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回到知青年代 > 第13章 第 13 章

回到知青年代 第13章 第 13 章

作者:砚台山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23 03:13:21 来源:文学城

姜瑶和狗蛋下山时,恰好听见大队支部高高挂起的喇叭开始播放“东方红太阳升”。

“队上的喇叭放歌,就是告诉俺们,现在中午十二点整了。”狗蛋嘴里含着甜滋滋的糖块,脚步不慌不忙。

姜瑶闻言,想了想,她大概是中午11点左右跟着狗蛋上山打猪草,现在中午12点整下山。

也就是说,打一篓猪草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

实话实说,这个劳动量并不多。更何况她在山上自由自在,割猪草割累了,就能偷懒找个阴凉地歇一歇,满打满算,正经干活的时间实际不到半小时……

打猪草的途中,姜瑶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大胆摸鱼。

原因无他,这帮小孩儿年纪小,玩心大,上山同样不会老老实实割猪草,一会儿跑去挖野菜,一会儿爬树,一会儿又去摘姑娘果解馋。

姜瑶已经能预见自己即将到来的,快乐的摸鱼生涯了。

李队长说过,忙活一上午,打够五篓猪草能记两个工分!

她去上山,每天正经干活两小时,就能挣到两个工分。

这笔账怎么算怎么都很划算呐!!

姜瑶一时间乐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狗蛋不明白她乐什么,美滋滋地吃完糖块,抹嘴道:“走,小姜姐姐,俺们先去养猪场,把猪草交上去记工分。”

“行。”姜瑶高高兴兴跟上去。

前沟岔大队的养猪场在南边,距离大队部和知青院有一段距离。

隔了老远,姜瑶就闻到了臭烘烘的猪味儿,下意识皱紧眉头,捏着鼻子第一次进养猪场。

前沟岔的养猪场规模不大,大概二十多个猪圈,都是用石头和土泥砌的简易猪圈,上头有遮风挡雨的稻草。

每个猪圈养了大概七八头猪,不是现代常见的白皮猪,这年头养殖的猪,都是本土黑猪。

还别说,长得挺壮实。就是臭了一些。

姜瑶痛苦面具捏着鼻子,走过一排排猪圈,来到一间砖瓦房门口。

“二叔公,”狗蛋进门大喊,“俺来交猪草,今天的第五篓猪草!”

“行,今天打猪草的斤数差不多够了,给你小子记两个工分。”

“二叔公,这是小姜姐姐,她也交猪草。”狗蛋忙拉着姜瑶介绍。

姜瑶站定,脸不红心不跳,淡定地把自己打的猪草背篓也放到桌上,冷静打招呼:“二叔公,我是姜瑶,是昨天刚来咱们队上插队的知青。我也来交猪草。”

“………”

站在姜瑶对面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脸颊干瘦,身子骨看着还算硬朗,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衣裳。

老头儿打量姜瑶,似乎不大确定,“你是说,你要跟着队上的小孩一块打猪草,挣工分?”

“对。”姜瑶咚咚点头,毫不犹豫。

老头儿狠狠沉默,瞧着姜瑶不缺胳膊不缺腿的,年纪轻轻的漂亮女娃儿,做什么不好?

怎么好意思厚脸皮跟着一帮小孩儿打猪草挣工分?

这样的轻松活儿,是前沟岔队上单独拨出来给小孩们挣的福利工分!

狗蛋及时帮腔,“二叔公,大队长亲口说的,小姜姐姐体弱,下不了地,干不来太辛苦的活,让她跟着俺们一起打猪草。”

老头儿意外:“大队长亲口说的?”

狗蛋点头,“是,你不信去问大队长,俺从不说谎的。”

“行。”既然是大队长开口,老头儿也不为难。

姜瑶打来的猪草从背篓倒出来,顺利上秤,不到5斤,少得可怜orz

狗蛋悄声嘀咕,“怎么还没俺打的猪草多?俺这一篓有6斤多重呢。”

姜瑶羞愧低下脑袋,别说了别说了,给她留点面子。

下次她不偷懒了,一定努力干活多打猪草啊啊啊!!

因为姜瑶是第一天打猪草,老头儿索性没给她记工分,只记了斤数。

然后和姜瑶道:“明天开始一块记,咱们队上规定,打5篓猪草,加起来至少要30斤。斤数够了,才能记下两个工分。”

姜瑶重重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顺利上交猪草,姜瑶如释负重,高高兴兴重新背上大背篓,和狗蛋一块离开养猪场。

回去大队支部的路上,狗蛋看着姜瑶无知无畏快快乐乐的脸色,有点发愁,“小姜姐姐,下午俺们就不需要打猪草了。”

养猪场每天大概需要多少猪草都是有数的,队上的小孩们一上午打回来的猪草,一般差不多就够用了。

如今多一个姜瑶,倒也没什么。

可是,每天打猪草只能挣两个工分,恐怕没法维持生计,吃不饱,会饿肚子的。

狗蛋挠了挠头,委婉提醒,“小姜姐姐,俺们上次开集体大会,老会计说了,知青来俺们队上插队,不会给队上增加负担。”

“哦。”姜瑶东张西望,显然没把这话当一回事。

狗蛋:“……”

狗蛋愣了愣,继续委婉提醒,“就是,知青不是靠俺们养的,也不是靠上头,以后你们就要扎根农村,自己养自己。”

姜瑶快乐地几乎要飞起来,语气很赞同,“就是自己养自己啊。”

见她还是听不懂,狗蛋急得抓耳朵,“那你下不了地,单单打猪草挣两个工分,到了年底别说分钱,你只选分粮,你都分不到一袋子粗米。你要饿肚子的!”

姜瑶:“………”

姜瑶脸上的笑渐渐消失。

对啊,她偷懒选了上山打猪草,是轻松不累了,但挣到的工分固定,少得可怜。

田静她们下地锄草,虽说一亩地只给记四个工分,但以后抢收粮食,种地,锄草,挣到的工分只会多不会少。

到了年底生产队分钱分粮,其他知青兴许勉强能糊口,但她姜瑶,一定是把自己饿死的那个倒霉蛋!

她有空间没错,但空间仅仅十立方那么小,吃食都是有限的,总不能一年又一年,坐吃山空吧。

想清楚这些,姜瑶感到焦虑,低下头,和狗蛋担忧发愁的眼神对上,“…………”

“不怕,”姜瑶嘴硬道,“我下乡时,家里答应我的,每个月会给我寄几块钱。”

神特么寄钱。谁会给她寄钱啊。

快乐的生活总是转瞬即逝。她不能安于现状,必须尽快给自己找下一个出路了。

姜瑶垮了脸,满是忧愁。

抵达知青院大门口,狗蛋和她分开,“小姜姐姐,我这就去支部办公室找大队长告状,你放心,大队长一定收拾老牛头。”

这句话出来,姜瑶险些被门槛绊倒。

是谁说这年头的小孩儿好骗,这不是挺聪明吗?

她暗戳戳求狗蛋去告状,就是想让大队长出面收拾不怀好意的牛主任啊!

姜瑶扭头,远远看着狗蛋进去大队支部,不由笑了一声,转身进去知青院。

中午,知青们都回来休息了。

院子里挤满了人,洗脸的,冲脚的,洗衣裳的……年轻的脸庞上满是疲惫。

女知青还好,在地里锄草虽然累,但慢慢适应下来,都能忍得了。

倒是男知青们,从山上的采石场下来,好些人第一次拿锤子敲石头,手心一个个震得又红又肿。

这还不算糟,一上午干下来,胳膊都是麻的,不少年轻小伙累得直不起腰。

贺建军尤甚,回到知青院,直接靠着门口的大水缸闭眼就睡。

乡下不像城里一天三顿饭,吃饭只有早晚两顿。

中午大队支部不供饭,田静和姚卫红饿得狠了,只能翻出自带的炒面,香喷喷的干嚼,吃得狼吞虎咽。

“小花,你回来啦,吃炒面不?”田静招呼。

“我不吃了,”姜瑶坐过去,开口就问,“你们挣到四个工分没?”

姚卫红得意脸。田静也笑,高举拳头大喊,“圆满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乐极生悲,只听她肩膀咯嘣一声脆响,“哎呦,疼疼疼。”

姜瑶憋着笑,帮她捏了捏僵硬酸痛的肩颈。

姚卫红好奇,“小花,你去哪了?回来就没看见你。”

上山打猪草这事瞒不住。

姜瑶想了想,便坦坦荡荡说道:“大队长给我安排了新的任务,让我去山上打猪草,一上午打够5篓猪草,能挣两个工分。”

“打猪草?”两人语气不是不诧异。

姜瑶解释,“上午你们也看见了,我体力差,下地太久晕得不行,撑不住。大队长知道我体弱,就让我干些轻省的活儿,上山打猪草。”

“真好。”田静语气酸溜溜的。

“好什么?”姜瑶半真半假地吐槽,“挣的工分太少了。是我自己不争气,忙一上午,只能拿你们一半的工分。”

想想也是,干的多,挣的工分多。

打猪草听着轻松,却只能挣两个工分。

两人顿时不酸了,反过来安慰姜瑶,“没事,咱们不是刚领了知青补贴吗,十六块钱呢,你别全都寄回家去,给自己留一点。”

“第一年下乡插队的知青,公社给发补贴粮。大队长说了,再过两天粮食就能发下来,咱们三一块搭伙吃饭,饿不死的。”

“就是就是。”

听着这些话,姜瑶心绪复杂,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十六七岁朝气蓬勃的知青,刚刚从北京城里出来,一脸学生气,不知道农村的生活有多苦。

恐怕再过两个月,经受了生活的毒打,这两丫头再也不会随便说出和她搭伙吃饭的话了。

姜瑶下意识不愿面对那样的场面,勉强笑了一笑。

下一秒,就听田静脸色严肃道:“小花,以后咱们三个女知青,能一起结伴就一起结伴,实在不行就把贺建军拉上。”

姚卫红紧跟着道:“没错,半夜出去上厕所,咱们也把贺建军喊起来,让他给咱看门。”

姜瑶蹙了蹙眉。

“你不知道,”田静气得骂,“前沟岔以前有个女知青出过事!大队长竟然不提前告诉咱们!”

姚卫红也气,“要不是教你锄草的吴婶不小心说漏嘴,咱们都不知道这事。”

姜瑶提了提心,她是从谢云洲那里知道了这件事,但知道的并不多。

“吴婶怎么跟你说的?”姜瑶忙问。

“也没多说……”

1955年,上头第一次号召知青下乡;1956年,又在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1]

所以自从55年开始,就有下乡的知青了。

60年开春,有个城里来的女大学生,也就是后来失踪的那女知青,自愿扎根在最穷最偏僻的前沟岔生产大队。

公社领导热烈欢迎,给她在队上安排了两间砖瓦房,她挑了一间房住,另一间就简单收拾出来,给村里的孩子教书。

女大学生啊,多稀罕。

什么都会,教认字,教算数,教俄文,温柔耐心,长得又分外漂亮,头发乌黑皮肤雪白,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喜欢她。

然而好景不长,立秋过后,前沟岔迎来一场瓢泼大雨。

大雨下了整整一夜。

就是那一夜过后,女知青就失踪了。

全公社轰动,城里的公安局都派了人来,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社员们找人的喊声。大雨把一切痕迹冲刷干净。

找了整整三个月,什么都没找到。

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听罢,姜瑶抑制不住四肢发冷。

她在现代网上冲浪,看得多,听得也多,自然也就明白这年头失踪的女知青意味着什么。

要么生不如死地活着,要么就是死了。

她忽然便明白了谢云洲专门警告她提高警惕的用意——当年失踪的那女知青,模样分外漂亮,头发乌黑皮肤雪白。

这不就是说她自己吗!

再看前沟岔仅有的四个女知青,田静和姚卫红都是普普通通的长相,胜在年轻可爱。

陈晓楠模样好一些,称得上一句眉眼清秀,气质文雅。

然而要说模样最显眼最出众的,却是姜瑶自己啊。

姜瑶眼前一黑,一想到前沟岔可能有个至今还没落网的可怕犯罪分子,顿觉人生无望。

她真不想活了。

要不出去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吧。

顶锅盖:姜姜不怕,她会抓住这个罪犯!!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第 13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