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如同金色的绸缎,轻柔地覆盖在巍峨宫殿的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辉煌。随着晨钟的悠远敲响,文武百官汇聚在大殿前。他们身着朝服,头戴官帽,按照官职高低,依次排列,缓缓步入大殿。
“众卿有何事上奏?”
顾清远上前一步,声音清晰而坚定:“启禀陛下,臣认为,第一次科举不宜只重文章,而应增加对实务知识和政策理解的考核。”
此言一出,朝中吏部尚书杜子华及其门生立刻出声反驳。
“顾大人此言差矣,科举乃是国家选拔人才之根本,诗文,文章和圣贤道理乃是文人士大夫之根本,怎能轻易改变?”杜子华说道。
吏部侍郎李维也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顾大人之言虽有新意,但科举之制已行之数百年,岂能因一时之念而轻言变革?此举恐怕会动摇国之根本,引起士林不满。”
杜康出列,说道:“陛下,文章考核乃是检验士子学问与品德的重要手段,若舍文章而就实务,岂不是舍本逐末?士子若无深厚的文学素养,又何以治国理政?”
张博也开口道:“陛下,科举之制关乎国家未来,不可不慎。顾大人提议虽出于好意,但实务知识考核难以量化,易生不公,不如文章考核来得公正明晰。”
料想到了会有声音反驳,顾清远和云野对视一眼,
“只是暂时不考虑了,又没说以后不考虑了,就说前几日公主设宴那次,大庭广众之下夸那杜家小公子的诗做得绝妙,可实际上呢,那诗是花三两银子从一个穷书生手里买来的。就凭这个,小公子竟还得了公主举荐,做了文林郎。那书生也算是用诗换了三两银子混口饭吃。我就奇了怪了,杜大人,您府上是不是藏了不少买来的诗,等着日后还走这么一遭呢?”
杜子华脸色一变,急忙辩解:“陛下明鉴,家中小辈的确因诗与公主结缘,但是”
顾清远冷笑一声道:“但是什么,事实就是这样,而且此事虽小,却可见大问题。诗文虽好,却非治国之本。如今百姓历经战乱,现在渴望的是安定和吃饱饭,而非空洞的文章。”接着说:“科举制度若不能适应时代变迁,选拔出真正能为民谋福祉的人才,又怎能满足民心。”
杜子华反驳道:“顾大人此言差矣,文化传承数千年,怎可没有?”
顾清远反驳道:“几千年又能如何,品德与学问难道只能通过文章来体现?实务操作与政策理解同样能检验一个人的能力和德行,且更贴近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
云野也加入了辩论:“科举制度的改革,并非废弃文章考试,而是要平衡文才与实务。书生们若只知圣贤书,而不识稼穑之艰难,又怎能指望他们治理好一方。”
朝堂之上,争论声此起彼伏。杜子华面对云野的直言,面色微沉,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大将军,此事是我们文臣的事,并非武将所应干预。”
云野冷冷一笑,正欲反驳,皇帝却已开口:“今日之议,暂且搁置,退朝。”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太监随即高声传报:“退朝——”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下朝后,文武百官陆续退出大殿。杜子华的门生们,跟随在老师身后,他们的脸色难看,显然尚未释怀。
杜子华边走边说,他的声音低沉:“他那里是想废文章啊,是圣贤道理,是你我为官的依据。”
云野和顾清远走在另一边。云野对顾清远说:“我们的提议或许该缓和些,方能使人易于接受。”
顾清远回应道:“嗯,但此事已迫在眉睫,若不及早变革,将来的官员仍旧墨守成规,岂不误国误民。他们是要赴任地方,短短时间,能学到多少真正有助于民生的知识?不如从科举之初就着手改变。”
云野与顾清远的对话被一名宫内侍从的到来打断。那侍从身着青衣,头戴小帽,恭敬地向云野行了一礼:“云将军,陛下有请。”
顾清远见状,微微一笑,对云野说:“看来是有人想你了,我不说了,我先撤了。”说罢,他拍了拍云野的肩膀,转身离去。
云野随着侍从,穿过宫殿的重重回廊。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石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宫墙高耸,飞檐翘角,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庄严肃穆。
不久,他们来到一座宏伟的大殿前。侍从停下脚步,再次行礼:“云将军,陛下在里面等您。”云野点头,侍从便退到了一旁。
推开了沉重的殿门,缓缓走了进去。殿内光线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龙涎香。李煦并没有坐在龙椅上,身穿便服,慵懒地躺在一张的罗汉床上。
云野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陛下。”话音未落,李煦已经伸出手,将云野轻轻拉起,揽入怀中。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笑意和深深的思念,然后轻声说道:“你出去了三日,我想你了。”说着,他微微倾斜身子,温柔地吻上了云野的唇。
云野轻轻推开李煦,有一些无奈:“陛下,上个月微臣一个都没出去过。”她愿意妥协,却也不能无休止的妥协,她也算体验了一把古代妃子,这么闷,怎么待的下去啊。
李煦看着云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知道云野的性子,但是他心中总有一丝担忧。有人如同草原上的风,不羁而自由,这股风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走,他总是想多握住一些。
云野早看出了李煦的不对劲,但是她总感觉莫名其妙,现如今天下已经平定,还有什么让皇帝这么没有安全感?
不对劲,十分的不对劲。
“我知道了。往后呢,每隔一段时日,我便会放你出去走走。我也清楚,你生性不羁,向来不乐意被这一方天地禁锢住,总归是不能把你给憋坏了。”
“谢谢”
李煦轻轻一笑,摇了摇头:“和我谈什么谢字?”继而转移了话题:“你和顾清远,在谋划些什么?”
云野知道李煦对朝政的关心,于是将她和顾清远的主张详细地说给了他听,包括科举改革的想法,以及对实务知识和政策理解的重视。
李煦沉思了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主张,有利有弊,”他缓缓说道。“结合现在百姓的状况,应该这样做”
“那就这样?”
李煦却摆了摆手,神色中透着几分老谋深算的意味:“此事不急,且先让他们在朝堂上争论几日。”
“和杜子华吵,”云野说道。
“你就先不要说,让他们先吵,顾清远又不是只有你一个帮手。”李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不可测。“朝堂之上,让他们自己去争,去辩。”
云野点了点头,已然明了李煦此番深意。朝廷内部的势力阵营,远非初始那般一目了然。除开国功臣外,旧朝余脉也掺杂其中,各方势力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人人皆有自身所坚守的立场与追逐的利益。况且诸多官员的品德操守、脾性性情亦是参差不齐,亟待细细甄别考察。
毕竟,人心隔肚皮,唯有历经岁月沉淀、长久观察,方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