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热心的出主意,有人说卖了好,有人说自己留着吃才好,还有人叫姜迎花把担子压在这里,明天拿着钱来赎。
和姜迎花一起过来的年轻妇人倒是说姜迎花人品好,不会跑掉,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这点微末的声音,好多人听都没听着。
姜迎花和淹死了鸡的王婆婆站在人群中心,众人围着她们两个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阵子,可讲来讲去也就那三个说法。
焦灼的场面持续了一会儿,到了某一瞬间,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场面一时静默。
大家的议论声都灌入了姜迎花的耳朵里,但是她的目光一直没有从王婆婆的身上离开。
其他人讲得再热闹,也不能做决定。
麻毛鸡**的瘫在地上,鸡爪子僵直的绷着。
王婆婆抓着鸡爪把它整个从地上拎了起来,指指姜迎花的箩筐,“拿你的称出来称重吧。”
一直陪着姜迎花的年轻妇人面露喜色,“姜妹子做这个生意不用带称的,我去拿称吧,你们等一等。”
妇人不自在好一会儿了。
她跟姜迎花聊得来,姜迎花不管是看上去还是接触下来,都不是那种讲信用的人。刚刚还照顾了她,买了她婆家的鱼。
她有为姜迎花做担保的想法,可为人妻、为人媳,这两个身份都让她没有做担保的底气。
她跑的快似一阵风,不一会儿就把称拿过来了。
王婆婆倒拎着鸡,抖抖水,放到了秤盘上。
大家都凑过去看秤。
秤砣往后移动,挪到六斤、六斤五两时,秤杆仍往下压,放在七斤,秤杆又一下翘了起来,最后慢慢试,放到六斤七两的位置,称杆平了。
“看着不显,这只鸡竟有六斤七两。”
“蛮重了。”
有议论大小轻重的人,也有算数好的人,已经开始算这只鸡值多少钱了。
“一共四百零二文!啧啧啧,出一半都要二百一,她身上的钱够不够出一半儿?”
全部人,包括王婆婆,都把视线放在了姜迎花身上。
姜迎花从左边袖子里掏出了一个荷包来。
十分幸运,她并不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人。每次出门她都会带上两个荷包,当天入账的钱分两个地方放着。
之前买鱼她也是从这个荷包里面拿的钱,现在当着所有人的面,她把荷包里面的钱全都倒在手板心上。
“一、二、三、四……”所有人看着她点数,最后数出来一百七十八文钱。
“一半都还差点啊。”
好多人张觑着王婆婆的脸色,不晓得她还愿不愿意卖。
姜迎花不去看。
她在手里串着鱼鳃的六根草绳中,找到了串着草鱼的那一根,分了草鱼出来。
“婆婆对不住,我身上的钱连买半只鸡都还差一点儿。这条鱼我刚刚在村里人手里买的,八斤二两,六十几文钱,我把它压在您这儿。
只是离水这么久,这条鱼怕是养不活了,我跟着您回家,您借我一把刀,我把这鱼开膛破肚了,借您家里的盐把它腌上。
腌鱼的盐、买鸡的钱,明天我一起还给您。”
鱼和钱一起递出去,王婆婆只要了一百七十八文钱。
“鱼我不要,只要你明天把另外的钱送过来就成。”
她下巴高高扬起,面上带着几分骄傲,一点儿也没有刚刚坐在地上哭天喊地的狼狈样儿了。
对着姜迎花说:“我不怕你跑掉。”
周围有人恍然大悟了。
“对了对了,我们这操心多余了!她家多福在府城当官差!咱们平头老百姓怕赊账的人跑了,王婆婆有什么好怕的?”
刚刚王婆婆自己哭得哭天抢地的,大家光顾着同情她去了,想着她冷冷清清的住在山里,养只鸡也不容易,倒是忘了她有个有出息的儿子。
还有一个就是,她家多福存在感并不很强。
王多福没读过书,在杏花村也娶上媳妇。
七八年前出了村去闯荡,说是挣些钱回来修缮房屋、娶媳妇,结果运道十分不错,出去几个月,就捎了信回来,说他在府城找着工作了。
又过了一年半,说是在衙门里当了差,这一趟就不止是信了,还搭了钱回来,叫她老娘以后别种地、种菜了,都花钱跟邻里买!
哎呦喂,当年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结果那年过年她儿子果真回家了,衣锦还乡!
只是那会儿说在府城还没买房,要过几年才能把老娘接过去享福。
此后几年,年年送信送钱回家,人倒是没回过。
都过去五六年了,王婆婆虽然不种田了,但是种菜养鸡和别家也没太大不同。
杏花村村民们一年中有两个时候特别羡慕王婆婆,一个是她儿子送钱、送东西回来,一次是地里收成的时节,王婆婆花钱在村里买粮。
不想还好,现在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少不得又要老生常谈,劝一劝王婆婆了。
“哎呀,你写封信去府城给你家多福,让他赶紧把你接过去享福呀。”
“对呢!他去年冬天里头送信给你,不是说买房地的钱快攒够了吗?早些去府城也是一样的,你到底是他娘,多福买多大的宅子、买在哪里,怎么能不跟当娘的商量?你该去出出主意。”
“是啊是啊,买了房子也得拾掇拾掇才好住,你去帮着带带儿孙,叫你儿媳拾掇也行,总归多个人,多出一份力。”
大家你一眼我一语的,姜迎花惊讶的不得了。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如此普通一个村子里竟然出了这么能耐的人,跟鸡窝里出了凤凰差不多了。
又过了会儿,在这些议论中,她抬头看了看天色。
“老婆婆,你真的不要这条鱼做抵押?时候已经晚了,要是您真的不收的话,我就拿着回去了。您剩下的银子我明天中午之前就给您送过来。您的房子是哪一栋?我到时候直接送到您家里去。”
铺天盖地的奉承话听得王婆婆笑眯眯的,可她也不是个不讲理的人,看姜迎花着急了,就辞别了大伙儿。
“在山里,我带你去认路。”
姜迎花来过杏花村这么多次,看这位王婆婆还是十分眼生。
原来不是她记性不好,是这位婆婆住的地方,她真的没有去过。
往池塘边上走了一段路,王婆婆带她走上了一条快被草覆盖住了的小径。
“我出入的不多,这些草都快把路给占满了。明天拿柴刀来把草根剁掉。”
姜迎花平时也以为这是一条荒路,从没想过往上走,里头还有人家。
走了五六分钟,半山腰处才到王婆婆家门口。
“成!我记住路了,明天一早我从县城出发到您这儿,应该日头还早,您上午就在家等着我吧。”
姜迎花自觉记住了路线,就马上要往县城赶,她已经耽误很长一段时间了,再耽误下去真的要关城门了。
王婆婆在她转身之后拉住了她罗筐上的绳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第 26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