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农家小娘子的奋斗日常 > 第1章 金钗之年

农家小娘子的奋斗日常 第1章 金钗之年

作者:椰椰布丁麻薯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27 19:10:26 来源:文学城

夏日的一个清晨,在江南一处偏远的小村庄里,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划破了夜色,在微微光的晨曦中,家家户户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起早声。

在村东面一处颇有年代的瓦顶黄土墙宅子的西厢房中,平日里鸡鸣三声才懒洋洋起身的卢晓晓此时正端端正正的坐在床沿边,兴奋地等着她娘卢二娘子过来梳头。

卢晓晓今年十二岁,在家里排行第三,上头有两个哥哥,大哥卢怀安,年十六,二哥卢怀仁,年十四,下头还有个同胞弟弟卢怀义。

卢晓晓是家中唯一的姑娘。

不一会儿,卢二娘子来了,只见她中等身高,体型偏瘦,鹅蛋脸,秀气的五官能看出年轻时的好颜色。穿着一身洗得泛白的青灰色细布衣裳,梳着罗髻,头上簪着一朵淡蓝色的绢花,透着一股雅致娴静,气质不同于一般农妇。

卢娘子姓杜,是村里杜秀才的独生女儿,说起杜秀才,就不得不说一说这杜家村。

杜家村地处几座山的山坳之间,距离最近的城关镇约十余里路,外出需经过一处山口,山口狭小,只能通过一驾的平头车,平头车形如太平车而略小。

村东面一处山涧沿着地势蜿蜒而下,形成一条不大不小的小河,村里耕地不多,各家各户的田地、宅子错落分布在河两岸,耕作、吃饭都靠着这条小河。

杜家村的地理条件在和平年代,自是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差,可赶上动乱时期,不便的交通就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虽说也逃不过军队来征兵征粮,但这杜家村四面环山,往山里藏一藏躲一躲,也就都在这乱世中活了下来。

说回杜秀才,这杜秀才约摸二十岁的时候中了秀才,在城关镇也算得上颇具才情,奈何乡试屡试不中,后见动乱四起,便带着娘子和八岁的女儿回到了杜家村,花了三十两银子在村里买了十亩良田,便这么安置下来。

杜秀才的娘子是中秀才后在镇上娶的小娘子,粗会一些刺绣手艺,回到杜家村后,杜秀才在村里教授一些孩子读书识字,杜娘子在镇上接一些小绣件的活,再加上佃出去的土地收上来的租子,日子也过得颇为富足,没两年就重新盖了房子。

日子要是能这么继续下去,杜秀才或能发展成为杜家村的富户,可世道偏偏越发地乱了起来,这世道一乱,大家填饱肚子就够难的了,哪还有读书识字的心思,镇上的商户也关了门,杜娘子的绣件也就没了去处。

若只是这样还好,杜秀才和杜娘子虽不会干地里的活,每年佃田收上来的粮食也有七、八石,正好够一家三口的嚼用,再加上手里的积蓄补贴,也能顺顺当当的过下去。

可偏偏杜娘子病了,这乱世中可真真是病不起,几副药下去,就快掏光了家底。

杜姑娘十四岁的时候,世道更乱了,药铺也关门了,大夫不是被乱军征了去,就是躲了起来。

都说久病成医,杜娘子病的这些年,杜秀才看着大夫开方也学了些药理,识得一些草药,便自己到山里寻一些草药,按照书上的方式炮制成药材,勉勉强强,杜娘子也这么挨了下去。

初入山时,杜秀才会使几个铜子请村里的青壮年陪同,后见近山没什么有危险的野兽,杜秀才行动也越发便利,便独自入山了。

一日,杜秀才正在山里寻一味药材,不知不觉入得深了些,忽听身后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回头一看,怛然失色,一头野猪正在不远处盯着他。

正当杜秀才以为自己将命丧此处之时,左右侧来了几个青壮年,用箭,用耙,用锄头将野猪围了起来,野猪在众人的围攻下冲势越来越小,最后被一名约摸十几岁的青年一箭射中了眼睛,毙了命。

这人便是后来卢晓晓的二伯,卢大富。

卢家一家是逃乱过来的,当时已基本天下大定,旧朝的一位赵姓统帅被拥立为帝,成立新朝,国号为“宋”,这便是后世说的北宋。

卢家原来住的村子在南边一处乱军割据的地界中,新朝建立后,新帝立马派遣主力南征,乱军负隅抵抗,靠近边界的几个村子十室九空。

卢爷爷为躲避乱军的乱抓丁,带着卢大富和卢大贵两兄弟,并着村里的另外的一户人,以及逃乱路上遇到的两户张姓人家,一路逃到了此处。

卢家还有个大儿子,在动乱初期,便被征兵征走了,一去几年,杳无音信。

卢家一行人围攻野猪时,有一个姓张的壮年受了伤,被野猪牙撩到了胳膊。这几户人敢逃乱出来,还敢往山里去,同行中自是有人有这治伤的本事,其中有一户姓韩的人家,韩爷子便是原先村里的草药郎中。

只是天气炎热,伤者确不好再在这山中生活,且读书人重报恩,古有“结草衔环”之说,今这救命之恩,杜秀才更是无甚感激。

杜秀才迎着几家人回到了村里,报了里正,给了村里几十个铜子,将这四家人安置到了村西面两处空置的屋子中。

卢家人在村里住了几日,觉得此处安宁祥和,经历了乱世的人,最看重的就是平安,与同行的几家人一商量,便决定在此处定居下来。

托了杜秀才搭线,找了里正,表达了想要定居下来的意思。

里正见这群人中青壮汉颇多,且还有人有那断症开药的本事,便利落地答应下来,带着几家的主事人到县衙落下了户籍。

自此,卢家并韩家、张姓两家在杜家村住了下来,之后各家各自开荒置宅,不再赘叙。

又说这卢家,落户后,卢爷爷花了十两银子购置了村西面的二十亩荒地,又在这荒地上盖起了三间两椽的瓦顶草顶黄土房,中间的一间作为正堂,卢爷爷住在右边的屋子,卢氏两兄弟住在左边的屋子,又在正屋的右侧搭了一间灶房。

卢爷爷和卢家两兄弟都是能干人,在购置的荒地上开垦出十八亩田地,两兄弟也颇有些打猎的本事,靠着村民借的粮食和山里猎到的野物,卢家顺利地度过了初时最难的一年。

又过了两年,卢家有了余粮,两兄弟在山里猎到的野物在镇上陆续换了些银子,日子好过了起来。

这一年,卢大富二十一岁,卢大贵十九岁,都该娶妻了。

可卢爷爷一个大老爷们如何去给儿子寻摸亲事?

好在卢家两兄弟都身形高大,长相周正,卢大富到里正家接车运余粮到镇上卖时,里正家小娘子看上了卢大富。

里正和里正娘子见卢大富着实能干,说话行事颇有章程,且嫁过去就能当家,不用伺候婆母,也颇为赞成这门婚事,便找了杜秀才去卢家透风。

再说这杜秀才,杜娘子终究没能撑下去,两年前的冬天去世了,如今,杜姑娘十七岁,等出了孝便是十八了。

杜娘子去世前,都是卢家两兄弟代为进山寻药,杜家为表感激,杜姑娘便帮卢爷爷和两兄弟做些缝补的活。

当然,明面上都说是杜娘子做的,可杜娘子都起不来身了,还怎么做活。

这杜姑娘继承了杜娘子的刺绣手艺,且更具天赋。

卢爷爷一直希望杜姑娘能成自己的儿媳妇,可先前家中条件确实是差,杜姑娘能绣花,会识字,自己如何能开口?后来家中条件好了,杜姑娘又在孝期中,就更没法说了。

这天,杜秀才询问杜姑娘对卢大贵的看法,杜姑娘回说全凭爹做主。

傍晚,杜秀才来到这卢家,先是说起里正对卢大富的赞许,又是提起里正家小娘子正值婚嫁,卢家一听大喜,父子两商定次日一早便去寻了媒婆到里正家说媒。

借着喜庆的气氛,又说起了杜姑娘的婚事,两家人一拍即合,商定好杜姑娘出孝期后,两人就成婚。

两家还商定,卢大富、卢大贵都成家后,就把家分了,卢爷爷跟着卢大富生活,这么着杜秀才也能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

不久,卢大富就和里正家的小娘子成了婚,里正家还带着几个儿子帮着卢家,在正房左右两侧各加建了两间厢房,扩大了灶房,再给搭建了鸡舍。

又过一年,卢大贵和杜姑娘成了婚,两兄弟分了家,卢大贵小两口得了六亩田,十两银子,加上杜家原有的土地,日子过得很不错。

卢家妯娌俩都姓杜,村里人便称里正家小娘子为卢大娘子,杜姑娘为卢二娘子。

两兄弟分家不分心,两家人十几年来一直密切往来着。

说回现在,在卢二娘子的巧手下,卢晓晓的头发被挽成了同心髻,再插上一把小木梳固定,斜插一枚绯红色绢花钗子,配上一双杏子眼,分外的娇俏可爱。

十二岁又称金钗之年,是古代女子重要的年龄,到了十二岁意味着告别了童年,就可以戴钗钗饰,打扮自己了。

插上钗子,卢晓晓急乎乎的便要起身,卢二娘子把她轻轻的压坐在凳子上,理了理碎发,道: “着急忙慌的像什么样子,那灶房还能跑了你的。”

是了,卢晓晓高兴地并不是今天能打扮了,而是从今天开始,她便能在家里掌厨了!她等这一天很久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金钗之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