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永阳坊,明远将空车推进院子,又把织机安置妥当。青娥则走进屋内,将那支鱼脑冻玻璃簪小心地放在妆奁里,随后取来一只粗陶碗,把龙脑香碾碎,放入碗中,又添了些清水,用一根细竹棍轻轻搅拌。
“明远,过来试试这个。”青娥朝院子里喊道。明远闻声走进屋内,只见青娥手中端着那碗调好的龙脑香液,脸上带着盈盈笑意。
“这是做什么?”明远疑惑地问道。
青娥笑着说:“夏日蚊虫多,这龙脑香驱蚊效果可好啦,我调了些,你试试涂在身上。”说着,她用手指蘸了些香液,轻轻涂抹在明远的手臂上。
明远只觉一股清凉之感袭来,还带着淡淡的龙脑香气,不禁笑道:“没想到这龙脑香还有这般用处,你心思可真巧。”
青娥脸颊微微泛红,嗔怪道:“就会打趣我。”
此时,院子里传来一阵喧闹声。明远和青娥走出屋子,只见几个孩童在院门口嬉笑玩耍。其中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孩看到他们,跑过来奶声奶气地说:“明远哥哥,青娥姐姐,你们回来啦!”
青娥蹲下身子,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问:“囡囡,怎么跑到姐姐这儿来了?”
囡囡眨着大眼睛说:“我娘让我来问问,青娥姐姐什么时候再织好看的布呀,我娘说要给我做新衣裳。”
青娥听了,不禁笑出声来:“等姐姐这几日忙完,就给囡囡织好看的布,做最漂亮的新衣裳。”
囡囡高兴地拍着手,和其他孩童蹦蹦跳跳地离开了。明远看着他们的背影,感慨道:“这永阳坊的日子,简单又快活。”
青娥轻轻靠在明远肩头,点头道:“是啊,有你在,有这坊里的邻里乡亲,我觉得很满足。”
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明远坐在院子里,继续打磨着他新设计的织机部件,青娥则在一旁整理着丝线。她手中的丝线五彩斑斓,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就像她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忽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笛声如春风拂面,带着几分闲适与惬意。青娥停下手中的动作,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这笛声真好听,也不知是哪位高人吹奏的。”青娥轻声说道。
明远也放下手中的工具,侧耳倾听:“听这笛声,应是从坊里的那座小亭传来的。以前倒是没听过,说不定是来了新的邻里。”
两人好奇心起,决定顺着笛声去一探究竟。他们沿着坊里的小径走去,一路上,看到不少邻里在自家门口忙碌着。有的在晾晒衣物,有的在修补农具,还有的在逗弄着孩子,一片祥和的景象。
不多时,他们来到了小亭。只见亭中坐着一位老者,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老者手持一支竹笛,正专注地吹奏着。
明远和青娥静静地站在亭外,直到老者一曲吹罢,才走上前去。明远拱手道:“老人家,方才听您笛声悠扬,如天籁之音,晚辈冒昧打扰,还望您莫怪。”
老者抬起头,看着他们,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哈哈,不怪不怪。年轻人,你们喜欢这笛声就好。”
青娥好奇地问道:“老人家,您这笛子吹得可真好,不知是跟谁学的呀?”
老者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回忆:“这笛子啊,是我年轻时在江南游历的时候,跟一位隐居的乐师学的。那时候,我痴迷于音律,四处寻访名师,这才学到了些皮毛。”
明远和青娥听了,不禁对老者肃然起敬。他们与老者攀谈起来,得知老者姓陈,刚搬到永阳坊不久,平日里就喜欢吹笛、读书,倒也过得自在。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明远和青娥向陈老告辞,回到家中。青娥开始准备晚饭,明远则帮着生火。厨房里,烟火升腾,弥漫着饭菜的香气。
“明远,今天认识了陈老,感觉这坊里又多了些趣味。”青娥一边翻炒着锅里的青菜,一边说道。
明远往灶里添了些柴,点头道:“是啊,陈老学识渊博,以后我们可以多向他请教。”
不一会儿,晚饭做好了。简单的几道菜,却充满了家的味道。两人相对而坐,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们坐在院子里,看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