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74章 第二十二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些日子不见光叔的人影,义妹又回嘉兴去了,义方整日里呆得是五脊六兽的。

这天午后,他特意去仇公武的府上寻访,一问才知道光叔外出已有半个多月了。

心里空落落地往回返,当经过平康坊那灯红酒绿、心猿意马之地时,闻到空气中充斥着胭脂香粉之气,听见的都是大爷亲哥的虚情假意,妓楼上尽是使人酥麻的靡靡之音,还不时传出怦然心动的娇吟媚嗔。

“谁好人去这地方?”义方心里嘀咕着,对那些进进出出的寻花问柳者嗤之以鼻。

“是义方吧?真是想谁来谁,方才我还念叨你呢?”有人从花楼二层雕窗里探出头来,向这边高声招呼着。

“温先生,是你呀!你怎么在这儿呢?”

“啊,我总在这儿。”温庭筠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快上来,我有重要的事和你说,本打算去贾家楼找你呢。”

义方打心眼里鄙视这里,可没有办法,进入庭院见此间别有景致,堂宇天井、花卉香草、怪石盆景、轻纱珠帘、茵榻帷幔、字画古玩布置得体,初见这环境竟忘了此处的污浊不堪,顿感几分清新风雅。

避开门廊前庭里藕臂朱唇的纠缠,硬着头皮快步上楼。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绕梁婉转的女音娓娓唱来,伴随着丝竹琵琶的悠扬。

义方进得弥漫着糜腐气味的雅间,早有温庭筠迎在门前,“义方小兄弟,快来坐。妙儿、仙儿给小哥斟酒。”

应着他的吩咐便有两个施朱傅粉的饮妓带着一股暖香扑了上来,尽其所能扭捏作态,一左一右上前相拥。

这屋子里的临门处静立着个略微年长的歌妓,其身后墩子上坐着两个姿色平平的乐妓,一人手撩琵琶,一个唇弄长笛,刚才的曲声歌唱就是她们演奏出来的。

“云娘怎么停下来了?接着把杜秋娘的《金缕衣》唱完。” 那年长的歌妓又轻启皓齿唱出娇滴之声。

“义方啊,来这风流薮泽之地可不要拘谨呦。平康里的女子都是未入教坊籍的风声妇人,不同于官妓。虽不像教坊里佳人名媛那样技艺超群,出类拔萃,可都是苦出身,每一个都有一段心酸史,磨难不幸更使她们善解人意,风情万种啊。这坊前坊后分为三曲,南曲、中曲多是姿色尚好的俏佳人,住得是大院明堂,用得是锦衣美食;北曲就差多了,小门小户,卑陋狭小,和这里没得比。这儿是三教九流混杂之地,上到高官学士,下到平头走卒,什么人你都能遇上。我是这里的常客,假母花魁我都熟悉,今天你放开了耍,老哥一定让你尽兴。”说到得意处他摇头晃脑自鸣得意,随着歌声打起拍子。

这还不过瘾,依在他身旁的饮妓剥出晶莹如宝石般的石榴子,晃动着粉嫩的玉臂挑逗着他用嘴去啄,这老而不尊、少更轻浮的场面实在让义方看得面红耳赤。

“温先生,你说有事找我?”义方想要赶紧说完事情就走。

温庭筠像是猛然想起来,推开怀里的尤物,颇为正经地细说:“对,还有正事呢。后天尚书郎要奉旨出京,去趟潭州(长沙)铜官,听说是为解决铜官窑近来出现的骚乱,还有两个来自昌南镇(景德镇)的制陶高手一同前往,顺便带些官银抚慰窑工,以防民变滋事。成式想让我也随他同行,一来有个亲近互相照应,二来遇到难题也能共同商量。本来尚书省派了右武卫府兵押运是万无一失,可近来去潭州的这条路不太平,平白无故地丢人,什么官军校尉、宗门武师,净是些武功高强的主,他们携带的财物也一并丢失,如石沉大海,下落不明。为确保路上安全,商隐极力推荐小兄弟你,说你是护国公后人的徒弟,武艺了得,不知你意下如何,能否送我们一程呢?”

“你们是义山大哥的朋友,遇到难处我理当义无反顾,我可没有大哥说的那么武功了得。如果你们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尽绵薄之力。”

温庭筠听义方这般痛快地答应了,当然是由衷地高兴,点头佩服地说道:“真不错呀,英雄出自少年啊,你义山大哥没有看错人,他说你准能应允。可惜他有病在身,要不这次定会同往的。”

义方猛然听说李商隐病了,心一下子悬起来,忙焦急地追问他:“怎么,义山大哥病了?”

“是啊,自从那日离开你们贾家楼,他回到家就病了,浑身瘙痒,满是红疹子,找来好多医生也根治不了,还说不能见人,这病传染。遭罪呀!”庭筠心痛地回答。

义方双眉拧成一个大疙瘩,愁苦万分,“怎么会这样?”

“小兄弟,那就说定了,后天一早我们在贾家楼外汇合。”

看没有其他的事啦,义方就此告辞,温庭筠见他火烧屁股的急样子,只是笑着摇摇头,并未挽留,转身唤着琴妓,“妮子,再弹段《阳春雪》。”

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自是心情爽快,提笔舞墨,在宣纸上即兴作一小令,递给歌妓去唱。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恨不得插上翅膀跑下楼去的义方,听身后又传来云娘那哀怨绵绵的歌声。

义方满脑袋都是义山大哥的病患,心里愁苦地想:“这病真是邪门,还没药根治吗?那该多痛苦啊!”

前面路边是家裁缝店,这儿义方是熟悉的,店主是老熟人,原先在湖州刺史裴元府上帮佣,说起来还给他缝过衣裳呢,后来到长安开了这家店面,经常到贾家楼送衣服的姜姑姑。

“义方,转去吗?难么好咧,我正好走不开,随便替八八把逍遥的衣裳捎回去。”从敞开的店门里传出姜姑姑的呼喊声。

义方的思绪被打断了,笑嘻嘻地跨入店里,“姑姑,衣服在哪儿呢?”

姜裁缝正从架子上把新衣裳翻出来,叠好了放到柜台上。

义方环顾店内,一眼瞧见柜台另一侧站着一个小丫头,虽然是背对着自己,可隐隐约约看那模样倒像是收留的小乞丐。

他转过去低头细看,可不是!正是那丫头。

“哎呀,她怎么会在这儿?”义方直起腰问着姜姑姑。

“做衣裳。”女裁缝正忙着手里的活,随口回应他。

义方倒是能理解孩子的心事,“是得做件得体的花衣服啦,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穿衣戴帽就要合适端正。她现在穿的还是逍遥姐找来的,不合身,临时将就还行。”

“什么花衣裳?也不知道她给谁做的,前天进门说要做成年人穿的直襦。别看她小小年纪,爿爿头把尺寸说得好详细呀,去布庄里买的布料宽窄也正好。这不,今天来取了。”姜姑姑放下手里的针线慈爱地看那小乞丐。

“她说?她是哑巴!不会说话呀,乞丐还有钱做新衣服?”庄义方大呼意外。

还没等裁缝说话,那丫头先开了口,“谁说我是哑巴?谁说我是乞丐?谁说我不能做直襦?我喜欢这样,我就这样。”惊得义方一时哑口无言。

那小乞丐小嘴巴巴说个没完,“庄义方,你克哪点?整日见不到你,我和拉们谈不来,呆在你们酒楼里黑黢妈黢的,憋闷死我啦,阿个地方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的,我喜欢清净高雅的环境。好勒,我就要走啦,做件衣裳留着以后穿。”

“小丫头,你上哪儿去?只身一人,出了三长两短我怎么对得起莫急的嘱托嘛。哪里也不能去,就跟着我,等我过些日子回泰山时和我一起走,正好帮我师娘照顾我三个师弟。泰山可好了!正是你向往的地方。再说你这衣服准备的太早了吧?”

丫头接过姜裁缝做好的衣服,包在包袱里执拗地要走。义方拉住她的小胳膊,“不行啊!我是讲信义的,答应人家的事怎么能办不到呢。”

“你鬼喊鬼叫勒想搞哪样?”小丫头挣脱开拦阻,以教训的口吻说。

义方真急了,突然想起脱口而出,“你不是嫌这里憋屈吗?那好,我后天就要上潭州,也把你带上,行不行啊?”

“潭州?”丫头乌黑的大眼睛滴溜溜转了两转,一咧嘴笑了,“你说的是真的?不是在哄我吧?我去,可要骑马。”她心花怒放地嚷起来。

“那怎么行!你年龄太小,好危险的。”

“不!我就要骑。”

“那好,我们来剪刀石头布,三局两胜,你赢了我带你骑。”

“好,小崽,就七欺七。”丫头信心十足地把手藏在腋下,“七欺七!我输了。再来,弹起!呜呼,又输了,归一哦咯。”

第三天,去潭州的车队一清早就在贾家楼外会合了,十辆载满大木箱的双马大车,两驾暖暖和和的轩车,和一个骑马的校尉、十名右武卫士兵。

贾和带着师兄、逍遥姐把义方、丫头送出来,自有一番叮嘱告诫。

“义方,你和我们坐头辆,小姑娘和两位师傅坐后一辆。”车边的温庭筠安排道。

段成式也乐呵呵地看着那个跑来跑去的小女孩,刚才还仰颈长嘶、翻蹄踢踏的辕马不知怎的?见到丫头都低眉顺眼起来。

“柯古兄、温兄,一路顺风啊。”一两小马车停在街角处,从车上下来一个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男子,唯有露出那蜡黄的脸上满是病态,饱经折磨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两位兄长,小弟就不过去了,医生说我这病传染,有义方陪同你们我就放心啦。”他刚说完就忍不住用手上下挠着。

“老爷,医生不是不让您挠吗?”赶车的仆人提醒着。

“痒呀!不挠受不了啊,先顾眼前再说吧。”义山无可奈何地叹着气。

“呵呵,真好玩,像是在藏猫猫。”丫头向李商隐跑去,揭开他的衣衫往里钻着。

“这孩子,淘气!可别传染上。”义山急忙裹住衣裳。

“走啦,都上车。”庭筠前后张罗着。

义方忽然认出军马上端坐着方脸大眼的校尉,“宋威将军,你也同去呀?”

马上将军正是南衙右武卫校尉宋威。“是啊,小兄弟,我们同路。”

车队启程了,义山久久地站立,目送着他们远去,当他正欲上车回府时奇事发生了,浑身清爽不痒了。

他捋起袖子,撩开肚皮,嘿,木一瞎啊!一个红疹子也没有啦。

“老爷,您快看,那边望仙台起火啦!”仆人惊叫道。

可不是,李商隐往望仙台方向看去,飘渺凌空的高台四周是浓烟滚滚,直冲霄翰。

车队出延兴门,溯灞河西侧南行,一路疾驰挺进。

长安去武关的官道是新修的,平坦宽敞,大家的心情还沉浸在初涉征程的兴奋喜悦中呢。

“义方小兄弟,你看。”坐在车左的温庭筠指着窗外说,“远处的大墓是杜陵,我曾经在它西北的杜陵邑住过,还自称为杜陵游客,那里可是文人学士郊游集会,乐此不疲的地方,登高览胜,吟诗抒怀。李太白就有绝句说‘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段兄,您去过杜陵吗?”

段成式听他这样称呼自己,急忙谦虚道:“温老弟,你还是叫我段成式吧,喊我您我听得别扭。”

“那怎么行呢?背后我们兄弟喝点小酒,相互怎么称呼都没问题。在人前、官面上还得称你为您,要不就乱了章法啦。”尚书郎笑着说不过他,任他去叫。

“杜陵我去过,那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刘询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和史良娣的孙子,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巫蛊之祸中,爷爷和父亲全部遇难,襁褓中的刘询也曾下狱,后被外祖母史家收养,再后来转辗被霍光立为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才有了后来的宣帝中兴。”

段成式眼望着陵墓那厚重的夯土围墙和做为陵门的大殿,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哪朝哪代的黎民百姓、贤臣良将不期盼着吏称其职,民安其业,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啊?”

车队一路赶往蓝田,右有秦岭北麓,左为骊山余脉,穿行于川原沟壑之间。

还好,这条大道是建于秦朝的九条驰道之一的商山路,自长安起,经蓝田、商州、武关,至内乡、邓州,屡经修补拓宽。通道两旁树木密植,路面平坦夯筑厚实,无颠簸之苦,辗转之累。

车进县城,街市商铺林立,人口来往如溪。

“到蓝田了?真不愧是自古的秦楚大道,关中去往东南诸州的咽喉要地呀,就是比别处穷乡小镇繁华。”原本还昏昏欲睡的温庭筠被行人的喧哗声吵醒了,他四下里观看着街景,“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蓝田,出玉的地方,富足之乡啊。”

“是啊,蓝田种玉,好地方,所以汉昭帝把这里赐给他姐姐鄂邑长公主当汤沐邑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玉豁生的这句写得好啊!”段成式也随着温庭筠向外看去。

“谁是玉豁生啊?”义方感到这诗句听得入耳,里面似有些典故。

段成式笑得发出声来,“玉豁生吗?是你义山大哥呀,那是他的号。”

“这诗好,主要还是这蓝田玉好,著名的和氏璧就是蓝田玉,据说那秦始皇用和氏璧精研细磨成传国玉玺,上面刻着李斯的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玉玺也经历了几次的失而复得啊。”温庭筠回过头来为义方讲解着。

谈话间车子已出了县城,渡灞水向东驱驶,温庭筠随着车身的摇晃又昏昏欲睡了。

尚书郎却是分外地精神饱满,自从奉旨出了京城,他是尤其地亢进兴奋,“义方啊,前面就快到王顺山了,早年间它称作玉山,这蓝田玉多产在这山中。后来因为出了个大孝子王顺,人们便改叫王顺山了。”

义方还真没听说过王顺的故事,一脸求索的样子,段成式看出他的心思,接着讲起故事来,“昔有王氏子,羽化升上玄。相传,很早以前,这座山里有贫苦母子二人,子名王顺,每日依靠打柴为生,赡养老母。生活虽然贫苦,但母子相依为命,子孝母贤。若干年后,母亲临死之前,把儿子叫到跟前,叮咛儿子在自己死后,把她葬在山顶,这样可以天天能看见儿子的身影。母亲去世后,王顺悲痛万分,他把母亲的遗体背到了山上。高山之上只有石头而无土,为了使母亲能够入土为安,王顺便每天从山脚下一担一担地担土上山,不管日晒雨淋,不管寒风刺骨,终日不止,三年而不息。王顺的孝心,感动了天神,搬用神功,形成了这座土山。后来传说王顺在山上修炼,羽化升天了。”

两人撩起前面的门帘向前面山峰望去,“不好,王顺山戴帽,风雨就要到,要下雨了。”成式惊呼道,他弯腰探出身子寻找着校尉,“宋将军,在前面找个地方避一下吧,要来雨啦!大家也下车直直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