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大学 > 第11章 士族

媚娘说大学 第11章 士族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11 14:40:37 来源:文学城

“一叶落知天下秋”——我妈特喜欢听别人家的家长里短,她常说,要了解一个家族,这种家长里短才靠谱,尤其是看他家给儿女安排的婚事,最能观测其兴衰起落。那时我还小,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会去问她“办什么”。不管有没有道理吧,反正我深受影响,所以将目光从史料记载中挪开后,我第一选择自然是皇帝家的儿女婚事。

当今陛下太宗李世民有多少个孩子呢?我一看,竟然有35个之多,这个数字看着就让人头晕,于是我决定限定一下条件,缩小一下范围——就只看儿子吧!

他有多少儿子呢?答案是:14个。这个数字还是太多了,再缩小一下——选有皇位继承可能的!经过贞观十二年开始的“谁也适合当太子”的大讨论后,到贞观十七年时,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前夕,五年间,朝中达成了一致意见,如果太子被废,下一任太子将会从如下三位皇子中选择,他们分别是:皇三子李恪、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也就是说,经过激烈的角逐,进入“太子擂台争霸赛”的共有四位选手,其中太子是守擂方,其他三位是攻擂方。如今四位参赛选手均已成婚,下面就让我用家口耳相传、传女不传男的“婚姻分析法”,来对他们的实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我分析的时候,李治已经当上太子了,分析过程难免会受到既定事实的影响,这种分析有些多余,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嘛!

首先来看第一位选手,我们的守擂方: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于太极宫承乾殿,那年是他爷爷李渊称帝的第二个年头,他爹李世民已经封王,他也是他爹的第一个儿子,母亲为秦王妃长孙氏,他是嫡出——含着金钥匙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说的就是他。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

太子妃出自武功苏氏,是当世有名望的家族之一,祖上也是人才辈出,声名显赫,她爹苏亶当时的官职是秘书丞,从五品上,“掌文籍等事”,“典尚书奏事”,级别不高,但非常接近权力中枢。可是,作为一个太子妃而言,总觉得差强人意。而且据小道可靠消息,当初,这苏氏并不是太子妃的第一人选,他们最初选中的人是杨家的女儿——魏王府咨议参军杨恭道的第三女。我为什么说这是可靠消息,因为这个人就是我在国子监的监护人,跟我在宫里同一个院的邻居:杨婕妤。

杨姐姐舍太子妃不当却跑到宫里当陛下的婕妤,难道是她缺乏父爱吗?——当然不是,贞观八年时,杨家得知陛下有意结儿女亲家的意愿后,杨姐姐不想嫁进皇家,于是先下手为强,自己挽了道髻出家为道姑了,把陛下气得够呛。在长孙皇后的劝解之下,陛下才平息怒气。杨家看着陛下不生气了,太子妃人选也定了,于是就打算让自家女儿还俗找个如意郎君,谁曾想陛下这个小心眼记仇的,我杨姐姐才取下道簪,他《册杨恭道女为婕妤文》就到了府上,杨“差一点太子妃”就成了杨“太子他爸的婕妤”。

苏太子妃的爹秘书丞是从五品上,杨姐姐的爹“魏王府咨议参军”又是几品呢?答曰:爱几品几品——参军是军职,多为八、九品,是军中有实权的小官。但这“魏王府咨议参军”,虽然挂着参军的头衔,实际上就是个亦文亦武,也可以说是不文不武的王府幕僚。

杨姐姐这出身,看着不只是“差点意思”呀!陛下当初咋选上她了?是不是眼瞎呀?——怎么可能,太子选妃这样的事,既是家事又是国事,就算陛下老眼昏花,那些大臣眼睛可贼亮着呢!所以杨姐姐被入选,绝对有她可取之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家族。

杨姐姐出身于弘农杨氏观王房,她爷爷就是隋观德王杨雄。

弘农杨氏是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在当时名重一时,始祖为杨敞,他是汉昭帝时期的丞相,还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的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有个外号:“关西孔子”。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实打实的“东京名族”。可惜呀,四世太尉之后,杨家接连压错宝、站错队,魏晋时期连续数代遭到猜忌、排挤甚至杀戮,未能成功转型成为高门士族。

这“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魏晋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占田荫客制等政策,使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形成了特权,东晋以后,士族与寒门的界限基本凝固,只有极少数的寒门能够上升为士族。已经取得士族地位的家族大量兼并外族土地,互相提携,互相通婚,形成了社会上最具权势的群体。历史上,士族势力曾经平行甚至超越皇权。

隋唐时代仍然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士族制度仍然是社会主流,其影响力渗透在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婚姻方面。当时的人都推崇五姓七家,以与“五姓”结亲为荣。“五姓”是指:陇西或赵郡李氏、博陵或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皇家想不想与这“五姓”结亲呢?太子他爹李世民和太子他爷爷李渊回答说:“不想”。这事确有其事,但故事不能只看这一段,还要看看它的前因后果,李世民和李渊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陛下和他爸在立国之后,对外宣布自己出自陇西李氏,但陇西李氏一族公然否认这一说法。这太打脸了,为了挽尊,李渊老爷爷就对外宣布:“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他口中所称“山东旧族”,也被称为“山东士族”,它指的就是魏晋以后,特别是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定族姓之后固定下来的阶层,泛指崤山以东广大范围内的门阀士族,李、崔、卢、郑、王这“五姓”士族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皇家不想与“五姓”结亲,是典型的“吃不着的葡萄就说它是酸的”。

这里又见山东,跟魏征的山东有什么关系呢?应该是有的吧!但到这里时,还看不出有什么关联,那就等看出关联的时候再说吧!

士族制度在历史上活跃了很久,在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不断繁荣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贞观十七年时,科举制度还在起步阶段,陛下虽然已经开设科举,却“三年打鱼,两年晒网”——考试时间不定,三年五载都难开一次考,开考了也录取不了几个人,录取了也得不到重用……这也不能怪陛下不上心,实在是世家大族在兼并土地的时候,顺便垄断了教育资源。读书费钱,一般人家读不起,上得起学的人家,师资力量又差人家一大截,考场上没几个寒门,进了考场也考不过人家,最后科举录用的人还是那些不开科举时录用的人。曾有传言说,第一次科举考试时,太宗看到新科学子鱼贯而入,对身边的官员说:“天下英雄皆入彀中!”——多么意气风发呀!但这个故事一直被世族们当成笑话来看。好像就是那时候开始,国子监走上了扩招之路,最高峰时,学子高达八千,而在开国之初,国子监的招生规模仅仅是三百人。

老杨家既然没能成功转型为“高门士族”,为什么还要来掰扯一番“士族制度”呢?这是因为杨家虽不是“高门士族”,却也是“士族”,只不过年头没有那些“五姓”久,但近几代人才辈出,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