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邺的百姓和官员私下里谈起穆献帝时,总会对他的经历发出感叹:他从前病弱纨绔的形象在众人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后来康宣帝宣布继任皇位的人是他时,许多人纷纷质疑康宣帝的选择。
可就在他登基的这一个月里,他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些新政,这些行之有效、为计深远的新政顿时堵住了所有原本质疑他的人的嘴。
由于冀州和凉州的前车之鉴,穆献帝首先对大邺的监察体制进行了完善,决意推行同僚之间相互监督的法令。譬如七品官员不仅可以监督同品阶的官员,还可以越级监督六品官员政务的执行情况,并可直接向五品官员递交对六品官员的监察结果。
此举使得官员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确保了上下所有官员的清廉和实干。
紧接着,穆献帝由上而下清查官员之间行贿或是拉帮结派的小动作,用贬谪曾与前太子有勾结、接受下级贿赂的户部尚书梁古以儆效尤,更借此打击了作为纵横大邺百年的氏族——梁家的权势。
但新帝想到的远不止是一石二鸟的计策,他将梁古贬至荒僻的凉州当簿曹从事,使得梁古掌财理税的才华依旧能为朝廷所用,同时架空了他在邺都经营多年的成果,可谓是一举三得。
除此之外,新帝任用商贾出身的袁翊为翰林学士,又让闫太傅兼任翰林掌院学士,由袁翊从旁协助闫太傅掌管科举事宜。袁翊作为非世家子弟,就此为想要凭借才华登龙门的寒门学子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穆献帝大胆而果断地推行着新政,朝堂上一时涌现出许多新鲜的面孔,这是景桓帝和康宣帝在位期间都不曾有过的盛景。
而穆献帝本人不知与群臣熬了多少个日夜才取得了这般令人瞩目的政绩。
穆献帝身边的宋满公子一一见证甚至参与了这些政令,当然,更多的时候他关心的是穆献帝“岌岌可危”的龙体。
接过吴进手中的糕点,宋满放轻脚步声进了御书房。
视线里的闻君照正在宣纸上写了又涂,涂了又写。
“先吃些糕点吧,”宋满搁下盘子,道,“陛下,两次了,我抓住你不按时用膳已经两次了。”
闻君照听出他话里的怒意,深谙宋满脾性的他放下毛笔,及时认错道:“是我的错,又叫你担心了。”
宋满低头瞧见他眉眼间浓重的疲态,心中的那点火气哪里还烧得起来。
他走到闻君照的椅子后,动作轻柔地让闻君照的头后仰,指腹揉按上对方的太阳穴。
闻君照作出享受的模样,闭上早已干涩的眼睛享受这片刻的舒缓,得便宜还卖乖说:“我就知道你心疼我。”
“少说两句吧,陛下,”宋满手下的按揉不停,嘴里说出的话仍旧别扭,“声音都哑了。”
想要推行新政哪有那么容易,即便闻君照是万人之上的皇帝,也得先过某些顽固老臣的关。偏偏这些老臣身上都有着实打实的功名,就是康宣帝对他们都得礼让三分,更何况是刚刚站稳脚跟的闻君照。
因此这几日闻君照少不了要与他们周旋言语。
闻君照于是乖顺地闭上嘴,放松身体。
宋满很快发现他的眉宇又无意识地皱起,问道:“最近是有什么烦心事吗?”
答案显然是“是的”,闻君照缓缓地道出困扰他两日的事:“虽说我提拔了袁翊,可寒门士子的出身令他们终究无法与世家子弟站在同一个起点,大邺许多穷乡僻壤之地,甚至没有像样的私塾和教学的先生。”
作为曾经在高度文明的世界待过的人,宋满能明白闻君照的言下之意,即他苦于无法让天下学子享有较为平等的受教育权。
但就大邺目前的情况来说,世家仍旧占据着大半个朝堂,因此此事的推行不能过于激进,那么就需要一个折中温和的方法:这个方法既得赢得世家的准许,又得切实地改变局面。
难啊,宋满不禁叹了口气。
他停下手中的动作,陷入了思索。
突然一句话浮上宋满的脑际——“没有比免费的公共图书馆更理想的民主摇篮(1)”。
“有了,”宋满眼前一亮,说,“我或许有一个适合的法子。”
闻君照顿时端坐起来,道:“说来听听。”
“比起设立庠序,不如先在各州州署及底下的县衙旁划出一块空地建立书馆。此书馆里的藏书由专吏做好编序整理,每日固定时间开放、关闭,面向所有的百姓和学子,他们可以凭借‘照身帖’登记借阅书籍。”宋满缓缓地叙述出脑中关于书馆的雏形。
“百姓只可在书馆内看书,但学子可以将书带回家中翻阅,只消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书籍即可。”
“倘若借走的书未被及时归还,又当如何?”闻君照顺着他的思路,自问自答补全纰漏,“那么书馆中的专吏便能依照登记的名录向那人索赔相应的书钱,如果有人屡屡借书不还,便可取消其借阅书籍的资格。”
“你说的这个想法很好,只是还有许多要完善的地方……相关的法令不可缺少,相关的官吏又该如何选拔……”闻君照提笔在纸上簌簌写下需要细化的内容。
宋满无奈地想,好吧,某人看起来又不能休息了。
不过,两人都没想到的是,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书馆将遍布大邺,在所有人心中掀起了欣欣的向学之风。
此外,大邺每年的科举考试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士,他们用手下之笔、胸中才气为“和满盛世”出谋献策。
那与闻君照设想的清平之境完全一致。
(1)出自安鲁德·卡内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2章 番外三: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