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73章 君臣之契(二)

何处问长安 第73章 君臣之契(二)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18 14:52:30 来源:文学城

细细想来,林新梓已承江永之情多次。先是江永趁议和之功与薛青玄交涉,定其安置之所,再是于国难之后责赵煜阳出兵,复其唐王之位,如今又在变易之际受林又汲顾命,助其承绍鸿基。足可谓“落拓金鳞池中物,一遇风云始化龙”。然而对于这位命中贵人,林新梓竟是第一次看清他的样貌——江永生得清俊,骨相奇佳,虽逾不惑之年,看上去不过三十来岁,然而乌纱帽下两鬓星星,又为他添上如许沧桑与憔悴的注脚。新梓坐在书案后打量他,在心里连缀出一长串比喻来:目如莲瓣,墨点瞳仁,竹削清骨,身似鹤形……真乃身入瑶林隔玉尘,玉气兰光似非真。蓬山此去远沧海,谪来清仙动洛人!

待收束起心神,新梓走出书案,亲自把江永扶起,笑道,“与江先生神交已久,今日方得识荆。听闻先生此前身体抱恙,不知现下可有好些?”

从筹备先帝丧事至迎奉新帝登基,加之此前伪太子案、楚镇反叛及胡马南来诸事,江永的心火半年里灼燃殆尽,近来天气乍暖还寒,一时不备,难免风邪入体,“承蒙皇上关切,臣已无碍,”江永躬身再拜,“如今天子之名正,君臣之分定,伏乞皇上一视群僚,毋令江永怀僭越之惧也。”

“新梓早年多难,因祖考宠庶灭嫡,与父同囚于内宅。十六年间,唯篝佛灯日夜苦读。然父不免叔鸩之难,儿岂忘失怙之哀?赖有司之持公,天启心于祖考念,请于思宗,奉敕准封。袭藩未久,胡虏兴于关山之外,流寇起于草野之间。新梓弑叔勤王,被责以越光、擅毙,圈于凤阳高墙,弘光初年得先帝宽宥,终有重睹天日之期(注6),”隆武帝命人为江永看座、上茶,近坐身旁恳切道,“新梓此生半数陷于囹圄,虽欲效颜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憾无至圣孔子之为师,七十二贤之为友,囫囵吞枣,所得甚微。祖宗托我以讨贼兴复,小子才识浅薄,何能担此重任?先生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真乃国家之柱石,大宣之栋梁。今后共图大业,还请先生教我治国之道!”

江永的脸上流露出赞许的神色,“皇上以国士待我,江永敢不以国士报之,”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说辞,“请陛下容臣直言,大宣所历年久,积弊已深。如今退守一隅,屡逢亡国破鼎之危,若要振衰兴祚,更非一朝一夕之功。皇上欲成中兴之业,需先以富国治军、安保江南为半功,再以奋伐贼虏、克复京师为全功。欲求半功,则‘足国用,正人心’六字最为要紧。”

林新梓听了连连点头,“自古无民不足而可治者,吾每日所思所虑,也正是此六字。”

“足国用者牵系甚广,需由六部详细议计。究之根本,则不外开源与节流二途。今逢大争大乱大灾大祸之世,生民之骨血已罄,而国库之支放无穷,若使头会箕敛、敲剥小民,其害乃甚于加赋。考稽诸朝变法,时人莫不欲‘不加赋而国用足’,然一朝推行,生民莫不大苦于赋役之积累莫返。司马光尝云,‘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谓欲增官用,必得设法夺民,殷鉴在在,陛下仍需留意,”江永饮下茶水,继续说道,“两相比较,则开源之事甚艰,而节流之事极易。皇上嗣登大宝,海内忻忻,方幸更生。伏愿皇上恤民疾苦,轸念国艰,怀俭德之永图,节赏赉以省财用,停买办以宽民力(注7),传宽恤之诏,禁淫侈之俗,躬身节俭,以先天下。待国库渐裕,民力少苏,然后整军经武,观衅二贼,候其挫而伐之。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

“先生所言甚是。吾即刻下旨,严禁内宫备办金银玉各器皿,只用磁、瓦、铜、锡等件,并不许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只用寻常布帛。件件俱从减省,成孤恬淡爱民至意(注8),”新梓颔首道,“可恨官场风气浇薄,为官者赃私糜帑,如纱帽下虎狼,为吏者钻穴蚀物,如城社之狐鼠,在上者手长智短,耳软眼瞎,在下者因循疲玩,敷衍塞责。如斯景象,若不严惩,民生何赖?诚宜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小贪必杖,大贪必杀,免大宣以倾朝覆国之患也。”

江永心下微沉,暗道林新梓固然满腔热血,毕竟主政日浅,对于朝野的认知人云亦云者多而切身体悟者少。本朝开国之初,太(河蟹)祖定官吏军士俸给之数,自后以为永制。然而时移世易,二百年前定下的俸禄标准根本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物价,官僚纵无贪赃枉法之实,也不少收取陋规之行——地方加派之浮赋,下官进奉之“程仪”、“别敬”,上下通融之动费……江永历宦三朝,平日里人情往来,亦不免和光同尘。也正因如此,他对官场积弊了解颇深,对皇帝的提议并不乐观,“整顿吏治最动摇人心,请容徐徐图之。”

江永是在包庇同僚,还是本身便是其中一员?林新梓按下心头不满,从容笑道,“江卿所虑甚是,是朕考虑不周。”

“朕”字一出,江永连忙跪下请罪,被新梓虚扶而起,“朕闻江卿尝于浙东试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诸政,后因白教作乱,改革日渐废弛,殊为可惜。朕拟擢升江流为浙江巡抚,一则整理地方军政民生,二则重推弘光年间新政,庶几令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江永的后背顷刻间蒙上一层冷汗,他又跪了下来,“ 江流不过一莽撞童生,才疏学浅,百无一能,岂能担此重任?天恩浩荡,遍临下宇,草芥微芒,无所不仰其光。臣一门以葵藿向阳之微心,涓滴报恩之微力,何功何劳,侥此厚幸?恳请皇上收回成命,使江流之愚不速咎于颠,而臣容身于庙堂,亦可少安矣!”

“江易之既有渊博之学识,又有治实之才干。其办理团练、敉平教乱,屡立剿贼复土之大功,封赏未足以酬,岂可过为逊免?”新梓道,“何况浙东乃卿乡土,正所谓‘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注9)’,若欲合风顺俗、推行新政,纵观天下人杰,舍卿等其谁?卿宜以承命为恭,不必固执谦让,反伤我君臣之谐。”

话中已隐有威胁之意,江永如何能再三推诿?只得叩首领旨谢恩。新梓弯腰将他扶起,“足国用一事容后详议,请先生再教我正人心之法。”

“今天下板荡,人心之正要在乎定,人心之定要在乎国家之安,国家之安首在于兵战之策。曩者,大宣禀‘攘外必先安内’之识,置平寇于御虏之前,左支右绌,屡战屡败。今瞻海内局势,萨虏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薙发,如在水火,仇怨之深,不可戴天履地。至于西南之寇,似可权且结盟,略其衅情,求掎角之援也。”

“天降丧乱,顺贼乘衅而起,乱国僭权,罪大恶极。吾今讨之尤觉稽迟,岂有结盟之理?”

“咸嘉之时,大宣已不能应对虏寇交侵,何况今日?”

“先生说的是,”林新梓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只怕来日西北民志既定,则难动也。”

“若令萨人劫夺天下,则四千年华夏沦于夷狄之手,遍地腥膻之间,哀哀生民何存?文字衣冠何存?所谓天崩地解之难,莫甚乎是。至于联寇一事,夫王者无外,待驱逐胡虏,若彼未深识天命者也,则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而战争复始耳(注10)。 ”

林新梓一听“联寇平虏”之后仍有易姓改号的风险,不由面色微沉,“保天下之后,若欲再保其国,尤需如何?”

“请陛下再任贤去邪,重定三朝顺逆之案,庶几可平人情、定国是,裨圣政于万一也。”阉党余毒至今尤烈,天启纵其恶焰,咸嘉抑其恣擅,弘光复其凶锋,致使朝廷之国策屡变,人心之向背不明。江永希望林新梓能旌表东林先贤之节义、摧折魏党余孽之气焰,编修《弘光实录》诸史以明确天心圣意,推翻《三朝要典》伪书以杜绝谄佞倖进——这些话本已由华安带予新梓,他本不觉还会节外生枝,未料却听隆武帝沉吟道,“盖国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民兵和于下。纵观历代之受患,莫过于群臣朋党之最大。大宣开天,党肇于神庙之季。东林、魏党、复社、薛党交激递变,而有如此之痛效矣。朕今志在荡平,欲尽去诸党之名,但望文武能和衷共济,保国安民而令华强彝服(注11)。”

江永眉头轻锁,“ 圣上明鉴,东林、复社与阉党之异,非如宋之洛、蜀,为议论之异也,乃如汉之党人、宦官,其异在流品。夫天下之议论不可专一,而天下之流品不可不专一也。在议论者,和平之说未可尽废;在流品者,此治彼乱,间不容发,如之何其和平也(注12)?”

“东林、复社固天下之才薮也,然其持论甚高,而于筹敌制寇,卒无实著。间有心术不正之人附丽权门,嗜名躁进之辈纯盗虚声。其鱼龙混杂、藏污纳垢,则与阉党同之耳。”

新梓一言直刺要害,尽去温情脉脉的周旋与转圜,令江永不得不正面回应。“不特东林,程门之刑恕、龟山之陆棠,何独异于是?以沽名钓誉之人罪东林,犹以短丧窃屦毁孔孟也,”他在官场沉浮既久,独在此事上不问得失、只问清浊。从华安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新梓本应知晓他的执着,可偏偏没有重视,“君子小人无两立之理。思庙非不知东林之为君子,而以其倚附者之不纯为君子也,故疑之。亦非不知攻东林者之为小人也,而以其可以制乎东林,故参用之。卒之君子尽去,而小人独存,是咸嘉帝之所以速祸者,和平之说害之也(注13)。前车在焉,伏乞圣上明察睿鉴。”

隆武帝沉默良久之后,乍然一挥衣袖,“当兹乱世,唯贤是求。朕怀用舍公明之心,不愿以‘门户’二字禁锢人才。东林清忠之士固当旌表,魏党之人,亦与一概涤宽。但责后效,不计已往。盖中兴之时事,臣民悔过且与维新,况轻于此者乎(注14)?请先生再教我治国之策!”

江永在心里深深叹了一口气,“北面军民反正南归,常因无发异服而为官军诛戮。还请皇上速下圣旨,以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命地方官吏妥善安置,彰陛下痌瘝在抱之至德……”

“卿治国有分,御军有法。吾有先生,只需垂拱南面而已。”

江永走出文华殿时,林新梓的话语犹在耳畔萦绕。四月正午的日光已经很亮,银针一般刺进眸中,在他的眼底搅起一帘乱雪。冰凉的汗水敷上苍白的面颊,吸走江永身上的余温,“今日得江鱼,旁人目瞿瞿,明日失江鱼,东市着朝衣。帝心自古皆如此,身后有余总不知……”

“方刚新婚燕尔,便惧遇人不淑,有趣,有趣!”沈蔚寄来书信,一纸清秀的小楷划破江永心中连日的阴霾,“昔日恒之来聘桐城,燕观与我偷坐楼上,一见君之举止,二观君之谈吐,三阅君之样貌,虽以为良可堪配,仍虑尔品性之不端,用心之不专。及上花轿,又惧今后夫妻不能相偕,来日上奉不见容,下养难为教。三十年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固知不如意之事常有,幸而委曲求全,勉能支应至今……保宁春色甚佳,惜经纶世务者无法亲睹。昨携小儿女郊外野游,见湖光如镜、山痕如眉,遂捐幽情丽想少许,换三声唱尽悲欢离合事之棹歌,二两吹散人间万古愁之清风。呜呼!江府铁槛高矣!踉跄入中门,中门一步一荆棘(注15)。何妨来日拂衣高谢,同上兰舟?”

以夫妻之亲疏喻君臣之向背,如此慧心巧思,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数日以来,江永第一次开怀大笑,“爱妻真乃大孝、大慈、大智、大贤之人,江永愚鲁,不及卿卿远甚,”江永提笔回道,“许卿一枚兰舟,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注6:借鉴自《思文大纪》,转引自顾诚《南明史》。

注7:引自张居正《请停取银两疏》。

注8:引自《思文大纪》,转引自顾诚《南明史》。

注9:引自陆游《书巢记》。

注10:借鉴自《蜀书·邓芝传》。

注11:引自《思文大纪》,转引自顾诚《南明史》。

注12:引自黄宗羲《汰存录》。

注13:引自黄宗羲《汰存录》。

注14:引自《思文大纪》,转引自顾诚《南明史》。

注15:引自清朝龚自珍《行路易》。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3章 君臣之契(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