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18章 风雨登阁(二)

何处问长安 第18章 风雨登阁(二)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八月的福州府依旧燠热。天上滚着白亮的铁球,路上的沙土闪烁地生光。铺子里罕有顾客,看店的伙计百无聊赖地坐在门边,偶有几条狗吐舌挪过,目光便钉似的投向它们快速起落的肚皮。四方涌起的蝉鸣将本就漫长的炎昼继续延展,拖慢了酷热满和的空气中几乎所有动作——唯有沉默的苦力仍赤着黝黑的脚板,在流火的街面匆匆前奔,似乎想以此逃出头顶的烈日。

一张长案张贴在府衙的照壁前,霎时有如潮的人流奔涌而至。丁之航被一副方巾推一趔趄,竟也顾不得发怒,整了步伐又奋力向前搡去——第一层已经塞满,他只能屈于后排,从前方的两个脑袋之间朝长案张望。前面的人本在伸头观榜,不知为何又直起身来。丁之航只得将脖子竭力扬起,连带嘴巴也不由自主地张大,活像一条挂钩的鲢鱼。

人挡人前,人叠人后,潮热的呼气在隙间游走,如置众人于蒸笼之上。汗水蜇得丁之航眼睛生疼,他却无法抬手来揉,只能眨眨眼,继续在院试的榜上寻找自己的姓名。每看到一个“丁”字,他的呼吸就陡然一滞,然而后面接着的却全不是“之航”二字。他的心脏热锅炒豆似地乱蹦,促着他又将脖子拧到最右,重新从榜单的开头细细搜寻。

“噫!好了!我中了!”不远处突然传来几声大笑,一顶白发仰头跌倒在地,登时不省人事。人群立刻乱作一团,原本完美的半圆破开一道豁口,向外倾倒出几个人去。丁之航乘机钻进空缺,将第一层刚好填满。再无人遮挡他的视线,可名榜上的字却像被烈日烤化了似的,在他的眼底晕成墨团,模糊得只能勉强辨认出形状。丁之航睁大了眼睛,恨不得将那张数丈长的薄纸看破,从中间撕出自己的名字……人群渐渐散了,那些湿透的衣襟仿佛又记起了暑热,或欣喜若狂或悲哀欲绝地躲到屋檐和树荫下,唯有丁之航双脚生了根,孤零地站在照壁前。

傍晚的夜风吹乱了他斑白的须发,他已经看不到墙上的榜文了,然而那张长案仍磁石般吸住他的目光。第二十年了,难道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赏识真才吗?他怔怔地想,自己七岁开蒙,寒窗苦读近三十年,如今精神日瞀、牙落齿摇,却仍然功名蹭蹬……一生穷贱命,半世无用功,难道自己注定要困于乡野、潦倒而死?

天色渐渐暗下,一轮银盘似的月亮挂在空中,对着丁之航注下明晃的白光。他的须发在光下已近乎全白,布满血丝的双眼此刻却亮得古怪。他沐浴在白光下,心头是说不出的舒服。他的喉咙发紧,舌唇发麻,牵起的嘴角漏下一串笑声——“嘻嘻。”

“嘻嘻,”他在月光下兀自击掌,灰白的脸上浮现快活的神情,“嘻嘻,嘻嘻……”

丁之航是被同乡抬回延平老家的。原本不事生产的痴儿成了到处乱跑的疯子。孩童嘲弄他,成人奚落他,他只朝他们流涎嬉笑;铜针扎遍所有穴位,汤药接连灌入口中,他依旧浑然不觉。他跌撞着在山上滚了一身土,在水中淋了一身水,又在月光下拍手大笑。他的两眼发直,口中话语断续,竟连流浪的老狗都要多看他两眼。

“二十余年……错用心,嘻嘻,嘻嘻……”他跌进塘中,烂泥裹住他的头脚,独留两只眼睛泛着诡异的绿光,钩似的盯住月亮,“大地人普觉妙道……”

“嘻嘻,嘻嘻!”

枯卷的残荷在波纹中颤抖,簌簌托起硫磺火般的白光。

丁之航的清醒并不能归功于药方汤剂或经诵道术,许多人认为是降僮请乩后的归复于常,更有未来狂热的信众将它看作神明下世的奇迹,一经提起就热泪盈眶……他醒来时,清亮的月光正向他的床榻倾倒,一只老鸹飞过直刺天际的虬枝,张开铁钩似的短喙,发出凄厉的怪叫。他不免战栗起来,如同抖落了陈腐的躯壳,将空明的灵台照在浩大闪烁的白光里。

“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他的耳边传来窃窃低语,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声音,“忽然闻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注5)。”

清风穿堂,兀自翻开尘封的经册。它曾经被弃如敝屣,现今也闪起白光来了!

“我没事,”次日清晨,他向喜极而泣的父母解释道,“我被尘网羁束,执迷功名半生,如今总算是迷途知返,得悟了大道。”

“我儿可算醒了,醒了就好,醒了就好!”他的母亲不过乡下的普通妇人,并不能听懂他的言语,只是激动地连连抹泪,“当初就不该让你去读什劳子书!”

“就是,”年迈的父亲也随声附和,“今后你就在家养猪种地,来年再娶个媳妇……”

“烧了这肉身囚笼,弃了那二亩地吧,”丁之航打断父母的议论,“天下旱涝成灾,九州兵燹四起,丑类是辇是任,良材抛之乡野,咱们已到末世之劫了。”

“我儿,你……你在说什么?”老妇人的心再次悬了起来,“可是哪里还不舒服?他爹,快去……快去请郎中!”

“我很好,非常好,”丁之航甩开母亲的搀扶,仰头直视天上的烈日,脸上露出欣然的微笑,“我在梦中得到无生老母指引,她携我于兜率天遨游昼夜,命我下生救度世人。”

“释迦牟尼佛末,更有新佛出——而我,就是转世弥勒!”

江永的府邸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三山街附近,原为一处民宅,江泰买下后,对它按照《会典》制定的规模进行改建: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桷用青碧绘饰(注6)。南方竞奢之风盛行,官民的衣食住行早已逾越了当年太(河蟹)祖亲定的条框,不仅富宦之家多居高堂广厦,就是一般百姓也要营建官衙之重檐、公侯之园囿。宣室南迁,留都物价腾涌,江永坚持依典建府,实则是在用公家之陈例粉饰自身之拮据,借恪守祖规之名,堵贿赂馈谒之门。

“娘亲,咱们就住这儿了。从今往后,娘就在南京好好享福,想吃什么、用什么,随时和儿子说,儿子让下面的人立刻去办,”江永小心搀扶母亲,“这里有许多名医,我把他们全都请来,为娘亲治疗眼睛!”

“娘的眼睛是老毛病了,可别再花冤枉钱……”

“这怎么是冤枉钱呢,”江永故意嗔怪道,“娘亲就不想亲眼看看孙儿们吗?”

“做梦都想啊,那你们还不抓紧?”

“娘……”

江永面颊微烫,也跟着母亲笑出声来。

“大爷,有急事,”江泰匆匆走进后院,附在江永耳边说道,“唐阁老下午突发心疾,连郎中都来及请就去世了——听说和反对重颁《三朝要典》有关。”

唐府檐下明灯如昼,绿油的正门洞开,从灵堂传出摇山震岳的哭声。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注7),”华安看向往来不绝的人群,“死生亦大矣,奈何空木之躯仍作傀儡之戏,令人叹之、赏之、疑之、信之。”

“疑之、信之?”江泰不解。

“疑其一息尚存,信其尸骨已寒,”华安低声解释,“等咱们到了灵堂,正好能赏副精彩的众生相!”

江永身形微侧,向他们告诫道,“唐阁老为大宣鞠躬尽瘁,今赍愤而逝,我等理应沉痛哀悼,万不可言行无状。”

华安、江泰二人忙点头称是。

“薛青玄,你还我祖父命来!”唐府门前喧哗陡生,江永转回身,正见一位披麻戴孝的年轻人左手拉住薛青玄的衣袖,右手中的匕首直刺而出。薛青玄大惊失色,竟一下扯断衣袖,仰面跌倒在地。那个青年仍不放弃,又调转短刃,向下奋力揕去……护卫们终于反应过来,他们匆忙拦住凶徒,劈手夺走凶器,将青年压跪在薛青玄面前。青年挣扎着想要起身,被一拳打到腹部,立刻疼得蜷缩一团,嘴角流出的鲜血顷刻间染红了素白的孝服。

薛青玄缓缓起身,微眯的凤目射出骇人的凶光,“你就是唐鉴?”

青年偏过头,不去理他。

“刺杀朝廷命官,你可知该当何罪?”

“薛青玄,你逼走程公,把持朝政,如今竟要重翻逆案、起用奸佞!祖父秉公直言,竟被你们寻衅诬陷、活活气死!”唐鉴咬牙切齿,恨不得将面前之人食肉寝皮,“薛青玄,今日我没能杀了你,来日必有人能杀你!你……”

“朝中的议政纠核皆有法度,岂容你来大放厥词!”江永打断他的话,常年温和的脸上满是怒气,“唐鉴,你不在堂中为祖父守灵,反在门前与宾客争执不休。你这样做,置阁老一生清名于何地,置唐家百年清誉于何地?”

江永没有给他抗辩的机会,厉声催促道,“还不快进去!”

“看在江阁老的面子上,把他放开吧。”

薛青玄一声令下,侍卫纷纷停手。唐鉴朝江永瞪红了双眼,终于一声不吭地跑回灵堂。

微蹙的长眉下弯,绷紧的嘴角上牵,薛青玄又挂上一副亲切的笑脸。虽然只与江永有一面之缘,攀谈时热络得仿似多年至交,“恒之回乡探亲一路可好?何时到的南京?”

“一切顺利,多谢薛公挂念,”江永向薛青玄拱手见礼,“今日下午刚到南京,听闻唐府噩耗,就立刻前来探望。”

“唐阁老益积悃诚,恒存兢业,真乃国之柱臣,奈何天不假年,功业未半竟猝然身死……”薛青玄的眼角挤出两滴眼泪,江永也得陪他一道唏嘘,“江永素闻唐老盛名,能与其同朝为官,何其有幸!怎奈未得一见便阴阳永隔,实乃在下此生之憾!”

“良臣已作古,国事尚多艰,我等需仰承前人之志,担荷报国之任啊,”薛青玄又道,“不若待吊祭事毕,恒之随我到府上一叙?”

“首辅盛情,本不应推却。然家中诸事繁杂,尚需在下收拾料理。待江永安顿好家眷,定当登门拜会!”

“也好,”薛青玄点头,又突然凑近几步,低声说道,“皇上刚刚发下中旨,决意重颁《三朝要典》。尚祈恒之莫要横加阻拦为盼。”

“既是圣意,江永岂敢退有后言(注8)。”

薛青玄眉梢上挑,面上似笑非笑,“恒之由陛下钦点入阁,理应精忠为国、思报皇恩。”

“老先生指点,学生受教,”江永躬身一揖,“唐阁老停灵在室,江永不敢逗留在外。不若先生与我同入门内,一道拜祭?”

薛青玄摆摆手,“唐家子孙与我有隙,相见未免生乱。奠仪、赙金既已送到,老夫便先回去了。”

万历朝因国本之争屡起大案,概由神庙专宠郑贵妃及皇三子而冷落长子所致。万历十四年,皇三子诞,赏赉逾制。诸臣惧皇帝立幼废长,首议册立东宫,神庙以“元子婴弱”而主意缓行册封,随后却进封郑贵妃为皇贵妃。此举一出,举朝哗然,廷臣乞立元嗣为储的奏疏纷至沓来,神庙大怒,斥逐言臣,致使舆情更加汹涌。万历二十三年,郑贵妃令人增补山西按察使吕坤所著《闺范》,以汉明德皇后开篇,以郑贵妃终篇,并嘱托伯父郑承恩、兄弟郑国泰重新刊刻,更名为《闺范图说》。万历二十六年,有托名燕山朱东吉者为《闺范图说》作跋,取名《忧危竑议》,暗讽郑氏“虽无‘易储’之谋,不幸而有其迹”。促立东宫之议复起,而始作俑者不见踪迹。神庙不欲深究,只草草处分请立之人,并于二十九年正式立长子林原铭为储君,同时册封皇三子林原镜为福王,以安众人之心(注9)。

太子之立并非国本之争的结束,而是举世震惊的万历、泰昌、天启朝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开端。林原铭虽成太子,处境依旧凶险。移居慈庆宫后,他与生母恭妃碍难相见,及至恭妃病危,方被准允探视。待其身死,神庙久久不予卜葬。他的原配郭氏病故,两年灵輀不发。就连太子居住的东宫也寂然寥落,侍卫者屈指可数。万历四十三年,一个手持枣木棍的男子闯入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于前殿檐下被内侍捉拿。刑部以“疯癫闯宫”论罪,被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等人驳回。王之寀提审凶徒,得知他受宫内太监指使,由此顺藤摸瓜,查出主事者正是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庞保、刘成。工科给事中何士晋等人率先上书,将矛头直指郑贵妃及其兄弟郑国泰。然而在神庙的授意下,此事以太子两句话——“似此疯癫之人,决了便罢,不许株连”及“我父子何等亲爱,外廷有许多议论,尔辈为无君之臣,令我为不孝之子,深为可恨”草草收场,除凶徒、庞保、刘成外一概不予追究——此之谓梃击案。

万历四十八年,神庙升遐,太子继位。郑贵妃惧其挟前怨报复于她,一面交好林原铭最宠幸的李选侍,一面进侍姬八人供其享御。林原铭素来羸弱,登极后日理万机,入夜又连幸数女,精神劳瘁,圣容剧减,竟至于一病不起。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昇原为郑贵妃亲信,林原铭病后,他向皇上进呈通利药大黄。林原铭一昼夜连泻三四十次,身体情况急转直下。兵科给事中江潮等人上疏论郑贵妃指使崔文昇谋害皇帝之事,极言要求郑贵妃移出乾清宫,绝其晋封皇太后的妄想。与此同时,鸿胪寺官员李可灼向皇帝进奉仙丹,皇帝不顾大臣的劝阻,坚持服下这种红色的丸药。待服下两粒红丸后,林原铭病情突然加剧,顾命大臣未至便已龙驭上宾——此之谓红丸案。之所以称之为“案”,则在于两次用药差误皆匪夷所思,大黄之寒与红铅之热相反相伐,两药接连用于虚弱之体,正似有人预谋林原钟之死。而事后在郑贵妃和李选侍控制下的林又深竟颁发令旨,以“进药不效”对李可灼从轻罚俸一年,又命司礼监查处本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崔文昇。如此为二人开脱罪责。外廷皆知意出郑、李二人,而真正的幕后主使就如此在众目睽睽下逃脱罪愆。

林原铭死后,郑贵妃与李选侍密谋匿禁皇长子林又深,迫使其尊奉二人为太皇太后及太后,仿前朝垂帘故事。次日诸大臣进宫哭临,于柩前不见理当继位的皇长子,厉声诘问而群阉不对,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挺身而出,告知皇长子被匿禁暖阁中。随后他又用计将林又深抱出暖阁,交给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刘一璟、吏部尚书周嘉谟及兵科给事中江潮。四人拥护皇长子前往文华殿进太子位,又将他一路护送回慈庆宫,让其免受李选侍的控制。次日,周嘉谟等人联名上书,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李选侍迟迟不肯,江潮、徐定一等人复上疏敦促,谴责其“外托保护之名,阴怀专擅之实”。江潮以顾命大臣的身份调集锦衣卫包围乾清宫,禁止乳母、宫人进入,迫使李选侍不得不仓促移宫。江潮为让林又深顺利继位掌政,五日之内须发尽白,然自此宫中流言蜚语不断,有言选侍自经者,言选侍之女失所投井者,言外臣与内侍勾结者,江潮上疏详述移宫始末,虽得皇帝嘉许,仍因人言可畏愤而辞官——此之谓移宫案。

林又深继位后,对乳媪客氏关怀备至,连带对她的对食魏忠贤也宠信有加。魏、客二人用计害死王安,自此专擅内廷。魏忠贤得势后,在朝遍置死党,贪污受贿、挟私擅权、搜刮民脂、无恶不作。在将出言反抗的江潮、徐定一等人迫害致死后,为将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正人君子一体扫灭,他与干儿干孙们竟颁布《三朝要典》,篡改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真实历史。书中言梃击案则东林党向壁虚构,实为离间天朝父子,言红丸案则先帝进药亦升天,不进药亦升天,非崔文昇之罪责,而□□穷追不已,实乃心怀叵测,言移宫案则江潮、徐定一等人与司礼监太监王安内外勾结,无事生非。天启帝为之作序,授魏阉借书杀人之权,一时群小盈朝,正人几尽,而天下岁祲民匮,渐显亡国之兆(注10)。

华安走进书房,将一本重新刊刻的《三朝要典》递到江永面前,“先帝继位后铲除阉党,严旨毁禁此书,没想到今上这么快就从民间访得余本,冠以御制重颁天下。”

“我曾在翰林院参与《熹宗实录》的编撰,其间看过此书,”江永寒凉的目光扫过封面,“全无实言,全无道理,全无气节,全无肺肠。”

“薛青玄等人欲以此书斥逐东林、拉拢阉党,恒之不可不防啊。”

“没有这么简单,”江永叹了口气,“今上欲以此书为祖母及生父辩护,冯渊欲以此书翻自身逆案而起复得官,薛青玄欲以此书打压东林而罗织党羽,这才是他们重颁《三朝要典》的全部用意。”

“若果真如此,恒之当如何措置?若你上疏劝阻,必被指为东林,来日恐为权臣清算,”华安眉头紧锁,“如今敌强我弱,还是韬光养晦为上。”

“不,我一定要上疏抗辩。”

“你为何……”

“我一定要上疏抗辩,”江永重复道,“家父力主追究光庙暴死之事,被此书认为借红丸以快私怨,家父为熹庙继位熬白发须,被此书认为借移宫以贪定策之勋。家父一心报国,上书弹劾魏忠贤,被……被戕害致死。如今他们要抹去他的功业,污毁他的名声,我不出声抗辩,枉为人子!”

注5:引自白莲宗(白莲教前身)创始人茅子元悟道偈语。

注6:引自《明会典》。

注7:引自陶渊明《拟挽歌辞》。

注8:引自《尚书·虞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意为:如果我有过失,你们要辅佐我。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议论。

注9:即万历朝妖书案。万历三十一年,另一本“妖书”——《续忧危竑议》被散投于京城各处。仿照先前的《忧危竑议》的笔法,再次旧事重提,称皇上虽立太子,仍存他日改易之意,引发朝堂新一轮的党派之争。此系朝中各方势力向对手发难之举,已与国本之争无关。

注10:主要参考樊树志先生的《重写晚明史》及商传先生的《走进晚明》(妖书、梃击案),明末三大案众说纷纭,再此选用樊树志先生的同情东林党的看法,一来是因为文中的江永乃东林子弟,身份决定他会站在东林党这一边,二来是由于这种看法逻辑自洽,不像《三朝要典》所书那般错漏百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风雨登阁(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