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快穿之我真的不想努力了 > 第13章 第 13 章

快穿之我真的不想努力了 第13章 第 13 章

作者:微云烟波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6-18 16:47:16 来源:文学城

作为一个感性的皇帝,他能因为觉得失去了生母的次子可怜,为了让次子不再被轻视,直接册封次子做太子,也能因为乳母当年的照顾,而给乳母一个超品诰命。

册封太子的事情并不急于一时,这又不是后世,官员任命,按照固定的几个流程过去,就可以走马上任!册封太子,是有着一套固定的程序的,要让钦天监计算吉日,内务府还得加紧赶制太子的礼服,常服,还有一应仪仗。太子宝印是现成的,但是就像是皇帝,大大小小的玉玺就有二十几个,除此之外,每个皇帝还有一个甚至更多的私印一样,太子也是需要私印的。或许等到太子成人之后,可以自个选择私印,但是在这之前,还是需要内务府准备。

而给乳母一个诰命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按理说这种事情要皇后做,不过,如今皇后薨逝,圣上暂时也没有另外立后的意思,越权敕封一个诰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朝廷命官要考虑着给实职,给相应的待遇,相应的权柄,一个诰命有什么呢?圣上生母早逝,养母不慈,想要推恩乳母,本来也是正常的事情,就是圣上给的诰命有点高,直接就给了个“奉圣夫人”的超品诰命,但是,一个诰命,又能做出什么事情来,无非就是每年多支出一点钱粮而已。尤其,这位新鲜出炉的奉圣夫人远在金陵,年纪也不小了,想必这辈子也没什么机会进京了,跟他们根本不搭界,因此,这道旨意压根没人阻拦,顺利发往金陵。

至于京中那些夫荣妻贵,母凭子贵的贵妇,心里头有什么想法,那些自以为自己是做大事的男人们是不会去想的。

至于徒景瑞,如今算是准太子,就等着祭告过天地宗庙之后,就可以入主东宫。

但是,这种事情,暂时其实与他并无太多关系,因为,他马上就要上学了。

徒景瑞的伴读团队可比徒景平豪华多了,原本作为嫡子,徒景瑞的伴读应该是六个,比徒景平多两个,如今徒景瑞都是准太子了,待遇自然也要跟上来,他的伴读数量是其他皇子伴读的两倍。

作为早就被内定的顾衡暂且不说,勋贵之家就贡献出了两个名额,一个是贾赦,一个是北静郡王家的世子水昕。

北静郡王这一脉也算是倒霉,他们子嗣有点艰难,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作孽太多,以至于不仅子嗣艰难,而且身体还有些问题。像是如今这位北静郡王,他父亲原本身体还算可以,但是他当年在北疆作战的时候,不慎被流矢射中,伤了肾水,身体也有些虚弱。

看了不知道多少大夫,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先北静郡王这个情况,子嗣定然艰难。那时候先北静郡王还年轻,刚刚成婚,还没有孩子,五服之内也没有合适的过继的对象。何况牵扯到一个异姓王的王位,哪里是能随便过继的,宗室尚且不能通融,何况是对异姓王。

因此,先北静郡王就老老实实将兵权奉上,回京做了个富贵闲王,一直求医问药,终于在而立之年才算是让王妃有孕,生下了如今这位北静郡王,之后再也没能生出第二个来。

交出了兵权之后,皇室对北静郡王也算是优容有加,即便没军功了,也允了北静郡王这一脉原级袭爵,三代以降!算是给了其他异姓王一个信号,你们要是老老实实跟着交出兵权,也有这样的待遇。

问题是,北静郡王是没办法才放弃了兵权,其他几个异姓王可没有自私方面的问题,人家身体好着呢,为了一个看起来风光的爵位,将自己的生死放在皇家的仁慈里面,这也不划算啊!因此,其他三家继续把握兵权,在外镇守,就是不接这个茬。

北静郡王呢,也觉得这个样子不行,没了兵权,总得有点别的护身符吧!他们当日交出兵权的行为,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背叛了勋贵这个集体,因此,在勋贵之中,名声并不是很好。他们这些年倒是一直养着一些文人,跟不少文臣走得比较近,在朝中名声也还算是不错,可是光是这样也不够,因此,如今这一任的北静郡王当年便求娶了先太子妃的妹妹,跟先太子成了连襟。

他想得倒是挺好的,谁能想得到,先太子英年早逝,登基的是他以前根本没放在眼里的七皇子呢?

等到当今登基,北静郡王就老老实实表示了臣服,但是怎么样才能表露北静王府的诚意呢?既然圣上要立太子,北静郡王立马跟上,他是少有的上书赞同立太子这事的。然后,圣上要给儿子选伴读的时候,就想到了水家。

北静郡王家这一代又是单传,唯有一个世子水昕,年纪也就是比太子大了一岁,年纪相当,北静郡王不曾想到,自个一个拍马屁的行为,最终将自己给坑了,但是圣意已定,他哪里敢违抗,只得老老实实接了旨,准备将儿子送进宫学给未来太子做伴读了。往好处想,总不能这个太子也出事吧,说不准就是给儿子找了个好大腿呢!

宗室里面,要论资格老,是没人比得上齐王这一脉,但是却有一个辈分比较高的,那就是楚王。楚王若说能力,是真平庸,架不住人家是真长寿。他是太祖之子,太宗的兄弟,太祖儿子不多,所以当年个个都封了亲王,其他几个儿子这时候陆陆续续都已经过世了,而楚王呢,如今还活得很硬朗,尤其,楚王这一脉,那叫一个子孙繁盛。

楚王是个平庸的,对于权势也没太大野心。有也没用,他生母位份不显,自个生得也有点晚,轮到他开府的时候,就算有什么好处,也轮不到他。何况他开府没两年,老爹就没了,太宗皇帝继位,他这个兄弟也没什么地方能被太宗皇帝看重的,因此,继续在自个王府里头混吃等死。

不能做别的事情,也没别的地方可去,那不就是可劲地造人嘛!楚王王府里头,编制都是全的,这家伙还是个奇葩的,当年刚刚开国没多久,又一直在打仗,国库里头并不充盈,因此,他这个皇子开府的时候也没分到多少安家银子。为了敛财,他除了正妃是上头赐婚不能换之外,侧妃还有庶妃之类有品级,能上玉牒的名额都暗中拿去卖钱了。

也就是这事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现在没几个人记得,那时候,楚王一度就是宗室里面的笑话。

但是,没用又如何,人家就是比其他人活得长,而且活得滋润。

只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楚王如今年纪也不小了,他在圣上那里也没什么存在感,等到他过世之后,嫡长子袭爵,其他的儿子,能混个什么样的爵位,就得看上头的意思。尤其,楚王府人丁繁盛,府里头大大小小的主子加起来,已经超过了百人,就算是楚王再能敛财,给家里的儿女结亲的时候,也是借着宗室的名头,找的多半是有钱的人家,但是这么消耗下去,也的确有些吃不消。加上嫡长子只能继承一个郡王爵,其他的嫡子顶多就是一个国公,至于庶子,就得看运气,到了孙辈,就有很大一批要自个自谋生路了。

因此,楚王也琢磨着要给自家儿孙找一条出路,正好圣上要给准太子选伴读,楚王直接选了自己嫡长子一脉的重孙,算是表示,宗室里头,我这把没用的老骨头,就站在圣上你这边了。

另外一个就是乐成公主的儿子,跟徒景瑞当年一样,乐成公主当年在宫里头也就是个小透明,而尚主的江澈身份也尴尬,江家也是开国勋贵,祖上也是封侯的。江澈的生父就是这一代的宜春侯,原本这个侯爵之位是轮不到他身上的,但是,江澈的伯父头一次跟着父亲上阵就战死沙场,只留下一个望门寡的夫人,世子之位就轮到了这一代宜春侯身上,宜春侯兼祧两房,为此还娶了两房妻子。江澈是大房夫人所生,按理说,他才是继承爵位的人选,但问题是,他是次子,大房夫人也,也不为宜春侯所喜,因此,最终宜春侯选择的世子是自己的长子,江澈在家就有些尴尬!

他生母对此愤愤不平,因为他礼法上头的父亲应该是那个大伯,所以,这个爵位应该是他的。江澈对此倒是不甚在意,他又不打算从军,而是准备走科举之路。结果即便是这样,他名义上的二叔还有那位兄长也容不得,最终他考上了秀才之后,家里就不许他再考,后来在祖母的安排下,他尚了当时并不受宠的乐成公主,搬进了公主府,与宜春侯那边只剩下礼节上的往来了。

乐成公主与江澈夫妻恩爱,前面好几年,都只有一个女儿,急得乐成公主都打算给江澈纳妾了,最终江澈却是拒绝了,后来乐成公主又生下一子,也就是这回被带进宫来的江殊。

作为公主之子,其实也没多少努力的余地,公主的孩子,女孩子看情况,会被册封成县君或者是乡君,而儿子呢,没有特别的恩旨的话,一般也就是一个轻车都尉就打发了。公主去世之后,公主府会被内务府收回,公主的私产可以被儿女继承,其他的,可还都是皇家的。自个丈夫只要宜春侯这一系还在,江家那边几乎不可能给他什么臂助,乐成公主先帝的时候就不受宠,若是这个时候不出头,那么,自个儿子将来总不能就靠着一个轻车都尉过日子吧!

因此,听说当今要给太子选伴读之后,权衡了一番利弊,乐成公主就下定了决心,想办法走了宗正的路子,将自个儿子的名字报了上去。毕竟,公主之子也是宗室,就算是将来太子靠不住了,那么,顶多也就是继续回去吃自己罢了,总不能还另外问罪吧!但要是站对了立场,那么有个从龙之功,江殊就能有个光明的前程。

贾赦其实很能拿捏人的心思,他在意识到圣上对太子很不寻常之后,心里头就有了主意。

贾赦性子惫懒,根本不是什么能够耐下性子学习的人,但是他若是有了目标,做事就很有动力了!因此,他撺掇着喜好诗词的水昕表示,他们如今已经学过一阵子韵脚和作诗填词的规则了,不如大家来试试看,搞个小范围的诗会。

对于这种雅事,就算是宫学的先生也不会反对,尤其,贾赦还暗中篡夺了徒景平的伴读,他们虽说是出生勋贵之家,但是还是那句话,如今天下能打仗的地方不多了,大多数勋贵若是不能一开始就出头,那么,他们之后再想要在军中出头就不可能了。就算是有祖上的人脉,但是当年贾代善一开始的时候,也只好给贾源做亲卫,等到立下了军功,才能名正言顺地做校尉,做参将一流的军官,之后才能独当一面。

等到没仗打了,你就算是进了军中,比起寻常的士卒起步比较高,但是没有军功,靠着资历升迁,多少年才能升上去?还不如吧混个銮仪卫,龙禁尉升官来得快呢!

慧妃的娘家在勋贵之中也只是二流,不过是因为生了皇长子,因此许多勋贵站到了皇长子身后。屁股决定立场,大家都觉得自己人上位好办事。但是,勋贵总不能为了升官进爵盼着天下大乱吧!所以,有点眼光的勋贵都开始谋求另外一条路,那就是由武转文。

一方面呢,这些勋贵在祖籍之类的地方投资贫寒学子,另一方面,各家都在兴起家学族学,想要从自家小辈里头看看能不能出一个读书人。但是这些都是长久之功。本朝勋贵多半是江南出身,江南文风昌盛,就算是那些从小有名的才子都未必能出头。尤其,那些所谓的才子一个个心高气傲得很,你资助他,他还以为是应该的呢!至于让自家孩子和族人读书出头,呵呵,没有懂行的从中教导,那真的是只能碰运气。何况,这种家学往往风气不好,很多时候进去别说是读出什么明堂来了,不学坏就算是不错了!

所以,想要改变门楣,由上往下最容易,只要你有足够的权势和影响力,那么,自然能够给自家孩子找个好先生,结个好姻亲,只要能够维持足够的权势,那么,足以庇护家族平安转型。这也是后来荣国府走的路。可惜的是,一番变故之后,贾代善死了,贾史氏是个目光短浅的,曾经的筹谋算是全部落了空。

大皇子身边的伴读一个出身修国公家,虽说只是二房之子,但是名义上也是如今这位修国公的嫡亲孙子,修国公其实不想这么早下注,不过,多头下注也不坏,就算是大皇子不成,牺牲的也就是二房罢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身份更高的,是南安郡王家的庶子,在家也是比较受宠的那种。至于另外两个,也都是侯门公子。

别说什么四王八公是一体的,真要是他们都站在一条战线上,睡不着的就是皇帝了。所以,四王八公名义上是老亲,在一些关键的问题是可能会达成一致,但是在其他时候,互相之间是有着很强的竞争关系。

比如说,出去打仗,到底是谁出征呢?尤其如今朝廷正处在上升期,下面的军队也没开始腐化,战斗力很强,朝廷军备也没问题,可以说,对外作战,从各个方面都是吊打,这也是中原民族正常情况下对游牧民族还有其他国家的常态,以压倒性的优势吊打。很多时候之所以不打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不在中原这边,成本太高,不划算。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代,打仗就是赚军功,至于下面的底层士卒死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横竖正常情况下,他们这些将领并不会遭遇太大的危险。

朝廷光是通过对于主将的调遣和任命,就足以在勋贵群体中制造出嫌隙来,所以,指望着他们真的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小辈们之间,哪怕是皇长子跟太子,如今其实都还懵懂,没有真的撕破脸,但是互相之间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意识,这边才说了要搞诗会,徒景平那边就觉得,自个也不能落在后面,需要露个脸,双方协商了一番,共同确定了裁判,自然裁判也是从宫学的几个先生中选的,除了裁判,还得有彩头。

太子拿出来之前圣上赏赐给他的歙砚,皇长子呢,手里头也有之前因为武课学得好,被圣上赏赐的一枚扳指,几个伴读呢,也都有些身家,各自拿出了一些彩头。

宫学里头的事情,自然瞒不过圣上,圣上对于这种良性竞争是乐见其成,横竖无论是皇长子,还是太子,年纪都不大,不管谁输谁赢其实都没什么,以后有的是时间赢回来。不过圣上觉得自己还需要关注一下,别搞得谁输了之后,哭鼻子可就不好了。最重要的是,他觉得不能让外面的人将这一场比试扩大化,弄成了两个皇子之间的对立。

贾赦根本没管这么多,他只需要让圣人对这事感兴趣就行了,圣上感兴趣自然会亲临,然后,他就能想办法偷偷摸摸瞧瞧那一把扇子了!

贾赦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想过,圣上作为一国之君,他会常年带着同一把扇子吗?

小孩子的诗词老实说,其实就是各种词汇的堆砌,还有的根本就是从古人的诗词里头化用出来的,但是只要韵脚没问题,大人都很宽容。就像是小学生写作文,用几个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修辞手法,只要不离题,分数一般都不会差。同理,他们写诗词也是一样,能用上几个典故,还有相应的修辞,在裁判那里都是能加分的。因此,不管是圣上,还是裁判,大家都很放松,按照惯例,在点燃了一炷香之后,就等着下面交卷然后评判。

圣上见下面一帮小孩子在那里冥思苦想,摇头晃脑,不免觉得有趣,便起身往下面走去,看他们都在写什么。

走到水昕那里的时候,水昕已经丢掉好几张草稿。像是贾赦江殊这样的学渣反正是勉强堆砌出一篇之后就拉倒,而水昕呢,他从小喜欢这个,五六岁就背下了几百首诗词,这会儿为了几个典故和用词正在犹豫不定。圣上瞧着水昕这般,心中暗自点头。倒不是他觉得北静王府会出个诗词大家,而是这样的继承人无疑对皇家不会有任何威胁。圣上琢磨着,要是那四个异姓王每个都跟北静郡王一般省心就好了,老老实实交出兵权,朕可以让你们联姻皇室,多承袭几代王位,无非就是多给几年俸禄嘛,结果你们一个个在地方上虽说不至于拥兵自重,却也是成了气候,这就很让朝廷为难了!

对于水昕这样的,圣上自然是要鼓励的。圣上自个在文学素质上头也很不错,他当年就是个闲散的皇子,学诗词什么的,最不容易引起那些兄弟的忌惮,因此,他在这上头还是下了功夫的,因此,他将手中的折扇放到一边,就开始轻声给水昕说起了他犹豫不决的几个典故。

而贾赦瞧见机会,顿时丢下手里的诗稿,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其他人还以为他是去偷看水昕的诗,哪知道,他飞快地将圣上摆在手边的折扇抽走了,然后直接蹲在一边,将扇子打开了,之后,神情便懵逼了。这不是那副仇十洲的扇面,而是另外一位书画家的山水扇面,贾赦偏爱花鸟,对于山水兴趣不大,这会儿顿时有些怏怏,他合起扇子,就准备放回去,然后就看到圣上哭笑不得地看着他。

贾赦之前坐在角落里头,上面几个先生也就是看到贾赦凑到了水昕那边,至于贾赦做了什么,他们也没看见。水昕呢,心无旁骛,也没发现,但是圣上又不是没知觉,他刚开始也以为贾赦就是凑过来看水昕写了什么的,因此没注意,结果贾赦居然蹲了下去,圣上还以为他跟水昕商议好了要传小抄呢,便用余光打量了一番,然后就看到了贾赦那一番神色的变化。

贾赦被抓了个正着,他有点紧张,赶紧解释道:“圣上,我就是,就是看看……”

太子一看赶紧来求情:“父皇,贾赦就是好奇,并非有意冒犯!”

对小孩子大家总是宽容的,尤其,贾赦长得也好,贾家的男人,相貌都不差。贾代善之前在外领兵,还有过玉面将军的称号,他后来因此便开始蓄须,让自己看起来老成一些。贾赦更是吸取了父母相貌上的优点,这会儿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顿时就让圣上心软了。

“你这小子,以前听代善说你不务正业,朕还不信,如今看起来果不其然,为了个扇子,居然在朕眼皮子底下做手脚!”圣上笑骂起来。

贾赦一下子更紧张了:“圣上,你怎么罚我没关系,千万别告诉我爹!”

圣上笑吟吟地说道:“既然今儿个是诗会,你写的诗要是能让朕满意,那么,不光不告诉你爹,朕再赏你一把古扇,如何?”

“要之前那个仇十洲的!”贾赦脱口而出。

圣上听了愣了一下,心中有些疑惑,但是还是答应了下来。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第 13 章(大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