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话屏幕亮起的那一刻,炎星蔚怔住了。
张晋一。
这个名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知名制片人,金牌影视操盘手,手握无数顶级资源,娱乐圈最难打交道的“冷面商人”。
如果说导演是作品的灵魂,制片人则是掌控项目生死存亡的推手。而张晋一,就是这个行业最有话语权的男人之一。
—-------------
张晋一,年过五十,老牌电影学院毕业,曾是知名导演的得意门生,却没有选择走导演之路,而是投身制片行业。
他的商业嗅觉极其敏锐,从年轻时便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短短十年内就成为了业内最炙手可热的制片人之一。他最擅长的,是精准捕捉市场趋势,将商业价值最大化。
代表作:
《浮夸》——一部风格大胆的现实主义电影,曾获国际电影节大奖,震惊业界,被誉为“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代表作”。
《霧京》——让万喬与叶重双双封神的历史正剧,制作精良,堪称经典。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市场与质量并存的代表,演员们争相想要参演。能被张晋一选中,几乎意味着进入了一线演员的梯队。
在影视行业,张晋一的名字向来代表着绝对的权威与冷酷的现实。他不仅仅是一位制片人,更像是一个掌控生杀大权的行业操盘手,任何一部作品,只要沾上他的名字,便意味着顶级制作、严格标准,以及——零容忍的苛刻要求。
张晋一向来不讲人情,只看能力。对于他来说,影视行业本质上是商业,而不是谁跟谁关系好。他不会因为某个演员名气大、资本强就降低标准,也不会因为合作过就给予额外照顾。在他的选角标准里,只有一个原则:“他有没有能力撑起这个角色。”
“演员的实力,是镜头下唯一的衡量标准。”
这样的态度,使得他成为娱乐圈最难搞定的制片人之一。他从不被资本牵着鼻子走,甚至被业内称为“铁血制片”。
投资人想插手选角?他一句“换人”便能直接否决;演员想靠关系上位?在他手上,哪怕是资方强推的流量明星,只要演技不过关,他也能当场请走。
曾经有一位当红演员,在试镜某部作品的男配角时,因为无法进入状态,整整拍了十几遍仍未过关。张晋一冷眼旁观,最终站起身,直接对导演说:“换人。”
导演试图替对方求情:“张导,给他一点时间……”
张晋一的目光甚至没有落在那位演员身上,语气淡漠:“这个戏没有‘时间’。”
最终,那位演员的戏份被彻底删改,哪怕投资方试图施压,他依然不为所动。对他而言,演员的演技不过关,便没有资格站在他的片场,任何一个人的妥协,都会毁掉一部作品的质感。
不仅对演员要求严格,他对整个剧组的运作同样有着近乎冷血的标准。在某部电影的筹备阶段,他曾和投资方就剧本的删改问题发生激烈争执。投资方认为剧本太过深刻,市场不一定能接受,要求他“通俗化”,甚至希望在剧情中加入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感情线。
张晋一沉默了一会儿,直接在众目睽睽之下,撕毁合同,扔在桌上,然后起身离开。
“要做,就做最好的作品。如果你们只是想做一个赚钱的快餐片,我没兴趣。”
最终,那部电影换了别的制片人,结果票房惨淡,被业内称为“资本过度干涉的失败案例”。而在这之后,他亲自操刀的另一部电影,反而成为了当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狠狠打脸了当初试图干涉他的投资方。
业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宁愿得罪投资方,也不要和张晋一对着干。”
但如果你能被他认可,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的演技、你的实力,已经足够撑起最挑剔的观众对你的期待。万喬、叶重等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都曾出演过他制作的作品,在他的片场磨砺演技,被他认可的演员,意味着未来在业内站稳了脚跟。
然而,他的认可,比任何奖项都要难得。
他是那种不会随便夸人的制片人,就算一个演员演得再好,他最多只会点头,说一句:“还可以。”
但正是因为他向来如此吝啬评价,才使得那些真正被他认可的演员,成为业内顶级的存在。
他是所有演员都敬畏的人,也是所有想靠实力立足娱乐圈的演员,最想得到肯定的人。
然而,张晋一从不轻易给出“认可”。
但问题是——他,为什么会突然找自己?
炎星蔚盯着屏幕,眉头微微皱起。
张晋一,这个和自己毫无交集的男人,居然主动打电话来?
除非.....
—--------------
炎星蔚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
电话那头,张晋一的声音沉稳而直接,没有任何寒暄,仿佛这一通电话,已经为炎星蔚的人生定下了某种基调。
“炎先生,您好。”
那嗓音低沉而有力,如同宣告某种即将降临的命运。
“我这里有个角色,想让你试镜。”
炎星蔚的指尖微微一顿,嗓音平静,却掩藏不住眼底翻涌的情绪。
“什么角色?”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随即,张晋一缓缓吐出两个字。“萧云。”
张晋一的声音透过电波,字字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你应该记得这个名字。”
炎星蔚的心跳仿佛在那一刻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