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98章 失路之人(一)

何处问长安 第98章 失路之人(一)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18 13:21:05 来源:文学城

厅堂之上,酒又递过两转。四艳在席间侑酒,唯剩一女将琵琶横担膝上,轻启朱唇唱道,“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相情愿。又不是红拂奴私奔到你跟前,又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也由得你,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到江心也,那希图你这一点(注16)……”

她唱的是不同于前几曲的吴语,温软婉转,好似陆离光影中的袅袅轻云。江颢忽而生出些醉意,停杯投箸,不自觉想要侧耳倾听。却见她蛾眉轻蹙,玉指急拨,四弦铮然如有金石之声,“你要走也由得你,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到江心也,那希图你这一点……”

半阙唱过,再唱半阙,她拨弦更急,声调更高,慷慨激越之处,仿若有骤雨急敲、万马奔腾——这哪里是男嫌女怨后的凄然诀别,分明是要鱼死网破的铿锵之音!“你要走也由得你……” 江颢的神思陡然清明,目光急射向对面的坐席。孙修脸色大变,忙转头盯向歌女的粉面,努力想掩饰自己的坐立难安。赵瞻恍若未睹,自顾擎起酒杯,步履平稳地来到纪晃面前,“在下劝纪公酒。”

“铮——”四弦一声如裂帛。

纪晃没有接杯。二人笼罩在漫长的沉默里,如猛兽觇伺即将盲动的猎物那般对峙着。美酒漾起不安的金波,陪席的孙修速即起身相劝,“纪公不胜酒力——”

赵瞻不等话语说完,将手中杯盏向对面用力摔去。“嘭”的一声,纪晃额上碎瓷迸溅,血水混着酒水划过他惊愕的眼角。他还没来及反应,赵瞻已绕过席面,抽出袖中的短刀抵在纪晃的颈部,“赵瞻,你要做什么?”

屏风后的甲士踏地而来,将孙修的质问淹没在雪亮的刀光中。席间一直寡言的马淳首先意识到事态的变化,他两手拉起赵哲和江颢,在侍卫的掩护下向后院撤退。“此地有十面埋伏,尔等将何所往?”纪晃努力从被勒紧的喉管里挤出微弱的声响,“赵公布衣之身,本与此事无涉。若肯以顺代逆、纵我归去,来日定有富贵相酬!”

空气诡异地凝滞着。赵瞻与宣朝的随从悄声退后,顺朝的侍卫便如暗潮潜袭上来,双方执刃对立,谁都没有说话,唯有被烛光拉长的身影在地面交织、纠缠、合拢成嵌满锋刃的圆圈。“我等成人不易,汝自为伥鬼,”赵瞻指间用力,在纪晃的颈上划下一道血痕,“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多行不义必自毙,叫他好自为之!”

言罢用力一推,疾步退出正厅。身侧的士兵迅速补上缺口,霎时金戈交击,杯盘碎裂,圆圈散落为疾冲猛驰的残影,将空气擦出尖锐与雄壮的异响:有人用血水浇洗兵甲,以嘶吼喝退来犯,有人在满地狼藉上蜷腰缩首,呼痛声不绝于耳。更有喊杀声自前院山呼海啸而来,宛若不断催促岸边人逃离的警铃。江颢早成了没有主意的木偶,只一股脑跟着接应的人向后门奔跑。赵瞻很快赶上来,他连忙抓紧世叔的胳臂,“世叔,我们——”

“后门有辆废弃的马车,我去看过,应该还能驾驶。”

江颢略微放下心来。他看见墙角的那堆木板,依稀从套马的位置辨出车的头尾后,搀扶起赵哲便往里钻。马淳和赵瞻也紧跟着走进车厢,还未坐定,已见追兵发现了此处异动,正招呼同伴们朝后门涌来……这车破败得厉害,围板开裂不说,用作遮蔽的门窗、帘布一概皆无。追兵射出的箭矢挑着寒霜,在江颢的眼前不断放大,直到射中车厢的前一刻才猝然坠地——马车终于拐上大道,向郊外疾驰而去。

依据外交礼节,宣使抵达两国边境后需换乘顺朝车马,没有任务在身的随行人员当一律止步。因之,跟随使团入境的侍卫只有百十来人,经过一夜激战,伤亡逃散大半,如今尚在车上及四周防守的不过数十。馆舍中没有备车,仅有两匹驽马供杂役驱使。它们被挽在车前,无论被如何鞭打锤楚,行速都无法与真正的战马同日而语。车外的打斗声,喊叫声、箭矢的破风声、追赶的马蹄声,厢中的咳嗽声、喘息声、令人心惊的车轮“吱呀”的滚动声、身体与千疮百孔的围板的碰撞声全都浸泡在月色中,扬起的浮尘白亮如水,几要将众人淹溺其中。“弓箭手追上来了,快找东西把空处堵住!”座下的木板多所腐朽,很容易拆卸下来,然而横到门前才发现是杯水车薪。他们又纷纷将外衫挂在围板上,企图以此滞缓箭矢的劲势。车厢里一片昏黑,有夜风自木板与衣物的缝隙间穿过,贴着江颢的手臂、帽沿、耳廓,“砰砰”几声扎进木板。血气弥散开来,他正要开口询问,只听车前一声惨叫,仿佛有什么重物滚落地面。木轮碾过,马车凌空跃起,厢内之人没有座位,向四面跌撞几次后才堪堪扒牢窗框。马淳最先恢复镇静,他走出车厢,一连砍翻了数名已经爬上车头的追兵,从剩下的那名重伤的车夫手中接过缰绳,把控住方向继续前进。

马车的声音越响,就越让人担心它何时会散架。江颢顾不上全身酸痛,高声问向赵瞻,“世叔,我们要如何出城?”

“纪晃令手下扮作匪类杀人,必留城门以出入。长驱直出便是,官军定不敢阻拦,”赵瞻掀开车前的衣褂,把适才威胁纪晃的匕首递给马淳,“马员外,从南门出。”

馆舍距南门最近,纪晃不欲惊群动众,定安排他们由此门进出。马淳会意,待看见南门巍峨的城墙,当即将匕首扎进马臀。马儿仰头嘶鸣,在守城的卫兵间生生劈出一条道路。守军眼睁睁望着宣使扬长而去,一时追也不是,不追也不是——此刻若是追上,无论杀还是不杀,过皆在顺廷,宣朝必不会善罢甘休。可若是不追,玩忽职守的罪责又由谁来承担?更不幸的是,他们的迟疑拖慢了后来者的步伐,时至不行,必有后殃。待他们总算决定继续追击,载有赵哲一行的马车已隐入山峦叠嶂的郊野,再难寻见踪迹。

马淳不认识凤翔周遭的道路,他驾着马车遇南北之路则往南,逢东西之路则向东,只因想要远离凤翔而前往东面的长安。关中景致与江南大不相同,因为少水,到处都是蒙蒙的黄沙。黄沙堆出一道又一道塬坡,延绵起伏,一径推远,耸立作被银光勾勒的秦岭群峰。马车在泛白的土路上颠簸出巨大的声响,一开始还能看到前人碾下的车辙,转了几遭便不见了。身后的喊杀声早已远去,只剩下清寂、萧索而了无生机的秋夜。重伤的驽马耗尽了气力,在吐完最后一口白沫后倒在道旁的枯草中。车体随之散架,将所载之人全部倾倒进荒芜的田地。

“大家可还安好?”

“赵侍郎为流矢所伤,需尽快救治!”

马淳拨开六神无主的江颢,俯身察视。赵哲躺在马车的残骸上,面色比鬓发还要白上几分。在逃亡的途中,他的大腿中箭,至今血流不止。“箭镞上有血槽和倒刺,便请妙手神医医治也要大费一番功夫,眼下荒郊野岭,我们停不得,”马淳撕开自己的外衫,为赵哲重新包扎伤口。赵瞻见月白的布条很快又染上殷红,向大家提议道,“选一块木板当作担架,我们三人轮流抬举赵公。寻到医馆最好,实在不能,便到村里向乡民求助。靠山吃饭的人家,应会备些跌打损伤的药材。”

“好!”眼见江颢又要一通忙乱,赵哲抬手碰了下他的衣袖,用微弱的声音唤道,“颢哥儿,我有事和你说。”

一声“哥儿”叫得亲切,江颢鼻头一酸,半跪在赵哲身边,“世伯您说,我听着。”

他从衣襟里取出一枚木匣,手指触碰的地方,匣面沾染了鲜血。“这是国书,收好,”自从离开京城,这是赵哲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将它递给别人,“待抵达西安,务必亲自交给顺帝。”

江颢眼泪汪汪,“世伯,您一定会无恙的!”

赵哲轻叹口气,“生死有命,不必强求。只是念华夏哀哀生民,两朝和盟之事,还请诸位勉力为之……”

说罢,缓缓闭上了双眼。

江颢抱着赵哲的肩膀泣不成声。一旁的马淳和赵瞻见状,也不忍地背过身去。

见叛于他国,遇险于异乡,宣使一行正自悲恼,忽听清脆的马蹄自远方传来——那队马儿跑得飞快,刚才还在天际,转眼便只有一里之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马淳抽出长刀,赵瞻握紧匕首,江颢扶赵哲徐徐站起,就连拉了一夜车、本瘫倒在同伴尸体旁吐沫喘汗的老马,此刻也尽力支起前蹄。“也许是福非祸。”赵瞻仍抱有最后一线幻想,然而回应他的,是身旁的一片沉默。

谁知对方竟果真停步。一粒人影翻身下马,走近几步,变成白色绒帽与蓝布箭衣。他解下腰刀,递与下马追赶的侍从,驻足争论几番,挥退手下又独自向前。江颢见来人三四十岁的年纪,皮肤黝黑,身形挺拔,动止间气势凛然,以为是某位久经沙场的将帅。待他再走近些,才看清苍白的脸庞,深陷的眼窝,以及额上密布的汗水,“李亨来迟,不意贵使逢此大劫,罪过罪过!”一国储君在众人前拱手作揖,面上尽显愧疚之色,“方圆三里处有一市镇,请允我亲自将贵使护送彼处。”

赵哲有伤在身,无法上马,不免又费一番周折。直到抵达市镇、寻医馆处理好各自的伤口、在客栈安顿下来,江颢积攒了一夜的怒火仍是无暇发泄——李亨派人买来早点,颇具关中特色的水盆羊肉、裤带面、肉夹馍、胡辣汤等满满摆了一桌。江颢早知秦人口味,可自己面前那用蜜枣和江米蒸出的甜糯软绵的甑糕着实是意外之喜。他吃过甜食,气已消了大半,“吾皇以生灵为念,盟好为心,特遣我等来顺报聘。岂料贵朝以冷语干戈相侮数月,连兵结衅之图,昭然若揭。若非殿下亲至,示以诚悃,则两朝交战之日,恐未远矣,” 他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然贵君既有天覆地载之仁,何以置元元黎庶于不顾,令纪晃重伤友邦主使,杀伤友邦卫兵?凤翔之事,尚需太子殿下一个交代。”

赵哲元气大伤,业已睡下。马淳守在榻前,将交涉之事全权托付江颢。听他如此要求,李亨不禁面露难色,“事发突然,尚不知那伙人的来历。我已着人加急查办,一俟探得真相,定当和盘相告。”

“这可怪了。榆林距凤翔一千余里,殿下驻守陕北,何以一夕至此?或云殿下与‘土匪’本为同谋,大寒过后,继以阳春,正欲令我等感恩戴德,怀投报之心?”江颢对李亨的敷衍大感不满,“《左传》尝言,‘要盟无质,神弗临也,所临唯信(注1)’。今贵朝有杀使之名,殿下犹不执信相待,虽欲结两国之好、共卫华夏社稷,岂可得乎?”

一连三句质问,李亨无言以答。他转动着杯沿,任凭倒映愁容的茶水渐渐平复、缓缓凉却,陡然察觉,又急忙舒展眉间。

茶杯搁回案上,当真是一声长叹。

数年前,还是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的康永新曾同李亨说古,讲起前倭国关白丰臣秀吉为将权位传于幼子,设计逼迫作为继承人栽培多年的养子秀次自尽。孰料未过三年,秀吉因病去世,家臣篡夺幼子之江山,亦将丰臣一脉全数铲除——本是康府的中秋夜宴,永新言罢,狂风骤起,一块巨大的乌云遮住圆月的清辉。在漫长的黑暗中,李亨的酒醒了,继而感到寒冷,仿佛有命运之手拂肩而过,在前方为自己写好了结局。

自从淑妃为乾宁帝李鼎生下亲子李元,事态便向着对李亨最不利的方向滑坠。皇后高氏与他情同母子,虽说色衰而爱弛,却毕竟是皇帝结发于微末之时,同甘共苦三十余载的发妻,何况她还是太(河蟹)祖朝高皇后的侄女、临朐伯高启的长姐,李鼎怎能不敬重有加?然而树高千尺,终有衰朽之日。乾宁九年,即隆武六年,高皇后薨。病患危重之际,李亨朝夕侍奉榻前,及其升遐,已是形销骨立,神志恍惚。听闻噩耗的李鼎姗姗而来,先对发妻的遗体垂涕片刻,转而叱责伏地痛哭的太子,“衣冠不整,成何体统!”

略一停顿,又恨骂道,“哀毁如此,是怨朕耶?”

母后薨逝,父皇变心,再无人为李亨挡风遮雨。纵他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如何敌得过周洛及其背后主使的明枪暗箭?皇后大丧后不久,耿耿于怀的乾宁帝即以“河套多警”之名将他遣出长安,派往榆林高启处担任监军。

临行前,太子洗马张化鹏忧郁地将李亨拉至一旁,提醒他道,“古来冢子不离都,今殿下处境之危,堪比于申生、扶苏。愿早做打算,毋蹈前人之覆辙!”

眼见太子离京,周洛一党果然活跃起来。他们污蔑诽谤、牵连攀扯、借题发挥,四处收集李亨的种种“恶行”。先是时,顺太(河蟹)祖李翊兵败潼关,弃地而走。山间乡民不识天颜,误以为盗匪而举锄杀之。在他身后,养子李鼎与亲弟李飞争位。李亨为其父鞍前马后,无论是京中发动政变还是南下追击败军皆身先士卒。李鼎由是感激,遂在登位后许其储君之位。并在李亨的建议下,当年即取“乾坤康宁”之意而改元“乾宁”,期望能快速收拢人心、稳坐江山,不令内外之敌有任何可乘之机。

然则新朝立足未久,已至捉襟见肘之田地。李鼎起兵仓促,傍晚尚在宫中饮宴,因不满酒食被克扣而与内侍发生冲突。言语摩擦间,内侍无意说漏李飞欲除李鼎的计划。李鼎表面不动声色,回府后立刻联络长安附近的旧部,或威逼或利诱,勉强纠集起八百余众。所幸掌握皇宫门禁的左监门卫将军冯胜是李鼎的忠实拥趸,不劳他多费唇舌,便打开宫门悄然放行。那夜李飞酒醉酣眠,忽被殿外的喊杀声惊醒,一时六神无主,既不分辨那声音尚在几里之外,也不察识造逆者不过数百余人。他当即召来内官,搀扶着不着外衫的自己仓皇逃往宫外。

得知皇帝出逃的消息,宫中顿时乱作一团。李鼎很快便占领了整座皇宫,他派人捉回李飞,在冷宫幽禁至死,又令亲兵追击趁乱离京的太子李珪、晋王李组。最终李珪被斩杀于城郊,而李组侥幸逃脱,窜入陕南山区,成为日后的一大隐患。

当年李飞忌惮李鼎,对他多方打压。如今李鼎坐上宝座,犹以二三缰绳驾驭千百悍马,可依仗者唯养子李亨、姻亲高启、昆弟周洛及心腹数人。他命心腹诸将留守京师,震慑心怀不满的大臣;命李亨率兵南下,一面搜捕李组、讨伐不轨,一面持节宣谕、稳定陕南;命高启北上,抵御袭扰河套的鞑靼及由山西进入陕北的萨兵;至于另一支自河南入侵潼关的景军,则急派周洛驰援。做完一系列部署,李鼎又将目光投向江南。景军刚自长江退却,弘光帝受惊后一病不起,宣廷中的衮衮诸公忙于推诿、究责、内讧、自辩,就连率军出川江永也顺势稽留南都,正自导演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他们难得向满目疮痍的江南瞥去一眼,遑论关注兵荒马乱的西北。李鼎还未将悬起的心稍稍落下,转眼又见那数万未攻克金陵的萨兵调头北上,直扑潼关而来!

景朝自得于本民族兵强马壮,每视宣、顺二朝如土鸡瓦狗之流。他们定下“两面出击”的战略,一路与漠南的鞑靼人联合,假道河套入掠陕北,另一路则悍然南下,意欲先占皖苏,再攻南京,而对于他们曾费尽心力夺下的潼关,此次只派了少量兵力进犯骚扰,用于牵制潜伏在山中的李翊的残部。李鼎剑走偏锋,在四境鼎沸之际仍命周洛领重兵东进,欲以收复潼关之功为他封官加爵。周洛虽无领军经验,前时与副将、参军相处尚为融洽,兼之敌寡我众,故而小有克捷。未料南攻大宣的景军被江永击退后没有退回北京,而是应都仁之命转进河南,支援在潼关苦苦支撑的部队。一朝顺势之潮退却,无能与猜忌的砾石便显露无遗。随着前线败耗频传,李鼎不得不命李亨暂搁陕南剿抚之局,率部急援潼关。得益于李亨调度有方,数万将勇浴血奋战,大顺终于在满山尸骸中夺回关中的门户。事后论功行赏,李亨被正式册封为储君,亲将康永新、杜弢分别擢升为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与京兆府少尹,负责统领宫内禁军及长安城的治理。

李亨及其手下越春风得意,周洛便越气急败坏。见李鼎易储的念头将动未动,他先设法为其除去最可忌惮的东宫旧人。李亨离京不久,周洛即指使当初随自己一道溃败的心腹霍武上疏,先歪曲当年潼关之役的战况,声称周洛驻敌于关外,李亨退敌于既往,论功则周大而李小,再弹劾李亨向皇帝隐瞒真相,为康永新、杜弢等人虚报战功。弹章末尾,他还杀人诛心地写道,“太子恣意妄行,横作威势,摒斥忠直之臣,诈增亲信之功。置康、杜于宫禁、皇城之间,尚知天无二日、国家唯有一主耶?”

李鼎绝非昏庸,他一定能听出这是污蔑之辞。然而帝王有心揽权,何曾在乎是直中取还是曲中求?居守长安的康永新、杜弢二人很快便下狱待罪,远在榆林的李亨惊闻此事,连夜上疏乞求归京陈情。周洛建议驳回他的请奏,而李鼎又岂许他一人独大?在李亨的据理力争下,康、杜二人的性命得以保全。将他们送上流放之路前,李亨与两位挚友执手良久,除了互道珍重外,终是不发一言。

乾宁帝没有让李亨立即返回榆林,而是命他与周洛一同接待来使。李亨曾与赵煜阳合力剿贼,也是朝中“联宣抗虏”的主要倡议者。他推动了首次顺使访宣,若非身在榆林,本就应由他招待回聘的宣使。

然而当李亨来到天佑阁前,却发现事情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注1:引自《左传·襄公九年》,意为:要挟的盟誓没有诚信,神灵不会降临,神灵所降临的只是有诚信的盟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8章 失路之人(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