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30章 风树之悲(一)

何处问长安 第30章 风树之悲(一)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一连数日,仁寿宫中钟鼓声、铙钹声、木鱼声噌吰不绝。诵经声成为后宫一切活动的伴奏,时断时续、时起时伏,好像月夜笼在池面的雾霭,潮湿而连绵,迫得人喘不过气来。

天色微明,清凉的钟磬传进宿醉中的林又汲的耳畔。他的心先是猛地一沉,随即被难以压抑的怒火冲撞得躁动狂跳。林又汲推开柔若无骨的佳人,伸手将帷帐用力一扯,“常九思,常九思!”

常九思跪在弘光帝面前,光整如玉的墨砖上映出他惯有的谄媚与谦恭,“皇爷有何吩咐?”

“仁寿宫那边的动静,什么时候能结束?”

“回皇爷的话,近来宫中邪祟频出,太后娘娘特地从灵隐寺请大师入宫,听说要拜七日七夜经忏——今天已经是第五日了,”林又汲的倒影在砖石上锁紧眉头,常九思忙把身体压得更低,“太后娘娘想念皇爷甚深,刚刚又遣人来请,皇爷要不要……前往仁寿宫探望?”

林又汲没有说话,只从喉咙中涌上一阵低吼。常九思如同故疮未息的孤雁乍闻弓弦之音,一时六神无主,险些当场昏厥。林又汲不去瞧他,只是歪在床头,自顾思考着心事。他的生母本是前河南巡抚家中养的戏倌,在一次宴席间被老福王看中,当夜就送进了王府。林原镜风流成性,很快将她厌弃,而她辛苦生下的长子林又汲也被正妃夺走,直到正妃去世后才回到她的身边。被寄养在嫡母膝下的日子里,林又汲未尝没有渴望生母的疼爱,可那段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光过后,一道厚障壁已横隔在他们之前——而这道厚障壁上似乎布满筛孔,将更饱满、更深沉的爱意阻在墙后,独将林又汲难以忍受的卑劣与市侩漏了过来。

林又汲确乎一穷奢极欲之人,然而他并未感到不安,正相反,他认为自己正为重振破敝的江山而压抑着帝王应有的物欲,却完全无视了高墙外饿殍哀鸿。而他的母亲似乎更加贪得无厌——并非索取更多,而是更加直接、更加迫切、更加天真而残忍,如同一个为苟活而已将人性出卖的赤贫突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她没有释怀,反而加深了对此前苦难的怨毒,并发誓要用余生来雪耻湔恨——她迫不及待地将委屈兑成珍宝金银,用尊位吸取民脂民膏,她斤斤计较,生怕别人比她获得更多,她顾影自怜,不断在儿子面前抱怨诉苦。她同所有好吃懒做的人一样虔诚,将自己的**与恐惧统统交托给从未谋面的佛祖,却仿佛从未睁眼看清所处的世界。

林又汲为她感到羞恼,当她埋怨自己的用度不比皇后的时候,当她又一次咒骂将他抚养成人的嫡母的时候,也许远在这些事件之前,当她为了讨好父王而故意将他无视的时候,牵连他们的血脉便已断裂。他尊敬她,给她天下最好的供养,完全是为了应付儒家道学之绳束、孔门贤良之期冀,却并不与那最天然的母子情感有涉。他很少去仁寿宫请安,即使去了,很快便找个由头离开。每在这时,喋喋不休的太后就会突然沉默下来,与她亲手做的糕点一道被林又汲抛在身后,流出哀伤与失落的双眼一瞬不瞬地凝望着他的背影,而他从来都顾不得。

“便说朕政务繁忙,改日再去看望母后。”

常九思匍匐于地,豆大的汗珠落地可闻,“可皇爷已经三月未曾踏足仁寿宫了,前朝又不少大臣都上了奏疏,劝皇爷上广孝治、益隆圣德,以宋时光宗为戒,及早赴太后处问安呢。”

“这群老匹夫,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林又汲骂人时毫不顾及身份,“薛青玄呢,他有没有说什么?”

“回皇上,薛首辅昨日也上了奏疏,”常九思从袖中取出奏本,在弘光帝的示意下打开,“首辅奏言,陛下贵为天子,孝养日怠,军民藉藉,恐生谤议,敌国或闻,难免轻侮……母子至亲,天理固在,请陛下念及太后年事已高,早行孝道,免留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悔憾……”

“他倒是孝顺。”林又汲冷哼一声,将右脚伸到常九思面前。常九思手脚并用爬到皇帝脚边,将摆置一旁的皁皮靴捧在自己怀中,小心翼翼地为林又汲穿好。“来人,备轿,”头顶的弘光帝拖出慵懒的长音,“去仁寿宫。”

几乎在踏入仁寿宫的同一刻,林又汲便开始后悔先前的决定。袅袅檀香惹他头晕脑胀,笃笃木鱼搅他心烦意乱,佛经中的散碎字句接连跳入他的脑海,它们谈论着因果报应与五蕴六根,前生来世与六道轮回……而林又汲偏偏不愿想起它们。他希望自己永远能沉浸于现世的欢乐中,乐而忘忧,乐而忘死,乐而不知老之将至。他懒于思考来生,甚至连来日也懒得顾及,更遑论推敲因果。诵经声戛然而止,一众僧侣双手合十,向人间的帝王躬身行礼。林又汲挥手让他们继续,自己则转身走进了偏殿。

“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是谁在诵《地藏经》?

“哥儿,你可来了!啧,又瘦了,也不知杜聪他们是怎么照顾的,”太后见林又汲走进,激动地推开搀扶的宫女,拉着儿子的手臂上下打量,“听说近来国务繁忙,皇上千万要保重身体,莫要因为琐碎小事而忘记用膳啊。”

母亲的脸上再次挂出夸张的笑容,林又汲瞧着,不由觉得好笑,“孩儿省得了,”他随口应道,“这几日朝中有些变故,孩儿一直脱不开身。有日子没来仁寿宫了,还请母后莫怪。 ”

“诶,你忙,你忙。我儿是皇帝,管着全天下的大事,哪有功夫天天到娘这儿来?”宫女用剔红雕漆方盘端来五盏糕点,太后献宝似地把它们推到林又汲面前,“上次见你最爱吃这栗子酥,我天天做好了都让人用热水温着。皇上尝尝,味道是不是和上次一样?”

林又汲并不喜欢吃栗子酥,无非是上次离开前推脱不过,顺手拿走了两块。他心里蓦地一软,也不反驳,只是捏起一枚糕点,漫不经心地问道,“母后怎么会想起请那些和尚……”见母亲面色微沉,林又汲连忙改口,“请大师们到宫里做法事?”

“最近也不知怎么了,我夜里总是做噩梦。梦里面啊,总有个身着红衣的小姑娘沿着长长的宫墙走啊走啊,一边走一边哭,她的脸色就是刚刚死去时的那种青白,眼角流出的鲜血滑下麻杆一样的手臂,一直就流到我的脚边——后来有一天下了雨,我看见她的衣裙被雨水一下冲淡几分,不一会儿又被重新染红,才知道她穿的根本不是红衣,而是血衣啊,”太后绘声绘色地向林又汲描述自己的梦境,“可怜的女子,也不知道她生前遭了多少罪。我走近一瞧,发现那个姑娘竟然是康平公主!”

林又汲本在神游天外,忽然听见“康平公主”四字,手不禁一抖,糕点的酥皮簌簌碎落在食案上,“康平公主?”他故作镇静地问,“公主新婚之夜不幸暴毙,连带着还将驸马和侍女一并拉下黄泉,说来也真是红颜薄命。”

“谁说不是呢,”虽然是鹦鹉学舌,但太后此刻也动了真情,“我在梦里问公主,娖娖啊,雨下得这么大,你不去找地方躲雨,怎么就在站在这里哭啊?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事,可愿意同我说说?”

“公主就向我哭诉,说她已经死了,本应立刻就去轮回。然而这辈子还有恩怨没消,只能暂时化为游魂在阳间游荡,”太后的声音微微哽咽,“公主请我代她还恩、报仇,这样她就能及早超生,不用孤魂野鬼似的在阳间受苦,我一口答应了下来,而她此后再也没来找我——醒来后我就让人去了灵隐寺,请来圆德大师为公主超度,也好让她脱离苦海,早些投胎啊。”

林又汲眸中闪过冰冷的凶光。有人在这座宫殿里布下阴谋,他无知无觉地走进,直到“恩怨”二字将他点醒,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什么噩梦,什么邪祟,什么孤魂,什么野鬼,它们和虚无缥缈的佛法道藏一般,全是现世之人为达目的编造的遮掩!最可恨的是,那位说动太后的神秘人物——不知是哪位重臣的女眷——竟在请托说情的同时借母亲的手,将那份威胁也原封不动地送到他的面前。林又汲虽然坏事做绝,却如天下所有儿女一样,总不愿让母亲知晓自己做过的混账事。若他不答应为康平公主“偿清恩情”,那名女眷是否会拼个鱼死网破,将他对公主做的不伦之事告知其母,以此来了结仇怨?

“皇上,皇上?”

“嗯?”林又汲如梦初醒般应了一声,低头见指尖满是食屑,未吃完的半块栗子酥已被捏得粉碎。“刚刚我说的事情,皇上可有听到?就是……”

“母后说的事情,儿臣已经知道了,”林又汲出言打断,“母后乃一国之母,地位尊隆,但有所托,直接叫人去办便是,何需征求孩儿的意见?常九思——”他唤来自己的贴身内侍,“太后说的那些事情,你负责处理一下。”

“皇爷,可这……”常九思面露为难。

“让你去就去,废话什么?”

帝王之怒顷刻化作脊上冷汗,常九思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奴婢接旨!奴婢一定为皇爷和太后娘娘把事情办好!”

“好了好了,下去吧。”

常九思如蒙大赦,忙从地上爬起,快步退出宫殿。

“这下好了,娖娖总算能安心转生了,”太后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亦真亦假,林又汲已不想分辨,“这个孩子也是真的可怜,年纪轻轻地就去了,若是先皇后泉下有知,还不知要如何心疼呢……俗话说得好,娘想儿,长江长,儿思娘,扁担长,当年我生下你……”

“前朝政务繁忙,儿臣便不在母后这里久坐了,”林又汲嚯地起身,扳腰朝母亲浅鞠一躬,“儿臣先行告退,以后再来看望您老。”

他没有理会太后的哀哀挽留,抬腿向宫门外走去。

持续的剧痛会换来麻木,就像血流将尽便会感到灼热。江永感到身下的积血正在沸腾,转瞬间化作咸涩的海水,安静到近乎麻木地向上翻涌,逐次漫过他的四肢、口鼻与发顶,吞噬尽一切光亮,将他与同周遭完全隔绝。

江永每日都在遭受酷刑,可具体是什么,他不记得——而且那本身也没有意义。他们想要牵连某人、迫害某人、殛灭某人,何需真从他口中问出什么?一开始陶昚还会装模作样地对他进行审问,江永什么都不说,“同谋”的姓名依旧填满了供纸。到后来,许是江永的伤势太过触目惊心,纵使心黑手狠如陶昚也不愿过多观瞻,他免了隔日的讯问,于是酷刑便再无止息……灼热会冷却,麻木也会退潮,每当此时,江永便觉得自己很快就要撒手人寰。

可他偏偏还在活着。

李立本从未想过,与江永的再次相遇竟是这样的场景。

江永倒在牢房的角落中,双颊深陷,颧骨高隆,灰白的干皮没有一丝血色,直接贴在头颅之上——那不是一张完整的面皮,黑红的血痂将残破之处暂时黏连,拖拽与折磨扯开了口子,便有鲜血与脓水一道涌出,顺着棱角分明的下颌滑进细瘦的脖颈……幽暗湿寒的诏狱中,江永身上只有一件破碎的单衣——许是几道布条罢。手臂露在衣外,暴起的青筋如绳附骨,似要防止它们被风折断。发紫的血块将布片嵌在皮肤上,贴的很紧,甚至能描出断裂的肋骨的轮廓。江永坐在血泊中,双腿的伤势比上身还要惨烈,李立本将灯笼摆在脚边,昏暗的灯光射入江永皮开肉绽的脚腕,照清裸露的白骨。

李立本小心翼翼地拊上他的后背,正欲将他托起,忽听江永闷哼一声,似是断裂的肋骨在呼吸时引发了剧痛,他的嘴巴不由自主地张大,未曾闭严的双眼也缓缓睁开,星散的目光一点一点汇聚,最终落在李立本的脸上。

“江兄,是我,李立本。”李立本俯下身,在江永耳边哽咽道。

五感随着神智的回笼而逐渐清晰,江永再次痛得浑身颤抖。他剧烈地咳嗽起来,寒冷的空气冲进他的口腔,刮擦干涩的喉嗓,又从肺里不断带出黑血。不知过了多久,江永终于不再抽搐,他躺在李立本怀中,无声无息,仿若一堆行将散乱的骨架。

“江兄,江兄!”

“李兄,”江永回应的声音极缓慢、极微弱,落在寂静的牢房间却也极清晰,“令堂去世,我很抱歉。”

在江永高烧不退的半月间,关于逆党的清算全都尘埃落定。江永名义上以功过相抵被林又汲开恩释放,实则全靠沈蔚奔走请托,一路求到太后门下。与此同时,薛青玄安排他的心腹率先上书,弹劾冯渊颠倒黑白、公报私仇,窃人主之权柄而劫天子之威信,滔天罪恶,罄南山之竹而犹不能书。莫敢正言的在朝官员见首辅态度已明,也纷纷递上奏疏,有为好友亲属鸣冤者,有痛斥冯渊暴戾恣睢者,有请皇帝拨乱反正者……雪片般的奏本飞进内阁,随后又堆在了林又汲的御案前。自从江永被他亲口释放,整场闹剧在林又汲的眼中都失去了意义,他顺水推舟,下旨勒停了对逆党的全部清算——最终骂名落在冯渊头上,残局交给薛青玄收拾,而他则平白获得了臣下“宽宏仁厚”的赞誉。

自从江永被抬回府中,家里能找到的旧衣物、旧床单全被撕成了包扎伤口的布条,沈蔚不断为他清创、敷药、包扎、换洗。医馆的大夫接二连三被请入江府,一碗碗汤药喂入江永的口中,而江永仍因伤势过重而高烧不退、数度濒死。每在这时,沈蔚就会忘记进食就寝,寸步不离地守在江永的床头,用日渐消瘦的身躯义无反顾地挡在丈夫与黑白无常之间。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大夫宣布江永的情况终于稳定,再无性命之忧的时候,她才将勉力撑起的那口气缓缓松下,任由自己淹没在无尽的疲惫与恐惧中。

江永是被颢儿的哭闹唤醒的。沈蔚轻晃孩子的摇床,背对着他,漏进窗格的斜阳被风吹得闪闪烁烁,光柱中翻飞着细尘,在妻儿身边萦回浮散。一切是那样静谧而美好,又是那样的不真实。

“易安。”他尝试着呼唤。

眼前人身形一僵,随即转过身来。泪眼相看,皆无语凝噎。

苦咸的泪水流入嘴角,江永终于确信这一切都不是梦境。

“易安,对不起,”他率先打破了沉默,“让你费心了。”

沈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月来积蓄的泪水夺眶而出。她俯在江永身前,想抱住他,又恐触碰他的伤口,想仔细打量他,泪水却朦胧了她的双眼。沈蔚保持这个姿势哭了很久,直到泪水流尽,嗓音沙哑,才终于吐出句完整的话来,“醒了就好,”她重复道,“醒了就好……”

江永时昏时醒,当他断断续续地从沈蔚口中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黑沉的天幕已完全落下。“竟是如此,”他轻声长叹,“我因薛公、太后之力而出,而众臣仍困于囚牢。纵有元辅收拾残局,却不知有几人殒命、几人生还?”

“既然皇上已下旨停止稽查,冯渊就不能再矫诏诛除异己,目前局势已得到了控制,相信那些无辜的人定能被很快释放。”

“整场风波皆因我起,每每念起,不由愧怍,”江永痛苦地摇头,“真恨不得在他们面前以死谢罪。”

“恒之,你万不要这么想!此事如何因你而起?分明是……”

“易安,”他打断道,“东厂已立,隔墙有耳。”

沈蔚下意识地望向门外,正见两道狭长的身影铺在地面。随着迟缓的脚步声逐渐临近,身影也越来越短,它们最终缩成两个黑团,偷偷贴在来人的脚下。

“娘亲?”沈蔚大吃一惊,连忙走到门口,“您怎么亲自到这儿来了?”

“永哥儿醒了,我来看看。”老人大病未愈,今夜是两月以来第一次下床行走,虽然累得气喘吁吁,神情却很欢喜,她一步一步挪到江永的床边,“永哥儿,你可好些了?”

母亲的目疾严重,已经看不清儿子的样貌。江永努力提高自己的音量,故作雀跃地回答母亲的关切,“娘亲,我马上就好全了。”

“又胡说,那可是天牢,哪有这么快就能好全的?”母亲含泪嗔怪道。她端着一碗谁也夺不走的面汤,小心放在江永身侧,用汤匙舀了满满一勺,颤巍巍地递向儿子嘴边。

江永将嘴张到最大,面汤仍从他的颊边洒落了。

母亲并无察觉,她的声音依旧充满欣喜与慈爱,“永哥儿,好吃吗?”

江永久久凝望着母亲苍老的面容,尘封已久的记忆在脑海中冲腾翻涌。父亲被捕后,家中余财被阉党敲诈勒索殆尽,孤儿寡母为求衣食,不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难。在终日饥寒的岁月中,一碗面汤是他和弟弟妹妹最大的奢望。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当他们生病、受伤的时候,母亲才会从粮袋中舀出半碗面粉,给孩子做份黏稠的面汤。时过境迁,如今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吃过山珍海味、品过美酒佳肴,就连生病也能用得起名贵的药方、珍稀的药材,可再无一物能及母亲的面汤,温暖、香甜,足以化解艰难岁月中的一切苦难。

江永落下泪来。

“好吃的,”他哽咽着,“娘亲做的面汤,一直都是最好吃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