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3章 国君国贼(一)

何处问长安 第3章 国君国贼(一)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杨光中告天下官民:

林氏弗敬上天,降灾下民。丧德失道,不克享国。今废其君,权政归诸内阁。即日起蠲免三饷及咸嘉十二年后一切加派,着各地督抚从速办理。

谨此

壬午年三月初五日”

如巨石跌进死水,霎时激起疑惑、好奇与惊惶的水花。江永坐在人声嘈杂的客栈里,盯着杯中凉却的茶水出神。

“大爷,大爷!”

江永清醒过来,顺着书童江泰的目光看向桌边。店伙计弯着腰杆,一脸为难地对他说道,“这位客官,饭钱不够。”

“还需多少银子?”

“二两。”

“二两?”江永皱紧眉头,“不过粗茶淡饭,怎会花费二两银子?”

伙计将腰杆压得更弯,“客官有所不知,咱们这里年年闹饥荒,物价本就涨得厉害。加上近来京城出了大事,整日兵荒马乱的,店里实在吃紧得很……”

看他态度诚恳,不似说谎。江永又从袖中取出几颗碎银,在手心里掂了掂,应是够了分量,“我等初来宝地不知内情,还请小哥宽恕则个。”

“好说好说,”伙计一打眼便知他多给了银钱,当即眉开眼笑地收进怀中,“客官吃着,有事您再招呼!”

昔日同僚为他设宴送别,美酒尽兴,佳肴满桌,所费不过一两五钱。短短十年,物价竟上涨十倍有余。一思及此,江永不由轻叹。

“大爷,适才我听人说,杨元辅夺取江山后,下令查抄了京中百官的府邸。皇上数月没见外臣,性命恐怕不保,”江泰凑到江永耳边,“京师乱成一团,我们还要往西去吗?”

“我出使东瀛十年,今应诏而归,没有不回京复命的道理,”江永沉声道,“你去把刚才那名伙计叫来,我要向他打听些情况。”

驿站早已荒弛。他们听取伙计的建议,从逃亡人手里买下两匹快马,又经牙人介绍,雇了两名身强力壮的随从,在逃离京城的汹涌人潮中逆流而上。

“若非京城出事,大家争相逃命,路上哪会有这么多人,”随从与江永闲聊,“往常咱们走这条路,遇到的只有响马和死人。相公若是不信,不妨再走上三四里,看那边的麦田是不是荒着,路边是不是还有没有收殓的白骨。”

江永轻引缰绳,让马走得再慢些,“百姓竟困乏至此?”他们正经过一片榆树林,“这些树的树皮被剥掠一空,也是因为饥民无处就食吗?”

“是啊,朝廷要剥老百姓的皮,老百姓可不就得剥这些树的皮,”随从开了个拙劣的玩笑,见无人应和,只得自己干笑两声。

江永面色凝重,“当地官府没有赈济吗?”

“官府?呵,”另一名随从冷哼一声,“他们只知从老百姓口袋里抢钱,哪管过他们的死活?就是这片树林,哪棵榆树没吊死几个走投无路的人?这些当官的,个个都不是东西……”

江泰疾声喝道,“放肆!”

两名随从当即噤口卷舌。

江永责备地盯了江泰一眼,又向两名同伴拱手告罪,“小厮无礼,请二位海涵。”

“啊,原是我们说错了话,怎劳相公向我们道歉?”先时与江永搭话的随从连忙摆手,小心翼翼地试探道,“相公,是当官的?”

“一介生员耳。”

“那相公往京城走,是要去做什么要紧事吗——我不是有意打探相公的底细,只是京城局势混乱,相公年轻有为,又何必去蹚那趟浑水……”

“恩师在京城为官,在下特去探望。”

“万一老人家也趁乱离开了京城,相公岂不会白跑一趟?”

“他会在。”

漫天风沙中,江永伸手迎向暗红的夕阳,那抹血色从他的指缝间漏下了。

他们在第四日黄昏抵达京城。

城墙依旧巍峨,浸染的不知又是哪一代的英雄血。当年出使东瀛,江永将金色的岁月留在京师,如今想要拾起,却只剩下一片扁扁的枯叶。

他在冷清的灯市口大街徘徊,向濛濛黄烟处默数昔年繁华。在春风得意的探花郎的记忆中,到处曾都是车马辐辏,人声鼎沸,就算天光向晚,绚烂的花灯也会点亮夜色,把歌声倾泻在行人身上……他与挚友赵略、周绪曾那样年轻,拥有令人羡慕的出身和看似光明的未来。他们编撰《熹宗实录》之余,便钻进棋盘一般的街巷,赴宴、赏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少年人的衣袖沾风沾月沾花沾雪,哪里有空沾染上文丞相祠的香灰、朝堂之上的剑影?可是山野的大火烧起来了,关外的马蹄踏起来了,如潮世事冲散了昔年挚友,有人死在的回忆中,摇身变成一陌生人,有人当真化为一副枯骨,竟不知向何处寻他……

只有座师的府邸还在。

“江永自东瀛归来,特来拜见座师,烦请门公代为通传。”

“我家老爷说了,今天谁也不见。”

“若是座师无暇,可否许在下拜见师母?”江永俯身作揖,“此为江永拜帖,千祈门公代为通传!”

门公见他言辞恳切,犹疑着接过拜帖。

不一会,黑漆兽头衔环大门被再次推来,门公一改去时轻慢骄矜的神色,殷勤迎向在檐下久候的江永,“夫人请江相公到花厅用茶,一俟老爷归府,小的就为相公通报!”

那年的花厅有座师,有赵略,有周绪,有江永。他们坐在厅里品茗高谈,赏看院中摇月扶疏的花树,芬芳馥郁,熏得凉夜也带上几分温暖——正如那年座师虽还未当上首辅,然而毕竟年轻;那年天下虽频有动乱,但也大有可为;那年赵略虽初出茅庐,疏于政务,可他还在活着。

而如今,花厅空荡寂静,只有红木方几上的自鸣钟滴滴答答地走着。

江永谢绝了仆役为他添换热茶,自顾捏紧青花瓷盏,将已经凉却的龙井一饮而尽。

江永是咸嘉二年的探花,那年他刚满十六岁。

他不是神童,甚至连聪明也算不上。乡试、会试虽榜上有名,都只是叨陪末座,殿试时的作答现在想来也是卑之无甚高论,可偏偏被咸嘉帝林又清当场点为探花。原因无它,只因他是东林遗孤,前左副都御史江潮的长子。

天启年间,君王庸闇,巨珰魏忠贤乘间擅权。他在内交好皇帝的乳母客氏,摧残后妃,戕害龙子,将神圣天家玩弄于股掌之中,在外勾结心术不正的恶臣,怙势作威,结党乱政,无所不用其极。正人君子秉公直言,则罗织罪名,辱而迫之,谄附之徒认儿做孙,则破格点用,速至公卿。当彼黑白易位之世,左副都御史、东林党领袖江潮率先上书,弹劾魏奸二十四款大罪。此疏一出,天下震动。一时之间,监生争相传抄,纷纷喧哗闹市,清流先后申奏,无不危悚激切。然而公议汹汹,天启帝却置若罔闻。魏阉借天子之名颠倒是非,令一切正义的谴责皆如搏影——江潮的奏疏留中四日不发,事态已现败兆。而宫中传出的那句“自当尽职酬恩,何乃寻端沽直”,则彻底将东林打入无尽深渊:有了天子背书,魏阉得以掣动麾下的两条恶犬——东辑事厂与北镇抚司,到处恣威逞凶。江永还记得那日父亲身着囚服从容离乡,数万名鸣冤设醮的百姓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然而刑车辘辘向北,怎么也留不住父亲即将逝去的生命……

魏忠贤痛恨父亲的光明磊落,故而构陷他贪污受贿了两万两白银。诏狱先是五日一追比,后来改为逐日追比,宣称若缴不上贿款,犯人就要遭受酷刑。为了救出父亲,江永磨破了双脚,磕烂了额头,终于在亲友与陌生人的解囊下将将凑出一万两。当他与族伯、族兄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城镇抚司诏狱时,等待他的却是父亲的一具残骨。

他抱着父亲的血衣嚎啕大哭。若非父亲的同僚拼死道出真相,他所以为的冤屈只会是父亲经历的万万之一。

可当他得知刑具打落父亲的每一颗牙齿,钢刷刮遍父亲的每一块皮肉,铜锤击碎父亲的每一根肋骨,土囊压在父亲胸口,铁钉穿入父亲的颅顶……江永只觉心肝摧裂。裂缝处燃起熊熊烈火,将他眼眶存蓄的泪水蒸干——连日高烧之后,他不再哭泣。然而此后终生,血液都在他的体内不断哀鸣,在深夜的书房,冰冷的牢狱,恢弘的朝堂,肃杀的战场,一遍又一遍质问着他,“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莫言读书似我甚苦,人生梦幻,忠义千秋不朽,难道世道只是昏浊的?”在留给他的绝笔书中,父亲依然在宽慰和鼓励他,“读书做官,做得些好事,也不枉生一场(注1)。”

江永为父亲的坟茔添上最后一抔黄土,同时埋葬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

因为父亲的冤案,他们的家产被尽数抄没,只能搬回空如悬磬的祖屋。江永的母亲受惊小产却得不到休养,从此落下病根,不满八岁的弟弟江流在阻拦厂卫时被掼倒在地,左臂再也无法伸直,妹妹江果还只有四岁,自小体弱多病,在经历抄家后更是险些惊悸而死。千疮百孔的家中,唯一可以,也必须担起重任的,正是刚满十二岁的长子江永。

读书做官,为父昭雪,这是江永在奋力支撑家计之外永不磨灭的信念。

在每一个被农事耗尽精力的夜晚,江永盯着案角魏忠贤和构陷、杀害父亲之人的姓名,捧书苦读至天明。

与他同龄的公子哥还在秦淮河畔纸醉金迷,在茶社酒肆指点江山,江永正将《四书集注》与《明文定》倒背如流。

当文人士子结社集会,慷慨激昂地抨击科举辛秘、笑骂八股误国之时,江永已冒雪赶到恩师宋景迁的家中,请他为自己的八股习文一一批阅。

十二岁到十六岁,他从没睡过一个懒觉,从没耽误一日学业。即使是重病在床,他也笔耕不辍;即使是洞房花烛,他也仍在读书。

他没有退路。

天启七年,先帝暴毙,信王林又清继位,改元咸嘉。咸嘉帝以雷霆手段铲除阉党,拨乱反正。消息传至余姚,江永即刻离乡,加入北上为父讼冤的浩浩大军。皇帝览过他们的奏疏,深念其忠孝,特命有司会审迫害忠良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方鸣等人。不曾想刑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皆为阉党,公堂之上,任凭东林同难者的后人们如何声嘶力竭,控诉方鸣及其僚属栽赃构陷颠倒是非、严刑拷打惨无人道,他竟还是以过失杀人脱免极刑。

在捶胸顿足、痛苦癫狂的同伴中,江永的神色异常平静。

他没有申诉,没有失落,只是淡然起身,将昏厥在公堂上的东林遗孤一一扶回座位。

“既无异议,江永,”刑部尚书孙化教唤他,“你在供状上画个押吧。”

他颔首称是,来到公案前,盯着满纸荒唐,半晌不曾提笔。

方鸣走到他的身后,不耐烦地催促道,“江永是吧?怎么还不画押?要是还没看完,就让我先来画!”

江永猛然回身,四目相对处,寒光乍现。敏感的方佥事迅速避开他的目光,歪着身子后退两步,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电光火石之间,江永从袖中取出一柄长锥,猛然插向方鸣的胸膛——

方鸣口吐血沫,倒在地上抽搐不止。缓过神来的忠良之后们一拥而上,轮番拳打脚踢,将奸人痛殴至死。

被当场锁拿的江永紧盯着杀父仇人从放弃挣扎到停止呼吸,冷寂多年的心脏终于再次跳动于温热的胸膛。

他分外满足。

“忠臣孤子,朕不加罪,着有司立即释放江永,”咸嘉帝批示道,“刑部尚书孙化教,都察院左都御史罗纶才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方鸣戮尸,其余涉事人员斩立决。”

第二年殿试,江永被咸嘉帝点为探花,授翰林编修。那年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光中,状元赵略与二甲第十三名周绪都是他的同科。

咸嘉二年十月,萨汗博仁率十万铁骑绕过宁锦防线,借道蒙古直入关内。他们来势汹汹,连破宣朝四道防线,一路逼近京师。在兵部尚书孙承宗与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指挥下,大宣将士浴血奋战,终于以极其惨痛的代价击退来犯。此役之后,国库财用益绌,辽东防务孔棘,京畿地区更是在胡刀铁蹄的蹂躏下生灵涂炭,然而与此同时,朝中各党之间的倾轧也愈演愈烈。别有用心之人先是以督师守边不利为由兴起大狱,罗织罪名驱逐阁臣。忝居高位后又向重要职位安插亲信,大肆索贿卖官,将本就昏浊的官场搅得更加乌烟瘴气。一时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就连埋首典籍的江永也受座师杨光中的牵连,在翰林院处处遭人排挤。原本就沉默寡言的他不得不更加谨慎,除挚友赵略、周绪外,半年之间竟不与旁人交一句私语。

咸嘉三年正月,在关内收获累累的萨族退兵,惊魂未定的林又清在平台召见诸臣,共商富国强兵之法。兵部尚书吴岳以局势危急,上书奏请向东瀛乞师。此前博仁悍然出兵大宣的藩属国朝鲜,深陷内忧外患的朝廷无力援助,只能任由朝鲜官军惨败,国王出逃,不得不向博仁求和并进贡岁币——自此之后,大宣再无朝鲜助力,永失辽东疆土。

同一时间,在与大宣一海之隔的东瀛国中,政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与大宣作战的东瀛将军身故之后,年幼的继任者被家臣篡夺了将军之位。新一代掌权者面对被百年战火灼烧得满目疮痍的国土,决心将休养生息、重建秩序作为施政原则。他废除前任的对外侵略计划,借道朝鲜向大宣致书,希望重修旧好。吴岳恳请咸嘉帝接受他们的善意,最好再派使臣面见将军,提出乞师合作的要求。他做着用东瀛牵制萨族、合兵收复辽东失地的美梦,却没有料到近在眼前的物议沸腾。全不知兵的科道言官们大张正正之旗,对吴岳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责其饮鸩止渴者有之,怒其捐弃国仇者有之,骂其怯寻退路者有之,偏偏无人虑及连年战火天灾已致国库空虚、兵马疲敝、民不聊生。题本叠着题本,弹章连着弹章,竟让年近六旬的兵部尚书在众人唾骂中黯然还乡,不出三月就郁郁而终。

咸嘉帝曾对吴岳的提议颇为心动,却在满殿公卿的胁迫下偃旗息鼓。然而咸嘉四年,辽东大凌河被萨军围困,山东将领叛乱,陕西民变四起,左支右绌之中,林又清再次想起尸骨已寒的前兵部尚书。为防言官们群起攻之,他暗中派遣自己最信任的三人——靖江王林言坦,国舅严自肃和翰林编修江永秘密出使东瀛。

江永一行人于第二年年春渡海抵达长崎,恰遇新任将军下令驱逐西方教士、实施封海锁国。他们在海上漂流数月,终于进入国境,被藩士一路押往江户城。他们在江户受到了盛情款待。将军听闻宣朝近况,深为同情,表示愿意资助咸嘉帝战舰、军资、器械若干,并调拨三万水军协助作战。奈何他们的密奏因继任兵部尚书的疏忽被书童误以为塘报,竟发科钞传,令乞师事泄。林又清及江永一行人尚能顶住朝中舆情,可远在东瀛的将军却也得知了大宣群臣的反应。那些不逊的言辞和妄自尊大的态度让他颇为恼怒,一气之下竟收回当初提议。无论江永等人如何压低姿态费尽唇舌,他都以国内战乱初平为由拒绝出兵出饷,被他们纠缠得厌烦,也只同意释放狱中近万名囚犯援助邻邦。收到这一消息的咸嘉帝出离愤怒,“我朝亿兆生民,张袂成云,挥袖为雨,岂需异国一万奸佞之徒哉?”

话已至此,江永等人本再无滞留东瀛的必要。可随后的几年内地起义蜂起,外敌不断进侵,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愈发穷困,咸嘉帝不想也不敢完全放弃与东瀛修好的可能,故命三人暂住彼处,这一住便是整整十年。

大宣江山风雨飘摇,频现亡国之兆,而江永只能于举目无亲处虚度光阴,纵京主亲自召见、将军设宴慰问也无法缓解他的心急如焚。当年为报陛下知遇之恩,江永心甘情愿远渡重洋,如今中原窳败,江永更希望能回国效力。十年间,他向京师递去不下二十封请求回国的奏表,可换回的除了皇帝的劝慰和嘉奖,再无一语提及归期。

漂泊海外的十年中,林言坦病逝,严自肃因行为不轨被驱逐出境,正如咸嘉帝所说 “东瀛之事可倚仗者惟卿”,江永成为了两国邦交的唯一联络人。漫长的岁月如同不透气的笼罩,生生将他的一腔热血困成啮心蚀骨的苦闷。“对内剿抚两端,对外战和不定,朝中诸公皆为周公,而无一人愿佐成王,”江永也曾同陛下发起牢骚,“令江永多年出使寸功未立,徒与君上相望天涯。”

“文官贪财,武将怕死;文官结党,武将养寇;文官少才,武将无能,上下官员个个可杀!”

看过皇上推心置腹的回信,江永喟然长叹,“臣居所外常有刺事者,陛下不宜如此坦露。”

下一份公文中,江永因献《东瀛事略》有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再下一份公文中,林又清驳回了江永的归国申请。

咸嘉帝终于只是邸报上的咸嘉帝,江永终于只是奏疏中的臣江永。

烈火成冰的又何止江永一人?

读书,是江永排解苦闷的方式。前半生他都在为生计与科举奔波,反复熟读的不过数十册坟典,及至供职翰林院,钻研的也只是档案文库,而真正有闲暇博览群书,竟反而是在背井离乡之后。

江户的红叶山文库收藏有大量汉文书籍,将军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江永借阅的请求。国家藏书不宜久借,江永便日夜抄书不辍,就算是砚中结冰蚊虫嘬咬也不停笔。待书籍抄毕,他就要求自己每日必读一卷,读不完就不得就寝。短短数年之内,他的房间四壁已摆满手抄的书册,每张书页的板框外,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不知不觉间,将军已不再将他看做大宣的使臣,而只是中原的儒师——将军常邀江永前往幕府讲学,治理国家每遇困难,他也会向江永征询意见。因感激将军多年厚待,江永为他出谋划策时也总竭尽所能。

“常对新人思旧人,忍将他乡作故乡。”江永在日记中写道,他开始接受与亲友隔绝的异乡生活。

直到赵略的死讯传来。

“赵伯韬本不欲死,而陛下杀之。经年以来,死于天子墨下者岂伯韬一人?”江永难忍满腔悲痛,以前所未有的强硬言辞责问皇帝,“天下之英才岂无尽耶?纵十分之七在我,为国战死者十三,见弃于陛下者十二,而党争斥去者又十一,以所余十一治理此凋敝之世,陛下果无虑乎?伏请陛下准臣归国之请。陛下若弃,请以殉友,陛下若用,请以殉国。”

不久之后,内阁正式下达文书,命他即刻归国。

“恕我直言,贵邦战乱四起,如今已是强弩之末,”码头上,将军用不甚流利的汉语再次提出挽留,“而我国泰平宁靖、百废俱兴,恒之何不留下安度余生?”

“将军好意,江永心领了,”江永向他俯身一拜,“但江永必须要回去,因为那里是我的祖国。”

自鸣钟骤然响起报时,将深陷回忆之中的江永唤醒。

江永靠在睽违多年的黄花梨方椅上,烦躁地狠揉额角。

而廊外终于传来脚步声。

注1:引自杨涟《狱中寄子书》。

另注:文中出现的部分人物存在原型,剧情发展与真实历史有差别。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国君国贼(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