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79章 流水浮生(一)

何处问长安 第79章 流水浮生(一)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18 11:20:12 来源:文学城

“这个冰灯真好看,你能送给我吗?”

“那可不行,我答应要把它送给妹妹的。要不明年你再来,我专门给你也做一个。”

“谁会年年到你家啊!算了算了,我不要了!”

“嗯……要不这样吧,我用木条搭个六角灯架,裁几幅画贴在它的框上,里面放支蜡烛,点燃就是一盏花灯了——冰灯天一暖和就化了,但是它能保存很久呢!”

“好啊好啊。但画得是你专为我作的——你要画我,还有我的狸奴!”

“没问题,跟我来!”

“相貌好,性子也好,”曾皇后收回投向屋外两个小人儿的目光,不无歆羡地感叹道,“易安,你是有福之人。”

“娘娘谬赞,”与书房中的唇枪舌战相比,两位妻子之间要融洽多了,“小儿生性朴讷,远不及公主殿下聪慧灵巧。有这样的殿下朝夕相伴,娘娘才是有大福气的人呢。”

“就怕她过刚易折,慧极必伤,”曾氏接过沈蔚递来的甜酒,轻啜一口搁在手边,像是落下了一声叹息,“女子生来不由己,若失了父母的庇护,纵是一国公主又如何?还是颢儿好,天地广阔,不论贫富穷通,总有个适意的去处。”

隆武帝子嗣单薄,膝下只有一儿一女。长女林萱为皇后所出,长子世焱的生母是位分仅次的玉贵妃。后妃恩怨乃宫闱私隐,不可为外人道也。但从皇后独念“父母之庇护”而丝毫不提“兄弟”来看,沈蔚料想二人的嫌隙应是不小,“世间苦怨,自囚常多于物役。娘娘镇日忧心忡忡,反倒教事情不好了,”她笑着宽慰道,“天地合气,男女同禀,虽为异业,竟无尊卑。殿下既有通博才知,又无柴米烦事,足可踰阃阈,见可出乡邦,娘娘又何必将她困于笼中呢?”

才知通博,故而识深,识深则洞观肆应、与世合宜,资藉殷富,故而从容,从容则称心自足、不需仰人鼻息。曾氏反复咀嚼沈蔚的话,很快心领神会。“易安,我曾羡君夫婿专情、儿女和顺,如今方知,你才是府中最值得钦佩的人,”她真诚地邀请道,“以后若有空暇,常来宫中坐坐吧。”

咸嘉十七年三月末,愁惨的黄雾压在北京城的头顶。春花凋谢,路断人稀,所有的茫然、恐惧与疯癫都咽着声响。晋王林鸿涛的铁骑在居庸关外不耐烦地敲打着地面,京城中的每一粒黄沙皆随之轻微颤抖。

野草扎在抛荒的田地里,在风中起伏摇曳。土路折过来,划过去,越来越狭长,越来越单调,几步升上去,几步降下来。两粒人马在黄浑浑的尘霾中飘荡,偶有飞鸟横掠头顶,很快迷失在天际的尽头,“陛下,还有一半的路程便到了。”

风沙顶面,林又清艰难开口道,“你倒是没有迷路。”

“臣供职礼部,天寿山曾来过数次。”

“便说提前探路又有何妨,恒之,你总是这样。”

大宣建国之初,燕王林演废侄自立,北迁都城于燕藩故地。因观天寿山群山环抱,碧水横流,合北辰四灵之势,得龙、穴、砂、水之妙,遂圈地八十里为皇陵禁地,葬大宣历代帝王于兹。

此处有泉水顺山而下,两两龙虎交合于诸陵前,而后众水朝宗,在七孔桥西汇为一股,蜿蜒折转,环抱如玉带三十余里。水裹山缠,罗城周密,天门地户,重重关锁,实乃万里挑一的风水宝地。越接近此处,就连尘雾也越发稀薄,轻霞薄绮之后,一条平整的大道箭矢般射向天寿山麓。二人在神道前下了马,徒步穿过巨石雕刻的望柱神兽与文臣武将,径直向定陵所在的大峪山走去。

定陵是林又清祖父、万历皇帝林彦堃的陵寝。他十岁登基,享国四十八年,为大宣诸帝之最。嗣服之初,由首辅赵涉川秉政,对内综核名实,起衰振隳,对外措意边防,绸谬牖户,一时海晏河清,国势几于富强。然至涉川死后多年静摄,兢兢化理之心日削月割。封章多滞,察采半空,加以矿税烦兴、征调四出,致使民生日蹙,边衅渐开(注22),大宣国运的衰落由此而始。“庙号为神者,民无能名之,”林又清站在定陵城墙上,眼望层叠群山浩荡奔涌,“恒之,你怎么看?”

“臣不敢妄议先君。”

“事到如今,还论什么君臣尊卑,你只直抒己见便是。”

江永垂首不语。

“此处上不接天,下不连地,话出尔口,入吾之耳,又何惧为?”林又清见屡请他不动,索性放了狠话,“恒之,朕要追究你抗旨之罪了。”

“那臣便斗胆一言,”一阵沉默之后,江永缓缓开口,“神宗他……他很痛苦。”

“说下去。”

“神宗冲龄践阼,按例视朝,进学不懈,不可谓不勤勉,使贤纳谏,励精图治,不可谓不聪睿,垂裳而治,犹能乾纲独揽,北慑虏,东慑倭,西、南、北再枭叛镇,不可谓不圣明,然而中道倦勤,益嗜酒色财权,轻臣工、戕民命、任阉人、纵群小,竟至民乱决水东流,门户纷然角立,建虏趁势坐大,国事不可挽回。观其平生,则前矜奋而后怠惰,前崇俭而后骄奢,前圣明而后昏聩,前后判若霄壤,人性果可以岁月变化乎?”江永密切观察又清的脸色,见他不曾动怒,才继续说道,“臣在翰林,遍读我朝实录,见世宗初政,如剑铓出匣,晚年竟一意玄修,大兴营建,筑斋宫于西内,弃权柄于宵小,又见宪宗之偏信奄嬖,武宗之耽乐嬉游,先帝之嫉谏悦佞,固知此非帝王之失德也,实有外物以造之。”

“万历十二年殿试(注23),神庙问诸生,‘朕乘乾御极十有二年,于兹夕惕晨兴,永怀至理。然纪纲饬而吏滋玩,田野垦而民滋困,学校肃而士滋偷,边鄙宁而兵滋哗,督捕严而盗滋起,厥咎安在?’”江永脑力惊人,竟将六十年前殿试考题的一部分原文背出,“然而三年之后,神庙再次主持殿试,考题却变为‘无为而治’。”

“那是万历十五年,自兹往后,神庙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林又清道。

“终究是万事不由心意罢,”江永轻叹一声,“十岁孩童,骤失其父,对棺垂泪未已,辅弼之臣已私结交攻。登基不满一月,顾命大臣高拱被逐,元辅赵涉川与司礼掌印冯保对掌机要。涉川辅政十年,凡事独断专行,威权几于震主,况又身兼帝师,日常束君甚严。君喜翰墨,涉川非之以无益治理,君欲观鳌山烟火,涉川劝之以节财俭用,君夜游别宫,行止略失常度,太后竟召帝切责,命涉川代其罪己。其时神庙年已十八,览之内惭,然迫于圣母,不得不下。十年以来,涉川处处以古圣帝明王劝君,杜其逾越之举,灭其耳目之欲。天子年少气盛,岂愿‘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注24)’?涉川身死未几,合族戮辱随之,足见神庙忌恨之深也。”

“万历十四年,倒赵驱冯之风潮迭起,朝臣追言往事、分派夺权。火焰声光之家,顷刻烟消火灭,摇尾乞恩之人,骤然社威擅势,帝以乾纲独断,未料为人作嫁。见诸臣争名逐利、党护负国,却屡以道德礼法束君,由是更以贱视大臣,而求治之心益衰。”

“同年朝廷始议国本。神庙欲立三子不得,遂悬置东宫十五之久。人言‘自古父子之间未有受命若斯之难(注25)’,孰不知嗣子之立已沦为门户角争之筹马,诸臣忠厚之意薄而炫沽之情胜,不论道德是非,辄肆诋谤异己。若不然,何以国本既定,犹有妖书、梃击两案随之?神庙享国四十八年,快意事一件不曾做得。始而怨焉,继而恨焉,究以麻木倦怠,一如痿痹之症,全无痛痒,无药可医矣。昔年神庙常以‘头昏眼黑,力乏不兴’为由废朝静摄,如今想来,未必全为借口。”

“芸芸百姓,衮衮诸公,有人敬天子若神明,有人畏天子如恶鬼,有人轻天子若稚童,有人戏天子如傀儡。恒之,只有你把皇帝也当个人看。”

“微明沉于永夜,清泉污于浊流,大宣诸帝立于永夜浊流之中,多半一生逃离。武宗、世宗、神宗,先帝,率皆如是,然而终是金枷玉锁逃不得,人生长恨水长东——吾皇与历代先帝不同,”江永郑重其事地说道,“陛下遇挫,遇险,遇战,遇灾,一毫不曾退却。忧勤图治,汲汲皇皇,十七年间矢志不渝。如今局势难以挽回,绝非陛下之过错。”

林又清转头看向江永,眸中渐起水色。在第一滴眼泪落下之前,突然上前抱住了他。

这一抱,仿佛将半生的孤寂都交托给了他。

宦官王化德气喘吁吁地爬上城墙,看到眼前一幕,仓皇伏地不敢言。

待到呜咽声息,肩头不再颤抖,孑然而立的林又清又恢复了以往庄肃的神色,“你们来了,走吧。”

“皇爷!”回应他的是王化德撕心裂肺的哭声。陈公明跪在干爹身后也跟着掩面抽泣。咸嘉帝眉头轻皱,不耐烦道,“事到如今,哭有何益?快些起身,在前面带路。”

于是他们走下城墙,向宝城的内部走去。

走进隧道门的那一刻,林又清突然说道,“倦怠而长寿,无聊却贪婪,久病又怕死,不是很痛苦吗?”

身侧的宦官与侍卫听得云里雾里,只有江永明白,他是在为自己的那句“神宗他很痛苦”作一个最感同身受的注脚。

此日非神宗忌辰,亦非国家春祭,天子亲临拜谒,实是因定陵遭受了骇人听闻的毁伤。

万历十一年初,在赵涉川病逝仅七个月后,神宗下诏预择寿宫,一年后,定陵正式兴工,耗时六年完成。当彼四方无事,海内晏如,朝廷有充足的时间与物资投入工程,故而定陵的规制尽奢尽美,几可为大宣诸帝陵之最:地下玄宫仿九重法宫之制,布局暗合皇宫内廷,深峻繁复,宏伟堂皇,妥为人君所居;宝城前的明楼全用预制白石,自房山凿出,用旱冰船人工拽运,输送一块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巨石便用民夫二万人、白银十一万两,何况还需能工巧匠精心雕琢;宝城雉堞、明楼地面、殿堂、方城等处全用花斑石铺砌而成,滑泽如新,不染微尘,起伏转角处严丝合缝,做工之精细远非其他帝陵可比;祾恩殿中的金丝楠木,长于风岚烟瘴、穷崖绝壑,采运之夫十有五亡;还有陵门殿宇的琉璃砖瓦,高厚坚固的外罗城墙……帝陵建成,白骨累累,靡费巨万,正合林又清所说的“倦怠而长寿,无聊却贪婪,久病又怕死”。然而终究还是“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注26)”。庄严而壮丽的定陵非但没能守卫帝后安心长眠,反而成为外敌耀武扬威与奸人盗玉窃钩的首选之地:先时萨军兵临京师,越过居庸关,攻占宣帝陵。博仁下令捣毁陵园城墙、焚烧各处宫殿。听说定陵中葬有珍宝无数,即命手下发掘盗宝。萨兵没头苍蝇般绕宝城转了三日,隧道一条接着一条打进去,却依旧探不到玄宫的入口。一筹莫展之时,博仁身边的一名汉人谋士向主上献计,称万历帝落葬未久,应有扶柩入陵的工匠尚在人世,若能将他们请来,玄宫的具体位置便能大白天下。博仁如他所言。很快,在一名叶姓石匠的指示下,他们成功在宝城内侧挖出刻有“隧道门”字样的石条——沿此继续发掘,便能寻到地宫入口。好在各地勤王之师陆续赶到,萨军粮草将尽而难克城池,只能放弃皇陵的挖掘,有序撤出关外。

事后林又清刮干了内库,命人将定陵的隧道回填、宫殿缩小规模重建,未料王朝兵连祸结,盗匪之事竟无了局——趁此内忧外患之时,通往定陵玄宫的隧道又被秘密打开。指路石碑犹在,那伙盗墓贼很快就摸到了封闭玄宫的金刚墙前。他们拆下金刚墙,探进幽深的墓道,又被两扇用整块汉白玉制成的石门挡住了去路。众人合力推它不动,索性在门缝塞满炸药——震耳欲聋的声响穿透券石,剧烈膨胀的热气自塌方处喷涌而出。数人因之丧命,却不妨幸存者抢掠珍宝的步伐。他们发现是自来石将石门顶死,在打开后续石门的过程中便极为智慧地用上了拐钉——一条被掰为半口形的铁柄,自门缝插入,套在自来石上可将其推开。等到守陵的太监发现宝城出事,定陵地宫中的六道石门已被尽数打开,除大量陪葬品流失以外,后殿中万历皇帝及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更是被严重冲犯。兹事体大,任谁也隐瞒不住。太监们只能将定陵被盗之事上报朝廷,引颈等待紫禁城中苦命天子的发落。

消息传入宫中,举朝震怖。首辅杨光中立刻派一支禁军前往定陵,在守住各条通道,严禁外人进出的同时,也将那群失职到令人发指地步的太监就地处斩。咸嘉帝决定出宫谒陵,诏书发到通政司后被光中悍然退回,缘由无非是“局势动荡,不可置天子于险地”云云。

林又清只抄了两首李义山的《寄恼韩同年》作为回应。诗家原意已无关宏旨,“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与“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二句浇注的,是林又清自己锥心泣血于山河破碎、园庙震惊的块垒。

“生死关头,万事从宜,”江永又代为说项,“京城不日将破,若不将此间人情及时一了,此后便再无回转的可能了。”

杨光中看向年轻的学生,眼底泛起一丝怜悯。他沉思良久,终于颔首默许。

人生百年,半梦半醒,尽是缥缈无稽得很。阴阳交界之处,沉默的石条隔出广大而岑寂的空间,浩古的阴寒从地底翻滚上来。穿行之人的脚步全被滞缓,现实的荒诞、回忆的错乱、言语的模棱一概化为虚无。只有黑暗的死亡奔涌上前,在膏肓与肌髓间唤醒对生命永恒归宿的深深的恐惧与思考。

昔日珠襦玉柙万人祖送归北邙(注27),今不过棺中委蜕、冢中枯骨,牵念之情休而飘零之事空,徒为他人聚财敛物耳。

烛光如豆,巨大的身影飞蛾般扑打着幽暗的石壁,霉烂而刺目的雾气推涛作浪,将隧道拉长到几乎没有尽头。林又清不自觉攥紧了江永的衣袖,在他身后亦步亦趋,直到碎裂的汉白玉块落在他的脚下,面目全非的铺首张口上望,才意识到需要面对的事情终究来了。“把石门全部打开,”林又清望向门边呈喷射状的干涸的血迹,沉声命令道,“江永和陈公明随朕入殿,其余人等在此候命!”

“皇爷万金之躯,万一被阴气冲撞可如何是好?还是让老奴进去,代皇爷查看寿宫的情况吧。”

“朕乃九五极阳命格,寻常阴物伤不到朕,”林又清望向从小侍候自己长大的王化德,第一次注意到他竟老得如此厉害——鬓角花白,腰背佝偻,像是一截被虫蚀鼠咬即将没于黄土的枯木。又清压下心中的酸楚,温声劝道,“你年纪大了,在这里候着便是,让公明随朕来吧。”

注22:引自万历皇帝遗诏。

注23:由于剧情需要,本文中咸嘉以前殿试年份均比现实晚一年。

注24:引自《庄子·秋水》。

注25:引自蒋棻《明史纪事·争国本》。

注26:引自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注27:引自苏轼《薄薄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9章 流水浮生(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