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第15章 元末农民起义4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15章 元末农民起义4

作者:八扇屏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21 02:05:11 来源:文学城

[张弘范家被灭族,是因为张景武站错了队,但其实也不算完全错,因为当时上都派看上去确实妥妥能赢。而最后输了,完全是因为大都这边有一个厉害人物在撑着,名叫燕帖木儿。

大都这边赢了,燕帖木儿也荣耀加身,成了实打实的权臣,被封太平王,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反正打权臣那套标配都给整上了。

但燕帖木儿是个很朴实的武夫,他的梦想就是抢钱抢粮抢娘们,政治上的成就对他来说没有丝毫吸引力。所以他先是奏请要把泰定帝--就是前前任皇帝,他的皇后和皇妃赏给自己当姬妾,皇帝不敢不答应。

燕帖木儿一看皇帝这么懂事,于是直接绕过皇帝,开始给自己在皇家里选妃,最后竟然纳了四十多个宗室公主,后院女人多的自己都认不全。]

天幕视频中出现一个极为宽阔而华丽的蒙古大帐,夜月朦胧中大帐灯火通明,还传来阵阵丝竹的靡靡之音。

随着镜头推进,画面进入到帐中情景。

一位体型魁梧的中年男子坐在最上首的主座上,他头顶剃的精光,只额前留着稀稀拉拉的齐刘海,耳后及后脑勺的头发分成左右两股,编成辫子,垂在肩膀处,正是燕帖木儿。

他身边围着五六个美貌女子,皆为元廷的宗室公主、郡主,此刻却如瘦马妓子一般,或是喂酒,或是揉腿,言笑晏晏的服侍这位太平王,甚至有一位,恭敬的跪坐在那里,专门捧着双手,只等着接燕帖木儿吐出来的葡萄籽。

胡大海的眼睛都看直了,绕是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蒙古勋贵能玩的这么花。

他不可思议的转头问:“这些女子都是元廷的宗室女?俺听说书先生讲故事,那董卓曹操啥的也没这样诶!”

蒙古小皇帝也不至于孬种到这种地步吧,眼看着自家宗亲女眷被送去这么祸祸。

没人回答他,因为大家都很无语,谁想到黄金家族已经这么拉胯了。

这时刚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升出声,他本就是大儒学士,又在元廷做过官,对他们的德行很了解,遂道:“胡将军,这蒙古本就是漠北蛮夷,不修伦理孝悌。早年便有抢亲的风俗,更别说这些宗室女大多是上都那一派战败之人的亲眷,更是如战利品一般了。”

“哦。”胡大海点点头,若有所思,想着要不以后打进大都也纳两个公主,嘿嘿。

视频还在继续,帐中除了燕帖木儿,下首两列还坐了不少勋贵和官员,每人身边都坐着两三个女子服侍在侧,搂抱揉捏,不堪入目。

大帐中央站着几个西域的胡姬,正随着鼓乐翩翩起舞,她们穿的十分清凉,随着舞蹈动作时不时便会引发出周围一阵淫.笑……

坐上上首的燕帖木儿看着帐中的情景十分的满足,对左右道:“好!这才叫鸳鸯会,哈哈哈!”

不知玩闹了多久,燕帖木儿渐渐有了些醉意,却忽然发现角落里有个清纯的小美人,他打着酒嗝招来侍从,指着那处角落道:“去问问那是谁家的,一会儿送我床上。”

侍从辨认了一下,心里有点子无语,面上却还是恭敬:“这就是您家的美人啊,王爷您忘了,今次宴会的服侍婢女,都是从您后院拉来的。”

秦始皇看到这:……

他心想着,虽然他死后胡亥也被权臣把持,但李斯被排挤,赵高是个太监,都不会闹得这么过分。

这元朝权臣就这样,农民还没起义么?

凭啥他黔首对他大秦就这么暴烈。

他很着急,他想看农民把这元朝干碎,心里才能好过一点。

[好好一个权臣,本来该是尔朱荣路线的,结果硬生生成了西门大官人,沉溺酒色,四十出头就死在床上了。]

秦始皇:……

虽然不知道尔朱荣和西门大官人是谁,但这个权臣的所作所为,实在配不上这两个字,吕不韦比这什么燕帖木儿靠谱多了。

这时只听刘季道:“这元朝,果然如天幕所说,只会打仗,内政一塌糊涂。天下必马上分崩离析。”

[燕帖木儿死前,正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刚继位几个月。元顺帝蒙古名字叫“妥懽帖睦尔”,是铁锅的意思。我们就叫他小铁锅吧!大权臣虽然死了,但他的女儿还是小铁锅的皇后,他的党羽还在把持朝政,给小铁锅郁闷坏了。

这时,有一个人叫伯颜的人抓准了这个时机,打着为皇帝亲政的旗号,出面干掉了燕帖木儿一党!然后成为新的权臣。

刚送走豺狼,又迎来虎豹,小铁锅欲哭无泪了属于是。]

李世民很认真的在分析:“朕观之,倒有如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轮流当权,皇帝没一点儿自己的主见,天下竟不知是姓刘还是姓什么别的。”

[而且伯颜不像燕帖木儿那样“朴实”,他看不上这些低级趣味,是认认真真的在做一个合格的权臣。

有多合格呢?就是他领的爵位、散阶、官职合在一起,官衔多达246个字,只有你想不多,没有他不兼职的官儿。后世的和珅都没这么离谱。

只是我觉得他这人实在没点逼数,对自己定位不准确。他的政策……别说百姓,连皇帝和同僚都觉得他多少有点大病。]

房玄龄开玩笑道:“圣人有一点说的不对。想那东汉,宦官与外戚间还有争斗,外戚与外戚之间也不是一条心,若是有纵横捭阖之才,说不得还能挣一条路,不像这元,朝廷竟全归于一人之手,还是如此之人。”

[怎么说呢,差不多就是马西埃元廷版吧。他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两个字:反汉。

首先就是废除科举,这个还好,因为元代的科举开开停停,本来制度就乱七八糟的。而且吧,元朝的科举录取名额只有一百人,蒙古、色目的试卷还和汉人的不一样,简单很多。

当时就有很多人因为这个,把自己的户籍民族从汉人改成蒙古、色目,算得上是古代版高考移民了。

接下来逐渐开始离谱,元朝中后期农民起义就没断过,伯颜竟然以这个为理由,上奏禁汉人、南人不得执兵器,马匹上交官府,甚至禁农家用铁禾叉,以防造反。

但实话实说,他们老家的漠北、辽东也爆发过好几起起义,也没看他没收那边的东西,这双标的可以。

后来,他又下诏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色目文字;禁止汉人官员当中央、地方衙门幕长。还有些零零碎碎的比如不准捞鱼打猎、不准演出戏曲、十户共用一把菜刀等等。

总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汉人、南人,活着就是原罪。

所以最后他图穷匕见,提出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这五个都是大姓,真的都杀了基本也就屠尽汉人了。

刚继位的小铁锅虽然是个傀儡,但还是很有进取心,想当个好皇帝的,看伯颜这么祸祸实在受不了,抵死没答应最后这条离谱的建议。]

朱元璋自然知道元廷种种离谱的反汉打压政策,因此只感慨一番,但听到中间漠北辽东起义的时候,他赶紧问:“先生,现在这两处可还有动静?”

李善长摇摇头:“两都之战后,草原也衰败的不行,如天幕所言,许多驱口逃了出来,留在那里的根本不成气候。”

“可惜了。”

最近元廷那边出了个猛将,打的那小明王节节败退,他虽不喜在小明王手下掣肘,可唇亡齿寒,自然也不希望他们被剿灭,要是能联合漠北或是辽东,给元廷背后捅一刀就好了。

长安城一个高档酒楼的包间里,两个身穿圆领衫的公子哥儿正在对坐小酌,他们的桌子摆在窗边,正好推开窗格看天幕。

其中一人听到这里,气愤至极,把细胎白瓷小酒盅用力的敦在桌上,他正是那一等勋贵太原王氏出身,那个什么伯颜岂不是要杀他的家族后代?

“宇文兄,这异族着实该杀!”现在把他们都杀光了,以后就不会总想着侵略中原了,居然还妄图杀光汉人,着实可恼!

这位被称为宇文兄的人并非世家子,而是关陇军功家庭出身,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关陇勋贵集团,只不过在贞观朝,他们还没成气候,不算社会蛀虫,反而是太宗陛下手中锋利的刀。

他笑道:“王兄,异族确实可恨,但你也别急,不一定会杀到你家人头上。”

王生知道他说话喜欢阴阳怪气,所以警惕的问:“什么意思?”

那宇文往嘴里扔了个花生豆嚼了,笑嘻嘻的说:“你忘了,之前讲黄巢的时候不是说了么,门阀尽数被灭,你家也不知能不能躲过那一回劫难呢!”

倒是操心起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王生心里被戳到痛处,自上次事情后,几个世家自然是聚在一起商量,虽然黄巢是两百年后,但他们门阀讲究的就是个源远流长,怎么能不未雨绸缪?

只是掰不过陛下的手腕而已,最后到底是在科举一事上作出了一点让步。

因此也气恼了起来:“宇文兄不必如此,这元廷是仇视所有汉人,你家早已汉化,难道以为到时逃得掉么?!”

“哼!我宇文家岂能是那等没有血性之人?若让这什么蒙古统一了山河,那必是我宇文家阖族战死了,绝不会把家族延续放在国仇国耻之前!”

两人继续吵,但天幕还在继续。

[不过,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因为伯颜极度仇视汉人举国皆知,所以不知道怎么的,有一条留言传了出来,说是朝廷要把中原、江南的未婚男女都抓起来,送到蒙古草原上当奴隶。

虽然说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他们本来也是给朝廷和勋贵地主当奴隶,但好歹死能死在自己家乡啊。于是民众纷纷惶恐,开始在大街上强抢民男,拖回家去给自己的女儿或是姐妹成亲,生怕家中女眷真的被抓走。]

应天府城的近郊,有许多农民在做秋后的抢收庄稼。原本这几个月一直在打仗,搅的他们都没法做农活,现在好不容易暂时平静了下来,他们只能和老天爷抢时间,赶紧把庄稼收到自己手里才安心。

毕竟这集庆都改叫应天府了,谁知道城里新换的大帅是什么脾气,要是再下来征税纳粮,他们也要有东西交,总不能冬天一家子饿死不是。

所以大家只是听着,谁都没放下手中的活儿抬头去看。

但听到这里他们诧异了起来:“什么?这居然是个假消息?”

虽然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这里不少人都是那时候的这波风潮才娶上婆娘的,不然许多赤贫家庭男丁很可能会打一辈子光棍绝后呐。

只一位老农,扔了镰刀在那里跺脚骂街:“早知是假的,我就不让二丫那么早成亲了!”

他原本有个女儿,当时才十三岁,因是早产身体有些弱,所以他一直想留女儿大一些再出嫁,结果当怕被抓走,他就赶紧给女儿嫁到了隔壁,结果没撑过两年就难产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这个什么伯颜不得好死,断子绝孙!”

旁边的人赶紧劝他:“老丈,好歹是朝廷的大官,咱也不敢这么胡说啊。”

“怕个屁,咱集庆都让起义军给占了,现在已经不是朝廷地盘了!”

[总之,伯颜净整一些碳基生物整不出来的花活儿,让本来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冒头的农民起义变得更加如火如荼。]

[其中有一件,不是农民起义,但算是给农民起义事业添砖加瓦了。

事件主人公叫范孟,兢兢业业二十年,才从县衙的一个小吏,混成开封的一个小官,颇为郁郁不得志,还经常被克扣工资。于是有一次喝多了,就在衙门的墙上挥毫泼墨写了首反诗:人皆谓我不办事,如今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

但是,他顶头的那些蒙古、色目上司,好多都是文盲,根本不认识汉字,所以也看不懂他的反诗,也不在乎。

范孟很生气:这么忽视我是不是因为我站的不够高?好,那我就整个大活给你们看!]

秦始皇忍不住了:“荒谬,不认字怎么当官?”

他这里在绞尽脑汁的想怎么把六国识字的人才搜罗起来,好为自己所用,解决基层官吏问题。结果天幕里这元朝竟然随便到这里地步?

“陛下,也不是不行。”刘季笑了一声,“只要会盖章就行。”

[他先是找了几个同样不得志的小吏当同伙,选了其中一个叫霍八矢的来假扮钦差。

冬至那天,衙门所有蒙古高官都回家宴饮享乐去了,只留范孟这些小官留守。范孟抓住机会,赶紧通知行动!

霍八矢带人去城外的驿站抢了几匹官马,然后大摇大摆的假装钦差入城。又一路丝滑的进入官衙,说又圣谕,赶紧接旨!

由于霍八矢演技太好,衙门里的小吏不得不信了,就赶紧把城里那些蒙古大官都叫了回来。那些蒙古勋贵一个个都喝的迷迷糊糊的,一脸懵逼的来了。结果刚进来准备接旨,范孟指挥人把门一关,拿着个铁骨朵开锤。

那真是……脑浆迸裂,朵朵桃花开。

不知道范孟锤的开不开心,多年郁气有没有一朝疏散,但我估计他周围跟着的几个人可能这辈子都不想再喝豆腐脑了。]

王生:……

刚和宇文吵完,他点了一碗胡辣汤醒醒酒气。虽然不知豆腐脑是何物,但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他便觉得连胡辣汤都变得奇怪了起来,再也喝不下去。

[虽然范孟很疯,但做戏要做全套。霍八矢还是很有钦差风范的宣称这些人有罪,是奉旨处死,并当场任命范孟为河南行省都元帅。

因开封当时是河南江北行省的省会治所,衙门众多,所以他们当即开始巡视开封城内的各个官衙,没收官印、伪造虎符。一面调集河南江北行省的部队来开封,一面斩首开封城内所有元廷官员。

至此,元廷在河南江北行省的所有高官被屠戮一空,整个造反过程和卡扎菲政变一样荒诞而随意,只能让人大呼一声:这也行?

可见元廷的官僚体系有多疏漏和混乱。]

秦始皇:………

李二凤:………

所有听到的官员都觉得很无语,这漏洞也太多了吧?钦差的信物呢?旨意不需要仔仔细细查看印鉴的么?

那虎符说造假就造假了?调兵的时候没觉得合不上么?

还是说他们造假的虎符能合得上?那元廷虎符是制作的多简单啊,一点防伪技术都没有!

而且这范孟做出这一切总也的几日时间吧,中央那边就一点也没反应么?那个什么反汉的伯颜呢,就这智商还当权臣?

这不是一句元廷粗糙就能略过去的啊喂!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我一定要给你们看看:

元朝权臣伯颜,有个很拉风的官衔,一身兼三十八职,通长二百四十六字,唤作“元德上辅广忠宣义正节振式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书右丞相、上柱国录军**事、监修国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万户府都总使、虎符威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知经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户哈必陈千户达鲁花赤、宣忠干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回回汉人司天监、群牧监、广惠司、内史府、左都威卫使司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宫相都总管府、领太禧宗礼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调宗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提调哈剌赤也不干察儿、领隆祥使司事。”

笑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元末农民起义4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