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第17章 元末农民起义6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17章 元末农民起义6

作者:八扇屏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21 02:05:11 来源:文学城

[白莲教,并不是什么野鸡组织。在我看来,反而算是民间佛教社团的一种。传闻是南宋年间一个叫茅子元的僧人,在当时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新教门,即白莲教。

所以他的理念也和佛教净土宗差不多,都是让人行善,以期西方往生净土的。因为是民间教团,不需要剃头出家,教义也简单,很快底层信徒众多,元朝初年官方也承认的。

但是白莲教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佛教,也不断的融合其他诸如道教、摩尼教、弥勒教等思想。摩尼教或许大家不熟悉,但他的别称--明教可谓鼎鼎大名,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总部在波斯。]

秦始皇连佛教都没听说过,更别提白莲教了,道教约摸着或许和黄老学说的道家学说有点关系?他皱着眉头,像在听天书——虽然确实是天上的。

[而弥勒教就更厉害了。它虽然看上去跟佛教差不多,但是主要思想是“弥勒下生”,就是弥勒佛取代释迦牟尼佛下凡救世。

按说在正经佛教里,弥勒佛本来就是未来佛,形象一般是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还有两句特别鸡汤味儿特别浓的佛偈: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刘季听着这两句话,很是点点头,有点意思。想他刘季,可不就是这样大度爱笑的人。

[但弥勒教是个强行曲解佛经的异端,竟然让这样宽和的弥勒佛狰狞起来。既然下凡救世,那必然不是温情脉脉的请客吃饭,怎么救世?那必然是斗争!所以弥勒教一反佛教戒杀行善的原则,非常叛逆的提倡杀人作乱,因为“新佛出世,除去旧魔”。]

秦始皇心想,这种刺客行径,倒是跟墨家沾点边。

但人墨家至少木匠活做的不错。

秦始皇在心里暗戳戳的吐槽。

长安酒楼。

“什么?”王生听的目瞪口呆。

他作为天下一等的世家子,平日自然也是讲经论道,佛道双修的。佛经里是有弥勒下世的说法,但怎么就能歪到去蛊惑人杀生害命了?

真的有人信么?

宇文是武勋人家,风雅事上没他有底蕴,可这弥勒教他却凑巧听说过:“我记得,隋炀帝的时候,可不止一两人说自己是弥勒出世,聚众造反呢!有一回甚至袭击了隋炀帝的御驾!”

[所以这几个教派融合在一起还了得?把白莲教整得直接从信仰阿弥陀佛改成信仰弥勒下生,颇为几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思,吓得元朝赶紧禁止,但为时已晚了。

要我说,还是底层百姓过得太苦了。一般苦,可能信点往生极乐,把希望寄予下辈子就算了。要是苦到活不下去了,那肯定要干你丫的。]

“果然是这样啊……”王生朝宇文道,“隋炀帝时期,百姓可不是过的苦嘛。”

[所以韩林儿为啥是“小明王”呢?就是因为他爹韩山童,依托白莲教,言“白莲花开,弥勒降世”,宣传自己是“明王出世”,要轰轰烈烈的做一番大事业。

所以黄河里那个石人是他指使人埋的,那首“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也是他散播的,就是为了点燃人们心中对元廷那团愤怒的火。]

酒楼里两人仍然在继续点评。

“利用宗教起义倒也常见,”王生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动作潇洒,颇有睥睨天下之姿,“想那东汉末年的大贤良师张角,不就是太平教么?”

“但从来没听说哪个上师能当天子的,所以这什么明王注定也不会成功。”

[他不是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但算是个像模像样的革命先驱了。只是我对这位先驱有一点不满,那就是他在准备发动起义的时候,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

咱就是说,先不解释你为啥姓韩不姓赵,就说那宋徽宗是什么好人么?那是上下五千年都排的上号的小垃圾好不好?那是谁想到靖康耻,都得站起来啐他两口的程度!

而他的挚友,和他一起组织起义的另一个大佬刘福通更离谱,号称是刘光世的后代。那刘光世,细数他一辈子的经历,真是见了金兵比孙元良还能跑,纯粹的兵痞军阀。

你俩不能看见有名的就往上贴,好歹做个背调啊喂!]

胡大海还是第一次听天幕语气这么激烈,于是好奇的问道:“这宋徽宗咋啦?是个大昏君?宋朝不是咱们汉人王朝么?”

不是人心思宋么?他小时候也听家里老人念叨过的。

因为这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李善长和朱升对视一眼,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靖康耻啊……

那确实是数得着的国耻了。

[宋徽宗和刘光世这种烂人保佑不了他们的造反大业,所以还在宣誓阶段就被举报了,韩山童创业未半被俘杀害。

幸而刘福通率众杀出重围,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自己当了“摄政王”,继续造反事业。]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宇文拍了下桌子,强调自己猜对了。

“他还有儿子呢!”王生反驳。

宇文嘿嘿一笑:“就算是在太平年月,主少国疑都不是好兆头,更何况是乱世?那刘福通,必不甘心的。”

[不过,他们团队的笔杆子不错,写的口号和檄文都很能激励人,分享一句给大家: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好!”李世民赞了一句。

这句骈文并没有用什么生僻字或者典故,却浑然天成,有一股子直抒胸臆的豪迈。

朱升作为元朝大儒,是早听过红巾军的檄文的,但现在自己加入了,再次听到,不免想的多了些,一时有些惆怅起来。

幽燕之地…幽云十六州…已经远离中原四百年了。

原来还是“南忘王师又一年”,现在呢?

[这一次很顺利,他们打下了中原十几个州郡,拥韩林儿登基,正式开府建制,国号宋,改元龙凤。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并带动了多个团队投身造反大业。大家从南到北,自东往西多点开花,把摇摇欲坠的大元捅的像筛子似的。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这三个人。]

“嘿嘿,也不知道后世会怎么评价咱。”朱元璋对左右笑说一句,心里却在掂量现在还名声未显的陈友谅。

[不过这时候陈友谅和朱元璋都在别人手下打工,只有张士诚成事了。

因为张士诚也是个私盐贩子出身,所以他不需要投靠别人,自己就能以盐丁为根基,拉起一支队伍。而且这支盐丁队伍因为被压榨的很苦,革命热情高涨,接连攻克两三个小城池,最后甚至拿下了江淮重镇高邮和扬州。

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张士诚也飘了,他甚至比小明王那边还早两年登基建制,自称“诚王”,并建国号改年号,在江苏这一片当起了土皇帝。

然后,他重拳出击,切断了大运河。

大都勋贵欲哭无泪:我的饭碗又又又被砸了!]

胡大海哈哈大笑:“砸的好!这群狗东西就该滚回老家!”

酒楼里,王生与宇文两人又讨论起了大运河。

“可是咱们现在用的那个?”

宇文在脑海里思量了一下地图:“咱们现在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段到幽州,南段到余杭,倒是符合。”

“隋炀帝也算做了件好事。”王生调侃。

谁知宇文把眉毛都立了起来:“你在说什么浑话!从先秦开始,历朝历代都有挖过沟开过渠,怎么就他出名了?还不是因为他工期太紧,民夫死了十之四五罢了!就像这元朝,不修德政,不爱惜民力,修个黄河就开始造反!”

天幕展开地区,显示出元大都、运河和江淮等地。

然后两个人停止了讨论,因为他们发现运河不大一样,北段没有经过洛阳,而是直直向北。

王生有些失落:“看来洛阳在后世没落了。”

若不然,后世不是抛开洛阳,重新修一段北运河。

李世民也看到了运河的变化,但他关注的不止是洛阳,还有元大都,和运河各个沿线。

然后喟叹一声:“后世人介绍元大都的时候,朕记得说的是‘如今的北京’且看这元代地图,重心皆在东侧。”

这样说来,果然关中被开发的太过,反而被放弃了。

朕要赶紧在黄河上游植树造林!以后让他们去汉中伐木,不要来破坏关中!

但是秦始皇这边,他看的直手痒。他一眼就看出了这运河的妙处,比自己当初规划的那些灵渠什么的还要好。

啊,真的好想拥有。

想想黔首暴动,他又默默把手放下了。

朕要再活五十年!慢慢修,总会拥有的!

[丞相脱脱真的很生气,他这个裱糊匠当的不容易。为了保证运河通畅,他甚至不顾财政压力和民间的潜在危险,执意修了黄河。结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运河竟然又被截断了,甚至还是源头被掐断,江南的粮食和赋税没着落了,大都勋贵天天哭爹喊娘,嗷嗷待哺。

在张士诚又一次打退元兵的进攻后,脱脱上头了,开始爆兵。吐蕃军、西域军、漠北军、高丽军、汉军,凡是朝廷还能调集得动的军队,全都聚集到大都,誓要荡平大运河,安心吃口饭!]

秦始皇心里疑惑:大都勋贵不都是以军功封爵的人么?都没饭吃了为什么还不去打仗,在家哭有什么用。

不过……这么多兵力要交给谁呢?想当年灭楚之战,朕把举国六十万兵力给王翦大将军,老将军还要靠自污让朕安心呢!

[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大军都是虚数,比如号称二十万,其实最多只有十万出头,这里一大半还都是负责运输粮草辎重、照顾后勤的民夫,根本不上战场。而正经的那几万士兵里,也只有几千上万的精锐。

但这回不一样,脱脱的百万大军,是真正不含水分的百万大军,是元廷最后的家底了。脱脱的打算就是先杀去高邮,杀鸡儆猴,然后乘大胜之威横扫中原,一鼓作气解决那些到处开花的起义军,回头再慢慢修理内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脱脱围攻了高邮三个月,虽然因为元军内部派系斗争,没有一举拿下,但破城是早晚的事情。这种情势远在大都的元顺帝也看的清楚,于是他卸磨杀驴,一纸诏书发到军前,就地把脱脱免职,发配云南。

堪比唐玄宗就地格杀高仙芝、封常清,并勒令哥舒翰出潼关迎敌。

堪比宋高宗完颜构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回京,退出收复的失地。

我都替脱脱这位元廷当家人冤得慌。]

秦始皇:我说什么来着?同为皇帝,不可能不忌惮这种事情的!

但是临阵换将,也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出来的……

酒楼里,宇文发现了一个盲点:“这宋朝皇帝不是姓赵么?为什么宋高宗姓完颜?听着像靺鞨那边的姓氏……”

王生笑:“还有心思管人家的皇帝?你听听这里天幕第几次批评什么唐玄宗了?咱们大唐啊……”

[小铁锅亲政后,和脱脱一起决心重整山河,锐意改革,那时君臣相得,是蜜月期。但小铁锅努力了十年,天下形式却越来越恶化,少年人的意气被磨光了,现在的他只想躺平摆烂,而且是摆大烂。

他开始发展些自己的小爱好,做做木匠活,和十六天魔女修修佛教密宗,总之每天醉生梦死,只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做个俗人,再不想其他什么高大上的志向。

而皇帝这种态度的转变,很快被大家发现,于是开始了对脱脱的“墙倒众人推”。]

朱元璋有一养子沐英,今年才十二岁,最近应天府安定后,刚接到身边来。

因养父早年做过和尚,所以他对佛教有有一点兴趣,此时便问向他觉得最有学问的李善长:“李先生,佛教还有密宗么?为什么要和女人一起修?”

李善长:………

朱元璋拍拍沐英的脑袋:“密宗是吐蕃那边的喇嘛教,咱们这边不兴这个。”

其他的小孩子不用知道。

[首先是小铁锅的宠臣哈麻,虽然他人品不行,但心里想得很美,早就觊觎脱脱的丞相之位;其次是小铁锅宠爱的第二皇后,高丽女子奇皇后——大蒙古帝国,大汗可以同时有五个皇后,她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被脱脱以高丽血统为由无情拒绝,坚决要立蒙古出身的大皇后的儿子;最后是一众被脱脱压制、看不惯他跋扈又爱整人嘴脸的朝臣。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小铁锅自己。前面说过元朝中后期被权臣把持,而且一个比一个离谱,小铁锅幼年继位,那个有大病的伯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现在脱脱不仅是多年把持朝政的宰相,而且还手握元廷最后的家底兵力,实在不能让人不忌惮。

于是在战事顺利的情况下,小铁锅下了这道颇具历史转折的诏书。也不知道他晚景凄凉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

视频中,夕阳红的如血一般,浸染了天边。

元军跟不要钱似的点燃火炮,轮番轰炸,高邮原本高大的城墙现在已经变得有点残破不堪,处处是硝烟的黑色痕迹。

李世民看着那黝黑的粗管子,心头一紧,心想:这就是后世的新武器么?好生厉害!

尉迟敬德作为一个武将,自然是看的眼热,他赶紧问:“这是什么做的啊?看着不像铁?”

房玄龄常年为大唐当家,只扫了两眼就低声惊呼:“是精铜!他们居然拿精铜做武器。”

这么粗的管子,得用多少铜啊!对于缺铜缺钱的贞观初年来着,房玄龄看着就心疼。

视频仍在继续。

元军营盘的中军大帐里,一个精美的雕花紫檀被摆在案子上,脱脱和几个披挂的将领围坐一团,安静极了。

终于,一个亲信将领腾的站起来,把手放在腰间挂的刀柄上,用力攥紧,对脱脱道:“丞相,哈麻那起子小人早就心怀不轨,现在正是攻城的关键时刻,这匣子里的诏书必无好话!”

脱脱一直盯着匣子,眼眸幽深,不知在想些什么。听他这样说,也没有转头去看,而是淡淡的说:“我知道。”

另一个人赶紧接话:“丞相,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们干脆就不要打开这诏书了,只假装不知道!”

脱脱依旧语气平静,甚至带了几分淡然:“你要抗旨?”

“丞相哪里的话!”那人赶紧解释,“陛下必然是十足信任丞相,才能让丞相来领百万大军的。只不过是一时被小人蒙蔽,有了误解而已。咱们先按原计划行事,到时候平定了天下,凭功回去跟陛下好好分辨求情,陛下一定会体谅丞相的!”

脱脱摇了摇头,并没有开口,只是想起了许多年少的事儿,想起他当年和陛下一起废寝忘食的研究条律和政策。

现在,终于是走到这一步了啊!

脱脱伸手,想去掉蜡封打开匣子。

手握刀柄的将领急了,一把拔出刀来横放在自己的脖子上,语气急促的威胁道:“丞相!您要是倒了,这大元的江山就完了!不如咱们先保重自己,哪怕等平靖了地方,回去杀了哈麻,再与陛下请罪呢!”

其他人也都纷纷附和,同意这个方案。

但,脱脱在心里苦笑。

他自小接受过许多汉家文化教育,知道什么是“清君侧”,什么是“兵谏”。只是……恐怕陛下也知道什么是“陈桥兵变”,所以才这样惧怕手掌重兵的他吧。

不然,为什么别人轻轻一挑唆他就上钩了呢?不过是因为他自己已然有这个念头罢了。

可就算是按照将领说的,又能怎么样?他是蔑儿乞人,并没有黄金家族的血统,只能再立一个傀儡。而且大元社稷倾颓至此,能再经历一次这样的动荡么?

早晚,会被赶回漠北老家的吧。

他想起陛下这两年的变化,怠政、荒淫、挥霍无度,只知道在女人身上逞威风,变的和前几年截然相反。

恐怕也是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吧。

既如此,便如此吧,他也不想辱了自己名声。

见脱脱默然半晌,仍然要开匣子,那拔刀的将领便知他心意已决,这回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悲痛了,他呲目欲裂,眼眶泛红的像是瞪出血来,眼神却变的决然:“丞相一接诏书,咱们这些跟随的人,不是死在陛下和哈麻手里,就是落到那些贼兵的手里,总之是不会有好下场!与其将来受辱,不如我现在就死在丞相面前!”

血溅当场。

喷洒的血珠溅到脱脱的眼睛上,慢慢落下来,如同血泪。

[脱脱是有点子愚忠在身上的,他最终打开了诏书,卸了职务,去云南了。

临阵换将乃是大忌,更何况这百万大军派系林立、摩擦不断,全靠脱脱在调和压制。这一没了主心骨,直接成一盘散沙。许多将领对大都这种人还没过完河,就直接把桥拆了,让人淹死的脑瘫行为很心寒,直接原地加入起义军,成建制的投降。

元廷最后的家底就这么被祸祸没了。

小铁锅治好了权臣这块心病,哈麻如愿当上了丞相,奇皇后儿子被封太子,各路起义军也解除了百万大军的威胁。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只有脱脱孤独的死在了云南。]

“没错。”朱元璋摸摸胡子,显然心情很好。

高邮的战事就发生在两年前,那时候他刚加入红巾军不久,各地的义军面临朝廷压力都很大,所以关系不错,还会互相支持。

尤其高邮那次,听说百万元军南行,谁心里都惶恐不安。却没想到元廷居然自断双臂,倒是让他们捡了大便宜。

[而这场高邮保卫战,是元末起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相当于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至此,元廷再也没有能压制起义军的力量,历史也从反抗朝廷正式进入到群雄争霸。]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元末农民起义6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