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寄余生 > 第95章 第 95 章

寄余生 第95章 第 95 章

作者:申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18 14:21:16 来源:文学城

赵公君原先并不希望承简也告假,可是知道了内情后,也认为此时无法继续留在朝中,最好还是避避风头,便也同意承简请辞回乡了。

承简请辞上表后,过了五日,子昼都没有任何批复,直到第六日,他才下旨将承简和妙清都诏进了宫中。

“你要离开?”子昼开门见山。

“陛下,家父已经告老还乡,大哥又在外为官,三弟又……近来臣家中变故丛生,父亲年迈,臣实在不忍他一人在家乡,孤单寂寥,故而决定辞官回乡。”

“哼,我瞧着你父亲老当益壮得很。”

“陛下又没有再见过父亲,为何如此说?”承简这话倒是把子昼噎住了。

“陛下,承简是有些急了,前些日子父亲还生了一场病,我们这才动了回乡的心思。”妙清忙找补道。

子昼瞥了眼妙清,又道:“你们也不用找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朕,当初你们留下来不就是为了赵家在朝中要留个人吗?这会子嗅着不对劲了,又想走?你们赵家倒会见风使舵啊。”

“陛下,若不是您一意孤行,臣又如何要见风使舵,既然您不能听臣的劝谏,臣又不愿追随安大人,臣还留在朝中又有何用呢?等着被别人弹劾吗?落得吕叔伯那样的下场?”

“你!”

“陛下!承简说得是气话,不过是文臣间意见相左罢了,他是负气了,还望陛下不要怪罪于他。陛下想要改革弊政,我们自然是鼎力支持的,只是现如今我们也是内忧外患的,实在无力为陛下分担,既然在这朝中已是无用之人,何苦又惹陛下不高兴呢?待来日陛下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会挺身而出。”妙清冷汗涔涔道。

“好啊,你们也是要舍弃朕了,夫唱妇随,夫唱妇随,真叫人好生羡慕啊!”

妙清被今日的承简吓得不敢多说话,只等着他捅出篓子来,自己上去填窟窿。

子昼见二人也不言语,心中大感失望,吼道:“滚!都滚吧!”

妙清闻言,赶紧拉着承简,行礼,撤退。

一周后,两人就收拾好东西,回了洛阳老家。

说来也巧,赵公君和司大人都是洛阳人,可过去两人因政见不合,一直不对付,赵公君最是实用主义,又统过兵,对于礼节之类看得很轻,而司大人是文臣,又是大儒,最是看中君君臣臣之道。

赵公君嫌司大人是老古板,司大人则嫌赵公君不够君子。

没成想到老了,两人却贬谪到了一处,日日无聊,便凑到了一起,两人在京中多年,回到家乡,冰释前嫌了。

两个老头成天逛园子,办聚会,也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承简说得孤单寂寥。

司大人还招了一班小弟子修史书,这是他一直想做的,可早年间忙于政务,没有时间,这次向皇帝主动揽了这份活计,皇帝也大方,拨了很大一笔款子,让他专心修史。

承简回来后,也时常拉着妙清一起,去司大人那儿帮着整理古籍,在书海中,倒是寻着了新乐趣。

如此不问世事的半年过去了,妙清只觉这日子快活似神仙,远离纷纷扰扰,每日读读书、喝喝茶,混吃等死也不错嘛!

可人生哪能这么平平稳稳,还没等子昼出兵,西北边的鲜族,倒是主动进犯了。

要说这次入侵,根本是不成气候的,只是鲜族派了几小撮人马过来抢物资,因鲜族今年遭了天灾,缺粮食,边境贸易又被封锁了,这才有了这次入侵。

这几小撮人都算不得正规军,是几个部族的普通男子组成的民兵,只是鲜族朝廷没有阻拦,故而是得了鲜族皇室授意的。

如此京中也没人将这几支鲜族军当回事,可没成想,西北边境的周朝军竟没能敌过这些散兵,边境百姓被烧杀抢掠,惨绝人寰。

皇帝震怒,派了轮换到中央的一支骁勇军队去边境守卫,可因为将帅与军士不合,竟闹出内讧来,可想而知,又是惨败。

经此一役,子昼对安立民发了火,安立民也自请在家闭门思过。

朝中实在无人,大臣们便举荐将赵公君重新请回来,赵公君作为曾经的枢密使,早年间更是立过战功的,于排兵布阵上很有能力,不然也不会升得那么快,毕竟在大周朝,能文的官员易得,同时又能武的官员,实在难得。

子昼没有办法,只得下旨请赵公君出山,在这种危难时刻,赵公君也不好推辞,只是他请旨要让次子承简一同出征。

很显然,赵家需要新生力量,即使只是皇帝拿来用于应急的,也要打个漂亮仗,未来才有机会重新进入朝堂中心。

子昼自然也知道赵公君的心思,老狐狸嘛,也便允了。

果然还是需要老将出马才能压得住阵,于是赵家父子俩,赵公君稳军心,赵承简领兵布阵,很快就平了西北的战乱。

其实只要军心稳,周朝的军队对付这些散兵还是绰绰有余的。

父子俩回朝后,依例自然要赏赐,子昼也有意将他们留在朝中,经此一役,要说子昼对安立民没有失望是假的,不止是在军事上,地方上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消息传来,甚而南方连连受灾,也让子昼疑心是自己做错了事,受了天谴。

不过子昼也还未完全失去对安立民的信心,毕竟有得必有失,改革也不是没有任何成效,只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在这朝中已经全都是安立民的人了,就像这次战乱,安立民没有在军事上有部署,他竟就真的无法在朝中找到合适的将领。

没有了制衡,这是很可怕的,所以子昼想留下赵家父子,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需要有人可以和安立民制衡。

不过,赵公君拒绝了皇帝的挽留,选择留下赵承简,一方面他确实年岁已高,另一方面,留一人才能凸显这一人的重要性,他老了,迟早要由自己的儿子接班的,长子正直但过于老实,也只有这次子,适合留在这权力中心了。

承简明白父亲的用心,也不再推辞,接受了子昼的任命,重新回了朝中。

安立民当然也意识到皇帝的小动作意味着什么,他在请罪结束后,继续称病。

可改革还要继续,还是需要他出来主持大局,子昼也只能服软,与他彻夜长谈,将他重新请出了山。

这样,朝中便有安立民和赵承简两人相互制衡,子昼也不似过去那般偏听偏信了。

一切看似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安立民不是个愿意妥协的人。

他意识到自己在军事上布局薄弱,在重新入朝后,便有意培养武将,其中边回就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这位边将军,在武力值和军事能力上都是本朝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此人是一腔热血,一心要收复失地的,他本人就来自西北边境,从小看着自己生活的土地不断遭受践踏,故而立志要从军,为国效力,就是那刺在脸上的字,在他看来也是自己作为军人的荣耀,而非低人一等的象征。

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热血将军,不光安立民欣赏,皇帝也喜欢。

而安立民做得第二件事,是在谏言和皇帝之间装上了一扇门,所有进谏,不管是谏官还是地方上的民声,都要先经过他,才能传达到皇帝那儿。

这样做,是避免地方上的异动,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直接传递到皇帝那儿。

而子昼也默许了这样的做法。

究其缘由,还是近些年来,子昼的性情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登基以来所为之事几乎没有不成的,而近来又遭到了大量的反驳,地方上、军事上同时遭受了一些失败,让他心力交瘁,主观上,他也并不想直面这些负面消息。

可这样造成的后果,便是安立民会有所选择地将消息汇报给子昼,往往将地方上改革成功的例子作为典型上报,却将失败的例子隐去不提。

子昼觉得还有承简,会将他应当知道的坏消息告诉自己,可是只承简一人,哪能什么都知道呢?

而地方上为了讨得上面的欢心,便时常造些假数据、假新闻,这其中也包括那个曾经的墙头草,汪德恭。

这位汪德恭,在这次朝廷大洗牌中,终于获得了地方上的一个官职,地方虽小,但汪德恭觉得自己终于是时来运转,得着机会了。

趁着安立民在各地搜罗典型事迹的时机,汪德恭率领着治下的大户们,联名写了一封万字信,歌颂新政带来的好效果,安立民如获至宝,上呈给皇帝,皇帝皱着的眉头终于是舒展开来。

而安立民也请旨,将汪德恭调到了京中,官职虽小,可总算是进入了核心圈子,汪德恭感激地痛哭流涕,立马拜在安立民门下,成了他的门生。

汪德恭上任前,还特地回到润州,骑着马,雄赳赳气昂昂的,又到汪时恭坟前拜了又拜。

“爹,您瞧着,儿子终于是出息了,只可惜,您走得早,没等到这一日,儿子现今已经是京官了,往后还要往上走的,当日汪家那起子人瞧不起咱们爷儿俩,连祖坟都不让您进,义庄的钱也不让咱家分,您等着吧,总有一天,儿子会让您风风光光地进祖坟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