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46章 第二十二章 峰回路转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运泉水的官船一路是畅通无阻,各个路卡的府兵问都不问,统统放行。

河上风景如画,江山多娇,可惜不能下船,为赶时间日夜兼程,夜里也不能停顿。

出洛口,沿通济渠经郑州、宋州、宿州、泗州入淮水,再由山阳渎,过楚州奔杨州。

因为此次行程非比寻常,叔叔千叮咛万嘱咐,洛阳水驿的船头小穆破例亲自上阵,尽心尽力地伺候这两位爷,生怕路上出了意外差池。

船头小穆以前是和贺拔惎相识的,自然没什么外道,可谓无话不谈,“贺老爷,您和敏中大爷都是大才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状元魁首,前途无量呀!”

贺拔惎往桌上一顿酒杯,翻着眼皮不服气地说:“状元是敏中的,我哪有那本事,就是有也是无济于事,那帮迂腐昏庸的老夫子们怎能看得上我呀?尤其是当年那个相爷王起老头子,主持省试,中意敏中,准备取白敏中为状元,,却嫌我狂放无羁。便让人给他透话要其与我绝交,可敏中说了‘凭着才学,哪个门不通,怎么能对不起朋友?’感人肺腑啊!有这样推心置腹的朋友,人生何求?这不仅感动了我,也打动了王老爷子,他大笔一挥,我也搭车高中进士啦。”

舱门帘子一挑,船工进来回禀,“穆头,河上起雾了,前面就是扬州东关利津渡口了,我们是不是靠岸停一停啊?”

“靠岸,等雾散了再走。”

三个人隔着窗户往河上看去,夜雾茫茫锁四野,把天地山河全都包裹进去,官船只能凭借感觉摸索着向前划。总算是触到了利津码头的青石斜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我们还没见得,可这烟花可不能错过。怎么样去城里走一走?听说城里的七绣坊是特别的有名,尤其是那儿的剑舞说是公孙大娘的亲授真传呢。”贺拔惎突发奇想地建议道。

“扬州是个好地方,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对它流连忘返,情有独钟。扬州有句老话‘隋炀帝下扬州,三千美女拉龙舟’。都说扬州出美女,可能和留下来的那三千粉黛有关吧。”光王似被这漫天的雾气感染了,也露出猎奇的兴致。

“二位爷,谁不晓得扬州好呀,杜牧之的那一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名誉天下,哪个男子路经这里不想聆听一下呢?让玉人吹吹萧。但那是不行的,我叔叔临出发时反复叮嘱我,看好你们,特别是贺拨爷,不许离船风流潇洒。”小穆不容置疑地否决他们。

“怎么啦?喝喝花酒而已啰,老穆真罗嗦。你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什么人学什么,净学你叔叔那一套,怎不学学白老爷?洛阳履道里私第内百余名家妓好不快活。好啦,就在岸上走走,行吧?”他拉起王爷出了船舱。

这渡口的西面就是巍峨高耸的扬州东城关了,可现在只能朦朦胧胧看个轮廓,顺着运河是一遛的船舫,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来自四面八方。

两人信马由缰地随性溜达着,在岸边近处停着一艘小福船,船头架着盏羊角灯,两个艄公坐在船板上喝着小酒,侃侃而谈。

“兄弟,恁来的时间短,经历的事情少,老哥俺可是见多识广啊!”

年轻艄公不服气,撇着嘴争辩说:“哥哥,别看你行船的年头多,可我看过的你未必见到过。就拿半个月前,你不是在家养病吗,就在这儿我可大开眼界了,两伙好汉武功高强,真刀真枪玩了命啦,十多条船都让他们给烧了。后来来了个小伙子枪法那叫个好,把他们都撂倒了。”

老艄公不以为然地反驳他,“安阳娘来!恁那是群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会个三脚猫四门斗的功夫,就敢比量比量。虽说潭弹腿、大洪拳俺没见识过,可那护国公秦琼的秦家枪俺是开过眼的,四年前俺跑了一趟活,夜里停在秦淮河邀笛步,船上的老客就是个武林高人,是秦家后代,他那大枪使得出神入化,一枪就掀倒了一棵碗口粗的大树,那才叫真本事呢。”他夹了块鱼放到碟子里,又意犹未尽地讲起来,“后来听说那是秦家枪,他还有支铁笛子,吹出的曲子好听得很!”

“怎么好听?”

“怎么好听说不上来,就是听了特来劲,就想来几个恶人,俺扑上去一脚一个,全都给他踢到河里去。”两个人相视呵呵笑着。

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抑扬顿挫,婉转时似清溪潺潺,高昂处如山峦挺拔,使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只是听起来还缺了些什么,听得不够劲。

“咦,就是这曲子,好像说是叫梅花三弄,对,是它!这笛子吹的可不如人家老客吹的好啊。”艄公放下了酒碗,享受着美妙的笛声。

贺拔惎和光王好趣地循声寻去,笛声是从一条小木船上传出的。

借着舱里射出的烛光,一个书生衣冠的英俊少年端坐在前船板上,执一紫玉短笛悠悠地吹着。

他面似银盆,剑眉龙眼,阔面重颐,仪表堂堂。

从舱内探出一位和尚,四下看着迷雾,“阿弥陀佛,这雾明天早晨能散。”他肯定地下着结论。

少年放下笛子,不再吹了,“义玄师兄,你还通晓天象风云啊?”

“善哉,出家人什么都得学些,全得靠自己,不像你在家有师父、师母,出外又师哥、师姐,不用种田,不用化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和尚历数着。

“师兄,我倒是羡慕你,游历名山大川,磨练毅力体魄,增长知识本领。不像我,关在泰山青桐涧有好几年没出门了,憋闷死了!”

“那不是好事吗?研习武功修为,洞悉五音八律,把你们秦家枪锏发扬光大,重振护国公当年的赫赫威名,那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还得洗尿布,哄孩子呢!师兄,万万没想到啊,自从那年在铜山赵归真道长给了两粒金丹,起初我师父不信,说是道士用来糊弄人的。可在我师母的再三恳求下服用后,真的固精益阳收到了意外的惊喜。而且是太惊喜了,一发不可收,接连生出三个大胖小子金蛋、银蛋、铁蛋。尤其是铁蛋,就像是跟我师父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就是不爱坐着,老是跪着。”

贺拔惎凑近光王低声耳语说:“护国公的后人,聊聊去。”

两人靠近河堤拾阶而下,贺拔惎抱拳招呼道:“在下洛阳贺拔惎,这厢有礼了,请问两位是护国公的后人吗?”

见有人来,船上的青年与和尚起身跳下船,沿坡上来回复道:“阿弥陀佛,施主,有什么事吗?”

“因久仰护国公的英名,特想拜会他老人家的后人,尊驾可否垂爱呢?”贺拔惎真诚地表白着。

“善哉,行倒是行,可这里没有秦家后人,只有后人的徒弟。”和尚一指那少年。

少年腼腆地上前还礼道:“两位一看就不是等闲之人,有什么要问的,我可以替我师父答复你们。”

贺拔惎和光王端详着少年,越看越觉得亲近可爱,这孩子长得器宇不凡,“小英雄,你刚才吹的是《梅花三弄》吗?吹得很好啊!”光王由衷地夸奖道。

少年闻听更加腼腆了,红着脸谦虚地回答:“您过奖了,和我师父、师兄比起来还差得远呢,”

“想当年国公爷手提八十一斤虎头皂金枪,双背六十四斤金装锏,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仁义似孟尝,孝道赛专诸,是何等的英武豪迈呀。小英雄乃国公后人的徒弟也应该是武艺精湛,出手不凡吧,能否让我们开开眼,见识一下呢?”

少年的脸更红了,红到了脖子根,“锏上功夫我不如我大师兄,枪法不及二师兄,是拿不出手的,这笛子刚才二位也听到了,更谈不上有多么好,见笑了。”贺拔惎不依不饶地非要他露一手,少年见推却不过,勉强答应了,“那我就打两下劈空掌吧,这是我孙大哥教的,这几日我正在练呢,还很不到家。”

三个人随着他上岸寻到一棵大柳树,见他运力提掌,“啪、啪、啪”连劈三掌,震得大树枝条抖动,嗡嗡作响。

光王鼓掌称好道:“小小年纪有如此气力很不错啦。”

贺拔惎却没有他那样称赞,却叹了口气,用手拍了下树干没说什么。

少年看在眼里,脸上因羞愧由红转为紫色。

一句“无上天尊,道无执意乃随自然。”的洪亮之声从他们背后传来,引得大家回过头去。

只见一位神清气爽、超凡脱俗的道长,他身穿黄色道衣,头戴南华巾,足蹬十方鞋、高筒白布袜,肩挎香袋,背后负着斗笠和一把套着布罩的桃木剑,正手持银丝云扫傲然而立。

这道长从浓雾中走出,柔声说道:“孩子,不要灰心,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你练功不得要领,不知其源其法,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只会欲速则不达。机缘巧合天注定,心有灵犀一点通,斗转星移不为晚,一句道出渠自成。贫道为你指点迷津,你这三掌知道缺了什么吗?”

少年茫然地摇了摇头,道人和蔼地告诉他,“缺的是三阳,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如果说完全没有那又不尽然,你非修道之人,体内能积累些许气丹,此前遇到过我道教修炼外丹之人了吗?曾服用过金丹吧。”

少年如实回禀,“几年前巧遇赵归真道长,曾服了一粒金丹。”

道长将云扫甩向肩后,大感意外地说:“噢,你还有此等巧遇,我说这金丹不会出自平庸之手的。然烧炼金丹,服食而长生的外丹术已渐没落;修炼神气,铸金丹大道的内丹法逐成主流。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讲求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人花、地花、神花三花聚于泥丸宫,可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革故鼎新,脱胎换骨,成圣明境界,则骨体荣华焕发,光芒四射。你刚才那三掌若不是有气丹支撑,这大树是不会动的。正好今晚是大雾笼罩,你不妨凌空打出一掌让贫道看一看。”

少年依从他言,挥动右手一掌劈出,清晰可见雾气被劲力排出半丈。

道长又与光王作揖致意,“无上天尊,这位善信,可否也打上一掌。”光王也认认真真地拍出一掌,可掌边的雾气懒洋洋地挪了挪身子便停下了。

道长再面向和尚,“禅师,不知法号如何称呼啊?”

“阿弥陀佛,黄檗山义玄。”

道长将云扫从肩后向前甩出,朗声惊呼道,“慈悲,你是希运大师的首座弟子义玄禅师呀,幸会,禅师能否运内力也打上一掌?”

义玄大大方方地站稳身形,起手运力,鼓动宽大的僧衣袖子,借身体旋移,激起两股真气,将周身的雾气卷出十几丈之外。

道长点评道:“普通人的一掌是用蛮力推;坊间的硬气功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通过持久的吸气、吞气、聚气、运气、闭气、崩气,体内劲力集于一点,排打发出,有击岩碎石之功,但也只是几丈内的排气;而义玄禅师的一掌才是正宗的气功,自达摩老祖创立禅宗以来,禅修以练心为主,明心见性,将身体置之度外,摒除攀缘和杂念,达到入定境界,易筋洗髓,磅礴气势可力拨山河。禅宗气功和道家吐纳调息的内功心法虽有天壤之别,修炼方法也大相径庭,可结果有异曲同工之效,都能守宫如静兔,发力似洪流,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见他两指竖于胸前,凝神存思,将云扫向天空挥去,只见一股真气直冲云霄,将众人头顶上的重重迷雾向四面拨开,一轮明月、繁星点点高悬夜空。

正当大家啧啧称奇时,一句低沉的戏谑清晰地传入耳畔,“茅山捉鬼的老道,看你能耐的,不如你烧几张灵符把这雾给驱散了吧。”

往四下里寻找,除了雾还是雾。“远着哩,不用看了,人还在几里地之外呢。”道长微笑着说。

“你是茅山孙智清掌教吧?”少年突然认出了对方大呼道。

“无上天尊,娃儿,你才认出贫道啊,我第一眼就认出你这个掷筊的娃娃了,几年不见,都长这么高了。”孙掌教爱抚地拍着少年的肩头,“娃儿,你叫什么名字?”

“庄义方。”

几个人上到小船之上互通了姓名,唯独光王没敢吐露实情,只说是贺拔惎的伙计姓王名光,少年便管他叫光叔。

贺拔惎问孙道长意欲何往,“慈悲,我从王屋山阳台宫来,要去洞庭湖君山参加九月十五的武林大会,在这里等个朋友。”

光王问道:“是刚才那个传音的吧?”

“正是!”道长提起这人抑制不住开怀笑道,“这位可不能等闲视之,是一位得道的高人,隐居山林,参禅悟道,儒、道、释兼修,具大慈悲心,点石成金,乐善好施,悲天悯人。”

“老道,你又在夸我吗?”随着清晰的喊声,风到,人到,从岸头纵跃来一位精致的矮瘦老人,身穿紫衣,发结红带,背后剑囊里排插几口长剑短剑。

往脸上看,颧骨高兀,眼窝深陷,目光如炬,两腮无肉。他爽朗地笑道:“孙道长,你早到啦。老哥我被人阻在路上,耽误了,让你久等啦。”

孙掌教起身相迎,“慈悲,还有谁能阻碍兰陵老人的步伐呢?”

老人手捋稀疏的胡须,哈哈笑道:“就在楚州城外的烂坟岗子里,看见两个破烂和尚,鬼鬼祟祟地在坟头乱窜,好像在抢什么茶喝,我想他们可疑,便上前询问。不想话不投机动起手来,未曾想那老和尚还有些道行,我俩打了个平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义玄禅师请老人就坐,献上热茶。

“不喝这个,我有好东西。”老人伸出枯槁的手一扇,将碗里的茶水轻飘飘地扇入河中。

随后从后腰上拽出一坛子酒来,又是一扇,坛口泥封像被刀削齐整整地落下。

他慷慨地对大家说:“来,换酒。”他侧脸向着孙道长,“道长,我刚从老家海州回来,这是我特意为你带来的,可惜另一坛在坟地里与老和尚喝掉了。更可惜的是,和尚喝了却说这酒没有百丈山的禅茶好喝,你给凭一凭。”

孙道长微笑着抿上一口,不住点头称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愧是兰陵美酒啊!”老人心满意足地连连说是。

“兰陵老人,你近日可消瘦了许多?”道长关切地问道。

老人神秘地回答:“确实,不瞒道长,我近来正练一套剑法,退步天罡北斗剑阵,耗费内力多了些。”

“哦,不妨演练一下啊!”道长兴趣大增。那兰陵老人并未忸怩推却,腾身而出,背后长剑短剑七口,如飞鸿雨燕轻盈弹出,剑随人行,舞于堤上。七剑奔跃挥霍,有如电光,时而直进,时而圆转,一抛一收,一散一聚,全用内力支配,忽而斗转星移,忽而停驻不前。老人立于北辰星位,七剑各司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之方,依星迹辗转,从岁月流长,天宫变换,内涵章法,配合紧凑,头尾衔接。阵势临近收尾,七剑冲天飞了起来,同时插入地上,摆成北斗之形。

“好阵法!”众人惊叹不已。

“道长,这些都是承蒙你的教导,我打小酷爱武术,初学外家阳刚硬功,遍访名师,游历天下,自海州兰陵来到长安城南兰陵坊。那年在长安与你相识,一见如故,随你修身悟道,闭关存思,练习上清内功心法。方知何为道,何为德,天地本源无,道包含万物之理,万物随之而生,随之而长,谓之有。学道之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效利而不害之天道,为而不争,道、德、仁、义、礼、智合于一体,自然而行,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人道正果。”

老人收起七把宝剑,返回座位。他挨个斟酒,又似想起什么,从怀里取出布袋,“我这儿还有好东西!”

他从袋中拈出一片片琐碎金薄,每个酒碗里放上两叶,“这个金薄可是好东西,是我自炼的,一并喝下去。正如葛仙人所说‘化作之金,乃是诸药之精,胜于自然者也’。金叶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但不能多食,为求长生不死而多食仙丹者,不论王公贵族或炼丹术士,被仙丹致毒所害乃至亡命者,可谓不计其数。老夫离京探寻矿脉,隐居武夷山玉龙谷,潜心炼制真金真银,是为了救济孤苦,解难扶贫。”

他又拿出一块拳头大的银铤子,放在船板上,“看这面档,洁白细腻,柔润发亮。”

说话间,从堤上跑下一人,肩背大包裹,头戴竹笠,上身穿蓝色粗布对襟衫,下套蓝色大裆裤,足蹬华月履,一看就是“司豫流人”的子弟。

“义父,我可赶上您了。”来的是一个满脸淌汗的青年,他摘下竹笠紧扇着。

“孙大哥!”船上少年喜出望外地疾呼着。

那青年被这一喊,停下了手中的斗笠,仔细辨认后也是惊呼道:“义方啊!你怎么在这儿?”

他上前拉住对方的双手激动地摇晃着,又指着少年向老人介绍着,“义父,他就是我说过的会弹指神功的小英雄。”

这一说,老人对少年刮目相看,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耀出喜悦和敬佩之情。

道长看着双方问道:“致通,你们认识?”

兰陵老人的弟子像说评书般,把九华山和铜山的一幕幕讲给大家。

“我说他的劈空掌是从何处学的呢?准是你教的吧?”孙掌教醒悟道,“可你怎么没有把内功心法传给他呢?让他练了个花架子。”

致通闻听道长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道长责怪他说:“既然传授人家,就不应该藏私耍奸呀。”孙致通的脸儿更红更低了。

兰陵老人仰天大笑,“怎么样?让你这山望着那山高。”

老人对道长解释,“他那时也是初学劈空掌,还未领会内功心法,因嫌我整日吹灰炼银,地狭憋闷,跑出去另拜福州芙蓉山灵训为师,学习禅宗阳刚武功,这不前几日又想起我这老头子,跑回来看我,我也是刚传他心法,故此在九华山时他哪里有内功心法传给人家呀。”

看青年无地自容的样子,孙道长和老人四目会意,说了句“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陵老人诚恳地请求道:“小英雄,这铤银子全当是感谢你搭救我义子的薄礼啦,千万不要推辞。还有这本《上清内功心法》,本是孙道长相赠之物,现转赠于你,可是老夫的一片心意呦。我还有个不情之请,致通说你机缘巧合学得了《广陵散》,你能否把这曲子吹奏一回呢?”

庄义方再三推辞不过,收了银铤,站在船头凝神静气,鼓动玉笛,《广陵散》那清雅、激昂的旋律徜徉在雾气昭昭、寂静空旷的河面上。

兰陵老人抽出七把宝剑,用指轻弹,随笛声附和着。他高声诵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夜深了,河上的雾更浓了。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小猞猁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6章 第二十二章 峰回路转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