇时期,六国余孽虽多,但除了几次刺杀,他们几乎就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大举动了,各路妖魔鬼怪是在他死后才出现的。再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都说秦的制度和法律存在许多弊病,但就秦始皇在的时候,这些弊病并没有显露出来。如果说六国之人是迫于秦始皇的威慑力,那弊病呢?它又不是人,怎么知道怕不怕?这背后,大概率少不了秦始皇的控场。

朱棣猜测,这也是嬴棠没有于这方面仔细叙说的原因。

先前嬴棠虽对夏桀多有不耐烦,但还是算比较认真地给他分析了夏末的各种弊端,于商也是如此(虽然不排除他是不希望夏桀和子受去找成汤和武王的麻烦。)

但到了秦这里,他却只讲了秦始皇个人,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不正是因为他对秦始皇的能力比较了解,知道很多问题不需要人说,秦始皇心里也门儿清吗?

嬴政在治理这个全新性质的王朝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着手解决各种潜藏的问题,以至于不管什么“祸患”,到他手上都翻不出浪花来。

但上天并没有他的功绩而对他多有眷顾,给他的时间太短太短。上位的又是胡亥那个缺德货,这才使得秦二世而亡。

一个王朝不管开局多么厉害,能否长寿,也是要看二代的。

汉高祖,挺厉害的吧?但若没有吕后,只一个刘盈,汉朝恐怕也未必能有这几百年国祚。刘如意那家伙就更不用提了,刘盈有个脑子聪明的妈但刘如意有什么?

周朝,姬发也是个不长命的典型,比嬴政更要命的是,他没有已经长成的儿子,他死的时候姬诵还是个未能执政的小儿。幸而有周公辅政,才实现了和平过渡。

“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没什么不对,统一前他们要整合力量强国,就势必要让所有人都乖乖听话,统一后反贼势力仍散落在各方,更不能松懈,就是要把重法严罚实行下去,让所有人都不敢跟着那群家伙闹,”朱元璋是另一番看法,“就是这后世人,我观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为什么突然对秦始皇改观了?因为秦始皇被骂得太多了。听听这是什么话,合着这群后世人是别人往东他们非往西?”

“不是说后世有那什么,亩产千斤的粮食?肯定是后世人吃太饱了,才有力气搞叛逆……”朱樉这话还没来得及说完,就被一个大巴掌扇得旋转不停歇,还是朱棣顺手薅了一把,才让他停了下来,不至于跟个陀螺似的转出去。

“说你是禽、兽你还不承认!”朱元璋怒声大骂,“照你这样说,下头人就合该饿肚子?你老子就是饿肚子饿过来的,如果不是命大,你以为你还能站在这里?!来来来,传朕的令,三天不许给秦王任何吃食,只许给水,咱倒要看看,饿个三天三夜,你是不是会学乖!”

“爹!”朱樉大惊失色,“您这不是要儿子的命吗?”

朱元璋冷笑:“放心,饿肚子这事儿你老子有经验得很,几天能饿死人咱心里有数。这三天,饿了喝水馋了扇嘴,也过得快!”

朱樉看向朱标。

可这次,素来疼爱弟妹们的朱标也别过了头,显然不打算管。

朱樉又看向朱棡和朱棣。

两人抬头看天。

朱樉:“……”天要亡我!

嬴棠一直在注意诸天万朝的动静,这些讨论他听了一耳朵,觉得这次投放的总体效果不错。

其实他自己为人时也不曾深入钻研过秦律的意义,还是后来看了后世的律典,发现其中有许多和秦律相似的地方,才意识到他们秦律的影响居然如此深远。

震惊,我以前单知道它很厉害,却很少去想它到底厉害在哪里!

当然了,要说秦律哪哪都好,那肯定不是的,它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刑罚整体偏重,各篇顺序不固定,地方性较强等④。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它的产生年代就放在那里,如果真的搞出个完完全全适用于所有朝代的法典,那才是真见了鬼了。

于是嬴棠满意地做了总结:

【看到大家分析得如此透彻,都不消别人多说,我心甚慰。总的来说,秦律作为一个尚处在立法探索阶段的法律,纵有许多让人不甚满意的地方,但不可否认,它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后世律法没有一个是可以逃脱掉它的影响的。

且秦律已经是秦统治者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灾害频繁的时代,所能选择的,最优解了。哪怕是用三千年后的眼光看,秦律,也仍站在律法形式和实质合理性的巅峰。】⑤

【不管是秦政还是秦法,都能体现出秦始皇其人,不但有着强硬的手腕,更有着卓绝长远的眼光。】

他自己说着说着先激动起来,声音也越来越高——

果然,三千年过去,始皇的形象还是熠熠发光呢。

【因此,在后世,不只是伟人,其他先人也经常奉劝后人需要以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不要“被前人偏执的记载所左右”⑥。】

司马迁、刘向、班固以及各朝各代写过秦始皇的人:“不是,点我呢?”什么叫偏执的记载?这不是一家之言吗?后人非得信一个说法,和无辜的我们有什么关系?

嬴棠摊摊手:“这话又不是我说的,我只是引用了一下而已。我也是一家之言,大家信不信全看自己,我又没有把刀架在诸位脖子上让大家和我一起崇拜秦始皇,只是想为他正个名,不要背那些本不属于他的黑锅而已。”

他这话……

还真他娘的没法儿反驳!

人家当孙子的崇拜爷爷不是很正常?又没逼你们和他一样崇拜。

何况从始至终嬴棠都没说多少个人观点,真就:我把东西放在这里你们自己看,怎么想随你们,能让你们改变一下此前的刻板印象当然好,改不了我也不能把你们怎么办。

嬴政本人……

他在听到嬴棠这样直截了当的表示崇拜自己的时候,心里突然就生出了一种很奇异的情绪。

说不上来。

但就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希望周围人看过来。

“没想到扶苏公子整天和陛下对着干,皇孙却如此孺慕陛下。”内史腾慨然道。

扶苏:“……”我就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多提几句谏言而已。这也不代表我就不孺慕我父皇啊!

他正这样想着,目光不经意间对上了嬴政似笑非笑的眼神。

扶苏:“???”他又去看周围人。

蒙恬蒙毅王绾等人的表情也很古怪。

“哇——大兄,原来,原来你的心思藏得这么深的吗?”公子高挠挠头。

扶苏啊了一声,瞳孔地震。

我的亲母我的父,我的大父我的曾祖——

怎么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不是,他什么时候这么不谨慎了?

扶苏目光游移,最终定格在天幕上的嬴棠身上。

嬴棠察觉到他正看自己,条件反射地咧开嘴,朝他露出一个傻兮兮的笑来。

我悟了。

一定是你小子带的!

扶苏郁闷了:“父皇,其实……”

嬴政撇过头去。

父皇,我看到你笑了啊喂!

今天的扶苏内心也无比崩溃。

他拒绝承认那崩溃来源于不好意思。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就幸福度调查,做一个简单的采访。”嬴棠说着,将各朝各代百姓们的幸福度调查按着分数高低贴了出来。

秦初的幸福度,意外地不算低,反正比前朝高了不少,与后世的皇朝相比也不差什么,当然了,这个后世皇朝肯定不是最烂的那几个,而是几个相对太平的时期。如果是之前,那大家肯定会对这个结果产生质疑,但现在他们已经看过秦律了,对嬴政和他治下的秦王朝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故这个分数,也总算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秦末就是断崖式下跌了。

看得嬴政拳头又硬了——怎么办,还是好想把那几个人拖出来揍一顿。

只是赵高已死,胡亥尚在被折磨中。唯一剩下的只有……

李斯感觉后脊背一凉。他紧了紧衣裳,装作完全没察觉到嬴政死亡视线的样子。

“既然前面讲了大秦,那咱们就先采访一下大秦的诸位。”

秦位面的人赶紧理了理衣襟,摆出端正的姿态来。

很快,嬴棠所在的背景变了。

只是不像秦王宫,也不太像其他官员的府邸。

众人方疑惑着,嬴棠便把扩音器给了那人,客气道:“您幸福吗?”

那人沉默了片刻:“……我姓姜。”

嬴棠瞪大眼:“啊?”

那人深吸一口气:“你跑齐国来了。”还不是秦王政那个位面的齐国!

“您是?”

“齐侯小白。”

“啊!是您!真是失敬!”嬴棠连连作揖,又转向其他位面的人,“这位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侯小白了……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话想对他说呢?”

小白闻言也起了兴趣:“有吗?”

周围又一次陷入了沉寂。

嬴棠有些失望:“没有?齐桓公也是大名人了吧?这么好的机会,不说说吗?”

“没事,就是……”李世民起了个头,却发现没能说得下去。

“趁现在多吃点好的。”嬴政道。

小白:“?????”他望向嬴棠,“他们什么意思啊?”

嬴棠只能尴尬地笑。

“回头呢,和赵武灵王多交流交流。”刘彻语重心长地建议。

赵雍:“!!!!!”不会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吧?!

嬴棠趁着小白愣神的功夫,赶紧跑了。

此地不宜久留!

这回落对地方了。

他第一个采访的,是个官员。他手上正拿着一卷竹简,见嬴棠冒了出来,他也没有任何被吓一跳的迹象,只是朝他拱手作礼:“您安。”

“您也安,”嬴棠礼貌道,“这是打算作什么?”

“打算交给邮人,有些事情需要和上头汇报。”

“哦?这信几日能到?”

“按着律法,邮人明早出发,明晚就该到了。”官员回道。

嬴棠油然生出几分怀念和骄傲来:“我以前也寄过信呢……咱们大秦虽然交通没后世那样发达,但对信件处理的效率是很可以的。”

“是这样,邮人们很会办事,上头给他们的待遇也不错,还能减税呢……您一般会寄给谁?”

嬴棠笑而不语。

官员本也只是客气地问问,没有一定要得到答案,很快便向嬴棠告辞了。

寄给谁?那必然是寄给他那常年奔波很少着家的老爹了。

他还记得他晓事以来,扶苏第一次出远门。因着依恋父亲,他抱着扶苏大腿死活不放他走,扶苏无法,便问他:你想不想知道咱们大秦的邮人有多厉害?他点点头。扶苏便叫他有事了可以给自己写信。他这次去的地方离咸阳不远,寄个信快得很,按着他们邮差的效率,两日便可到了。建议嬴棠寄出信后便扒着指头数一数,看看这个时间估算准不准。只是不能寄得太频繁,邮人们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文书要送,不能占用资源。

嬴棠还真被忽悠松手了。

事实证明,扶苏估得很准。嬴棠把信送出去,收到他回信,一来一回,也就过去了四五天的时间。

他死的时候,房间的桌案上还摆着一封给扶苏的信。这是他早就写好想寄出去的。只是想起小时候扶苏对他的叮嘱,觉得自己既然还有一箩筐的话要说,那不如就晚点寄信,把话囤了最后一次性发出去。

有些信,三千年了都没能交到想念的人手上。可见做事宜早不宜迟,错过了就是永远。

瞧着那名官员走远了,嬴棠才把自己送到下一个位面。

这次,就是秦王政位面了。

他采访了一个士卒。

见对方正费力地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血渍和尘土,他便伸手掏出了自己的帕子递过去。那人朝他道了谢,一边擦,一边道:“您想问我什么?”

嬴棠想了想:“您最近有给家里写信吗?”

提起亲人,士卒布着刀痕的脸上,漾出了一个灿烂的笑:“还没有……您这采访我家里人想必能看见的吧?”

嬴棠点点头:“这是自然的……您可以把想说的话现在通过天幕说给他们听,如果不想被其他人听见的话,您待会儿也可以用光屏发消息,我会教您。”

“那太好了,省了送信的功夫了,”士卒拊掌,“其实也没什么,只是天渐冷了,想叫我妻为阿女做身新衣服,不用图省钱,我前些日子在战场上得了三个人头。虽然相应的爵位和银钱还没下来,但也快了。有了这条件,得给阿女好好打扮一番,男孩儿粗糙着养养也就罢了,女儿家却是得精细些……您觉得呢?”

嬴棠笑着应和:“是这样,”他看了眼自己的光屏,见又有质疑跳出,便状似无意地问,“不过这是不是太早了些?毕竟东西还没下来……”

士卒摆摆手:“这有什么早不早的?反正肯定会给就是了,不差这么一会儿半会儿……我们大王是最讲信用的!只要说了肯定就会做到。”

那句“我们大王最讲信用”,让不少人膝盖中了一箭。

嬴棠看着一群人吃瘪的样子,不免哼了一声。

士卒却以为他是在哼自己:“您不信我的话吗?”

嬴棠赶紧摇头:“不,我是在笑别人……是他们不信你的话。”

士卒不高兴起来:“他们自己不讲信用,也觉得别人的大王不讲信用吗?”

很好,又是一箭。

嬴棠强行把笑声咽下去:“是吧,自己黑,所以看别人也黑,咱不用理。”

士卒道:“这年月,哪里都要打,哪儿哪儿都不安生。咱们大秦的士卒,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待遇已经不错了……至少你立了功,奖励是会实实在在发到你身上的。也不用担心上头会昧下。将来就算战死沙场,也不必担心家中亲眷的处境。”

他这话精准地刺中了其他六国士卒的心。

是啊,秦国的士卒,总比他们有盼头……

其实这种军功封赏制度,其他国家也不是没有推行过。但最后的效果大家懂的都懂。再就是其他国家的赏赐程度也有限,像齐国,他们的技击之士拼死战斗,所得赏金也不过八两。而魏国,他们的待遇倒是不错,而且哪怕是身体不行了打不了仗了,也不会取消原来的优待。不过这又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库支撑不起这种花销。⑦

只有秦国贯彻得最彻底,奖赏全面丰厚的同时,能很好地鼓舞士卒的战意。

这问题,六国君主也不是没在意过。就是吧,国家内情不一样。秦国的权柄被君主牢牢地掌握在手里,所以政令一经下发,没什么人敢阳奉阴违。

但他们这里就不一样了。

他们这里的大贵族就是附骨之蛆,根基深厚又难缠,国家大部分资源都在他们手里,他们不可能愿意让出手里的资源去奖赏士卒,君王拿他们实在没什么办法,只好开摆。

所以,哪怕知道了秦灭六国的结局,他们也做不出什么改变。

那为什么大贵族明知结果还不肯改变呢?

后世有人问过相似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不能都交白卷,这样大家都有大学上了。

因为没人赌得起。

你怎么保证你交了白卷人家也会信守承诺交白卷?你敢说自己肯定会考零分,但你怎么确信人家没有想考一分碾压所有人的?

放在六国贵族身上也一样。

你这会儿放权了,把自己家的利益交出去了,怎么保证其他贵族和你一样?如果他们不交就你交了,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还不如就保持现状。

能混一天是一天。

①⑦:百度百科

②:王子今. 《史记》“失期,法皆斩”辨疑——关于陈胜暴动起因的史学史考察[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8 (04): 76-86.

③:兰碧仙.秦律中仁政利民政策研究——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为考察文本[J].求索,2011(06):252-253 47.DOI:10.16059/jki43-1008/c.2011.06.024.

④:闫晓君.秦律:中国“第一”律[J].法学,2020(11):151-164.

⑤:罗爱华.秦律的制度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05):156-159.DOI:10.15891/jki62-1093/c.2009.05.030.

⑥:梁启超《战国载记》

此外,秦律相关:肖洪泳.岳麓秦简所见秦刑事诉讼程序的历史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3):14-19.

朱德贵.岳麓秦简所见“隶臣妾”问题新证[J].社会科学,2016(01):153-165.DOI:10.13644/jki31-1112.2016.01.015.

已知,秦律、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对于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是是无价之宝。

那么总结下来,真正的无价之宝是谁呢?

我不说。

急吼吼地想赶在十二点之前发,结果一看,十二点零五了。好了,悬着的心终于死了,不急了。

关于秦始皇的氏:一直众说纷纭,但按理,应该是秦。因为恶来和季胜都是蜚廉的儿子,但他们那个时候只说了是嬴姓贵族,没有说氏,也没有说商王给他们的封地在哪里,赵城是造父征徐国有功才封的,也是后来的事情了,不能因此就说恶来那支也得氏赵。再就是,嬴秦的兄弟之国不止赵国,还有梁国。第一任梁伯是秦仲的幼子,被封在梁地之后就称梁氏了。如果按着一个先祖就得一个氏的说法,那梁国贵族也该氏赵才对。

当然了,这种纠结他们那时候应该不会有,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直接喊公子政、秦王政、秦始皇,应该很少有人敢连名带氏地喊嬴政。

后面士卒的采访参考了秦简,本来想直接写黑夫,但是时间线不对。虽然时间线不对,但是还是很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大王是不会骗人的”。

至于别的谣言,因为没有找到可以插进去的地方,会在后面的帝王将相互动中,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

鲍鱼那个,会和刘彻一起讲。(“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官费鲍鱼”)

秦律的话,它的惩罚确实是偏重,但是,它的体系也是非常全面的,从审问到判决到惩罚,每一个环节都在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会瞎判乱判。而且审讯官在证人、原告自述的过程中,一般也不会插嘴,只会在他们表述不清晰不完全地时候提出问题来补全信息(这个操作很熟悉对不对?所以秦律真的是超级先进的)

不过怎么说呢,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肯定现在才是好时代。之前看到过有这么个说法,你这么喜欢秦始皇,那你去他的时代修长城啊。

问这话的人是蛮横的(和黑政哥是吕政,说李世民弑父杀兄的是一批人)。现代人去哪个封建时代都不好过,而且人家为什么要回到封建时期呢?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很好的时代了。欣赏秦始皇那也是因为他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他确实就是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啊,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这一点前人都是肯定的。

要知道,秦律也好,秦始皇也好,他们都处在封建时代,他们的第一要务肯定是维护君王的权力。这一点是所有君王的共识,哪怕是换那种以仁德闻名的君主来,他们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肯定首先考虑的也是维护自己的统治。用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去要求一个封建君主,还是两千年前的,说实在的,有不讲理那味儿了。

李贽和王阳明的思想超级有意思的,有兴趣的宝子们可以去看看。

朱樉也是个神奇的人物,朱元璋亲口认证的“蠢如禽、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秦皇虎视苍生群,汉武馀烈尚氛氲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