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南方小村的六零日常 > 第4章 第 4 章

南方小村的六零日常 第4章 第 4 章

作者:momotom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8 23:48:35 来源:文学城

吃过早餐,李承平被阿妈强制安排在家再修养一天,倒是顺利在阿妈出门前拿到了阿爸的笔记本。

黄秀玉拿出笔记本交给李承平时,还有些感慨:“阿妈不怎么识字,这笔记本原来就说给你使了,我看你没吭声怕是触景伤情也就没多说。”黄秀玉欣慰的拍了怕李承平的手,“现在好了,你也大好了。”

“阿妈,我……”

“行了,你就拿着吧!”黄秀玉侧头听了听队里上工的提示哨声,也没再多说,示意李承平赶紧回屋去,就离开了。

李承平仔细想了想刚刚阿妈说的,好像也不是察觉到有什么不对,也就没再深究。

现在他的所有心思都在手上这本笔记本上了。

此时天色已经渐亮,能看清手上是泛黄的白皮封面,封面上是主席的铅笔画像,下方是几个大字“主席说:学习!学习!再学习!!”

翻到背面,上方一行“建设强大国防军”;中间也是一幅简易的铅笔画,画着一个五角星,内含“八一”二字。五角星四周画着表示闪闪发光的线条,五角星后是一辆坦克;最下方是制造厂名和地址。

整本笔记本都很有年代感,文字都是从右至左的排列,拿在手上就感觉到了历史的重量。

李承平稍稍平复了下心情,回到房间,把木窗打开让已经大白的天光透进房间内。

此时才算是有机会能真正仔细观察房间内的摆设。

这座房子是比较常见的南方农家屋的格局,主屋呈一字型排开,右侧是堂屋,左侧是两个房间,出门左手边挨着堂屋的位置另搭了一个简易的灶房。为了隔开异味,厕所独立于灶房往前复行几米。

现李承平居住于左侧靠外的房间,整个房间有十来平,进门正对着一张靠墙横放的木架床,床头靠左,挨着一个简易的木桌,并着一个木凳子。

床尾旁边堆叠着两个木箱子。下面大些的箱子存着冬天的被子被套,上面的箱子放个人衣物。

李承平环视一圈,转到木桌前坐下。

木桌有两个同等大小的抽屉,左边的抽屉里面是阿爸去世前安排学习的手抄本,原主一直保存的很好。

翻开看,字迹苍劲有力,看得出基本功很扎实。

正文内容两侧,还有同样笔迹的小字做注释,有时还会跟着一个较稚嫩的字迹,看来就是原主一路来的学习笔记了。

把这承载了两代人痕迹的手抄本小心收好,准备等太阳出来拿出去晒一晒。

李承平家是南方农村常见的背靠山体格局,依山而建一是为了减少耕地占用面积,二就是从风水角度说,遵循着房子前低后高的格局,前有屏障,后才稳。

但是南方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回南天,坐落山脚情况还会更严重些,所以这些手抄本书籍,都有些微霉味了。

都是珍贵的记忆,要好好保存才行。

拉开右侧的抽屉,是一些零星的废纸,比较惊喜的是在其中找出了一本没写完的本子,和一支还剩半截的铅笔。

把抽屉里的纸张都规整好,把还能用的纸笔都拿出来,才打开放在桌面的笔记本。

翻开笔记本,从第一页开始连续十来页都是自来到良口后零零星星的收支情况。直到1955年,才出现只言片语的随笔。

【1954年,xx,晴。

阿弟因病夙夜难眠,我亦辗转反侧。】

……

【1954年,xx,阴雨。

死亡的阴影始终未远离我的身旁。

彻夜启告,未如愿。】

……

这是阿叔去世那段时日。

在阿叔去世之前,阿爸记下的零星语段都萦绕哀悼挽留和祈求。

李承平看着这些字迹,些许字有被晕染的痕迹。

用指腹轻轻摩挲着,一时好像又随着记忆回到那段时间。

正值凛冬,好似那冷直至今日还刺在骨缝中。

翻过这个回忆片段,看日期是空出了大段什么内容也没有,直至翻过年。

【1955年,xx,多云。

秀玉为我纳了双鞋,密密麻麻的针脚,缝断了两根针。】

【1955年,xx,阴转晴。

小儿今日已满11岁,学习成果稳步渐进,只心思颇重,总看他什么也不做趴在自己的书桌上望着窗外。

那张书桌是他阿叔最后留给他的生辰礼物。

我知他心情,我亦如此。】

自己房间的这张书桌和配套的木凳,是阿叔特地打造的。

记忆里,小时候阿叔不常在家,以前一直跟着一位木匠老师傅学做木工,直到老师傅家里和自己家里陆续出现变故,就再没机会出师了。

这张书桌陪伴了原主6、7年,却还是保存得很好,足见爱惜。

随着笔记的翻阅,账目从拮据到生活状况好转略有盈余,家里也渐渐走出了那段阴影,生活也有了越来越好的迹象。

但是这浮在纸面的安稳,越临近阿爸去世的日期,越让李承平紧张起来。

终于翻到那个深刻的日期,直到目光落在后页空白处。

李承平不可置信的反复翻阅这页泛黄的纸张,没有。

什么也没有。

没有发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

李承平心里茫然,也不知是为了未发现想要的内容,可能自己判断有误而无措,还是为了可能有更深处的秘密未能触发的无力。

李承平陷入沉思。

不一会,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拿过一旁的白纸,写下1952年,那是全家搬迁到良口的时间。

李承平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心里莫名知道,穿过来以后这种直觉更清晰纯粹。

在纸上画了一条线,由1952年指向1954年阿叔去世,再到1958年阿爸去世。

想了想,又把1960年姑婆去世,1961年原主去世写在后面。

李承平停下笔,看着眼前用自己能看明白的符号、数字和画代表的内容。

横贯近十年的时间线,沉重的缀着两家,三代,四个人的命。

随即,用笔重重点在1958和1961年上。

……

思考的时候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已经日头渐高,李承平起身把笔记本塞到枕头底下,把堂屋的木凳搬到地坪中间并排放着,把抽屉里的几本手抄本都摊在凳子上晾晒。

趁着日头好,回到房间把两个木箱子都搬到了大门口。

在廊檐下找到三根竹子,把稍细的一头捆紧,旋转着岔开成稳定的三角支撑。另找了一根粗长的做横杆,一头搭在屋檐下的柴堆上,一头搁在三角支撑上。

用力压了压横杆,李承平略微点头,对临时搭起来的晾衣杆稳定性较为满意。看来自己的手艺没退步。

李承平把木箱里的衣物都翻了出来,翻出了两套土布衣服,和两套更厚实的棉衣,颜色都是这时代特有的深蓝、黑两色。

找了木衣架,把用清水清洗过一遍的衣物都挂到支好的横杆上。

其实更想用肥皂好好洗一下,但是家里剩的那点肥皂属实不够用,只能将就一下。

好在衣物都不算脏,就是存放在木箱子里有点厚重的木质霉味。

这样的味道,在大太阳下暴晒就会慢慢没了。

没把厚被子拿出来,因为南方的冬天要到11月才算真的降温,还早得很。

在李承平忙碌的时候,黄秀玉也在田间卖力。

良口大队最早是张家到此处落户,后来陆续有黄、李等姓迁入。发展至今日即使几经波折,张姓仍算是最大的宗族姓氏之一。

**阿妈姓付,是瓦力公社东南方向好几公里距离的一个村子里嫁过来的。

队长让休息的间隙,张婶凑到黄秀玉身旁,递给她一小把豆子。

“今早见你家承平了,是大好了吧?”瞧着黄秀玉这些天郁结的神色是缓和不少。

“是好了不少。”黄秀玉也没客气,接过豆子顺手递给付芬兰一个竹筒,里面是今早自己煮的金银花茶水,加了薄荷,清凉解暑。

“高叔说,后面好好将养就行。”

“那就好。”付芬兰接过竹筒不客气灌了一大口,同样的茶水,黄秀玉煮的就是好喝很多。“今天见你总算松快点了。”

黄秀玉笑笑没答,转而说起其他的话题。

休息时间很快就过去,两人站起来时,不远处想走近的人,看到付芬兰在一旁时又止住了脚步。

付芬兰余光瞧见,背对着那人对着黄秀玉一阵挤眉弄眼。

黄秀玉心里好笑,用肩膀撞了下提醒她注意点。

“走吧,队长叫人了。”

黄秀玉装作没注意到的样子,拿着锄头就拉着付芬兰从另一边走开了。

中午太阳渐渐滚烫起来,掐着时间队长宣布了下工。

黄秀玉拒绝了付芬兰的同路邀请,在其了然的眼神下,慢慢落在了后面。

果然,不多时就有人靠近黄秀玉身边。

但是来人一直踌躇着不开口。

“凤莲,你是找我有什么事吗?”黄秀玉看着人都走完了,黄凤莲还在自己身后一步的距离迟疑着不开口,马上就要到分岔路口了,只得侧过身看着来人先开口道。

“李婶,我,额……”黄凤莲双手紧紧抓着工具把子,拇指还一下下扣着木把上的凸起。

黄秀玉心里轻轻叹了口气,站定在路旁。

两人正好走到这条路的半坡,左右两边都没有人家,社员都赶着回家吃饭休息都走光了,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临时谈话地。

“凤莲,承平已经大好了。”黄秀玉知道,今天有些话是必说不可了:“再说,也不是你的错,事情过去,就不必再多说什么。”

黄秀玉站定等了会,黄凤莲还是在那紧抿着嘴,像锯嘴的葫芦不开口。

无奈抬起手拍了拍对方紧抓木把手的手臂,就准备转身离开。

“李婶,对不起!”黄凤莲见人就要走来了,终于是鼓足勇气大声说了出来。

说完,也没敢多看黄秀玉,还是低着头,局促的站在那。

“你真正对不起的不是我,不过,我也接受了。”黄秀玉也没回头,摆摆手走开了。

等人走远了,黄凤莲这时才抬起头注视着走远的背影。

神色却是沉默而平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