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第16章 元末农民起义5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16章 元末农民起义5

作者:八扇屏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21 02:05:11 来源:文学城

各个时空的君臣都在心里疯狂吐槽,却没想到后面还有更无语的。

[然后,更搞笑的来了。

范孟这边控制了开封,志得意满,满心只等着调集的部队来了之后就正式扯旗造反。结果有一回在酒桌上喝多了,一个叫冯二舍的小官试探着问:钦差大人在哪?我想去拜见一下,也好拉拉关系。

结果范孟大手一挥:哪有什么钦差,我就是!

冯二舍:?

冯二舍回去仔细琢磨了一下前因后果,立刻发现了这个惊天大秘密。然后他觉得,虽说元廷很烂,但范孟这个智商造反也不大可能成功,不如借他人头用一用,也好给自己加官进爵。

计谋都不用想新的,他把范孟骗出城杀了,然后用范孟的首级带兵攻进行省衙门,团灭了范孟的同伙,就把事情平了。

不得不说,真是元廷优秀的匹配机制啊!]

群臣:你们搁这玩呐?

怎么跟小孩过家家一样。

长安酒楼里,王生到底没喝下那碗胡辣汤,而是换了碗清爽的阳春面,他对宇文道:“如此儿戏般,也不知这朝廷是怎么维持的。”

宇文和他经常拌嘴,现在倒是没甩脸子,而是接话回道:“其实也不算离谱,想那南北朝乱世时,如此闹剧也是不少,就说十六国时期,一个个或是政变,或是分土自立,不也简单的很。”

王生听他这样说,便又反驳道:“宇文兄这话可不对。十六国那些开国君主都是武人,手里有兵就是有权,生逢乱世有机遇也不奇怪。你看那范孟可是有兵权之人?别说兵,便是出身也是实打实的贫苦了--不然也不会以小吏入仕,苦熬这么多年也没人提携。

且这元朝却是能打下诺达疆域的,想必是武德充沛,就算内政乱一些,那将领和军队必然管理是很严的,竟然会让一个小吏钻了这种空子,当真可笑。”

宇文这次倒是没抬杠,反而认同道:“到底是漠北蛮族,以弓马征服天下也就罢了,可治理天下却是绝对行不通的。那些蛮族大部分连个正经文字都没有呢,又不愿意学我汉家文化,不然何至于连反诗都看不懂。”

咸阳学宫,秦始皇只是静静的观看,没有任何情绪外露,因为他实在理解不了后世这些花样。

却听的那刘季略显遗憾的喟叹一声:“喝酒误事啊!”看来自己以后在咸阳也得少喝才是,这里不是他们村口,一旦自己最不严秃噜出来什么就不好了。

秦始皇:……

[冯二舍后来有没有加官进爵不知道,但是权臣伯颜听说这件事后先是懵逼,然后一整个就是暴怒,因为河南江北行省是他培植党羽的大本营,就这么被一锅端了!虽然事件已经平息,但伯颜依旧不解气,又搞了一波大清洗。

河南江北行省的官员,当初被范孟杀了一波,现在又被伯颜清洗了一波,整个官场基本空了。就算事后重新调集了官员,对本地的掌控力也基本等于零。

回看元末农民起义,不管是直面硬刚元廷的小明王和刘福通,还是最后的三巨头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起家的地盘都在这广大的河南江北行省区域内,未尝不是因为两波清洗留下的滋润土壤。

这就是范孟这出闹剧给农民起义带来的深远影响。

大好人呐!]

朱元璋:!!!

“恭喜东翁!”李善长敏锐的抓住了那句‘三巨头‘,心里激动异常,毕竟他自诩谋士,自然是想要辅佐以为明主,在这乱世建立里一番基业的。

虽说什么从龙之功还太过于缥缈,但这天幕亲自盖章确认过得,他投靠的这位东翁必然是青史留名,那么自己肯定也在史书上有一笔。

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实在是一份无法拒绝的天大荣耀。

朱元璋也反应过来,当即豪迈的大小起来,笑声里透出一股爽朗的朝气:“咱以后也是一方枭雄!”

他本就觉得和州那地方太过狭窄逼仄,不利于队伍发展,一直想过江来。但是当时不仅是郭天叙特意跟他作对,就连部队里一些跟随他的老人都提出反对,而且理由非常诚恳:“集庆自古繁华,乃是重镇,一旦攻下,必成元廷的眼中钉,而且也怕义军兄弟在这里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现在,他更确定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元帅!”胡大海等人也反应过来了,纷纷激动的给他道贺,他们跟对人了!

城外收粮食的老农纷纷互相问:“咱城里新来的那大帅是不是叫朱元璋啊?”

“名讳咱哪里知道,反正肯定姓朱,我听人家叫过他朱公子。”

“上午俺看着他们好像打算在咱们这征兵来着,俺家二小子本来想去,让俺给拦住了,怕白送了性命,要不让他去试试?”

要是这大帅能成事儿,自家小子也能捞到些粮饷好处。

“我看这义军不比那些兵匪,不到处祸祸人,要是晌钱给的足,我让我那没了爹娘的侄子也去,省的在家吃干饭。”

[伯颜这个反汉魔怔人,经此一事后更是癫狂。小铁锅在蛰伏几年后终于勾搭上了伯颜的侄子,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里应外合终于扳倒了伯颜一党。

然后伯颜的侄子脱脱--名字就叫这个,成了元朝最后半个权臣。]

[脱脱上位后,小铁锅也终于开始亲政,他俩虽然能力都一般,但心里还是想好好治理国家。不仅修正了许多伯颜时期的乱政,还出台了许多改革政策,但这些政策都没有触及民族、财政、土地、勋贵这种核心问题,于是元朝还是这么深一脚浅一脚的继续烂下去。

而踹烂大元朝的导火索,又是我们的宇宙中心--曹县!]

李世民:这曹县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地方?覆灭了他的大唐的黄巢也是曹县人,难道有王气?

不对,应该是专门干翻别人的霸气。

李二凤有些恶趣味的想。

[曹县又又又决堤了。

说起黄河,那在宋金元时期,也是一笔烂账。

黄河泛滥问题起自中唐。我们都知道,关中地区当时作为政治中心已经千年了,关中平原再水土肥美、蔚然成林,也禁不住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勋贵大兴土木,更禁不住过度开发的土地和超载的人口,直至关陇地区变成黄土高原,甚至河套长城一带出现了如今的毛乌素沙漠。]

“沙漠?”李世民有些吃惊。

现在的关中平原还是一片沃野千里,虽说时不时的也需要从蜀中调集粮食,但那时因为要养大量的士兵和勋贵,若是老天爷给面子,关中自给自足还是可以做到的,何至于后世糟蹋成这个样子?

又想到天幕说是因为大兴土木才搞成这样子的,他就忽然记起大明宫。

现在他们住的太极宫,前身乃是隋朝修建的宫殿,不能说不好,可其处长安城最北的低洼处,一到阴雨天就容易积水,夏日还异常闷热潮湿,极不舒服。

玄武门之后,父皇李渊成了太上皇,他因为愧疚,想重修一座宫殿专门给太上皇养老,就是大明宫。

结果刚打了个地基还没怎么盖呢,太上皇就去世了。

而他即位后百废待兴,钱粮又吃紧,连中央各处衙门冗官,他都不顾得罪世家,一气儿给裁了,这大明宫自然也早就停工了。

本来还想过两年攒点钱继续修的呢!

现在突然有点心虚。

天幕播放了视频,这次的影片放的是关陇一带的卫星图。

虽然乍一看非常奇怪,但是在标注的红字和天幕的讲解下,大家还是很快理解了,是从极高的天穹中往下俯视的鸟瞰图。

那图渐渐变幻,显示了从秦汉到后世两千年来关陇地区的变化,从一片葱绿变得斑驳,甚至是北部出现一大片的黄灰色。

竟然会如此?!

[而黄河上游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则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到唐末五代彻底失控,最终,黄河灾害的两宋集中爆发。

尤其是中唐以来濮阳以东的下游河道淤堵严重,从中唐时期十年二十年一决,发展到赵宋建国开始的两三年一决。

赵大和赵二两兄弟对治河很重视,一方面下令在上游植树护林固土,另一方面在黄河下游大量设置到埽岸来控制,然而下游淤堵的问题,在没有工业挖沙船,靠手工根本不能解决。]

李世民:很好,他又有一个大工程要解决了。

只是不知这“工业挖沙船”是什么,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难道是拥有人力无法企及的挖沙速度?

不然想想那滚滚黄河的淤泥,确实不是靠人力徒手挖就能解决的。

毕竟他组织再多的民夫,也只能清理某一段的淤泥,不可能沉到河底去把沙子挖出来来降低河床。

不论大唐能存续多久,每一次黄河决堤带来的都是生灵涂炭,他想想都觉得心里难受。

还是好好规划一下天幕说的,在上游广植树木的方案吧。

种树固土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于是,出现了北宋“三易回河”的骚操作。简单来说,就是北宋君臣怕黄河决堤后不知道会改道到哪里,所以人为的想给黄河找一条他们觉得合适的河道。然而这是你们能办到的事情么?

于是修一回决一回,越修越烂。

直到南宋出了个名垂青史的大聪明--杜充。

那时北宋刚刚经历过靖康耻,完颜构跑到临安去了,北面只设了一些留守使。这杜充就是负责镇守北方前线大名府的。

然而他一不知兵事,没上过战场,二狂妄自大,颇有书生意气。总的来说,就是比纸上谈兵的档次还要低很多--最起码,人家赵括的理论知识挺能唬人的。

然后金兵铁骑一到他吓得直哆嗦,和幕僚商议后做出了一个碳基生物做不出来的决定:决黄河,阻金兵。]

秦始皇算看出来了,后世这些君君臣臣,可比他能折腾多了。

决黄河,可真敢想啊!

当初魏王故意派人来忽悠他修郑国渠都没这么离谱,好歹这是增加一项水利工程呢!

李世民本来在构想植树培土的规划,听到这里差点怀疑人生:他这里再怎么努力,也禁不住后人这么败家啊!

应天府的义军更是愤慨难当,如果是那些君王还只是从国家从朝政的角度上来分析,那他们就是实打实的受害者!

起义军大部分就是生活在黄河、淮河区域的,黄河时不时的暴怒他们可是深受其苦,原本只以为是老天爷的惩罚罢了,谁知道还有人推波助澜,如此把他们沿岸的几千万口子当儿戏!

“他奶奶的,别让俺知道这杜充贼子的祖坟在哪!”

[事实证明,金兵是个有斥候侦查的正经军队,人家看发洪水了就绕道继续攻城略地,可怜的只有当地被淹死的二十多万百姓。

你问为什么不提前疏散百姓?

金兵都打到家门口了,当然是老爷我的命比较重要。

而且,在一千年后,一位姓蒋的运输大队长,依然不吸取教训,再次决了黄河。自损一万,伤敌为零。]

秦始皇:呵呵,后世当真人才济济。

[后来元军攻南宋时,又小规模决了两次堤,导致黄河彻底不向北方流,而是经泗水汇入淮河然后出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夺淮入海”,淮河河道窄,且经不住黄河那么多泥沙,河床渐渐增高,动不动就泛滥。

原本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经过这么几次折腾,成了一片泥滩,也就是“黄泛区”。

元廷正是把汉中、河南、两淮黄泛区划到一起,才成立了一个河南江北行省。]

朱元璋一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活不下去了给地主当佃户,依旧是种田,因此他对农事颇为了解。

从他有记忆开始,就知道老天爷极难伺候,不下雨庄稼就长不了,发生大旱他们甚至连口吃的都没有。

可要是雨下的稍微多一点,那淮河连着几条支流就会发洪水,照样是一场灾难。

一样的难熬。

他只道天时如此,在这里讨生活的农民合该这般,却没想到这里竟然还有种种缘故。

看来他以后管着应天府这片淮河流域,得好好治理一番河道与水利了。

[至正四年,中原地区连降暴雨,白毛堤、金堤等段发生大规模决堤,曹县及周围的地区变成一片泽国。

但朝廷没管。

因为北方多年战乱,十室九空,前面就说过北方人市的盛况,尤其元廷现在财政紧张,只靠着一点盐税和商税紧巴巴过日子,发大水那边又没有什么产出,所以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黄河可不惯你的毛病,你不修,它就越来越泛滥,受灾的地区逐渐扩大,到了四年后,甚至冲过阻碍,倒灌进京杭大运河,眼看着就要影响到天津附近的盐场了。

小铁锅坐不住了,一个是他们平时得靠大运河运输江南的粮食和赋税,一个是天津这边的盐场有税收。但修黄河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大臣普遍都比较反对,上奏说大运河不能用没关系,咱们可以走海运也是一样的,黄河先等等吧。]

“如此漠视民生的君臣,竟然还舔着脸占据中原!”王生喝完了阳春面,火气依旧没消。

宇文撇了撇嘴角,想说:你们太原王氏广厦万间,沃土千顷,名下佃户不知凡几,也没看出来哪里为民生着想。

不过想想家里的长辈来长安定居后,仗着爵位也一直在攒田地置铺面,就没说出口。

[结果你猜怎么着,浙江那边给了元廷一个大惊喜--台州的私盐贩子方国珍造反啦!而且他船队在海上所向披靡,连朝廷的运粮船都敢打劫,这一下子简直是断了大都权贵的口粮,偏偏水路他们又打不过,恨的直咬牙。

最后还是脱脱站出来主持大局:修黄河!

就这样,在山东河南地区遭受了七年的洪灾之苦后,朝廷终于想起来修黄河。]

“七年!”秦始皇重重敲了一下桌子。

七年了,那些遭灾的黔首在干什么,还不造反么?!

[元廷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当时的工部尚书拿了预言家的剧本,上奏说:那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被淹了七年,早活不下去,心里恨死朝廷了,现在把他们聚集到一起修河,我担心会发生比洪灾更可怕的事情。

脱脱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么?可要是不修黄河,大都勋贵断了口粮,那朝廷立马就得倒闭!于是只能含泪把他贬官,提拔了正经能做事的贾鲁来,专管治河事宜。

贾鲁确实有能耐,仅用了七个月就疏通了河道,解决了黄泛区,但代价是无数民夫浮尸白骨。他们不仅在监工的鞭挞下赶工期,还被贪官污吏克扣工钱和口粮。黄河暂时修好了,可不知河道了埋下了多少贫苦百姓的尸骨。

史书记载:“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终于,这些民夫在白莲教的指挥下,偷偷埋起了一个石人,要给天下一点震撼--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在朱元璋成为郭子兴干女婿后,起义队伍的人都尊称他一声“朱公子”,只不过这个称呼现在听起来有点咯噔,所以我文里一直叫的是元帅hhh

说起来,明朝的官方画像上,朱公子挺周正的,不是清朝时的猪腰子脸。我觉得明朝画像比较靠谱。因为他当时无权无势无根基的一个小兵,要是卖相不行,再英勇郭子兴也不会把义女嫁给他吧(摸下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元末农民起义5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