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明月相照 > 第20章 碧水惊秋(一)

明月相照 第20章 碧水惊秋(一)

作者:春风蘸酒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4:54 来源:文学城

苏轼得知此事,立即上疏自辩,说自己绝无讽议先帝之意,所谓“媮”与“刻”者,只是担心官员们不能体察圣意,不能履行好执行,监察之责,会出现无所作为或过于严苛的情况。至于策问中所说之汉文帝与汉宣帝,只是引证,并没有要将二位先帝与他们比较的意思。况且当日进献于今上御览的三篇策问,有两篇是邓润甫所作,只有官家御笔亲点的那篇是自己所作。若自己真有丝毫讥讽先朝之意,以今上之圣明如何会看不出?还请今上明鉴。

高滔滔一向欣赏苏轼的才华,自是不肯惩处他,可也知道若不给苏轼点处罚,这些言官定会继续弹劾下去。

于是她以苏轼虽在策问中措辞不当,然本意也是惩前毖后,为国选贤,也是一片赤诚忠心为由,对苏轼特诏放罪。

承认苏轼有过但不罚,这也算是给了言官们一个台阶下,谁知诏书一下,却适得其反。

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见高滔滔不肯责罚苏轼,唯恐她会寻个什么由头把朱光庭和贾易逐出台谏,以此削弱言官的力量,两人便联合右司谏王覿一同上奏,说苏轼不应当将祖宗置于议论之间,策论中讥讽之意不言而喻,实该严惩。

与苏轼交好的殿中侍御侍吕陶上疏替苏轼辩解,说如今这些参苏轼之人多为程颐的门生亲友,而苏轼与程颐有过节,所以他们是为程颐报怨,才屡屡攻击苏轼。苏轼当初屡次戏弄程颐,确实有错。可若说其策问有讥议二圣之意,便是欲加之罪了。

王岩叟等人得知此事后,遂又将矛头指向了吕陶,说他与苏轼是同乡,又素来交好,替他说话难免有朋党之疑,有失公允。

这些言官死咬苏轼不放,彻底惹怒了高滔滔,她直接下旨收回了对特诏放罪的圣旨,这便是彻底与言官撕破脸,直截了当的告诉这些言官苏轼无罪。

两方从年尾争论到了年初,垂帘之后的太皇太后和满殿的言官隔着一片帘子吵得不可开交,毫无风度可言。

是日,赵煦回到阁中,刘挽月见他揉着眉心,便问道:“六哥可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赵煦眉头紧锁着摇了摇头说道:“还不是王岩叟、傅尧俞那些言官为了苏轼那件事终日吵吵嚷嚷,说来说去,就那么两句话,讽议先朝,为臣不忠,听的我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刘挽月闻言亦是觉得诧异:“这都吵了二十多天了,大正月里,他们还不消停!”

“何止,今日又拉扯上了苏轼曾经骂司马光是司马牛的旧事,明日只怕连乌台诗案也要扯出来了!照这样吵下去,估计正月过了,也没有了决。”

苏轼曾因废除免役法一事与司马光争执,司马光那时一心要废除新法哪里肯听他的建议,他气极便说司马光是司马牛。谁料司马光活着的时候都没说什么,他死了却被这些言官搬出来当挡箭牌。

刘挽月闻言若有所思,支着下巴道:“这倒是怪了,若只是朱光庭和贾易弹劾,那这尚可以说是因为苏学士与程颐的旧怨,可如今王岩叟和傅尧俞他们跳的比朱光庭还高,他们与程颐又没有什么干系,他们又图什么呢?”

赵煦哼了一声,冷笑道:“你还不知道吧,如今朝中这些言官多是当初司马光调回京城的,为的就是能让朝中舆论为他所用,他活着的时候,这些言官就是他的喉舌,他死后这些言官依旧是一条舌头,不过不再是为他,而是为了争权!苏轼如今是翰林学士,随时都可能被提拔进两府,甚至可能跻身宰执,苏轼与他们政见不同,他们亦不喜苏轼为人,所以对这个绊脚石,他们自然希望除之而后快!”

刘挽月也是入宫之后才知道,原来自苏轼重新回京后,一反从前对新法的否定态度,开始一再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还多次与之争执,未必不但得罪了司马光和吕公著,也得罪了那些反对新法的言官。

毕竟在他们看来,苏轼就像是个叛徒,背叛祖宗法度的叛徒。

所以这件事很显然是这些言官蓄谋已久的,他们想像当初的乌台诗案一样,让苏轼再次滚出京城。

于公于私,刘挽月都不希望苏轼被赶走,故而她对赵煦道:“若是真如六哥所说,他们不咬死苏轼,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若是难以收场,六哥打算怎么做?”

赵煦冷笑道:“那就不收场。让他们继续咬下去两败俱伤有什么不好?太皇太后的脾气我最了解。她要保苏轼,就没人能把他赶出去,反而那些言官惹怒了她,一定会被赶出去!到时候一边失了人,一边失了人心,谁都占不到便宜。”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两边都占不到便宜,可不是两败俱伤,而是三败俱伤。

刘挽月闻言忙劝道:“六哥,不能这样的。”

赵煦有些不解的问她:“为何?”

“六哥,这朝堂是你的,天下也是你的,太皇太后的手腕远远比不上章献太后,又刚大肆清洗了新党,废除了新法,外面强敌环伺,苏轼和程颐在朝中门生好友众多,他们此刻两败俱伤,伤的不光是他们,更是朝廷,是天下。”

赵煦方才说的其实也是气话,他身为君王,怎么可能希望朝廷终日为这些微末小事吵个不停,可他又能做什么呢?

更何况,他对苏轼的感情其实很复杂,他既欣赏苏轼的才情,又因为高滔滔对苏轼的额外看重而不免心生厌恶。

他遂叹气道:“可朕既劝不动太皇太后,也拉不住言官,除了任由他们继续闹下去,还能如何?”

“那就找一个既劝的住又拉的住的。”

“你是说吕公著?”

“正是。”

正月十三,高滔滔采纳了赵煦的建议,召王岩叟,傅尧俞,朱光庭至政事堂,同时让右相吕公著、门下侍郎韩维、中书侍郎吕大防、尚书左丞李清臣、尚书右丞刘挚五人来劝解三人,想让两方和解。

谁知劝了许久,王岩叟三人却油盐不进,只说不敢奉诏,第二日,又继续上奏。

又几日过去,高滔滔忍无可忍,传召三人于延和殿中奏对。

几位言官站在殿中慷慨陈词,御座上的赵煦依旧沉默,帘幕后的高滔滔却沉着脸,不耐烦的打断了正在念札子的傅尧俞道:“够了,说来说去还是这些!这不过是件小事,何必日日拿出来议论?”

傅尧俞闻言却毫无惧色,正色道:“正因为不是小事,臣才屡屡上奏。”

高滔滔瞥了他一眼,不耐烦道:“哀家说了,苏轼没有讽议先帝的意思。”

“若是讽议,其罪当诛,臣等的折子也不会如此上了。我们是说苏轼不应当议论祖宗,所以只是请官家与娘娘责罚他而已。”

傅尧俞说罢将弹劾苏轼的札子交由内侍呈交高滔滔。

高滔滔瞥了那札子一眼,却连看都没看便将它掷到了帘外,厉声道:“这些无稽之谈,哀家听都懒得听,更不会看!”

王岩叟见状,立刻板起一张脸,上前奏道:“娘娘,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乃所以为平。苏轼将祖宗置于议论之间,已是大错,您却还如此偏袒苏轼,实在是让忠臣寒心。故而臣等恳请娘娘,降责苏轼!”

高滔滔闻言冷笑道:“哀家偏袒苏轼?那你们言官结党营私,又算什么?”

她说着目光看向朱光庭,冷声道:“你身为言官,却为了自己的一点私怨,搅的朝野不安,你究竟是何居心?”

朱光庭立马上前辩解道:“臣弹劾苏轼并非为私人恩怨,是一片公心,万望明鉴!”

“哀家也是就是论事,不曾偏袒任何人!”

高滔滔的态度依旧坚决,王岩叟见事无转圜,便转而对赵煦道:“官家,欲求言路则难,欲阻言路则易。臣等皆是一片公心,臣恳请官家,勿因他人之偏私而夺是非之正,臣恳请官家,严惩苏轼。”

王岩叟说着便跪下请命,傅尧俞和朱光庭见状也跪下求道:“请官家责降苏轼。“

赵煦的目光掠过了高滔滔,只一瞬,便又收了回来看向殿中跪着的言官,仿若什么都没听到一般,依旧如往常一样,沉默不语。

高滔滔自然听得出他们意有所指,是在讽刺自己,于是愤然起身,冲他们喊道:“诸位卿家是说哀家误国误民了?”

傅尧俞抬头答道:“臣等不敢,只是臣等辜负圣恩,不能劝谏官家,故而不敢再于台谏供职,请允准臣等归家待罪!”

高滔滔闻言冷哼一声道:“好啊!既然你们想待罪,哀家便成全你们!传哀家旨意,把这几人逐出台谏!”

赵煦瞥了一眼垂帘后高滔滔愤怒的神情,心里倒不觉生出了几分快意。

他深知这件事不会这么轻易结束。

事情果然没有如高滔滔所愿,她想把这几人贬出京城,却被吕公著和范纯仁等人劝阻,说言官言事无罪,不应责罚。

她虽心中不满,却也不好一意孤行,只得暂且搁置对他们的处置。

吕公著与范纯仁又去三人府上劝解,几番调和过后,朝廷最终没有追究这些言官的罪责,也认定苏轼无罪,让几人速回台谏任职,这事才算彻底平息。

二月初,苏轼的风波刚平息没几天,朝中却又掀起了新的风浪。

是日,刘挽月正锁了房门,对着赵煦的药方翻医书想看看其中是否有古怪,忽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只得慌忙藏好东西去应门。

她一打开房门,就看见李严一只手撑着门框,气喘吁吁的问道:“大白天的,你锁什么门啊?”

“我今日不太舒服,想着上午不当值,就想睡一会。”

“先别睡了,跟我走吧!”

李严说罢就急匆匆拽着她出了房门。

他走的很急,刘挽月被他拽着走的踉踉跄跄的才能跟上,心里有些奇怪,便问道:“李先生,咱们这是要去哪啊?”

“官家今日下朝直接就去了玉津园练射箭,窦婆婆看官家脸色不好,可她又抽不开身,就让我赶紧带你过去,窦婆婆说你若是在或能劝解一二!”

刘挽月闻言急道:“那你可知官家为何不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