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温馨美好,另一头,大将军幕府里,卫青与霍去病忙完军务后,一时相顾无言。
长史任安带着一帮属官退下,仅留卫霍二人攀谈。
“去病,你既已成亲,也是时候告诉你有关你父亲……”
卫青的话尚未说完,孰知就被霍去病冷声打断了,“舅父,我不想听到这个人的任何消息。 ”
小时候,他曾经问过他的母亲,为什么他的父亲不在他们身边?那时候,他的母亲回答说,他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等到他长大了,可以过去看看他。
这席话小时候听着没有什么大毛病,可现在回想起来,不免讽刺至极。
霍去病自认自己不像舅父卫青那样包容大度,对任何不触碰自己底线的人或事皆宽大为怀。
他的人生信条里,就没有放人一马的概念。霍仲孺抛弃他们母子之痛,他不可能坦然接受。
既非良人,缘何相识又辜负呢?
卫青叹了一口气,去病有心结,他何尝不懂呢?想当年,他懵懂不懂事时,对郑季充满着怨恨与不解,只是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的埋怨与恨意悉数归于平静,不爱亦不恨,仅此而已。
不过,霍仲孺的情况与郑季的情况稍有不同。
他说道:“去病,舅父从不强求你做你不乐意做的事情,霍仲孺一事,舅父只是一说,你想不想去见他,是你的自由。无论你做什么决定,舅父永远在背后支持你。”
名义上,他们是舅甥,实际上,情同父子,只是缺了一个父子的名头罢了。
正因为有卫青的关爱呵护,才养就了霍去病敢想敢做、无所畏惧的性格与处事风格。
——他与大皇子刘据一样,是被众人捧在手心里的宝。
接着,卫青简单述说了一遍霍仲孺的基本情况,听得霍去病不阴不阳地评价说:“还真没想到,这个老家伙子女成群,挺有福气的,也亏得没像舅父的那位大人一样提前下去。”
卫青神色淡漠,反正霍去病对霍仲孺看不上眼,是他无法强迫的,再者,他也厌恶霍仲孺的所作所为。
这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干得出来的人事吗?
“福气好是真的好,他娶妻生子后,妾室一个都不少,其中一个妾室生了长子,被他取字子孟。”
说到这里时,卫青难得流露出一丝厌恶的情绪。
——被卫家与帝后宠爱重视的冠军侯,霍家居然以这种方式拒绝。
霍去病倒是对此无所谓,耸了耸肩,说道:“我有舅父与陛下就够了,他愿不愿意承认我,重要吗?”
答案是不重要,霍去病立于朝堂行的是卫家人之名,而非霍仲孺。换句话说,霍仲孺从头到尾也没有给霍去病提供过任何实质性帮助。
从未见面相处的父子指望感情深厚,怕不是开玩笑吧。
卫青微微低头,望着霍去病,征询他的意见:“所以,去病你想怎么做?”
之所以提起霍仲孺,卫青也不过是不想让霍去病连生父是谁都不知道,至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还真的没有。
霍去病一听,嗤笑一声,“还能怎么着?等到我啥时候有时间了,顺道去看看他。”
若不是顾念不孝是大罪,估计连看看他的想法都没有。
卫青点头微笑,“去病心里有数就行 。”
因为提到霍仲孺,霍去病心情有些不美妙,不想继续纠结下去,于是话锋一转,岔开话题,然后不知为何说到了有关长平侯夫人的话题上去。
“舅父,舅母都走了那么多年了,你难道真的不打算再娶吗?”
霍去病半是好奇,半是关心。
卫青的原配夫人早在几年前留下三个稚子就病逝了,尚未来得及瞧见卫青官拜大将军、三子封侯的风光场面。霍去病寄居在长平侯府时,侯夫人总是十分照顾他。
是以从感情上来说,霍去病很敬重这位舅母。不过,故人离去多年,卫青身边一直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夫人照顾他,说不过去。
府上姬妾连照顾三位小公子都力有不逮,何况是卫青本人呢。
卫青一愣,哑然失笑,“你怎么关心起这个问题了?我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
他从小就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被别人伺候照顾,这种体验真的不太好。
霍去病不以为然,摆出关切的姿态来:“舅父,你当我是三岁孩子吗?我这些天不止一次地看见你勉强服药撑着的样子了,舅父,你得多多保重身体,你生病,去病心里难受。”说到最后,声音不由得染上一丝忧伤。
会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至平阳传舍,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中孺扶报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还,复过焉,乃将光西至长安——《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很长一段时间霍仲孺在外甥眼里都是查无此人的(?-ι_-`)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霍仲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