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大学 > 第36章 玄素

媚娘说大学 第36章 玄素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1-01-22 14:27:16 来源:文学城

接下来,说说匡谏太子的第三号积极分子:张玄素。

张玄素与魏征一样,都追随过窦建德。唐灭窦建德(武德四年)后,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这是地方监察系统的官员,八品官,品级较低。而魏征当时则是太子洗马,五品官,很明显,老魏在起跑线上就显现出了绝对的优势。不过,张玄素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贞观元年(627年)时,就被提升为侍御史(六品),不久又迁给事中(五品)。而那时距武德四年(621年)仅仅六年,可谓是官运亨通。那么,张玄素在这六年间,到底有什么“业绩”呢?——相当令我意外,无功亦无过,相当普通。而太宗将他从八品升为六品,只是因为一场谈话。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说他久闻张玄素的名字,所以即位后特召见张玄素,向他征询为政之道。张玄素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政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所以张玄素建议唐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唐太宗很欣赏张玄素的这番议论,于是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

这个故事怎么听都像是一个借口,还特别不走心的那种!这样看来,太宗就是看张玄素特别顺眼,说不定,这张玄素就是太宗的心腹,当皇帝“不得不矜持”的时候,张玄素就跳出来当“托”,帮太宗将想说的话说出来(想到这里,我不由露出了姨母笑)!但四年后发生的事,推翻了我的这个判断。

贞观四年六月,唐太宗下诏修洛阳的宫殿,以备太宗巡幸之用。时任给事中的张玄素上书坚决反对,他言辞激烈,甚至直言说若陛下执意营造修缮,“不如隋炀帝”。这可把陛下气得够呛!但最后的结果是陛下停止此项工程,还赐给张玄素彩绸二百匹,赞扬他的忠直。史书将这件事记载了下来,成为一段“君明臣贤”的佳话!

看到“君明臣贤”这个词,我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在之前翻查魏征一事时,看到的一件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是在贞观四年,也是太宗决定在洛阳修建宫室,职位低下的中牟县的县丞皇甫德参大胆上书,也是言辞激烈。最后,太宗也是停止了洛阳宫的修建,但我清楚地记得,促使陛下决定停建的原因是陕西、河南一带大雨,导致灾民无数……那件事情也被作为“君明臣贤”的佳话广为流传,只是,后面那个天灾在故事中经常“无故缺席”。而在张玄素这里,“天灾”一事的影子都没了。

据说,当时太宗赏赐张玄素之时,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日后如有事去洛陽,即使居于露天也不碍事。”——你品!你仔细品!

如果说张玄素是皇帝的马仔,那他反对修建洛阳宫殿的操作就很迷惑了;如果不是,那陛下升迁他的操作也很费解,难不成,跟重用魏征一样,是因为他与“山东”的关系?但一查,张玄素却是陛下的山西老乡,不是“山东”的。又或者,是因为他的家族显赫?但又一查,张玄素出身寒微,初仕隋朝时是九品之外未入流的小吏,因清廉著称,隋亡时也仅升任为县尉(九品官)——这样的出身,在我们那时实在是拿不出手呀!

洛阳宫一事之后,陛下将他迁为太子少詹事,辅佐皇太子李承乾——怎么看都让人觉得,陛下这是看着张玄素烦心,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贬谪他,于是把他丢到东宫,眼不见心不烦。但陛下的耳根子是清静了,太子倒霉了,此后,这两人之间上演了不少故事。

故事一:太子承乾喜欢游猎,每次出游,张玄素都会劝谏,说他荒废学业,太子当然不听从——这是一个系列故事,它由若干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中,张玄素都会举一个“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典故,因为实在雷同,所以就算作一个故事。

故事二:太子曾在宫中击鼓,玄素叩门直言切谏;太子将鼓拿出来,当玄素的面毁掉。

故事三:太子很久不出宫见属下官吏,玄素劝谏说:“朝廷遴选非常有才能的人来辅佐殿下,如今动辄经过数月,不见宫中臣属,这对将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所裨益呢?而且宫中只有女人,不知是否有象樊姬待楚庄王那样贤惠的呢?”——换成我,我也不想见,都是老生常谈。作为一个太子,皇帝老子精神好着呢!对朝政太过上心、太过努力真是好事吗?我觉得拎不清的是张某人,而非承乾太子。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因张玄素对太子多次进谏,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子。以此看来,太宗对于张玄素的行为是赞许的。但是,此后发生了一件小事,让人觉得太宗对张玄素的作为似乎并不满意——那也是一场君臣问答。

那年十二月,太宗当着朝中大臣的面问张玄素:“你在隋朝时官居何职?”张玄素答道:“县尉。”又问:“县尉之前做何官?”答道:“九品之外未入流。”又问:“是哪一曹的小吏?”张玄素感到羞耻,走出殿门不能迈步,面如死灰。当时,谏议大夫褚遂良上奏疏说:“君主应该礼待臣下,陛下不应该当着大臣们穷追他的出身,造成一朝的羞耻,使他心怀不安忧虑。”太宗当即说:“朕也深深后悔问这些话。”但对张玄素却没有任何其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那个重视出身门第的朝堂之上,寒微出身却身居高位的人极少,但也不是只有张玄素一人。有一人甚至与张玄素一模一样,他二人都曾在隋朝都做令史,但那人却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自陈往事,丝毫无所隐讳。这个人就是孙伏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他于武德五年(622年)参加科举,名列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

想到这时,我再回头去看张玄素,发现张玄素也在那年参加了科举,也榜上有名,虽然名次不佳,但当时入榜之人中,出身寒门的有且只有他二人——忽然间好像有点明白太宗贞观元年时提拔他的原因了!

与孙伏伽毫不隐讳出身寒微一事不同,张玄素历来耻于自己的出身,这些都是朝野皆知的事,太宗也必定是知情的,但太宗却依然当着众臣的面对张玄素穷究出身,说他是无心的,谁信呀!所以,太宗真实的想法是不满意张玄素的作为的,但作为“明君”,不能因大臣“善意的劝谏”而处罚他,而且就算陛下想处罚,迎接旨意的是更多“善意的劝谏”,最后难免落得一鼻子灰,只能不了了之,于是他选择用言语羞辱回去——有点小孩子吵架的既视感。

最耐人回味的事,就在当月,多人上书:“请求陛下亲自翻阅表章奏折,以防止被蒙蔽。”太宗将此事询问魏征,魏征答道:“这些人不识大体,如果必定要陛下一一亲自过目,那么岂止朝堂奏章,各州县的事也应当亲自过问了。”(还记得贞观元年时,张玄素在与太宗对话时是怎么说的吗?他说:“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对于魏征的回答,太宗未作评论,“皇帝亲自翻阅表章奏折”的奏议自然也是不了了之。

再让我们看看太子对于张玄素的劝谏是如何看待的呢?他的反应就更加激烈了!贞观十六年,太宗诏令从即日起皇太子领出所用库府器物,各有关部门不必加以限制。不久,张玄素便上书说太子挥霍无度,这回又请出了“隋炀帝”来打比方,不过,这回被比作隋炀帝的人,从老子变成了儿子。

太子获知张玄素的上书后,异常愤怒,让守门的小奴乘张玄素上早朝的机会,暗中用大马棰袭击他,差一点将他打死——此事就发生在贞观十六年六月,第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被废黜为平民,而左庶子张玄素因不能劝谏太子,也获罪免为平民——他是“匡谏太子三剑客”中唯一因太子谋反一事获罪的人,于是,我默默地将张玄素从嫌疑人名单中划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