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633年),原门下侍中王珪因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魏征接替王珪担任门下侍中,成为宰相团中的一员。
在此之前,魏征的职务是“秘书监”,这是一个机构和官名同名的职务,机构叫“秘书监”,长官的官职也叫“秘书监”,它是做什么的呢?——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我觉得应该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那年我10岁,随父母在荆州定居,正是为读书而苦恼的年纪。我在听说这件事后,立刻跑去问母亲:“原来管书管得好就可以当宰相了,那大家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去读书呢?我以后又不用当宰相,管书那么简单的事我肯定是会的,我都已经有宰相之才了,是不是可以不用读书了?”
母亲说:“想什么呢?宰相哪是那么好当的?他不仅只管图书,还有别的功劳!”
我追问:“什么功劳?”
熟知政事的母亲偏着头想了半天,说:“带领学者对古籍进行分类校定。”
我当时一听,心想,这“古”一听就是字很难认,“籍”一听就是字很多,很多难认的字,要分类,还要校定,果然宰相不好当。十年之后,也即贞观十七年时,我对自己昔日的无知很是无语。这分类校定古籍的事,魏征是个组织领导者,负责居中协调,那些需要学识才华的事情主要是学者在做,而且这古籍工作虽然在文化史上意义重大,但对于宰相的职务而言,还是不够分量,毕竟贞观十七年时,门下侍中是三省长官之一,手握大权,可不是什么荣誉头衔,实在不适合授予一个学术工作突出者。“门下侍中”是正二品,同品级的还有正二品“特进”以及从二品的“光禄大夫”,如果真的是贡献突出,完全可以授此类官职,反正听起来一样高大上。
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想当年,什么官职呀、品级呀我一概不懂,只因为父亲当过都督,爵为国公,所以官位里面就认识个都督,觉得这官最大;爵位里面就认识个国公,觉得这爵位最高。入宫后才发现我父亲只属于中等偏上,好受打击!后来,被丢到小学读书三年,再加上大学这三年,六年时间,不但官职爵位了解通透,我还熟知朝廷重臣履历——没办法,这些都是重点,要考的,不知道学校教这些有什么用?我学这些又有什么用?我又不能当官。
说起来,我父亲的国公爵那是可以世袭的,但我是女子,继承爵位的资格都没有,别说爵位了,除了嫁妆,其他的财产都给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我们母女三人一个子都没份。我们那时实行“荫官”制,后代可以凭上代功勋而获得官职,这“荫官”的好处自然也是儿子的——爵位、官职、财产都是儿子的,我们母女三人和他们两个关系不好,如果不是我母亲早有安排,父亲过世之后,我们母女三人会被他们两个逼得流落街头……就是这么个世道,我母亲饱读诗书,最后不还是靠母家兄弟的庇佑才得到如今这安稳的生活?所以说,读书有什么用?因此每每听课时,我都忍不住碎碎念:浪费我青春,浪费我光阴,浪费我年华……
后来我的宝贝女儿,也即后世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到了入学的年龄,她跟我撒娇说她不想习政,说她只想找个好夫婿一生安乐,我也没有勉强,觉得她说得好有道理。心想:“对呀!她父亲母亲这么能耐,就算我们会老去,不能护佑她一生,我自会给她挑一门好婚事,而且她还有四个亲哥哥可以继承皇位,她这命比我好多了。我当年读书那完全是迫不得以,读书理政多累呀?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既然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还要让我的掌上明珠去吃这不必要的苦?受这不必要的罪?”于是我欣然同意了,放她走那条我想走而没能走的幸福人生路!——人都是这样,自己得不到的,孩子能得到,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种安慰,只可惜,有些时候,世事难料,每次忆起她最后的结局,我都分外悲伤。
贞观十七年时的我,已经明白朝廷不可能因为“古籍”而让一个人当宰相,但是魏征同志确实又混入了宰相团,那么,他一定有别的功劳,是什么呢?
我翻看了这位重臣的履历,发现他这一生,揭去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诤谏之后,有三项功劳:一是劝降英国公李勣;二是献策李建成,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三是太宗登基后,劝降建成太子旧部。这三项功劳,第一项立给了太宗之父李渊;第二项立给了太宗之兄李建成;投入当今陛下麾下后,只有“劝降建成太子旧部”这一件拿得出手的功劳。因此可以看出来,太宗留用魏征,看重的是他对建成太子旧部的影响力,并非是他的个人能力,所以后面他再无大功,成为校书提建议的角色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为什么贞观十二年时,太宗要树他为“先进典型”呢?只是因为他说了那番“立嫡长”的言论,太宗加恩于他,以便向众臣传达无废立太子之心吗?非他不可吗?贞观十二年,他为什么要说那番“立嫡长”的言论呢?那年发生了什么?
贞观十二年(643年)正月十六,太宗纳新人,我本来也该是那天入宫的,但因为一些意外,我提前了两个多月入宫。所以,贞观十一年时,我已在宫中,那时我听到了一些宫外没有的传闻:太子失德。那时的太子是李治的大哥李承乾。这个传闻来得很突然。在那之前,我听到的对太子的评价是: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字:好!
贞观十一年入宫不久,我便结识了李治,李治给我制作了一个贴身宫女的假身份,并取名“杨芷歌”。听到传言时,我正以“杨芷歌”的身份混在一群宫女太监中八卦闲聊——别误会,我这可不是知道自己以后要当皇帝什么的提前打群众基础,那时我只是闲得无聊,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小说都不多的年代里,这是我当时唯一能找到的娱乐项目。
听到“太子失德”的传闻,我露出了怀疑的神色,觉得那小太监在骗我。那小太监涨红了脸,说:“亏你还是晋王身边的人,消息这么不灵通,这事去年就开始传了!”
我好奇地问:“去年就有了?去年什么时候?”
那小太监想了想,说:“好像是长孙皇后走了之后,就有了。”
长孙皇后是太子李承乾、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的生母,她于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
我接话道:“那就传了有一年多了,怎么宫外一点风声都没有?”
小太监说:“那些个文武大臣都知道!你进来就是女官,还跟在晋王身边侍候,家里怎么着也该是有点本事的,都没提点你?”
我摇摇头:“没听家人提过。”然后塞了把瓜子给他,说:“小兄弟,多谢指教!”
小太监好得意:“大家都在宫里讨生活,互相帮衬,应该的!您这起点高,以后肯定会更发达,还请姐姐你多照应!”
我笑道:“那是当然,自家兄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