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平生意 > 第34章 朝堂新政,建言献策

平生意 第34章 朝堂新政,建言献策

作者:旺仔小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1:29 来源:文学城

新帝登基,仿若一阵春风拂过朝堂,带来万象更新的期许。这位年轻君主,登基伊始便怀揣满腔抱负,决意打破旧制积弊,推行新政,革新吏治、改善民生,力求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时间,朝堂上下议论纷纷,有满心期待跃跃欲试者,有忧心忡忡满心顾虑者,暗流涌动,风云变幻。

萧逸尘身为朝中大将,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加之常年戍守边疆,对民生疾苦有着切身体会,自是备受瞩目。朝堂之上,他一袭朝服,身姿挺拔,剑眉星目间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果敢。新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群臣,落定在萧逸尘身上,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萧爱卿,朕听闻你戍边时,常与百姓打交道,深知民间忧患。如今朕欲推行新政,你可有良策?不妨直言。”

萧逸尘上前一步,抱拳跪地,朗声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当下民生之困,税负过重首当其冲。百姓辛苦一年,大半收成皆上缴赋税,所剩无几,温饱难济,谈何安居乐业?故而臣斗胆提议,适度减税,轻徭薄赋,让百姓兜里有余钱,方能激发生产活力。”朝堂上瞬间议论四起,户部尚书皱了皱眉头,出列反驳:“萧将军,减税一事非同小可,国库用度本就吃紧,边关军备、朝堂俸禄皆需开支,若贸然减税,怕是难以为继啊。”

萧逸尘神色镇定,不卑不亢回应:“大人所言,臣亦深知。可若百姓被重税压得喘不过气,土地抛荒,商业凋敝,长此以往,税源枯竭,国库又何来充盈之日?眼下减税虽一时阵痛,却似春耕播下良种,待来年收成丰饶,税收自会稳步回升。且臣戍边时,常见因赋税严苛,百姓背井离乡,土地荒芜,边境不稳,此乃心腹大患!”这一番话掷地有声,引得不少大臣微微点头,新帝亦是目光沉思,陷入考量。

紧接着,萧逸尘话锋一转:“再者,水利乃农业根基。臣巡边时,目睹多地河道淤塞、堤坝残破,旱时无水灌田,涝时洪水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兴修水利,一可保庄稼旱涝保收,增加粮食产量;二能吸纳流民,以工代赈,稳定民生。望陛下斟酌。”工部侍郎却面露难色:“将军,兴修水利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皆需海量调配,工程繁琐,非朝夕可成,眼下朝堂恐无力支撑啊。”

正当争论陷入僵局,萧逸尘正欲再辩,殿外传来通报:“林夫人求见。”众人皆是一愣,林瑶身为女眷,甚少涉足朝堂之事,此番前来,所为何事?新帝微微诧异,却也抬手示意宣入。林瑶身着素色罗裙,仪态端庄,步入大殿,盈盈下拜:“民妇林瑶,拜见陛下。贸然进宫,实因听闻陛下推行新政,关乎民生福祉,民妇在民间经营医馆,有些许浅见,望陛下海涵。”

新帝饶有兴致:“哦?林夫人但说无妨。”林瑶直起身,侃侃而谈:“陛下,民间疾苦,不止缺衣少食,看病求医、读书识字亦是难题。多少百姓患病,因无钱医治,只能在家苦熬;孩童聪慧,却因家贫无钱学塾,埋没一生。民妇建议,普及医教,于各州府县衙设立义诊堂,由官府招募医者定期坐诊,为穷苦百姓免费看病;再兴办学塾,广纳贤师,不论贫富贵贱,孩童皆可入学启蒙。”

这番话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礼部尚书捋着胡须质疑:“林夫人,此举虽立意甚好,可师资何来?医者又怎会甘愿赴偏远之地义诊?况且办学、开堂,样样需钱,朝廷哪有这般雄厚财力?”林瑶早有准备,不慌不忙从袖间掏出一份折子呈上:“大人莫急,民妇思量已久。医者可从民间招募有志之士,给予适当补贴、嘉奖,激励其投身义诊;学塾师资,一则选拔本地贤能,二则鼓励科举落第书生任教,许以晋升之途。至于钱财,可号召乡绅富户捐资,朝廷再拨部分款项,双管齐下,并非无法筹措。”

新帝接过折子,细细翻阅,眼中渐露赞许之色:“林夫人用心良苦,所提建议颇有见地。”可朝堂之上,争议之声仍此起彼伏。保守派大臣们固守旧规,满心忧虑革新会动摇国本、引发混乱;革新派虽支持新政,却在具体实施细节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间,朝堂气氛剑拔弩张。

为求妥善之策,新帝下令成立新政研讨专班,命萧逸尘、林瑶及数位朝中重臣、智囊谋士加入其中,共商大计。这专班之中,有位老臣名叫王崇礼,年逾花甲,为官数十载,历经三朝,德高望重,却思想守旧,对新政诸多条款心存抵触。初次研讨会上,王崇礼便直言不讳:“萧将军、林夫人,老夫佩服二位热忱,可这新政步子迈得太大,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减税、兴水利、办医教,桩桩件件皆是烧钱费力之事,朝廷根基不稳,如何担得起?”

萧逸尘抱拳恭敬道:“王老,晚辈明白您的顾虑。可时移世易,旧制弊端尽显,百姓怨声载道,若不革新,恐生大乱。就拿减税来说,看似国库少了进项,实则百姓富足后,商贸繁荣,税基拓宽,长远看利多弊少。”林瑶也轻声附和:“王老,民妇在民间,见多了穷苦百姓的凄惨境遇。普及医教,是为朝廷培养可用之才、强壮劳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咱们一步步稳妥推进,定能化解风险。”

王崇礼却不为所动,冷哼一声:“哼,嘴上说说容易,真实施起来,变数无穷。老夫只恐好心办坏事,累及朝堂、百姓。”说罢,拂袖而去,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

此后研讨,王崇礼时常唱反调,给新政推行制造诸多阻碍。萧逸尘与林瑶甚是苦恼,却也深知老人并无恶意,只是观念难改。一日,萧逸尘特意登门拜访王崇礼府邸,不带随从,孤身前往。见了王崇礼,先是恭敬行礼,而后诚恳说道:“王老,晚辈今日不聊新政,只与您唠唠家常。您为官多年,定是心怀百姓,想保江山社稷安稳。晚辈在战场,亲眼见百姓因战乱、苛政流离失所,那场景,刻骨铭心。如今陛下推行新政,亦是为了挽救颓势,给百姓一线生机。咱们目标一致,何苦针锋相对?”

王崇礼神色稍缓,叹口气道:“萧将军,老夫并非冥顽不灵,只是担心革新过急,朝堂震荡,外敌趁虚而入。你常年征战,该明白安稳之重。”萧逸尘点头:“王老提醒得是,正因如此,咱们才需步步为营,精细谋划。您阅历丰富,若能为新政把关、出谋划策,定能少走弯路,万望您莫再置身事外。”王崇礼沉思良久,终是微微点头:“罢了罢了,看在你一片赤诚份上,老夫且试试。”

有了王崇礼的助力,研讨进展愈发顺利。众人集思广益,细化方案,解决诸多难题。减税方案敲定分步实施,依各地经济状况逐年递减;兴修水利规划出重点区域,联合地方乡绅募资,招募流民劳作;普及医教拟定详细章程,医者、师资招募与培训有条不紊展开。

方案既定,试点先行。朝廷选派干练官员奔赴几处州县,推行新政试点。萧逸尘主动请缨,前往一处饱受水患、民生凋敝之地督战水利工程;林瑶则带着学徒奔赴偏远郡县,协助搭建义诊堂、办学塾。初到地方,困难重重。当地官员畏难情绪严重,推诿塞责;百姓心存疑虑,观望不前;资金募集也遭遇瓶颈,进展缓慢。

萧逸尘雷厉风行,召集地方官员,严词训诫:“诸位身负皇命,新政关乎百姓生死、朝廷兴衰,若再懈怠推诿,休怪军法处置!”而后亲赴工地,与百姓同劳作、共食宿,鼓舞士气:“乡亲们,这水利修好,往后再无洪涝旱灾,粮食满仓,日子红火!大伙加把劲!”百姓见将军身先士卒,纷纷干劲十足,工程进度大幅提升。

林瑶这边,走村串户,宣传医教新政。遇有抵触百姓,耐心劝解:“大娘,义诊堂不收一文钱,专为大伙看病;学塾能教孩子识字算账,日后有大出息。您就放心吧!”同时,组织义诊,免费施药,救治病患;培训本地师资,编排启蒙教材。渐渐地,百姓尝到甜头,主动参与,医教新政落地生根。

数月后,试点成果斐然。试点州县粮食增产,百姓收入提升;看病求学不再艰难,民心大悦。喜讯传至朝堂,新帝龙颜大悦,下令全国推广新政。一时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热火朝天。各地水利工程纷纷破土动工,义诊堂、学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姓奔走相告,传颂新帝圣明、萧将军及林夫人功绩。

朝堂之上,萧逸尘与林瑶并肩而立,接受群臣祝贺、新帝嘉奖。新帝感慨道:“此番新政成功推行,萧爱卿、林夫人居功至伟。卿等心怀天下、体察民情,实乃朝堂楷模、百姓福星。望再接再厉,共铸太平盛世。”二人跪地谢恩,目光坚定,心中满是对未来期许。此后岁月,夫妻携手,继续为朝堂、百姓贡献心力,于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段佳话,见证王朝兴衰、民生蜕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