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大学 > 第6章 宰相

媚娘说大学 第6章 宰相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11 14:40:37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七年(643年),除了魏征之死,还有一件只值一笔带过的小事:太宗增设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名——只是一个官名,并未招聘新员工,只是在现有的“工作人员”中选出一些人来,在他本就很长的头衔上再加一个“头衔”。

“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官名这么长,花里胡哨,哗众取宠,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名字——但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人不可貌相,这官名也不能只看长短,虽然这官名看着不怎么高大上,但它很“内秀”,因为被授予这个官职的人,他的名字就会被史书载入“宰相列表”中——对,你没有眼花,就是宰相。

唐时的宰相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唐代初年,“宰相团”的成员是且仅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的长官。那时,大唐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可以说,三省就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三省分工合作: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诏书、尚书省负责执行,三者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三省”制似乎是大唐特色的三权分立。

三省长官分别被称为: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各职务一般同时有两位官员担任。但太宗登基之前例外,他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一职,他任职时期,尚书省仅有一位长官,但在他登基后,尚书省和其他两省一样,也恢复了两位长官共同执政的传统,而且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尚书令一职空置,代由两位副职(尚书左右仆射)作为该省行政长官。所以,在太宗执政初年,宰相团一般为六人:尚书左右仆射、两位中书令、两位门下侍中。当然,常有不满员的情况,但六人是上限——不过前些年太宗亲自将这个上限打破了。

前些年(具体哪年我也记不太清了),太宗开始在六省长官之外的高官中选出部分人授予“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官职,给了他们参议政务的权利,而且他们在参议国政时位同宰相,时人称之为 “实质宰相”——大唐“宰相团”开始扩编,不过最高峰时也就十余人,所以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得到这一资格。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诏以萧瑀为太子太保,李靖为詹事,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也就是在此之后,太宗修订官名,将“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杂七杂八的官名正式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我当时特想不明白,我觉得多个人多张嘴,就多份意见,六个人本来就已经够多了,曾旁听过宰相议事的李治多次跟我抱怨说,这些个宰相讨论起事务来跟小孩吵架一样,一件事翻来覆去讨论半天都得不出个结论,他这个偶尔旁听的人都觉得是个折磨,太宗为什么这么想不开?是觉得会议还不够热闹吗?这不是找虐吗?后来跟杨、崔、徐三人耍叶子戏时,听她们提过一嘴,她们好像是说这太宗这么做是为了抑制相权。

她们当时好像又说:从汉代开始相权就不断在下降。皇帝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由于这些人没有正宰相崇高的职衔,所以便易于控制。

她们那时好像还说:凡事有利就有弊。三省分权,有互相制衡防止专权之利,但也有相互牵制、效率低下等弊端。

她们当时那么一说,我当时也就那么一听。后来,相权地位持续不断下降,很多年、很多年之后,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虽然这件事我并不无辜,但这事太宗才是始作俑者,我顶多是个从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