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 > 第25章 想法

媚娘说 第25章 想法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3-28 18:58:15 来源:文学城

“想法?日子苦成这样,我能不想办法吗?谁让我命苦,嫁的男人不靠谱,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打打杀杀,家里的女人穷的连顿好饭都吃不上,也不知道管管。自己不管就算了,还拦着不许娘家人来接济。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哇!” 说完我便打算拿出手绢,假装抹眼泪,以烘托气氛。结果我把两个袖子掏了又掏,才想起自己没有带手绢的习惯,只好干嚎了两声,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总算是把戏给唱全了!说完之后,我习惯性的向桌上伸手,才想起肉干被杨姐姐挪远了,我手边只剩下几样我不爱吃的糕点,这下是真的伤心了,把糕点一推,便把脑袋搁在桌子上装死。

杨姐姐笑了,把那碟肉脯挪了回来,就放在我的鼻尖前,我这才直起腰来,感觉人又活过来了。把那碟子扒拉到自己跟前,好奇地问杨姐姐,太宗他答应小公主去小学,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什么时候在太宗面前有这么大的牌面啦?

杨姐姐却回答道,我们好久没耍叶子戏了吧?开一局

我自然是积极响应,徐妹妹和崔姐姐很快就来了,她们三人都把贴身侍女留在门外守着,留我们四人在屋里打牌聊天。

看着她们三人留在屋外的侍女,我不禁再次感叹,这有底蕴的家族跟我这种暴发户就是不一样,身边带的侍女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知根知底。哪像我,身边的侍女从小到大换了好几个,等我入宫的时候,全家上下都拿不出一个放心的人。我只能独自入宫,免得带一个心怀叵测的人进来连累全家遭殃。反正宫里头也会给我配侍女,但总不似她们三人这样,与侍女们同进同出,诸般信任,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只是看着人家有自己没有,心里不免有点小小失落。

才分好牌,杨姐姐便挑起了话头,对崔姐姐说:“上小学的事,武妹妹好奇你是怎么说服太宗的,你给她讲讲吧!”

我心想,其实我不怎么好奇,如果杨姐姐你能给我肉干又不再继续要求我去上学的话,怎么说服太宗的理由我可以不知道——想想杨姐姐之前的态度,也知道这是奢望,吃好和轻松之间,怎么就不能两全呢?我还是先听听理由吧,说不定能找到两全的办法。

崔姐姐点了点头,我以为她要开讲了,竖起耳朵恭听,谁知她一开口便向我提问,问我听没听过“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心,盛衰一体”?

这题我会,这句话是太宗说的,意思是把亲戚分封到各地当诸侯,做大唐的藩篱,一旦朝廷受到威胁,各地可以带兵勤王,拱卫朝廷,上下同心,荣辱与共——答完之后,我得意一笑,这是本次“月试”题目,我才背过,保证正确。

崔姐姐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我知不知道“汉初的七王之乱”?

七王之乱?汉初?这么久远的事情,我怎么知道?我果断摇头。

崔姐姐再问,晋司马氏的八王之乱?

晋朝虽然比汉朝离现在近些,但也有好几百年啦,我有必要知道吗?我再摇头。

崔姐姐默了默,又继续说道,你既然知道“封建亲戚”是何意,应该听说过“分封制”吧?

封建和分封都有一个封字,但它们是两个词吧!认识其中一个,就一定也认识另一个吗?可我只认识其中一个呀!

我听到崔姐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虽然她的神色未变,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她脸上明晃晃地写着一句话:“这天没法聊了!” 其实我心里也很悲催,有文化的人就是麻烦,随便说句话都能扯上汉晋,聊个天都需要点知识储备,作为学渣的我,深深地觉得在她们中间活着太难了。

接下来就是补课时间,杨姐姐和崔姐姐不屑于讲这种常识性的问题,于是善解人意的徐妹妹主动接过了任务,开始跟我细细讲解……当时我觉得,这个下午应该是我有生以来最难捱的一场“叶子戏”了!

被折磨了一个下午之后,我终于明白分封、八王、七王和上小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是高祖设立的,入学的规矩也是高祖早就已经定好了的。高祖李渊共有22个儿子,有5个是在他登基称帝之前生的,称帝后生的儿子多达17人,而到了唐立国至今才21年,其中很多人尚未及弱冠,而他最小的儿子李元婴,比李治这个孙子还小一岁。按理,这些人中有很多应该在小学读书,但我在小学里面只见到了滕王李元婴,听说其他的王爷都被太宗一道恩诏送往封地就藩去了。亲王就藩一般得等到胜衣之年,但那些小王爷中有好几个都是在只有**岁的时候就离开长安前往封地,太宗因此遭了颇多非议。现在,又要把女儿给送进小学,再想想高祖还有19个女儿,跟李治年龄相仿的有不少,大臣又该跳出来说话了。当年太宗一意孤行,送这些小王爷们去就藩,已经被说得脑壳疼,但这是为了帝位稳固,朝堂安定,大臣们再怎么劝诫也是有分寸的。太宗虽然宠爱晋阳,但还没有宠到能为她一个小小的请求而甘愿被大臣的劝诫给淹没的地步,所以太宗一直没能答应她。

“亲王就藩”就是太宗口中的“封建亲戚”,亲王封建各地为王就是分封制的一种,历代分封,会造成皇位之争及内乱,汉初的七王之乱和晋司马氏的八王之乱究其根由,都是分封导致的。既然分封会惹出这么多麻烦,为什么太宗还是主张分封呢?

历史上未采取分封制的秦朝和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都很快就灭亡了,而采取分封制的朝代中,周朝“行之而久远”,汉晋也传承了数百年之久。而且,分封诸王虽有发生内乱的可能,但却能保证皇位还是在李氏手中。七王之乱的七王都姓刘,八王之乱的八王都姓司马,以后大唐若是无论出多少王之乱,不论谁胜出,坐在皇帝上的那个人,都始终姓李——崔姐姐此般分析,得到了杨徐二人的点头附和。

我也点点头,可这些跟上小学有什么关系呢?

崔姐姐说,因为李治呀!

西周中前期,周天子实力最强大的,没有哪个诸侯敢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同样的,若是天子之家强盛,藩王亦不敢作乱,能不手足相残总才是太宗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吗?虽然都姓李,但也有亲疏之分!弟弟李元婴和儿子李治,这两个人在太宗心里的份量能一样吗?太宗会不会希望坐皇帝宝座上的那个“李”是他指定的那个人呢?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高祖李渊的嫡系子孙现在活着的只剩下太宗这一支,其他的都是庶子,所以,太宗只要从嫡子中选任一人继位,继任者就占据了礼法上的天然优势,若是选庶子,其他庶子会不会在心里生出别样的想法,进而蠢蠢欲动?要知道,高宗的庶子和太宗的庶子加起来可不少,而且都封了藩王!

是这个道理,我点点头。可我还是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太宗有三个嫡子,长子李承乾八岁就被立为太子,今年二十岁,已然成年,地位稳固。就算有个万一,次嫡子李泰今年十八岁了,也可以顶上。嫡三子李治,先别说他年纪小,也别提太宗总嫌弃他太过仁厚难当大任,就算没有这些,李治跟公主入学能有什么关系呀?

崔姐姐笑了,说服太宗,只要李治是嫡皇子就够了,他能不能接任皇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儿子在太宗眼里跟大多数儿子是不一样的,太宗会希望他更好。太宗一直觉得李治太过仁厚,想过很多方法,想让他强硬果决更像太宗一些,但一直都没什么效果,但去年年底的时候,太宗忽然发现他开始变了……

去年年底?那时候我经常去打劫李治的牛肉干,顺便给他出点馊点子当回报。

因为那时我看他总是郁郁寡欢,便问他小小年纪干嘛总愁眉苦脸?他说觉得好像在学校里被针对了。我稍微一想就明白是个什么状况了,不过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看他无缘皇位,又是个嫡皇子,便对他格外的严厉,好树立铮铮傲骨、不畏皇权的严师形象,若李治是太子,未来的天子,他们岂敢如此欺他。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向简单粗暴,给的点子亦是如此。我叫他直接打回去,但记得动手之前先估计一下形势,打的赢当场打,打不赢先忍着,以后找机会偷袭。被告到太宗面前了,要记得,你动手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自己感到委屈了,而是觉得不能辱过你父王的颜面。不管这件事情跟你父皇的颜面有没有关系,你都得找出关系来,然后咬住不松口,就算是陛下打你骂你罚你,你也死不认错,闹过几回之后,保证没人再敢惹你了。最后我还跟他说:“这是我多年攒下的经验,这回全教给你的,学着点。有效果了,不用道谢,多带点牛肉干给我就行。”

我心想,难道跟这个有关?

崔姐姐说,太宗派人查了查,然后发现,在皇宫大内有人打劫他儿子的牛肉干……直接让你陪着去上学,更没法对朝廷内外交代,所以太宗便顺水推舟答应了小公主,上小学的问题便就此迎刃而解了。

“那天晚上劝你去上学,这也是备选的方案之一,但因为太过复杂了,觉得你听不懂,就放弃了!”杨姐姐在旁边插话道。

我点点头,没好意思说,其实这一下午也没完全听懂。后世编撰的《三字经》有云:“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小孟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两迁三地,最终把孟子培养成了与孔子并称“孔孟”的伟大人物。环境对人的影响力真是不容小觑,你们看,有了这三个爱学习的小伙伴,后来我在史书上也留下了“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的美誉。培养出一个亚圣,孟母心中是多么满意我并不知晓,但我觉得,当年还是学生的小孟子心情或许并不美妙——此时此刻,我感同身受!感慨之余,我向杨姐姐问道:“这么复杂的解释,应该是你的终选方案吧?”

杨姐姐摇了摇头,说她的终选方案非常简单,打算直接拿头烤全羊收买我。

这个方案我喜欢,杨姐姐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这个方案呢?

杨姐姐说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事情,何必去花钱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