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绿意盎然 > 第4章 遇见

绿意盎然 第4章 遇见

作者:宫游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14 23:31:37 来源:文学城

白玎玲出生在这座繁华都市的一户普通工人家庭,而这样的家庭充斥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他们是这座填海城市里被忽略的人群之一。

小说和电影电视剧一般不屑于从他们这里面挖掘故事,属于小众人群会去看得东西,因为太平淡无奇太家长里短,写起来不容易,拍起来也没有激情,在一些故事里也只是充当背景一晃而过。

就好比在学校里时,大部分老师的眼里通常只关注两种类型的人,一个是拉高班级平均分前几位的同学,一个是拉低班级平均分拖后腿的同学。

前者因为很优秀,所以被关注,老师通常对这类同学也非常爱护。

而后者因为太差,也成了老师特别关注的对象,没事就叫到办公室里训导训导,请家长过来面谈面谈。

而那些处在中游的学生,就是一批容易被忽略忽视的中间人群。

但就是这些中间人群,却占着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他们是这个班级的根基,也是根本,因为没有他们就体现不出那些最好的和最差的。

好的和差的中间都需要这群人去填空,这样才能让你看到距离,距离越长,头尾也就越明显。

且无论好的有多好,是会跳级还是会在某一天谋到更好的出路,转学或是出国深造。

差的有多差,是会留级还是被学校开除通报批评。

这个班级的根本是不会变的,永远都会有这么多的人在里头。

不会散架,不会变动,保持一种长久的稳定。

-

白玎玲的家就是处在这样一个中间的群体中,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

七十年代初白玎玲的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城镇知青下乡到农村落户,等到再回到这座繁华的都市之后,纷纷接替他们的父母进入棉纺织厂工作。

白玎玲的父母就是在那时,通过厂里的领导牵线搭桥认识的。

那时候谈恋爱也简单,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两个人隔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约会完再约好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而约会的节目也基本一样,看看电影或是逛逛公园。

那时候自然也没太多物质享受,连吃饭也很简单。

白玎玲的母亲王玉兰曾向白玎玲回忆起那段时光,下了班,一个等,一个接,俩个人相约着去吃上一顿砂锅鱼头。

王玉兰当年被下放到农场里,一位标准的本本分分勤劳节俭的知识青年。

烫着当时流行的到肩头的半长卷发,长着一张清秀文静的脸。

在遇到白玎玲的父亲白建国前只交往过一个男朋友,最后是因为发现对方有些不良好的作风,便干脆分了手。

白建国那时候即没钱,人也老实芭蕉的。

虽然当年那张脸放到现在也算是帅哥一枚,清清爽爽的板寸头,周围时不时有女的找他帮这儿帮那儿,不过女朋友也没怎么谈过。

插队落户那会儿白建国也只谈过一个女朋友,但因一心想着自己是要回来的,那女的后来在她家里的安排下去了另一座城市,俩人的关系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等他回来后,他也跟王玉兰一样进入了纺织厂工作,经厂里领导介绍认识了王玉兰,两人谈了一年也就顺利地领证结婚了。

不像如今谈个恋爱,一天不联系好像心里就不踏实。

网络手机让通讯联系是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了,相互间的信任度却是越来越低。

常常引发出两个人还没等到下一次的约会,就隔着电话争吵的局面或是冷战,对这样的两个人来说结婚这件事仿佛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

而当年白玎玲的父母结婚也简单,白玎玲的父亲家里穷,上面下面都有一个弟兄,就连新房打家具的钱也是向白玎玲母亲“借”的,就更别说什么结婚钻戒了,那时候还不流行这个。

等到白玎玲长大,白玎玲也时不时从母亲王玉兰这里听到对父亲白建国的抱怨,父亲那时连一枚胸针也舍不得买了送给她。

但是就是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两个人,最终平平淡淡地走到了一起,相伴至今。

-

所以,白玎玲虽是个爱看言情小说爱做梦的孩子,但也是个理性务实的孩子。

她属于中间人群,所以既不会为爱情轰轰烈烈,也不会为爱情自怜自哀。

索性,她将还弄不明白的谈恋爱这件事搁置在一边,先考虑眼前更为重要的学业。

因为对当时的白玎玲来说,眼前的书本更费脑子!

白玎玲从小就不是个读书很省力的孩子,脑袋反应慢,人又迟钝,考试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即使到后来她已工作多年,也时常会在下班之后,或在假日里心有余悸地感叹一下,现在终于不用考试!回家做作业了!

白玎玲其实骨子里也是个不服输的孩子,虽然白玎玲的父母对白玎玲的学业从来不施加压力,或者说完全保持着任其自然生长的态度。

曾有一年在白玎玲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白玎玲的母亲王玉兰轻轻地敲开女儿白玎玲的房门,看着正埋首苦读的女儿心疼地问上一句:“玎玲呀,能不能作弊啊?这样妈妈看着心疼啊!”

当即让原本也想着干脆作弊算了的白玎玲,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心道,这太没骨气了!绝不作弊!

白玎玲的父母自认为自己也不是什么读书的料子,何必去强求孩子呢?

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只要白玎玲不留级,长大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行。

就算周遭的亲戚朋友都不看好白玎玲,可是白玎玲的父母却从不觉得自家的小孩不如别家的小孩,一次也没有拿白玎玲跟别人家的小孩比过。

白玎玲的父母还常常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家的孩子从来没留过级,我们俩个什么也不懂,都是她自己选择的。

白玎玲读小学的时候,看着同学考了七、八十分就愁眉苦脸的想着回去怎么给家长签字,她也想过是不是自己也要跟人家一样担心一下,当她用别的同学想出来的回去怎么骗家长签字的方法也让父母签字后,看着那已经签好的名字,又突然觉得自己做这件事好像完全没有意义。

所以白玎玲自小的学习环境,除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相互比较的压力外,从未有从自己父母身上感受过一丝一毫的压力。

然后是读大学,进入社会工作之后,也都是大环境里给的,而她自己生活的家庭小环境一直都是轻松自在的。

因为白玎玲有这样一对乐观开朗,要求不高容易满足的父母,所以她可以在后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路走,以及对之后身边经过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保持着一种随缘感恩的态度。

-

肖树涵也是出生在这座繁华城市中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常年奔波在工地上的建筑工程师,母亲是一所中学里的美术教师。

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肖树涵都是在母亲叶晓丽所职教的学校里就读。

父亲肖富强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需要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所以大部分时间家里都只有肖树涵和母亲两个人。

一开始他们三人窝在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教师宿舍里,叶晓丽可以透过自家的窗子看到儿子在操场上活动的样子。

如果遇上下雨天,上完课的叶晓丽还能赶回去将衣服收回,从某种角度讲肖树涵从小所处的还是相对优越的学习环境。

但肖树涵并没有因为母亲是本校教师的关系,而有得到其他老师的特殊待遇,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中游的水平,这也让他并不十分受到班里老师的欢迎。

这一点肖树涵在中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就故意想放弃继续选择他母亲所职教的学校。

叶晓丽所在的学校是有名的一所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学校,以肖树涵目前的成绩如果勉强继续就读的话,他会立刻从中游直接落入班级垫底的队伍中去。

然而,叶晓丽瞒着儿子找了肖树涵的班主任,修改了肖树涵填报的志愿,一方面原因是肖树涵可以不必像外校的人一样参加中考,而是直接升入这个学校的高中部,另一方面是叶晓丽始终觉得重点学校可以给儿子创造好的学习机会。

然而为这个事,肖树涵和叶晓丽大吵了一架,但终究对当时的他来说并不能左右已成为事实的结果,只能继续按着母亲所安排好的路走下去。

就这样肖树涵度过了艰难的三年高中生活,以刚刚到及格线的成绩考入了L大学的环境艺术系。

-

起初他对这个专业也是非常厌恶,因为这一切又是母亲叶晓丽替他一手安排的。

但渐渐地,随着年岁的增长,肖树涵慢慢地开始喜欢上这所学校,喜欢上自己所学的专业,找到了自己要往前走的方向,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由于住校的关系,大学的生活还是相当自由的,远离了时刻唠叨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母亲,肖树涵终于开始认真地考虑起自己的未来,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也越来越上心。

也许大部分的父母与孩子总有太多太多的隔阂挡在那里,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孩子无法立刻体会,而孩子对自由对不被束缚的渴望父母也很难理解。

但随着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父母两鬓的斑白,随着自己结婚建立家庭有了儿女之后,那些原本存在与自己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也许会逐渐淡去,也许还会变得有些明白,有些理解。

平平凡凡的父母,普普通通的家庭,这样的环境说不上有多好,也说不上有多坏,迎着阳光安安静静地成长,过着平平凡凡的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