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85章 无梦徽州(三)

何处问长安 第85章 无梦徽州(三)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18 11:20:12 来源:文学城

“方柏的状纸我已收下。明日见到严阁老,会与他详加甄辨,”当晚,江永将长子唤至书房,“此事牵涉甚巨,方相公只身在京,为免遭他人暗害,你且请他在府上小住几日。待真相水落石出,再送他离去不迟。”

江颢闻言颔首。近乎一年未见,父亲的额间又牵出几条皱纹,两鬓又增添几许白发,唯有双眸跃动着智慧的光芒,依旧灼灼如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注17)。江颢上前将灯芯拨亮,想与父亲离得更近些,“若是状纸所言为真,则广西频岁报旱不实,当地官员欺上害下、贪墨监粮赈粟七年有余。御史陈重巡按途中暴毙身亡,非因突感风疾、一命呜呼,而是百官为免贪贿之行败露,于驿站痛下杀手。见微知著,这广西的水,恐怕很深啊。”

“官绅之于朝廷,譬如枝叶之于树木,纵有引蠹集豸枯槁摇落之患,终究归于尘泥,不致伤及百姓根本——不必担心,此事朝廷自有区处,”江永抬头细瞧,他的长子比记忆中的又长高、清减了些许,气宇轩昂,丰神俊朗,却怎么看怎么还像是一个孩子,“近来歙县情势复杂,沈迈邀你参加寿宴,应有丁老本人的意思在。你要多听、多看、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莫因一时兴起便妄下断论。至于同行之人,沈氏兄弟之外,若江帆得空,便叫他随行一趟,遇事也好有所照应 。其余人我不多过问,言行举止,吾儿心中自有分寸。”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被说中心事的江颢面上一红,“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注18)”

“小子敢尔,乱引圣人之言,”江永嗔笑道,“倒还没问你乡试如何?”

“题目大多中规中矩,只两道截搭需费些心思,”江颢谦逊道,“文章有此前准备到的,也有现场草就的,做不到气韵酣畅,勉强算是文理通顺。”

“只要避讳、抬格处不出差错,中举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功名之外,我更希望你从经书中有所领悟。”

“父亲不责儿以莽撞,儿方敢坦荡直言,”江颢向父亲的杯中添上茶水,见他喝下,方才继续说道,“当今世上,学问与功名两不相干。有人才高德劭,有赈济苍生之能,然而困踬场屋,只埋没敝纸渝墨之中。有人腹内草莽,抱兔园寒陋十数册故书,竟崛起于寒屋之下,取富贵而有余。朝廷非不知八股已朽,但为牢笼志士、驱策英才,不得不勉强使耳。然则如今世事易变,人心惶惶,单凭穷观坟典,岂能挽狂澜于万一?咸嘉以降,天下局势大变,依小子浅见,这天下的学问亦当一大变!”

“你是指陆王心学?”

“非也!当是一门发瞽披聋、洗天刷地的新学问!”

江永坐正身体,用眼神鼓励他说下去。

“便从父亲提到的陆王心学说起。我朝正德年间,姚江王阳明一见朝堂官员昏庸、士风堕落,一见民间诈伪并起、锱铢共竞,遂立说于‘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之论。苟寻其本义,则破朱学末流之迷,启纲常尊卑之寐,发恻隐明德之仁,励躬行实践之勇,其功昭然而不可掩也。阳明之后,王学分出多门,凭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王心斋发扬先师‘圣人为人人可到’之说,谓‘百姓日用即道’,无论衙门书手,街上卖钱、卖酒、脚子之徒,皆引接为之讲学。其学置己身于家国之前,人欲于天理之上,言虽简明粗疏,浅近乎禅,然而闻教者多,流传犹广。泰州之后,门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心隐以聚徒讲学速祸,然其以友朋之名齐一尊卑,以利欲之说鼓动人心,譬如星火燎原,无远弗届。李卓吾集其大成,糟粕义理,粪土道学,反朱子正谊明道之论,谓天下尽市道之交,谋利正谊之因,计功明道之果也。至于先贤之道、是非之争,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岂可以孔夫子之定本行赏罚哉!其言虽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然而个中识洞幽显,大有启发之处。惜乎世俗不容童心,空门难寻净地,竟难免系狱坐死。”

“君子身死而道不隐,徐渭、三袁接踵于后,讥讪摹拟涂泽之风,标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舍其宏而见乎微,舍其尊而见乎卑,描情绘欲以反理教,谈名论利以诟道德。文人才士始知疏沦心灵,搜剔慧性,书己之文字,发己之心声,其功至伟焉。近世民风因之而勃兴,亦因之而沦丧。诗词歌赋,孤峭近乎僻,话本小说,放纵近乎淫。王学末流但只谈性天、撰语录,不见一言有益于百姓,一务有济于宗社。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孔孟不济,便逃禅自悦。士风之虚浮、狂纵、卑俗、空疏,其本皆在于此。”

“醇儒不作,异学披猖,有识之士莫不欲力挽救正之。东林、复社君子以避虚归实、返经明道相主张,砥砺名节,留心实务,发清议以干朝政,兴讲学以矫时弊。然其事体近于私人之结社,无朝廷之护持、公卿之提奖,其事终不可久持。何况自王返朱虽能收一时之效,然名教之弊未去,争名夺利、腐化堕落之行难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处新世而用旧之典,犹如处严冬而袭夏之葛,岂可得乎?”

“嘉靖之后,西夷远来。徐文定公光启、李公之藻、杨公廷筠与耶稣会士交,见西洋物理象数之学典实精要,欲以之补矫理学。一则引进奇器,济民强兵,助日光回照于覆盆之下,阳光复暖于寒谷之中(注19),二则定推理演绎之法,令国中之人舍空言玄虚而归于实用,知其所由之道。然而西夷以修身事天为首务,示我学术,不过为收揽人心。罗马府教化王遣人来华,正欲置圣朝于教会之下,倾社稷、乱宗族,毁千年文教于一旦——往圣先贤在上,断不可让他阴谋得逞!”

“举两策以兴废振颓,却又分别反驳,不知江大才子有何高见?”

“爹爹又笑孩儿!”

“没有,抬举你嘛。”

江颢收敛心性,努力让自己表现得严肃,“孩儿所议之心学者、理学者、西学者,不过发凡起例,略为剖析。天下众说纷纭,儒、法、墨、道、释、教杂然前陈,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诸药俱备。用古方者收效微,用洋方者毒性大。今世波颓风靡,病在膏肓,正需别制一新方。纵观天下,可立言、立德、立功以致三不朽者,舍父亲其谁乎? ”

“杀君马者路旁儿(注20),你莫要给我戴高帽子。”

“孩儿绝无此心。只是儿读史籍,见华夏五千载,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注21),非王道兴衰之故,实世事沿革之必然。代圣贤立言者迂,代君王立言者媮。唯代时代立言者可定救世安民之略,续华夏文明之章。此功不必成于父上,然而暗幕之后,必将有一光明的崭新世界!”

“颢儿,今后与人究论,当知深知浅交之异、促膝酬酢之别,以免不择而言,失明哲保身之谊。”江永语重心长地提醒道。

“孩儿谨记父教。”

江永深望长子良久。从未经历过霜雪的青竹如何知道怎样弯腰呢?他本可恬然高卧于父母的屋檐之下,暴雨不侵,沉雷不扰,在四海秋气中独得一室之春。然而皇帝属意由他尚主,声言不必硁守“驸马不与政事”的祖制,一俟登科及第,便许诺将他点入翰林——纵知此事背后是君主别有用心的牵制和提防,他们父子又怎能不表现得感激涕零?宦途风波恶,人间行路难。江永将儿子推向漫天风雨,暗地里早已是寸心如割。

“夜已深沉,快些回房休息吧,”江永默默叹了口气,语调不沉不扬,“这几日在家,多陪陪你的娘亲。”

徽州山多地少,故多以商贾为业。邑人藉怀轻赀遍游禹内,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注22)。他们的经营囊括盐、米、木料、药材、茶叶、棉花等物,脚迹遍布通邑、都会、山陬、海壖、孤村、僻壤。其中最富者当为盐商。自弘治五年盐法由开中改为折色后,为换取盐引,盐商无需向边境卫所提供军粮,只需直接至盐运使购买即可。如此一来,在边地召民垦种、输纳军粮的山、陕商团日渐衰落,而两淮以地处江河之冲,水运甚易而成为新的盐贸中心。成批徽商前往扬州经营盐业,结果大获其利。及至万历后期,官场**横行,两淮盐务随之败坏。为了挽救困局,朝廷又行纲盐之法,登记在纲册上的盐商被许永占引窝,实行专卖,而官府只用按引课税而已。引岸之利,盐商专之,子孙相承,世代相袭,不出数十年便可藏镪千万。徽商们凭盐策谋得厚利,又回乡兴办书塾。他们极看重对族中子弟的教育,不仅延聘名师、刊刻经籍,还为贤子孙提供执贽笔札膏火行李之资,务求他们能够为官入仕、光大门楣,在朝中充当徽商的保护伞和代言人。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二者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能转毂相巡(注23)。徽商之富且贵今日极矣!

丁氏是歙县的第一大望族。族长丁永年是万历四十五年进士,初任秀水知县,因拒绝为魏阉建生祠而遭人弹劾。罢官归籍后不久,咸嘉帝剿除阉党,又将他重新启用。丁永年先后担任大理卿、工部右侍郎,咸嘉十年再迁工部尚书,因与首辅温体仁交恶而备受排挤,一怒之下挂冠而去。及至北方乱起,林又汲在南京就任监国,重拜丁永年为工部尚书。然而丁老知薛青玄一干人机阱深险,不愿与之共政,先后三次拒不奉召,弘光帝只好作罢。虽然宦途几起几落,算不得功成名就,然而安居乡里,无奔走枵腹之劳,膝下四子三女,享天伦庭闱之乐。当初《留都防乱公揭》的主笔之一、复社领袖丁启闳,正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启闳虽有文章震动宇内,可惜文辞激切犀利、不中绳墨,失考官之欢心,也因之功名蹭蹬。如今他在家乡闭门治学,于金石、训诂、术数等诸多方面已大有建树。

与乃父不同的是,丁启闳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女。去年丁小姐及笄,招沈容的长子沈迈为婿。江颢来歙县为丁老贺七十大寿,应的正是表兄的邀请。

徽州多巨贾,宅院皆美轮美奂,而丁府无疑是其中最气派的一座——村口的那座高大的功德坊已提前昭示了主人的威赫,跨过门楼,站在天井中四下打量,见门窗梁斗尽是精致繁复的木雕,如今悬灯结彩,更添喜庆之色。宽敞的厅堂中高悬着大儒文震孟所题“明德堂”匾,匾下垂挂一幅倪瓒真迹《河岸秋柳图》。画轴两侧是对红底金字的漆联——“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照壁前置一条案,东瓶西镜。又设一红木八仙桌,供着一尊寿星和几盘硕大的寿桃,两把四出头官帽椅,由于主人循礼避寿,座上并无一人。丁家长子启文与三子启闳站在堂前,向前来拜寿的宾客一一回礼。寒暄的空当间,启闳认出了在天井中与人揖让周旋的江颢,忙叫小厮将他请到自己面前。

“丁尚书世之高士,晚辈久有仰慕之心,”江颢让江帆把紫檀方盒递给小厮,“今日特备菲仪,聊表千里鹅毛之意。愿丁老松椿同寿、福乐无疆。”

一字未涉其父,盖只以晚辈的身份来贺。丁启闳听出他的言下之意,从容应对道,“若从乃瞻处论,江公子该是丁府的亲家。岂伊异人?兄弟甥舅。乐酒今朝,君子维宴(注24)。”

赋《诗》言志虽是古士大夫切磋交涉之礼,今人用之未免迂阔。然而不知对方心思几何,只能先免犯华定“弗知弗答”之过(注25),“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注26),”江颢拱手作揖,“蒙世伯如此厚爱,晚辈无任忭跃感激之至。”

丁启闳微敛笑意,凑近两步,向江颢低语道,“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注27)。”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注28)?”

回答的诗句既俏皮又爽利,既示人以亲而不亵的善意,又要求对方有所行动。丁启闳双眸一亮,偏头看向江颢身边的答话者,“敢问公子尊名?”

“晚辈来引见,这位是——”

“在下唐昭,草字平阳。听闻丁老今日上寿,特与和徽同行来贺。”

唐公子面泛桃花,目盈秋水,声音更如银铃般清脆悦耳。虽身着深衣软巾,却分明是位清丽标致的少女。丁启闳探明真相后丝毫不以为冒犯,反觉江颢携女子出游访客,着实风流有趣得紧。他的笑容愈发深刻,“旧朋新友皆为家父过寿,为人子者幸何如之。已在后堂略备薄酒,还请几位动步入席。”

注17:引自《论语·里仁篇》,意思为: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感到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感到恐惧担忧。

注18:两句皆引自《论语》。

注19:引自岑参《感旧赋》。

注20:谚语,意思是路旁的人赞美马会跑,骑马的人鞭策不已,使马力竭而死,比喻爱他反而害了他。

注21:引自清代龚自珍《上大学士书》。

注22:引自万历年间《休宁县志》。

注23:引自明代汪道昆《太函集·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注24:引自《诗经·小雅·頍弁》,有所改动。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来的哪里有外人?都是兄弟和舅甥”以及“今日开怀应畅饮,君子行乐惟欢宴”。

注25:引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昭子曰:“必亡。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

注26:引自《诗经·小雅·蓼萧》,意为:见到您君子,盛宴乐融融。宜兄又宜弟,美德寿且乐。

注27:引自《诗经·郑风·将仲子》,意为: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的毁谗,也让我害怕。

注28:引自《诗经·郑风·褰裳》,意为:你若爱我想念我,赶快提衣蹚溱河。你若不再想念我,岂无别人来找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5章 无梦徽州(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