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第18章 元末农民起义7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18章 元末农民起义7

作者:八扇屏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21 02:05:11 来源:文学城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要进入正题,讲一讲天选之子了!]

来了!朱元璋神色淡定,但还是不自觉握紧了袖口。毕竟张士诚的为人他了解,对他构不成威胁,可陈友谅他了解的不多,不知有何能耐。

[第一个阶段——潜龙勿用。

时间线还要回到七十多年前的崖山海战。

崖山,是每个熟知历史的汉人心中的痛。虽然赵宋政权有千万种不好,但总归是汉人王朝,到了蒙古人手底下,南宋遗民就变成四等人了。

所以即使南宋朝廷拉胯,民间的抗元意识也很坚决。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后,朝臣和赵宋宗室成立了流亡小朝廷,一路从临安退到了广东沿海,最终停在了崖山这个地方。]

[当时,朝廷外部靠文天祥在领兵抗元,内部则主要靠丞相陆秀夫和枢密副使张世杰这一文一武在支撑,皇帝赵昺只是个5岁的小娃娃。但羸弱的流亡小朝廷又如何能抵挡元廷的滚滚铁骑?

终是惨败。

丞相陆秀夫背着五岁的小皇帝赵昺,带着玉玺,决绝的投海自尽,誓不辱国。

张世杰本想护送太后出海,寻找其他赵宋宗室,但太后拒绝了,跟着一并殉国。十万跟随的军民眷属看着破碎的山河,终于意识到:汉家天下,亡了。

于是,蹈海而殉。]

天幕播放了视频。

蔚蓝的天空像是水洗过一般澄澈,可海面上却尽是一些浮尸残骸,殷红的血晕染开来,像是开在黄泉尽头的曼陀罗花瓣。

浮尸与断裂的木板交错在一起,让人意识到,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海战。

一艘残破的大船停靠在岸边,似乎有些摇摇欲坠,靠向海那头的甲板上,一个满面风霜的男子正背着一个穿着龙袍的稚龄小儿站在那里。

小皇帝被海风吹的有些睁不开眼,他努力忍着自己的哭腔问道:“丞相,没有别的办法了么?”

陆秀夫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干涩,只微微一摇头:“陛下,临安城破的时候,恭帝已经投降了。”

恭帝的投降,已经代表了他们大宋的灭亡,他们现在的这个朝廷,不过是不甘心的挣扎罢了。而且恭帝作为大宋的亡国之君,受封瀛国公住在大都,那么他们的投降,对元廷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

何况……大宋也不能再经历一次靖康耻了。

听到身后的小娃娃吸了吸鼻子,他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柔声道:“官家,别怕。”

赵昺抓住身前挂着的玉玺:“朕不怕!”

言罢,陆秀夫纵身一跃,归于大海。

船上、岸边,还有众多流亡至此的臣属家眷,目睹了这一幕,纷纷跪在地上,泣声震天。

“大宋没了,汉家江山也没了!那些蒙古鞑子想让我去做奴隶,把我们赶尽杀绝逼到这种地步,我也不会让他们如意!我要追随官家和丞相!”

于是这十万民众,皆英勇蹈海,决绝赴死。

中原板荡,神州陆沉,崖山喋血,气节长存。

张世杰急冲冲奔跑在船舱里,找到了杨太后所在的宫室--说是宫室,不过是间好一点的房间而已,落魄至此,实在顾及不了这么多--却发现杨太后已经整理好了仪容,站在窗边。

他赶紧说:“太后娘娘,臣已经收拾妥当,可立刻起航。”

杨太后刚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才五岁的亲生儿子殉国,已存了死志,所以只摇摇头,没有说话。

“娘娘,可退至南洋,寻旁支宗室,以图后举!”

杨太后凄然一笑:“我一介妇人,怕是担不了这样的重任,都交给张枢密使了。”说完也纵身跃下。

张世杰愣了许久,只余苦笑,直到他身边仅存的将士来寻他:“枢密使,浪越来越大,怕是要起飓风了,您先上岸避一避吧。”

他转身回到甲板上,望着巨大的桅杆,声音里带着一丝解脱:“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之所以没有随众位而去,是想另立赵氏以存祀,现在……我也累了。”

………

众人皆沉默,心里不是滋味。

李世民想着:五岁啊,才五岁,他的稚奴还比这小皇帝大两岁呢。

秦始皇则是看到那十万人赴死的场景,感慨良多。

他灭掉的国家很多,里面也不乏忠于自己国家,视他为仇寇一般的人,就比如那荆轲,搞得他如此狼狈。

可也没听说,什么时候有这么多黔首会生死相随。

是因为异族么?匈奴打来,那些黔首会愿意跟他共进退么?

天幕还在继续。

[当时,张世杰的身边,有一个姓陈的亲兵,投海而后竟然侥幸没死,而是晕过去后被海水冲到了岸边,当地的渔民救了他。

他并未再寻死,反而想要好好活着,看看这大元占着中原的花花世界能坚持多久。于是他隐姓埋名回到了江淮一带,靠占卜算卦为生,还生了两个女儿。]

崖山那一幕,应天府里外都响起了隐隐的抽泣声,他们大都在元廷治下被压榨的喘不过来气,看到十万人蹈海,更是动容。

可朱元璋听到这里,忽然心提到了嗓子里,这不是……

[后来,女儿渐渐长大,他便把二女儿嫁给了一个淘金户朱初一的小儿子。

没错!这朱初一就是我们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爷爷!

我们八八同学是崖山老兵的后代,是有点子因果循环的天命在身上的。]

朱元璋:!!!

果然是他!真的是他!

这句话落在众人耳朵里,也仍然如同炸雷一般。

明什么?什么太.祖?谁?

“大哥!是俺大哥!”胡大海的吼声震天响,喊的众人都回过神来。

“是元帅!元帅是真龙天子!”周围的兵将喜做一团,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善长内心也是飘飘然,他装模作样的捋着胡子,心道:他果然没跟错人!

[前面说过,元朝把平民都得了户籍,淘金户就是要每年给朝廷上缴一定数量的粗金子的。但关键是朱初一所在的句容,它不产金子。

给没金子的地方划分淘金户,就等于是薅着公牛挤牛奶了,也不知道蒙古人怎么想的。

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朱五四娶了崖山老兵的小女儿陈氏。本来朱家家里有几亩地,是个自耕农,条件还可以。朱初一平日里就带着家人先种地,然后把产出的余粮卖了,换成金子再交给朝廷。

但这样一来,中间损耗过多不说,元廷的官吏基本也是没有任何为官道德的,所以只能卖地凑钱。卖到最后,全家就成了佃户。

而我们亲爱的八八,从小的工作就是给地主家放牛。]

朱元璋从巨大的激动中恢复过来,心里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他“八八”?听着怪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这里说一下,朱元璋的原名就叫朱重八,不是朱八八哈,“重”是辈分的排字,他母亲生了四子二女,四个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至于为什么少个五呢?因为他大伯家也有四个儿子,是放在一起排的。

而且说实话,元朝那时候底层平民起正经名字的确实很少。除了这种有排字的,大家一般起名都是各种纯数字,要么是父母的年龄,要么是出生日期。

还有一个好玩的方式。比如孩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十九岁,母亲十七岁,那孩子就可以叫朱四九,因为四九三十六嘛哈哈哈。]

李世民:……虽说时下里,大家也都愿意给小孩子起个低贱一些的乳名,比如他管儿子叫青雀或是稚奴,可也只是个乳名罢了。这正式的名和字都是要费心思好好取的。

元朝也太过分了吧!

[朱重八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等他长大的时候,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三个哥哥里,大哥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娶了嫂子,生了两个儿子,二哥三哥因为太穷,直接入赘到别家去了。

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正是至正四年,天降暴雨,黄河决堤,元廷没钱修的时候。他家所在的凤阳也是黄泛区,受到了波及,而且不是一般的波及。

洪灾之后就是旱灾,旱灾又造成了蝗灾,而因为朝廷的不作为,这一切又马上演变成大瘟疫,席卷而来。时代的一粒沙,落在老朱家头上,就是灭门的惨案。

先是入赘到别家去的三哥,岳家染了瘟疫,三哥他们全家死绝。而后又在一个月之内,自己家中,父亲、大哥、大哥长子、母亲先后饿死。

除了嫁出去联系不上的两个姐姐,家里只剩下朱重八和暂时回家来的二哥,以及大嫂领着小儿子。]

这是世家子王生无法想象的悲苦生活,他便是听描述都心有不忍,哀叹道:“这朱重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么?我曾以为,为帝王者,当属那汉高帝和南朝宋高祖出身最为贫寒了,没想到后世竟出了这般人物!”

汉高帝,即为汉高祖刘邦,应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只因司马迁的《史记》中将庙号与谥号混在一起叫成“汉高祖”,是以流传千年。

而南朝宋高祖,则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刘寄奴,少时家贫,曾做过许多低贱的工作,后来以军功才建立刘宋。

宇文在一旁锐评:“刘邦和刘裕--说来刘裕确实是刘邦弟弟的后代,也算一家人--虽然也出身落魄,但好歹是有出身的,就像那蜀汉的刘备--这位也是刘邦的后代,也是织鞋贩履,可终究是有门户的人家。

但这朱重八,却的的确确是卑贱出身了。”

隋唐时门阀观念仍旧很重,普通贫寒之家想让孩子出来读书做官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朱重八这样的佃户流民,在他们看来已经算是贱民那一等的。

宇文一时又想到:若陛下真能改革科举成功,可是要有越来越多的寒门来挤占他们的位置了。

[朱重八和二哥找到了他们的主家,地主刘德,希望能施舍他们一块地,很小很小,只要能埋葬父母就够了。可地主嫌晦气,对他们兄弟拳打脚踢,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看不下去,给他们留个块地方,用来安葬。

安葬过后,兄弟俩想要去投靠大伯一家,结果一打听才发现,大伯一家十三口,除了一个堂嫂,竟然阖门死绝,竟是连一个后代都没有留下!

回家后,大嫂带着唯一留下的小儿子,一路乞讨回了娘家,他和二哥也分开去寻找活路了。

朱元璋后来回忆道: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但,二哥一家不久后也都死了。

从平民到佃户,从佃户到流民,从三十多口的兴旺家族,到只剩下三四个人。

这,就是元末许许多多普通平民家庭的缩影。

这,他妈到底是个什么世道?]

“对!这到底是个什么世道!”应天府城楼上,胡大海也喊了出来。

天幕上的话似乎给了他们更多激愤的勇气,他们也呼喊着发泄自己不甘的怒火,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经历过这样惨绝人寰的过往。

“这是个吃人的世道!那些蒙古鞑子就是不让我们活!”

“那我们就让他们去死!”

城墙根的元廷降兵听到他们的话瑟瑟发抖,一声不敢吭,害怕被这些红巾军就地杀了祭旗。

这时,之前那个家里在黄淮种地的军户哆嗦着声音,颤颤巍巍的说:“各位军爷……俺虽然是蒙古……鞑子,但俺,俺过得也不好,别骂俺了。”

“那你为什么还给元廷卖命!”看押他们的小头领怒目。

“俺也不想,可俺爹娘都在老家,千户让俺集合,俺怎么敢反抗……”

小头领沉默,因为经过天幕讲解,他们知道这个鞑子说的是实情,那些蒙古平民日子也不好过。

朱元璋听到这边的动静,适时站出来,朝他们大喊:“那就跟咱一起反抗!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不仅骑在我们汉人的头上,也骑在你们头上,咱们一起去推翻他们,让他们再也不能为非作歹!”

一些元廷降兵似乎是受到了鼓舞,感觉胸中有一股热气涌上来,连两颊都有些发红。

“好,听元帅的,推翻他们!”

[天无绝人之路,朱元璋去了城郊的皇觉寺做和尚。哪怕需要每天的干活,也总比饿死强。可这种日子刚过了两个月,就又要去继续颠沛流离,因为大灾后人都快死光了,自然没有什么香火钱,方丈不想坐吃山空,于是暂时解散了寺庙。

朱重八拿起钵盂,开始到处化缘。

说来可笑,他在皇觉寺这两个月,全都在给寺里、给方丈干活,根本一句正经经文都没念过。而现在出来化缘,也不过是给流浪乞讨一个好听点的说法罢了。

他从皖北到豫东,再折返回来。这样的流浪,他四年间走了两次。每天早上看到炊烟就兴冲冲的赶过去,不顾人家的冷眼甚至打骂,只为讨一口吃的,晚上找不到寺庙只能睡在野地里。正如他自己回忆的那样:“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但天选之子总是与众不同的,就像黄巢写的菊花诗一样,朱重八那念过几天私塾的小学文化水平,也在流浪期间写过几首。

有一天他又没有找到能投宿的地方,只能睡在野外,偏生是冬天,寒夜漫漫,身上的袈裟又短又破,根本盖不住全身,只能侧身蜷曲着,想要忍过一晚,却突然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野卧》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秦始皇点点头,沦落到如此境地,竟然也能做出如此豪迈的诗,一点也不比黄巢那“满城尽带黄金甲”差,不愧是豪杰。

不,不仅是豪杰,听到现在,这似乎是唯一成功的,而且出身比前两个还要差上许多,果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只是不知,将来推翻了他的大秦,又建立汉王朝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四年后,朱重八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涯,重新回到开张的皇觉寺。这一次,一待就是五年。

这五年间,他除了给寺庙干活,终于有机会能踏踏实实的看看寺庙的各种藏书。就像是汲取营养的小树苗一样,他也在疯狂的吸收着书本上的知识,结合之前流浪的实践,在悟属于自己的道。

就在这段时间,他们濠州,也有人举起了义旗响应红巾军,首领叫做郭子兴,但朱重八不感兴趣,仍旧宅在皇觉寺里悟道。

但元廷很重视,于是派了附近的驻军过来平叛。地方驻军早已经被腐蚀,而且里面很多都是那种自掏腰包上阵的军户,根本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可想而知,于是反而被郭子兴的起义军打的节节败退。

但驻军将领打仗不行,脑子却很灵活,他为了领到朝廷的赏钱,居然大肆杀良冒功。把濠州城附近的百姓杀了,再把头颅裹上红巾,将封赏装进自己的腰包里。

一时间濠州附近人人自危,纷纷又开始逃难。

这场变故也终于影响到了悟道的朱重八,一次他外出归来,发现家被拆了!濠州骚乱顿起,竟不知谁一把火烧了皇觉寺,等他回来,只剩下几个同门和尚挤在仅剩的偏殿里。

恰好这时,他收到了同乡发小汤和的信。]

汤和嘿嘿一笑,竟难道露出这样骄傲的表情,他对朱元璋说:“幸好有我那封信吧。”

谁能想到,他们濠州城,居然真的会出一位真龙天子呢,还是他的发小!

唔,这样说来,那他岂不就是从龙功臣了?

哎呀,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汤和告诉他,自己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现在已经做到了千户!若是在皇觉寺待不下去,可以来投靠他。

朱重八一时陷入沉思。

他小时候,崖山老兵出身的外祖父,偶尔会跟他讲赵宋,讲张世杰,讲文天祥,讲汉家江山。他懵懵懂懂的听着,不甚理解。经过这些年的变故,外祖父给他种下的种子已经破图发芽,他也越发清晰,现如今踩在他头顶的都是些什么人!

他拿出了卦签占卜,卜继续做和尚是连着三次大凶,卜去参加起义竟然是三次大吉!

是天意么?

好!既然如此,那他就去!

看他如何马上驰骋,如何袖里乾坤,如何搅动这天下风云!]

宝贝们,这周日入啦~所以周日前还有一更,写够7w。

v后会尽量准时更新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元末农民起义7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