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大学 > 第5章 魏征

媚娘说大学 第5章 魏征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03 14:09:09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七年(643年),除了皇子谋逆,还有许多大事发生,但因为宫廷大戏太过“精彩”,其他的事件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但能被载入史册的事,哪会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呢?

下面要说的,是那年正月,也就是一系列叛逆事件爆发前的三个月,发生的一件小事:魏征病故。

在历史上,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每每提到他,都会让人联想到太宗的那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于是,魏征谏诤之臣的形象便愈加鲜明起来了!所以,魏征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口中天天说着:“圣上!不可!不可!”然后动不动就跪在地上拼命磕头……虽然看起来有点傻,但这才是忠臣义士该有的“光辉形象”不是吗?毕竟古往今来的戏剧都这么演,没在大殿上撞过柱子,都不好意思夸他“忠义”!但是,我所认识的那个魏征,可狡猾了,一点都不傻,精着呢!

魏老头出生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次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8年后(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那时,魏征10岁,他的童年赶上了天下太平的好时候。可惜,这个太平岁月并没有持续多久,隋朝享国仅38年,至大唐618年立国时,魏老头49岁——一个人一生奋斗的最佳年华都在动乱中度过。

乱世出英雄,动乱尤如淘沙之浪,筛选出了一批人杰。他们中有的成为皇帝,比如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有的跟对了明主,成了名臣,比如长孙无忌;有的是最初跟错了人,但重新站队时选对了人,如程咬金。魏征应该归为第三类,但他走得更曲折。

魏征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李密,但未得重用。

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同年九月,被窦建德所俘,于是在窦建德处担任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生擒窦建德,魏徵得以再次入唐。李世民的大哥,也即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次年,建议李建成请战立功,并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登基之后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这期间,魏徵不断更换“明主”,当然,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文臣武将大都如此,因为那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很少有人能笑到最后!如果讲究“从一而终”的话,大唐开国时没几个活人了!但这跟戏剧中的“撞柱子”人设绝对不相符——所以说,演戏终是演戏,人生如戏,这个“如”字真是妙呀!——像一二分,或是半分,都是“如”啊!

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徵向太宗劝谏,提出:“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从这句话来看,他似乎是坚定支持太子李承乾,但奇怪的是,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时,魏徵却自称有病推辞——当然,这可能是不是推脱之辞,因为次年他就病故了!但是我却觉得,魏征是真的不想沾太子李承乾这个麻烦。

我们那时候,太子太师是个虚衔,又不会真的要太子太师去给太子上课改作业,所以魏征身体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反正太宗要的只是个名义而已。太宗当时要魏征当太子太师,是想用他这块“谏诤之臣”的金字招牌来稳固太子的宝座,话说回来,魏征这块谏诤招牌之所以如此闪亮,太宗功不可没。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太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太宗在摆满月酒时对满朝重臣说:“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其实,那时朝臣中,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大有人在,说话比魏征还不客气的人可多了去了,但因为陛下的这番言论,魏征便成了“榜样”,作为正面典型,史官自然要“深入挖掘”他的“光辉事迹”,并将之广为流传,让大家学习和效仿。于是他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的一些言论被编成故事,广为传播,并且在传播之中不断被放大、被夸张,被突出。更有甚者,有些故事在源头上就被加工过。比如魏征的成名之谏:劝阻太宗逾越礼制准备嫁妆。

那事发生在贞观五年(631年),那年长乐公主李丽质将要出嫁,她是长孙皇后给陛下所生的第一个女儿,是太宗的嫡长女,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早早给她准备嫁妆,暗示臣下:“礼数欲有所加。”有些个“懂事”的大臣连忙上书:“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自然是“欣然同意”。但“懂事”的大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大臣,尤其是那些位居高位的大臣,越是位置高,就越不能懂事(那时的风气就是如此,否则就是没格调,会遭人耻笑),纷纷跳出来反对,所持理由是:“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当时,魏征时任秘书监(从三品),身处“不懂事”的品级,自然不能自降身份去“懂事”,于是随大流上书反对。相持不下的时候,作为母亲的长孙皇后出面支持“反对派”,才解了这个僵局。

长孙皇后逝世后,这个故事随着一系列体现长孙皇后贤德的其他故事一起流传,很明显,故事的主题是颂扬皇后。但贞观十二年后,故事的主题就变了,长孙皇后劝阻的功劳被弱化,其他劝谏的大臣被抹去,少数“懂事”的大臣变成了多数派,魏征的形象立刻高大鲜明起来——这种“去除枝蔓,力现主干”的手法,只是史官掌握的众多“加工方法”中的一种。

什么?你为什么这么了解?——因为我是此类手法的资深受害者。在后世的史书中,凡是我执政时期,只要帝国有什么不好的事,那一定是我干的;凡是有什么好事,那都是别人的功劳,于是我在惊叹自己精准“趋害避利”的能力之余,稍微花时间去了解了一下!

听多了魏征的此类故事后,几年之后,一听到他的名字,我就忍不住想到“撞柱子”,想到“比干”……虽然我知道他根本不可能这么做,但这就是传言的影响力。那时对魏征有些许了解的我尚且如此想,连老头面都没见过的普通百姓自然更加认可他的“光辉形象”,于是当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师时,民间就有了太子心胸开阔,善纳谏言的传闻,与此同时,“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的负面新闻热度陡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