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35章 萑蒲伏莽(三)

何处问长安 第35章 萑蒲伏莽(三)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这正是某今日召集诸位的原因,”良久,江永缓缓开口,“值此内外交困之世,太仓既无宿储,内帑涸无可发,若欲绍祚中兴,则必先须使物力不屈、民用不困。今税政刓弊,非大破常格不可济事。朝廷命我在浙东试行新政,尚祈各位配合为盼。”

“不知新政所指为何?”

“蠲免杂税,火耗归公,一也。齐民纳征,摊丁入亩,二也。办理团练,卫戍乡民,三也。弛禁开市,贸易海外,四也(注13)。”

虽然只听得四项名目,众人已是心头大骇。国家倾危之际,朝士析察时弊,多奏改革之法以期立起沉疴,奈何所言非忤显贵,便忤乡绅,非忤豪商,便忤军阀,以致诏书未出京师而民间谤议先行,纵有济世之效也只有徒呼负负——未曾想中原陆沉、残宣苟延的今时今日,这些本该束之高阁的异想又被眼前的“伴食宰相”摆在案头,直接宣告于人了!

其余三项犹可后说,“齐民纳征,摊丁入亩”分明是直冲绅衿而来。一直以来,土地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注14)、逋欠田粮皆是府县常态。乡官与生员、豪族勾结牟利非只一时,不说明目张胆,也算司空见惯。想来是江永不愿彻底闹僵,并未重新清丈田亩、杜绝隐匿侵占,也未查核商铺账册、追究逃漏税款,可他后退一步,便要让在坐之人后退十步。叶老在县中声望最隆,又与江家沾亲,逢此关窍,自然被众人拱到最前。他硬着头皮问道,“可否请阁老为我等解释一二?”

“自然。浙东所行新政,其要无非税法、军政、市舶三项。所谓‘蠲免杂税,火耗归公’,即从今日起,免万历以来所派之矿税、兵饷及各项杂税,地亩钱粮及漕运盐课、上供商税之征纳数额皆以万历十年为准。凡需折银者,官府另收火耗二成,留于地方以充一切公事之费,此外丝毫不可派捐。”

“阁老方言赋税积累莫返之害,今又并耗羡于正税,来日再加杂派,岂非于民大不便?”

“与其令差役巧立名目、狂收滥派,莫如公取分拨以止上官之勒索、吏隶之苛征,与其令下官搜刮耗羡以馈上司,莫如上司提用公银以养下官、以除瞻徇容隐之弊,”江永饮下一口清茶,继续说道,“至于来日加派之扰,实非我等所能破解,只能蠲免苛捐杂税以先纾民困耳。”

“只怕阁老禁绝比较钱粮之利,招致府县官吏不满。”

“今土崩瓦解之日,要在收拾人心。江永拟将新政颁布民间,使浙东人人皆知圣上恤民爱民之心。若有恶吏横征暴敛、肆无忌惮,百姓聚众抗争为一,上峰穷究其责为二,朝廷重刑训儆为三,故其不可不慎而戒之。朝廷并无令地方官吏枵腹从公之意,府县留存耗羡,当取若干用于养廉。如此可令官差俸禄增之数倍,再无饥馁之忧——然若再有朘削苛索之事,官府定严惩不贷。”

“蠲免杂税,惜民力也,火耗归公,杜贪腐也,果能落实此议,则可除数十年之积弊, ”叶老捋须又问,“不知次项‘齐民纳征,摊丁入亩’又作何解?”

在场所有的乡宦都屏住了呼吸。

“摊丁入亩并不难理解,即是将丁银归入田粮征收,”江永选择先解释有较少争议的部分,“地方丁役不均由来已久,势豪之家田连阡陌,投献者减免田税(注15),仆从千百,藏匿者不负徭役。而贫弱之家产少丁多,惨遭敲骨吸髓,非转死沟壑,即流离避役。今行摊丁入亩之策,可令赋役稍均,贫家稍活。”

“阁老为民之心诚可浩叹。然而一旦丁随粮行,则游手好闲之人将无可管羁。何况天下万民皆为大宣赤子,自当尽服丁役。并丁入粮,则无产少产者游堕不事,而令有产者代赔其责,如此岂非不公?”

“君只道摊丁入亩惩勤赏懒,却不见方今田连阡陌者赋止勺圭,地无立锥者输且关石,贫者尽弃其户,而邻者不堪坐赔。君只怨此举令贫者免役、富户代之,却不言尊府仆从近千而匿之以轻徭役,”江永针锋相对,“君不知鱼肉需有尽时,徒令乡民怨之恨之。咸嘉十五年李翊围攻洛阳,福恭王坐金银财宝之上待毙,全城缙绅皆遭拷掠致死,今谢府烈火之痕犹在,公竟不知需引以为永戒吗?”

谢勉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望向江永沉静的面容,眼神中带上一丝怨毒。

“依大宣律法,凡生员者可免编氓之役,然未尝许之出入公门以把持官府、勾结胥吏以抗违钱粮、倚权作势以武断乡里,”江永不为所动,“所谓‘齐民纳征’,即严禁绅衿规避丁粮差役,此后只可免本身一人差徭,其子孙户族滥冒及擅立官户、包揽诡寄者,一经查出,定惩不饶(注16)。此后绅衿里民一例当差、一例完纳。若有拖欠粮赋者,限两月内尽数补齐,再有勾结乡官包揽词讼者,必有枷责发遣之难——勿谓言之不预也!”

“大宣病入膏肓,江永不忍坐视其亡。某知诸位心怀不满,若行此政,尔等必将挠之。然国士死让,饭漂思韩,欲报君恩,岂恤人言(注17)?”他的声音终于激昂,“君且视之!”

待到会谈结束,已是子牌时分。如雪的月光洒向残荷,如同飓风卷起的万丈波涛,在徐承业的胸中激流冲荡。他久坐于迎宾馆前的荷花池旁,夜来的风未吹冷他的头脑,反而带走了长期的郁结。他想要高声长啸,方启口唇,一口冷气呛入嗓中,倒先逼出了几滴清泪。

“弘基,”江永负手向他走来,炯炯的目光宛若长夜灯火,炽热而明亮,“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休息?”

“恒之兄,我在等你,”徐承业当即起身,“弟胸中藏有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夜已深沉,不知兄长欲在何处安歇?县衙内堂中尚有客房,若是兄长打算回府,弟立刻着人套车送行……”

江永摇头,只是坐到徐承业的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着急,慢慢说。”

冷月高悬,银晖泻地。浅淡柔和的白雾浮动于天水之间,将四周的物什化为模糊的虚影,让人看不清楚。

徐承业沉思片刻,斟酌着开口,“弟以为兄长在官场浸淫日久,早已是明哲保身的庸碌无为之辈。竟未想今日兄长会为了余姚百姓振臂一呼,凭一人之躯与势族绅衿正面对垒——是弟此前错怪了兄长,还请兄宽宥于我!”

“若可脱离俗世纷扰,我何尝不想携妻抱子,泛舟于五湖之上?”江永苦笑,“奈何生逢乱世,忝荷重任,动止殊难从心。那日我拒绝涉入郑滔一案,确乎出于权衡,而次日到衙旁观,乃是抱有侥幸——若此案判后民间不乱,我便继续回家守丧,谁知余姚的士绅与平民已势成水火,以郑滔、韩业之纠纷为引,百姓怒火迅速点燃、扩散,及至有流血、有叛逃,”他深吸一口气,又继续说道,“此事令我震撼颇深。我曾以为纵使中原鱼烂,乡间尚有一隅容身。近日观此乱象,方知所有人的性命都已悬于一线之上。”

“朝廷征敛曾无休止,商宦盘剥何有尽时?对于多数百姓来说,生于此间,真算是‘人已死得苦,又遇盗墓人’了,”徐承业浩叹,“弟任县令以来,所见不公之事犹多,富者垄断市肆、放贷催息、侵占良田、强收仆奴,然而乡宦树大根深,一旦诉诸公堂,便有幕僚狡辩之,司吏包庇之,上峰干涉之,大宣律法形同虚设,天道正义难以伸张。弟……弟有愧于先父的谆谆教诲,有愧于余姚的父老乡亲……”

“弘基初入仕途,如此已是不易,”江永安慰他,“伯父在天有灵,也定会为弘基骄傲。”

徐承业眉间稍展,思及兄长适才所言新政,又不免心下惴惴,“朝廷命兄长在浙东试行新政,个中举措甚为激进,似有孤注一掷、作死马医之意。恒之兄一力推行,恐遭各地士绅群起围攻,若有差池,潦草收场事小,更或有家毁人亡之危——恒之兄,你已决定踏上此途了吗?”

“我近来研读《传习录》,渺渺然似有所悟。以王阳明之言,事父之孝、奉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理皆不出于人,而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以无私无欲之心行事,便如立根之后再寻枝叶,不需讲求节目(注18),自能合乎天理,”江永仰望浩瀚星河,感慨道,“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人醉卧漏舟,有人竭力修补,却少有人思及理水,徒令地理狥势委利,高者益高,卑者愈卑,高山之水无法就下,狭道之河近于干涸,纵有坚船巨舟,亦难起航扬帆。范文正公曾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近来居乡所见种种,却反令我深忧其民,而忘乎其君了。”

“余姚民变之后,弘基、谢勉、知府与我都上疏汇报,各人站在各人的立场,彼此抵牾,颇令元辅为难。而薛公最终取信于我,应也与我在疏中力陈改革之必然有关,”江永转头看向徐承业,“事实上,今日所议新政,皆由我先向内阁提出。而薛公批准试行,确乎朝廷财政已至穷途末路。弘基,此路注定坎坷非凡,不知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徐承业回望江永,心中翻起万千旧思。父亲被阉党害死时,他还不满十岁,虽有族中叔伯教养,终难抚平丧父之痛。四年后熹庙驾崩,继位的思宗以雷霆手段处置了祸国殃民的魏阉及其党羽。身为东林遗孤的徐承业北上为父颂冤,在南直隶与江永相见,二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为兄弟。徐承业年岁尚小,食宿行学皆赖江永悉心照顾,短短数月的相处让他不仅对这位兄长心生崇敬,更让他在之后的岁月中将江永视为奋斗的榜样,努力在暴风骤雨里立住脚跟,在曲折仕途中稳步迈进。

“当然,”他坚定地回应道,“弟愿一生追随兄长,鞠躬尽瘁,终始弗渝。”

风一日比一日紧了。

归胜山上少草木,多巉岩。郑滔等人叠石作微城,却仅可稍御风寒,又在城外搭了个三丈来高的哨台,派人时时站在上面放哨——他们在石垒上警戒了一个时辰接一个时辰,从白昼巡逻到黑夜,又从昏昃枯立到拂晓,既没有盼来援手,也没有看到官兵。

被众人从公堂上救出的郑滔没有选择的余地,他站在百姓与势族冲突的最前锋,所有人都将他视为长期被缙绅压迫、欺辱的贫苦大众的代表。郑滔本在人群中随波逐流,却在事态走向完全不可控时被大家推为首倡。他看向倾坍荡隳的宅院与惨死人手的家仆,明白此事已无转圜的可能,便只能仓皇出城,躲进县北三里处的归胜山。那里少有人烟,恰可暂为避难之所。有三百余市民感其侠义,自愿追随,县中班隶常年缺额,竟也无法阻拦。

然而一切都太过仓促,逃进深山可避一时之困,却难免后续之忧。归胜山上土壤贫瘠、草木稀疏,郑滔等人未来及携带食粮冬衣,上山后又不能就地获取,随着与官府相持日久,不多时便陷入饥馁无援的窘境。不少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心生悔恨,决定下山投案自首,而留下的人口尝野草、身披单衣,意志频频动摇,亦无战力可言。郑滔走投无路,打出“白教”的旗号虚张声势,又秘密派出信使前往白教在浙东的基地定海求援。那人离开已有十日,却未见其带回一兵一马、一粮一粟。郑滔大略能猜到信使不是被衙门扣下,就是已趁机逃跑,却不得不在手下面前强颜欢笑,安慰他们援兵很快就到。然而信者寥寥,如今尚在山中的只剩下五十人不到。

夜已深沉,郑滔在沉重的忧思中昏昏欲睡,忽听哨台上传来一声叫嚷,“郑老大,有人来了!”

郑滔一个激灵站起身,三两步翻上哨台,只看见山下狭道上的两点灯火,“只有两个人?”

“只有两人打着火把朝这里靠近,却不知后面有没有跟着大部队,”放哨之人报告,“我听着外面的动静,似乎来的人确实不多。”

“就怕他们表面故意示弱,实则在山下布了天罗地网,”郑滔的额头涌满汗珠,他明白如今已无路可退,“多派些弟兄们下山侦查,一旦有变,立刻做好战斗准备!”

“手下不满五十人,却知道点起满山火把布设疑兵,看来这郑滔还有些能耐,”李立本将马吁停,对江永道,“但如果我是他,一定会先在道路两侧安排哨探,如此便知来者不过两人,没有必要兴师动众。”

江永摇摇头,明烈的火光在他的眼底跃动,“只怕以他们目前的情况,就算只有两人来也会担心不能够战胜吧。”

话音刚落,便有一队人马向二人迎来。手中的火把熊熊燃烧,照见他们饥饿、寒冷、疲惫的面庞。为首之人正是郑滔,他走到江永马前,大声喝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江永翻身下马,朝他们浅浅一揖,“前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江永,见过郑兄,见过诸位。”

木棍与石斧的阴影在地面交错拉长,一直延伸至江永脚下。

在凶狠、怨恨与提防的目光中,江永神态自若,“我想同郑兄单独谈谈,不知可以吗?”

“你想同我谈条件,就不怕我们抓了你,再去和余姚那些官老爷们谈条件?”

“恐怕是要让兄失望了,”江永浅浅一笑,“他们正巴不得我死呢。”

郑滔蹙起眉头,凝视江永半晌后终于松了口,“好,那我们谈谈。”

崎岖的山路上尽是碎石,两旁长草低伏,簌簌刮蹭着二人的衣角。云团在头顶飘忽聚散,将月色遮挡得昏暗不明。江永跟随郑滔摸进一处隐秘的山洞。火把刚刚插入石缝,便有百十只蝙蝠扑啦啦飞过他们头顶。

郑滔跪在江永面前,“江相公,余姚之乱因我而起,官府要砍我的脑袋,我绝无怨言。但请相公放过跟我一起上山的兄弟们,他们都有一家老小,若是死了,家里就支撑不下去了。”

“你倒是良善,都不问他们是否身上有血债、心里有愧怍,”江永垂眸打量他,“我知你胸怀坦荡,虽然名声在外,却并未真正参与变乱——把你送到衙门里交差,于我而言的确方便。只是你也有老母妻儿,这么不明不白死了,心里就不会感到怨恨吗?”

“也许只有我死了,谢家、叶家那帮人才不会为难我的家人,”郑滔以头叩地,“我知道相公来这里是为了救我们,可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不杀一两个人,那些官户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若我的命能给他们一个交代,那我愿意去死!”

“好个有情有义的郑老大,”江永的语气中带上几分赞许,言辞却不依不饶,“你可知就在你们落草为寇、盘踞此山之时,那些缙绅早已上书朝廷,请求调兵围剿?如今凭你区区一人的性命,如何能平息他们的怒火?”

“请相公指条明路!”

“不知郑兄可曾听过二十年前苏州市民对抗魏阉的事迹。当时有位名叫周顺昌的官员在言语上忤逆了魏阉,被东厂兵士逮拿归案、送往京师,苏州市民蜂起抗争,当场打死了一名太监。魏阉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竟下令调兵到苏州镇压民变。有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民众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性命阻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注19),”江永道,“以此为据,郑兄若能指出五位在骚乱中参与最多抢掠、涉及杀伤家丁的人,此事便不再与你有关。官府会将那五人锁拿、审讯、斩首示众,而郑兄则可以带着剩下的兄弟消消停停地下山返家,再不用担心会有人伺机报复。”

火把上的树油都烧尽了,山洞里一片漆黑。江永在寂静中等待良久,终于听到郑滔低沉的回应,“江相公,此乃不义之事,我不能做。郑滔的命你们随时可以拿去,至于其他人的死活,我没有决定的权力。”

“那这可难办了,”江永短叹一声,“郑兄若执意如此,便只能被当堂绞死或者发配充军了。”

“充军?”郑滔像是抓住了根救命的稻草,眼睛忽地一亮,“是去做哪里的兵?”

“做浙东的兵,我的兵。”

注13:火耗归公,齐民纳征(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摊丁入亩为清朝雍正时提出的三项重要经济改革措施,但在明末已经有人提出并加以实践:火耗归公与一条鞭法一脉相承;钱海岳《南明史·食货志》载,弘光元年九月己巳旨曰:“命乡官与监生齐民较田多寡,一体当差,不得擅立官户”,可能已经有了“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雏形;崇祯八年,汉中府城固县试行“丁随粮行”,即摊丁入亩。

注14:花分:就是用违法手段把一户分为若干子户,达到逃避重役的目的。诡寄:将自家田地托献到有资格享有减免赋役的特权的人家名下,如此便可不向朝廷交税。

注15:投献,指将田产托在缙绅名下以减轻赋役。

注16:引自《清世宗实录》,转引自冯尔康《雍正传》。

注17:引自张居正《独漉篇》,意为:春秋战国期间的晋国人豫让以死报答知遇之恩,楚汉战争时期的韩信以千金报一饭之恩,有了报答君恩的机会,岂能怕别人的议论?

注18:此处的“节目”取事项、程序之意。

注19:著名复社领袖张溥所作《五人墓碑记》便是在描述此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5章 萑蒲伏莽(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