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74章 君臣之契(三)

何处问长安 第74章 君臣之契(三)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26 12:56:52 来源:文学城

弦月淡隐,晨雾化开的熹光将天幕染成墨蓝,繁星疲惫地坠在空中,如在汪洋中浮荡的点点海灯。正是黎明前最清寂的时刻,整座皇宫在微风中轻吐着安然的气息,唯有乾清宫西暖阁中的灯烛早已点燃。林新梓身着一袭暗龙黄缎便袍,正坐在御案前批阅公文。他登基未久,经验浅薄,对于朝野呈进的奏疏与塘报常需三思审慎、俯身请教。于是各部官员往来不绝宫廷,积案文书终日不见少减。为使政令流转通畅,他只有焚膏继晷,以勤奋裨补一二。

林新梓搁下朱笔,品了一会浓茶,复从白玉双龙镇尺下取出那本早已熟稔的章疏,“太子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臣薛青玄谨奏……”

两声轻笑搅乱了案前的熏香,新梓抬眼望去,见殿门处倏忽变出两个人来。他先惊后喜,立时便要起身相迎,忽而思及如今自己已贵为天子,尊卑之礼不可不明,又重新坐回原位,只是笑道,“皇后,萱儿,你们怎么来了?”

皇后曾氏今日身穿织金柳绿纻丝袄,外罩藕色半臂,一袭浅紫花卉纹襕裙映着高底花鞋,屈身行礼时神情温婉如水,依稀仍是旧日模样。身边的小姑娘扑闪着剪水双瞳,青色罗裙在她的脚边轻旋,宛如正托起鲜净娇嫩的荷苞。她手里端着的青花盖碗顽皮地左右摇晃,洒出了些米粥在托盘中。曾氏含笑提醒,她便朝父皇漾起慧黠的笑意。林新梓在这一笑中全然忘却了天子仪轨,忙不迭离座接过托盘,宠溺道,“萱儿这是给爹爹端的什么呀?”

“这是娘亲和我给爹爹煮的银耳百合粥。娘亲说,现在虽已入秋,但暑气还未消散,爹爹整日公务繁忙,用一碗银耳百合粥可以养阴清热、镇静安神,”林萱被搂在爹爹怀中,得意洋洋地冲他邀功道,“所以我们今日半夜便起床,刚煮好粥就盛了一碗给爹爹送来。”

新梓看向皇后,眼神中半是心疼半是嗔怪,“这些事让宫人去做便好,萱儿还小,你最近身子也不爽利,都应该多多休息才是。”

“皇上日理万机,无暇驾幸后宫,萱儿想父皇得紧,哭着央求臣妾带她到乾清宫来,”内侍搬来圈椅,扶曾氏缓缓坐下。她捂嘴咳喘了一会,方又笑道,“都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臣妾看小厨房里刚巧有现成的银耳,便与萱儿取了几株今夏在御花园里采摘、晒干的百合花,配了些大米、枸杞、冰糖,马虎做了份甜粥,送来给皇上尝尝。”

萱儿撅着嘴巴补充道,“爹爹白天里总是召见大臣,好晚都不得空闲。娘亲说不能打扰爹爹处理国事,我们只好半夜过来了。”

“萱儿,要叫‘父皇’。”

“欸,萱儿还小嘛,不着急立规矩,”正说话间,林新梓已将一银匙甜粥送入口中,迎着女儿期待的目光点点头,又舀了一勺喂给女儿,转头对妻子笑道,“天还早,你们不妨在乾清宫补个短觉,等时辰到了我们一同用膳。”

“让宫女带萱儿去里间休息,臣妾坐在这里陪陪皇上吧。”

“也好。”

“不嘛,我也要……陪着爹爹嘛!”

小人儿总是奇怪得可爱,早先围着炉火上蹿下跳没个安分,像是有使不完的劲似的,现在依偎在父亲怀中,湿软得如同发完了气力的面团团。林新梓宠溺地帮她揩去眼角困出的泪痕,柔声道,“不是说好要快些长大,以后天天给爹爹打酒喝的吗?小孩子不多睡觉怎么能长大呢?”他将女儿小心翼翼地抱起,亲自送进多日不曾涉足的里间。

曾皇后平素最擅焚香,新梓返回御座时,她已打开熏炉,在离火半寸处摆上了一枚铜丝架。她将在饭镬中蒸透的沉速香置架上徐徐烘烤,幽韵的香息很快扑灭零星的喧嚣,令满室复归宁寂(注16)。结花的烛芯悠悠燃烧,将曾氏拨弄香脂与新梓批阅公文的身影一道印在御案上。二人虽然相隔有一段距离,影子却亲昵地头挨着头,如雾中山影,河下卵石,一段天知地知的欲语还休。

林新梓首先发现了这一巧合,有意偏过头去,让二人的头颈交叠。“哈,”他轻笑出声,见妻子一脸困惑,方又敛容正坐,另寻一个话题搪塞道,“薛青玄真是可笑。敌军压境之时东逃西窜,惶惶如丧家之犬,如今江南初定,又成了散响耳之声的蟾蜍,澒洞雷殷,专以鼓吹摇动朝野之公论。果然是刚来而下柔,随时之义大矣哉(注17)!”

“皇上此言未免有些刻薄。”

“原是他驽马恋栈不识好歹,令朕做不得好人,”林新梓眉峰上挑,将已在手中揉皱的章疏重重摔在案上,“朕已向薛青玄暗示多次,若他能知趣辞官、主动让出首辅之位,朕可以许他风光归籍,未料此人负隅顽抗,已为槛中之兽,犹思覆车之机——朝廷业已定下‘联寇御虏’之方略,偏他还要扯起‘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旗。说什么‘戎虏不足为中国之大患,而其动也,恒必乘内之虚。若无胡元秉启兵衅于内,萨虏岂趁乱而蹈暇。是故安内为防虏之要着,弭寇、剿匪、勒兵、富民为安内之要着’。其言堂堂而其意缺缺,他想做江伯渊但朕不是天启帝,岂能容他沽直邀名?还妄想颠倒黑白、断朕臂膀,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江伯渊即江潮,天子以字呼之,足见其对东林诸贤的欣赏敬重与处置国事的隐秘立场。林新梓在章疏末尾批下“青玄年老无为,革太子少保,亦令致仕”一行朱字,又兀自沉吟道,“然疏中提及江永与伪顺秘密议和之事,所列证据似非作伪。难道他真将汉中之地许了出去……”

曾氏知新梓生性多疑,好言劝道,“江永治理西南有年,岂不知汉中乃蜀之咽喉,舍之则成都危矣?彼时楚镇造逆、胡马南下,若果真有此密约,也定是江永的权宜之计。还请皇上谅情循理,莫以意气蒙蔽聪察、伤伐忠良之心!”

“江永苦心,朕岂不知?只是兹事体大,总得问个清楚,”新梓召来门边的内侍,“你现在就去内阁外候着,一俟江永出现便将他请来乾清宫,朕有要事需同他商议。”

小公公磕完头躬身去了,未过多时又快步进殿。新梓见殿外无人,不满道,“怎么了?”

“回陛下,今日是朔望假,内阁只有余阁老当值,”内侍匍匐回奏道,“余阁老对奴婢说,江阁老今日另有别事,若无陛下急召,恐要等到明日才会入宫。”

“这可奇了,江永夙夜在公,还从未见他一日松懈——再去内阁打探,江永今日有什么事情?”

天光未亮时,江永已在桃叶渡等候许久。石青色的道袍被风中的水气牵着,一下一下地扑打着不断蹀踱的云履。他少无学诗之暇,长无风雅之好,然而一见霞光中振翅翩飞的鸟影、河岸旁随风摇曳的长草,自然便觉得极似自己正在期待中生出的忐忑与欢喜。江永一面向江泰反复确认车马都已准备齐全,一面与煜阳闲择山水作不劳机心之漫谈,后有故人追寻至此,又不得不端肃正色,重拾解数与他周旋二三。

层波叠浪推开浩渺晨雾,将心念多日的木船牵引到他的面前。两位少年正站在甲板上,挥舞着手臂高声欢叫。风吹浪卷,拍碎了他们的声音,将他们的身形推得来回摇晃。江永止住话语,快步走向河岸,也高声喊到,“当心些——”

等到大船靠岸,他们反而不见了。江永知道颢儿一定是回舱禀告母亲并整理行李去了,只是耐心等他。果然未过多久,那袭杜若色的纱衫重新出现在他的视野,“给爹爹请安!” 江颢向江永拱手深揖,“爹爹日夜操劳国事,孩儿看着憔悴了些。孩儿从桐城带回几株花草,回府后便摆进书房,为爹爹怡悦情志,舒缓身心!”

“劳你挂怀。”江永望向那道挺拔的身影,心头不由一热。在未曾相伴的岁月里,他的长子正如翠竹一般拔节茁长。他的眉宇之间褪去不少稚气,举手投足也愈发规整有节。赵煜阳已经跳上甲板,江颢却没让他搀扶,只同江帆一人抱起两盆半人多高的花木,与煜阳有说有笑地朝岸上走去,“煜阳兄长,阿瑛姐姐托我带了衣物和书信给你……”

兄弟二人并肩走来,竟令江永有一时的失神。他忽然想起赵略,那位才高行厚而甘赴国难的贤臣,情深义重而真心相交的挚友。他们也曾这般亲密地走过宫殿、官署、北京城,漫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奈何终是江山不与人共老,情深难觅少年心——江水东流,万古如一,人生冉冉,何世弗新?坚固难摧者,如华山之城、紫渊之池,柔弱不堪者,如朝露之身,虚妄之智,乃至于功、过、毁、誉、悲、喜、爱、恨,有朝一日都会消亡。到了那时,没有碑刻,没有青史,甚至连天地都已泯灭,眼下这些至重至要又至难至苦的事、至真至切或至哀至痛的情,又有谁会记得?

过去的风穿过江永的身体,奔向年轻的赵煜阳和江颢。

“改日到我府上,你我兄弟定要开怀畅谈,”煜阳迎见江永的目光,对江颢笑道,“江叔叔在渡口等候半夜,总算盼到你们平安抵达——琐碎之事过后再叙,快先去拜见你的父亲吧!”

颢儿放下花盆,快步向爹爹走去。江永迅速收回遐思,方才意识到自己已打量了儿子许久。他将颢儿从地上扶起,发觉小儿的身量又高了不少,不由在嘴角牵起一抹笑意,“夜间航船既艰险又劳苦,怎么不缓几日,消消闲闲地回来?”

“此事爹爹应当询问娘亲,”颢儿狡黠地眨眨眼,“娘亲照料妹妹甚是辛苦,却还如此归心似箭,想必南都中有娘亲万分记挂的人事吧。”

江永听出话外之音,一时有些羞赧,“还真是长大了,连爹爹都敢编排。待回府考校功课,看你是否也是此般伶牙俐齿!”

“爹爹尽管考校,孩儿定让爹爹满意!”

“江公子聪睿灵慧,标格天成,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江颢不识说话之人,不禁面露疑惑。江永笑道,“颢儿,这位是你伯贤兄长的父亲,还不快向董伯父问安?”

“晚辈江颢拜见董伯父。侄儿常听伯贤兄长说起伯父,当年权奸窃操国政、遍植党羽伯。伯父身为吏部考功司主事,坚持为国进贤、退不肖,不以个人荣辱安危为虑,树高洁之品性于诈虞之泥淖之中,着实令人感佩万分!”

董道尴尬一笑,只好先将与江永的争执抛诸脑后,“在下也不过是略尽职责。若论安危定倾、存亡继绝之不世功绩,谁又能望江阁老之项背?”

江颢认真地摇了摇头,“朱子常言,‘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其分未尝不殊也(注18)’。伯父为国选贤,爹爹主理朝政,伯贤兄长收复南疆,煜阳兄长率兵平乱,恰如江湖之发源、宽窄、流向各异,然同印一轮明月,其怜民爱国之心则一也。”

江永面上未动声色,心内却满是赞许。董道清早来此与江永会面,正是因虑南疆地远人稀而瘴虫滋生,怜长子治滇劳苦又离家多年。他已同江永商议多次,极力劝他设法将董齐调回留都,奈何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模棱两可,只说要先征得董齐的同意,将一切事务交割妥帖后再行考虑——可是依照董齐的性子,又岂会轻易抛却西南的半生功业,甘心束缚于京中的人事周旋?董道为此焦思终日,今闻江颢之言,只得勉强干笑,从圣言官箴中摘些词句应和几声。

江永见他窘迫,又拨转话题道,“颢儿,你和煜阳、董伯父在此小站片刻,我去船上看看娘亲。”

江颢点点头,“爹爹不要着急,刚刚妹妹哭了,娘亲正在哄她呢。”

黄树昨晚宿在桃叶河房,一大早接到煜阳的消息,顾不得衣帽齐整便向渡口赶来。他一眼看见煜阳身旁的少年,笑问,“小江颢,你可还认识我?”

“这位兄台是?”

煜阳毫不客气地揶揄道,“他是南京城中顶有名的泼皮破落户,下次见到了,走远些才是。”

“赵景桓,你我义结金兰。若在下是泼皮无赖,你又是什么?”黄树与董道见过礼,也不气恼,半俯下身凑近端详江颢,“在下黄树,表字成森,现在国子监就学。家父黄鸣与令尊是故交,江阁老待我既有师生之谊,又有叔侄之情。若江小公子不弃,你我今后便以兄弟相称,如何?”

“原来是成森兄长,请受小弟一拜!”江颢朝他一揖,“江颢尝听家父说起,兄长家学渊源,瞻瞩极高,他日定为华夏海上的一柄利器!”

黄树初见江颢举止有节、对答有礼,全无可供玩笑之处,兴味有些索然,继而听闻江永对自己的赞许,心情又不由雀跃起来,“江叔叔果有此言?学生不过诠才末学,实在是受之有愧……”

黄树忽然扭捏的情态令煜阳大翻白眼,好在他的“受之有愧”并未持续太久。黄树很快恢复了玩世之心风流态,又开始拿江颢打趣,“小江颢,当初周岁宴上我还亲自抱过你呢,你怎么一点都不记得了?”

本是胡搅蛮缠之语,偏有江颢信以为真。他垂首思考片刻,遗憾摇头道,“十分抱歉,我完全不记得了。”

黄树仍不死心,“那南京城呢?小贤弟曾在留都生活两年,可还留有些许印象?”他饶有兴味地启发道,“郊外碧柳,城南花台,上元灯市,秦淮楼船?”

江颢连连摇头,由遗憾而近乎愧疚了。“万里长江,巍峨钟山,栖霞红枫,莫愁海棠……”黄树还在锲而不舍地追问,突然被江颢打断,“曾经我家门前,似乎有个点心铺?”

“你说的是三山街上的张家果食铺吧,他家的饴糖和樱桃煎顶顶好吃!”

“祖母在时,经常带我去买饴糖吃……”

江永的脚步因颢儿的话蓦然停驻。他垂眸望向拍击船舷、堆卷层浪的浩浩江水,从心中最柔软处翻涌起无限的酸涩与温情。“母亲,”他低声呢喃,“您放心,我们都好……”

注16:焚香方式引自清代沈复《浮生六记》。

注17:引自《周易·随卦》。刚来而下柔:指随卦的阳刚居于阴柔之下。

注18:引自朱熹《西铭解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4章 君臣之契(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