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起元记 > 第73章 因缘合(二)

起元记 第73章 因缘合(二)

作者:Sunness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4-01-13 16:08:05 来源:文学城

日斜阳轻,重阴遮天。

山洞深幽处,炉窟滚烫的石壁前霞光昏昏,往西向豁口而眺,只得见一隅赤云烧天。金晗伶蹲踞铁砧旁,身周数十盏明烛摆开一圈圆阵,她手覆阵心空地,掌底金光浮动。壁上霞色渐沉,烛阵焰花缓定。手心光芒敛收,金晗伶舒气起身,仰看前方丈高的岩墙,额上已蒙一层细汗。

金家铸炉万千,惟后山顶部这一处炉窟得天独厚,上凿烟口、下通地河,江泥涂裹的内膛架一张炉箅子,洞底穴风上涌,无须风箱催火即可烘出高温,正宜铸造上等兵器。

可惜……父亲三年未归,这炉窟亦已荒置三年。

背后石扉沙沙移响,一道履声停在门边。

“阿姊,还顺利么?”

“铸炉外布了五重阵,现下还算稳固。”金晗伶转向来人,“这时辰过来,可是爹爹已回了?”

堂弟金执贤伫立门前,虽已金冠束发,却依旧一副少年模样,鹿皮长靴泥点斑斑,斜襟蓝衣的窄袖卷至肘间,腰侧拴的皮兜塞得鼓鼓囊囊。“是,二伯与五叔都回了,就等阿姊一道用饭。”他笑答。

金晗伶擦去额汗,并不意外。“正好,再过几日这刀即可铸成,待爹爹看过,我便去一趟纭规镇,将刀送与阿念。”她回望炉窟岩壁,“只可惜峰哥不在。那柄无名剑是爹爹得意之作,峰哥又与我功力相当,原可乘此机会比试一番。”

金执贤一笑:“看阿姊神情,大约是胸有成竹了。”

“苦练这许多年,自是要心中有数。”金晗伶跨出烛阵,领他一道踱出石门。

通向洞口的石道窄暗,待石扉合紧,便只侧墙一线荧微的青灯照亮前路。金执贤跟在堂姐身后,悄悄比划二人肩高,方觉自己高出一截。他叹气:“阿姊……满师之后,你当真要与那李景峰定亲?”

“怎的问起这个?”

“他武艺品貌虽好,却终究是个南荧人,哪怕脱了贱籍,也去不掉那刺字。”少年瘪嘴,“我觉得……他配不上阿姊。”

金晗伶脚步一滞,转身瞧住堂弟双眼。“出身原非自己能选,拿与生俱来之事比论高低,只会令人不齿。”她道,“你方才这话,便是放在心里也不堪。以后绝不可再提。”

耳尖登时发起烫来,金执贤羞惭垂首,个头好似也低下一截。

“阿姊说得对,是我想岔了。”

“莫嫌我啰嗦。”金晗伶目不转睛看他,“立身不正,何以正人。待我另立门户,你便是最年长的,将来继任家主,自当正心正行,才可垂范子弟,保家族长盛。”

这话恳切,少年听了沉住气,仰头与堂姐四目相接,庄重道:“我明白,阿姊是盼我好,也盼金家好。”他抱拳作礼,“一会儿我便去找二伯领罚。”

面上终于现出笑影,金晗伶轻拍他左肩,略一颔首。

洞外深林茂密,姐弟俩踏上下山的石阶时,低垂的浓云已压向西面,林丛上方只余一道微暗弧光。“爹爹和五叔是一道回的?”金晗伶问。

“听闻是在东汶本家碰上,便一道回的。”堂弟的话音乘风掠过耳旁,“父亲和四叔也已回来一阵,怕是再过几日,叔伯们便到齐了。”

金晗伶远望山脚,但见薄雾笼罩,隐约透出几片朦胧灯火。金家私宅占地百亩,四面却无院墙遮隔,惟有假山巨石林立,几座屋宇散布其间,沉浮终年不散的雾海中。“几位叔伯常年在外,一贯行踪不定,从前年节亦极少相聚。”她自语,“去岁入冬忽然召回,到如今才聚齐,也不知所为何事。”

“他们议事向来对晚辈守口如瓶,确难打探消息。”金执贤不甚在意,“我倒是好奇,父亲和叔伯们为何总奔波在外,只将我们这些小的交给二伯教养,待铺面生意也不甚上心。”

侧过眼瞧他,金晗伶片时无言。“此事我也问过爹爹,他只道叔伯们是依祖训行事,不肯详谈。”她道,“或者待你当上家主,便能知晓其中缘由。”

少年端出漫不经心的神色,眼睛却瞧着脚下:“二伯和阿姊待我们很好,我自也无甚怨言,不过好奇罢了。”他忽而大步挤到堂姐身旁,“我有一猜测,阿姊且莫说出去。”

见他双目晶亮,只差将“快快问我”写在脸上,金晗伶不禁好笑:“说罢。”

“阿姊知道,金家铸造上等兵器的阵法皆承自大祭司净池。”少年神秘道,“当年大祭司要打造九样特殊法器,便是因看中我金家铸术,才将阵法与内功修行之法传授给先祖。然而功法得继,那九位铸器的先祖却随大祭司一道离世,苦铸二十年的法器亦不知所踪,还不知是否铸成。”

“你是说……几位叔伯多年在外,是为寻找那九样法器?”金晗伶明白过来。

金执贤将头一点。“大祭司精通术阵,又有呼风唤雨、移山倒海之能,却须借铸师之力,倾尽二十余载心血铸造法器……想是有大用处。”他道,“我疑心那是阵器,早在大祭司离世前用以布阵,这才下落不明。”

“铸成上等兵器,亦不过一两年光景。若当真耗费二十余年铸就……”金晗伶顿住话音,“什么样的阵,须这等阵器维持?”

“怕是一整个人界那样大的阵呢,否则叔伯们也不必天南地北地寻。”金执贤道,“几年前爹爹回来时,我便在他书房见过一些阵法图样,尽是我们从未学过的。不定他们就是以那些阵图推测阵器所在。”

望山脚灯影沉思,金晗伶摇头。

“如若真是阵器,那必然不可轻易挪动。叔伯们又为何要寻它?”

“所以我才奇怪。”少年也学她眺向山脚,“我家又不缺银子,寻那千年前的宝贝有何用处?竟还为此抛家弃子,当真不划算。”

他极力说得轻飘,却难掩话中酸意。金晗伶拍拍他背心。“好了,莫想太多。叔伯们应当自有道理。”她道,“你若不痛快,这回便与三叔谈谈。心结总要说开才得解,三叔会体谅的。”

不期教她戳穿心思,少年耳根微热,摸一摸鼻尖。

“那我择个好时候与他说。”他小声道,“多谢阿姊。”

-

阴云南向,步廊县风雨入夜,群山欲摧。

瓢泼大雨撞破房顶篾席,屋角水漏如注,雨花溅向盛烛的碎瓷片,扑动微光闪烁。斗室内人息浊重,草榻上瘫躺的母女浑身湿汗,衣衫斑驳。张邺月跽坐榻前,手搭女子腕脉,耳间系一帘麻布遮面。一旁的丁又丰瞧不清她面孔,只得屏息瞪眼,目光不住来回二人之间。

窸窣的脚步声近前,少年醒过神,转头见张秀禾端来一盆清水,面上麻巾几乎挡去大半张脸。她跪到榻旁,替昏迷的女孩擦干头颈。盆中还多一条帕子,丁又丰忙俯身捞来,要给母亲拭汗。他已没了左臂,只将湿巾一头咬进牙间,单手旋拧,任凉水淋在襟前,湿透大片。

张邺月放下女子手腕。

口中湿巾松落,少年急问:“怎么样?”

“我先开两副药,晚些叫双明送来。”张邺月拿过那巾帕,“这几日便隔开睡罢,你也少出门。”

丁又丰脑中一嗡。

“是……是跟另几家一样么?”

那神色太过茫然,张邺月不忍相看,只别过眼,擦去榻上女子的脸汗。“眼下尚不能确定。”她道,“你还是留在家中照看,莫再出去了。”

窗外雨响若瀑,丁又丰呆坐原处,脸庞浸在昏黄烛光中,塌陷的眼窝暗似空洞。“……今年粮税丝税都加了两成,哪能不出去。”他失神道,“原先好歹有阿爹一道撑着,如今我只剩一条胳膊,阿爹又让他们押去运甚么木材……眼看要入冬,再不干活,便是一口野菜也难吃上。”

“我会与各家商议,大家一道帮衬些,总能撑过去。”张邺月安慰。

少年摇摇头。

“苛税又不止我家,谁家日子不难熬,怎好再接济我们。”

重将巾帕浸入水中,张邺月手扶少年肩侧。“不怕,法子总会有的。”她轻轻道,“再撑一撑,或者明年开春,你阿爹便回了。”

丁又丰苦笑,脸上灰败一片。“回来?去年那样大的雪,听闻光是往都城那一路,便冻死一半公奴。等到了皇陵服役,再千里迢迢赶回西南……又不知是甚么光景。”他转看墙角斜立的竹牌,歪歪扭扭的刻痕支搭起父亲姓名,风雨呼啸间仿佛摇摇欲坠,“……牌位已供了半年,入夏以后,阿香连梦里都再不喊阿爹了。”

望一眼昏睡的妹妹,少年眼球酸痛,却是哭也哭不出来。“我一个残废,多活一日也是拖累。”他道,“当初若换我去,她们还好过些。”

蜡油溢开,碎瓷片间的烛芯只余短短一粒。“莫浑说。”张邺月从雨响中辨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是你家里人,都盼着你活下去。”

少年垂下头,只觉脑袋坠重,便连上身也渐低下去。张邺月温热的手覆上脊背。他缩作一团,伏地哽咽。

大雨滂沱,夜色连天地一片。丁家破败的柴门吱呀张开,又嘎吱合上。张邺月领秀禾栖身檐下,各自背起竹篓,披上晾挂墙边的蓑衣。心中记着药方,张秀禾将余下的药草回忆一番:“只有葵根不够,还得托凡骐哥哥买些。”

“方子先莫交给他。”张邺月戴稳笠帽,“回头我同双明说说,只请邱公子买些葵根来。”

“嗯。”女孩系紧蓑衣,“张婶,若是疫病,可要报知官府么?”

抹去眼睫上的雨珠,张邺月回看紧合的柴扉。“官府若晓得,不论是不是疫病,这几家都要没有活路了。”

“可若真是疫病……往后会有更多人病倒。”

张邺月沉虑。“……先去寻杨夫子罢。”她道,“他与官府时常往来,兴许会有法子。”

草笠宽大的帽檐遮挡视野,张秀禾只得仰头看她。“那……你会医术的事,也要让夫子知道么?”

冰凉雨滴打在颊边,张邺月抬高笠缘,目向无边雨幕。

“杨夫子是难得的好人,又帮过我们许多,应当信他。”

雷鸣滚滚,连雨不息。她二人领杨青卓再访丁家,已是戌时末刻。

木盆置在屋角漏雨处,碎瓷片的蜡堆里新捻了线芯。丁又丰坐守家人跟前,紧着身子目追屋中老者,只见他看过唾壶秽物,又将紧封的窗拨开一道窄缝,才落座草榻前,挽起袖口诊脉。漏夜冒雨而来,杨青卓一身外衣溅湿大片,只因上臂扎一条素麻带,入内后也未曾褪下。那是替晚辈服丧的绖带,去岁入冬起,他便一直系在臂间。

切过病患脉象,杨青卓与对面的张邺月目光相接。

“你以为如何?”

“实是有七八分怀疑,才叨扰夫子。”

杨青卓颔首。“已用过哪些药?”

“因着症状相似,病发又先后不一,我给每家用的药略有不同,已尽写下了。”张邺月递上怀中草纸,“最早发病的那一户……五口人俱已病倒。施针可暂且退热,却病情反复,调整用药也不见起色。”

芦苇碾制的纸张厚实粗糙,密密麻麻记着脉案药方。杨青卓接过细览。

“事发至今已有数日,可曾究查源头?”

“仔细问过吃食和去处,都只道无甚异常,平日里也不过下田上山,采些桑叶和常吃的果实。”张邺月回答,“伏天方过,正是蛇虫最多的时候,要寻源头怕也是困难。”

听她答得仔细,杨青卓微蹙眉心。“不可再接触旁人了。”他道,“先挪到一处,一并照料。”

“我们这儿没有那样大的屋子。”丁又丰却出声道,“还是各自看顾的好。”

“无妨,学堂先停课几日,尽挪去学舍照看。”杨青卓搁下脉案,“秀禾,扶阿香起来。”

“不成!”少年霍地起身,展开右臂拦挡夫子跟前,“若都挪到一处……教官府发现了,岂不要一窝端?他们才不管我们死活,不到半个时辰便要刨个坑埋了的!”他将母亲与妹妹护在身后,“指不定还要放把火将这屋子烧尽!”

忙出手拉住少年,张邺月朝老者俯身行礼。“还请夫子见谅,我等是公奴,此事一旦令官府知晓,便只剩一个死了。”

“老夫明白。”杨青卓未见动怒,“正因如此,才不可任其扩散。若各自看顾,来往出入总是不便,何况恰逢秋收,众人皆忙在一处,一旦此疫蔓延,便是老夫的学舍也难容这许多患者。”

丁又丰一阵目眩。

“那……那也不能让我们几家去送死罢!”

“挪至学舍照料,也是因一朝事发,老夫亦将担罪。”面前老者道,“我必倾尽全力保下你们。”

“可是,可是……”

“又丰。”杨青卓直视少年脸孔,“老夫是师者,亦为医者。正如你为子为兄,亦为邻为友。”

窗风掠过后颈,丁又丰随烛影一晃,仿佛难承右肩下方那一臂之重。有人扶住他后背。他扭过脸,撞上张秀禾看过来的双眼。丁又丰记起来,她只比妹妹阿香年长两岁。“……那、那我与她们一道。”他重对上师长的眼光,强推喉中话音,“我没病,端茶送水、搬搬扛扛……我都能做。”

对面的师长合目。

“如是更好。”

他环顾在座三人,话锋一转:“你们这内功修习之法,可是明念所授?”

三人俱怔,但听窗缝外风雨摧响,一时无人作答。

少焉,张秀禾低头道:“是大哥教我们的。”

杨青卓却并不追究,只又问:“祐安可也在内修?”

见女孩犹疑点头,老者面色稍缓。“这吐纳之法可调理气血,免于外邪侵体。又丰至今尚未病倒,原因亦在此。”他叮嘱张邺月,“乡邻信你,往后若再有人病倒,必先来寻你。为着联络邻里,你们一家须小心谨慎,切不可染病。”

“是,我明白。”对方应下来。

“还有一事,老夫想请教你。”

“夫子请说。”

“南荧医术大多口耳相传,并无书面记载。是以从前纂录《药经》,老夫亦是经南荧医者相助,方才整理出西南药材纲目。然而西南山深林密、地形复杂,各部族间少有走动,所习医理、药理不尽相同,《药经》所录药材也不过十之二三。”杨青卓拾起手边药方,“迁居西南后,老夫曾走访诸县南荧医士,深知各地待疫症用药有异。适才观你所开药方,似与本地医者惯常用的不同。”

张邺月闻言垂眼。“夫子慧眼。我与母亲原居大横县,遭逢饥荒才远逃至此。因镇上乡人不通医理,为在乡中立身,也为与人方便,母亲入籍时瞒下医士身份,这才教记作公奴,长居镇南。”她恳答,“我的医术也承自母亲。”

杨青卓点头。“疫症乃天地邪气入体,究其根本,无非阴阳二气流转不息,遇地势偏斜而形成异气。异气逢阴化邪,经草木鸟兽之阴体附载,侵入人身,即为疠。”他道,“大横与步廊相邻,气候地势相近,自来疫疾症结亦相类。请你细想想,在本县之外,是否还有旁的药材可用。”

膝前十指略收,张邺月转目,眼映碎瓷片中幽微的烛火。

“贞朝初立时,大横曾有一场持续数年的瘟病,累及南境诸县,症状与今相似。当年北人恰才南迁,西南中镇族医士屈指可数,是一位南荧游医施以秘药,方解疫疾之难。可惜……为避战事**,待到疫疾得解,那游医便隐遁山林,药方也自此不知所踪。”她道,“母亲说,我家世代行医,祖上也曾与那游医照面,知其口音确似南境土语,且身携一味罕见药材,根红茎紫,叶长如丝。然而数百年来,众人遍寻南境,从未得见与之类似的药草。”

她迟疑一瞬。

“只有一处还未曾踏足。那便是……”

“横骨岭。”老者启口,“那一味药……名曰赤母。”

张邺月讶异。

“夫子也曾听闻过。”

“那位与老夫一道纂录《药经》的南荧医者,祖籍也在大横。她曾提起过赤母。”杨青卓扶膝起身,向面前人拱手欠身,“多谢,老夫已心中有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3章 因缘合(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