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17章 风雨登阁(一)

何处问长安 第17章 风雨登阁(一)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江流走进长兄的卧房时,江永正病恹恹地躺在榻上,方几上放着一只空碗,姜汤的味道还在屋中飘荡。

“兄长,你不太舒服?”

“无妨,”江永执意起身,沈蔚本在帮他按揉胃腹,见状也只好收回手,“见到华先生了吗?”

“庆馀兄一向知礼,我待他有帮扶之恩,邀他一叙,他不会避而不见,”江流低下头,“但我向庆馀转达兄长的招揽之意后,他犹豫再三,还是婉拒了兄长的盛情。”

“崔子玉有言,‘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无论你曾予他何种帮助,今后都莫要将那点恩情挂在嘴边,”江永告诫幼弟,“华先生可还有说些什么?”

“他说自己才浅志疏,动与世忤,不敢妄承兄长厚爱。还说…… ”

“四海鼎沸,不日恐有鱼烂土崩之患。然燕雀处堂,众梦犹酣,纵使尊兄振臂疾呼,又能唤醒假寐几人?”夜幕降临,打谷场上人声渐隐。繁密的槐叶间漏下细碎的月光,虫鸣随群星升起。码好稻垛的华安汗流浃背地坐在树下,将碗中的凉茶仰头饮尽,“我知此言冒犯,然世病膏肓,大药不治。目下尚有可归处,令兄何不就此归隐以安度余生,免受宦海倾轧之苦?”

江流与他并肩而坐,“先父赤血忠心犹在,家兄焉能畏难却步?况山河板荡,大丈夫抱经世之才,怀用事之心,正当挥剑奋起,再造太平!愚弟惫懒成性,学力平庸,逢此乱世,唯有燕雀筑巢,苟图余生,然庆馀兄素有大济苍生之志,虽遇坎坷,又岂能甘心空老林泉,坐视家国倾覆?”

“孤鸟戚于飘摇,故啼于未雨,然众人未觉,皆责其惊扰,更有甚者,竟掷石持弓,欲置孤鸟于死地,”微茫的萤光映在华安眼底,“然以众人而论,若必将沉沦,浑噩而死有何不好?一旦时乖命蹇被鸟鸣唤醒,在清醒中挣扎半生却惨烈而亡,又是何其痛哉苦哉?”

“世道总未颠隳如斯。朝中尚有謇谔之臣忠勤任事,朝外还有青年士子矢志报国。周绪在辽东拦阻萨族铁骑,贺之诚在荆豫追剿流贼乱民,四镇与胡元秉严守长江天堑。大宣拥江南繁华富庶之地,何愁不能布武中原、东山再起?只鸟独吟固然无力,然一旦唤醒数名仁人,未妨不能救世济民……”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注1)。宣朝建国近三百年,弊政迭出,百事窳败,可得千般死,难逢一路生。易之认为,这样的王朝仍有救治的希望吗?”

“当此大治乱、大争锋、大转机,个中未必无可为处……”

夜风穿过树梢,泛黄的槐叶翩然飘落。寒蝉凄声一噤,随即又聒噪连绵。

“宣室盛衰,自有肉食者谋。华安有茅屋寄身,薄田果腹,康平则泛舟江上,哺糟啜醨,与世推移;遇乱则隐入山间,朝饮芳露,夕餐落英,又如何不是千金不易之乐事?”华安打断江流的劝说,“在下纵逸来久,难堪大任,还请尊兄另寻高明。”

“国之将衰,则遗贤才在野,前人诚不我欺,”江永听完弟弟的转述,苦笑道,“我合该亲自登门,请这位华先生启发赐教。”

“万万不可!”江流当下阻止,“庆馀还说,若兄长亲往,莫怪他避匿深山、远遁外乡,从此与我割席断义!”

江永靠在枕上沉吟良久。“我知道了,”他缓缓开口,“易之,你先回去,我再想想办法。”

房门关上的一瞬,江永撤了气力,虚脱地躺在床上。

沈蔚帮他盖好被褥,不由心疼道,“河蟹性寒,你不该吃那么多的。”

江永将责任一体揽过,“是我贪嘴,自作自受。”

“你……唉,”沈蔚无奈摇头,继续帮他按揉胃腹。担心江永睡着,又轻声唤他,“恒之。”

“嗯?”

“关于请华先生出山,我倒想起一个办法。”

江永睁开的双眼中盛满笑意,“还请夫人指点一二。”

“恒之可还记得‘孔子拜阳货(注2)’?”

华安站在江永面前。他大约三十岁的年纪,身材高瘦,面色蜡黄,两道浓眉又粗又短,眼光灼灼如岩下电,他身上的蓝布长衫洗得泛白,其上叠痕犹深,显然是许久未曾穿过。

“阁老今日惠临寒舍,恰逢某外出办事。招待多有不周,伏乞尊驾海涵,”他手里提着两条鲜鱼,“区区薄礼,望兄台哂纳。”

“庆馀兄移玉,乃江永之幸,”江永依礼拜谢,“还请兄台稍坐片刻,许我奉茶一叙。”

华安将回礼交给江平,躬身朝江永一揖,从容与他对面而坐,“阁老相邀,不敢推辞。然乡野之人鄙陋,不省治国安民之事,更无功名仕进之心。千祈阁下勿劝勿迫为盼!”

“舍弟已向在下转述兄台之言,其理甚清,其意甚明,某岂能强人所难?”江永礼貌微笑,“易之不善言辞,未能答复庆馀质疑。某欲代为试答一二,不知可好?”

“华安洗耳恭听。”

“庆馀兄问宣室衰微,是否需要救治。某以为,当治无疑,”江永正色道,“若任其自灭,那我等面临的,将并非仅是王朝更迭之苦,更是亡国灭种之祸啊!”

江永手中的茶水泛起涟漪,尚未舒展的茶叶上下浮沉,“今天下坼裂,流寇蜂聚川陕,乱民散布九州,然除李、张两部外,皆旋起旋灭,难以成势。林鸿涛僭居京师,麾下兵马皆以利合,不日必以利散。且林鸿涛为政极苛,扰民极深,江北百姓多结寨自保,只需南京一纸檄文,便可为我前驱——剿灭逆贼,指日可待。而萨族雄踞关外,万历以来频繁侵扰大宣,少有败绩。博仁继位后,不仅收复漠北,臣服朝鲜,还称帝建制,大有睥睨中原之志。我朝尚有江南及豫、鲁、关外等地,实力较李、张及林鸿涛犹能过之,较博仁则尚难预料。以某愚见,我朝与萨族必有一战,若败,则中原陆沉,四海腥膻,千年衣冠之伦尽入胡尘,我等炎黄子孙,何忍见之!”

华安垂头细思。他也曾读圣贤之书,究经世之道,然时运不济,困于场屋十年,终是绝了入仕之心。他回到家乡,先是在县衙做了一名书吏,在清查、征收钱粮时发现有人通过飞洒、诡寄、埋没、挪移等方式逃避赋役,遂将此事披露公堂。本是仗义执言、为民请命之举,不料因此得罪了县中士绅,反被杖责四十赶出县衙。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第一任妻子缠绵病榻多年,竟在此时病重不治,全赖江流等人资助,华安才能将她体面发送。待诸事落定,他受江流之邀前往社学授课,却因不按照朱子语录讲解四书被山长逐出课堂——为了养活自己和不满两岁的女儿,他终于放下纸笔,拿起镰锄渔网,变卖了平生抱负,只赊购一碗淡饭。

“乡绅欺压百姓,我为弱者鸣冤,却在公堂遭到梃击,这便是宣朝的‘明镜高悬’,”华安面露讥讽的神色,“当我被皂吏扔到八字墙下,那些引车卖浆的贫民都拥过来冲我叫骂,甚至还有人朝我拳打脚踢。更可笑的是,那些被乡绅算计,替乡绅缴纳赋税的人反应最激烈——因为他们怕被那些士绅认为与我勾结,便甘心去做窃取他们劳动成果的人的走狗!”

“而士绅之事上官,与此何其相似?遇贵则卑之,遇强则怯之,不论座上善恶贤愚,皆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稍有轻慢,自有同僚群起而攻——既然他们愿做奴才,争做奴才,这天下在谁的手中不都是一样的?”

“不一样,”江永声音低沉,重复道,“完全不一样。”

“己巳之变时,我曾在城头观战,亲见萨兵明盔坚甲,铁骑利刃,合如潮水,散如虎狼,遇官军则击杀,遇平民则掳掠。城下血流成河,京畿一时赤地。十年之后,我前往关外与博仁议和,自宁远向北,百里近无人烟,白骨累累于荒溪野草间,冤气积年郁结不散。萨族之屠戮抢掠,惨烈如斯——屠城之景,庆馀可知?”

江永的脸上褪去最后一丝血色,沉默许久才稳住心神,“堆尸如山,血流成渠,口不忍言——庆馀忍见同胞之骨肉,碾转于马蹄之前,华夏之血脉,断绝于胡刀之下乎?”

“然胡虏无百年之运……”

“谁敢赌之?”江永反驳道,“萨族异于鞑靼,其善习汉学,善行汉制,善用汉人,却一向视我等为异类,极尽打压凌辱之能事。使其入主中国,毒虐岂有尽头?”

“假使他们天良未全泯灭,未将中原屠戮殆尽,或因纵欲享乐之需,留些汉人充作牛马。然后毁我衣冠人伦,燔我经史诗赋,掠我四方玉帛,售我九州热土,致使华夏化为丘墟,文明呜咽断流,我等子孙同胞为奴百年——庆馀仍不以为意吗?数名官绅乡民奴颜婢膝,尚能活之、养之、教之 ,一个民族奴颜婢膝,何异于自绝于祖先,自绝于天地!”

“在下挚友赵瞻曾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注3),”江永在茶水中望见自己眼角通红,“然而如今欲保天下,必先保国。观建炎故事,便知朝廷用错一人,遗恨千载之理。我自知才疏学浅,蒙今上厚恩忝窃高位,日有颠坠之虞,却无退步之道。故不敢不朝乾夕惕,求访贤才拱听明诲。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烛火将他的侧影映在墙壁,低首啜茶也显落索。华安偷觑内墙,只觉这位年轻的阁臣虽然瘦削,根骨中却自带劲节,宛如经冬的苍竹,固执地要擎起头顶的天。

“兄台以民族大义相劝,华安如何推辞?”他俯身而拜,“阁老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雨天路滑,恩师,小心脚下。”

“无妨,”宋景迁笑呵呵地甩开江永的搀扶,拄杖疾行,抢先登上了龙山山顶,“恒之你看,老夫的腿脚还很好嘛!”

江永忙为恩师撑伞遮雨,又将他搀到风雨亭中小坐。秋雨细密如织,将亭外的山峦、城市、河流皆笼覆于轻纱之下。远处大善寺的钟声隐隐,如同静默摇曳的尾音。

“令尊赴刑前,请我将你收为弟子,迄今已有二十年矣。”

江永恭敬地跪在宋景迁面前,叩首道,“恩师教弟子为人处世之理,为官济世之道,江永铭感五内,没齿难忘!”

“汝事我若父,我视汝如子,何须这些繁文缛节?”宋景迁示意他坐到自己身侧,“恒之,你无愧于我最好的弟子。”

“江永愚鲁痴拙,今日在恩师府上见到的师弟们,人人聪慧伶俐,非我所能及也……”

“但我只带你冒雨登龙山,”宋景迁打断他的妄自菲薄,“恒之可知缘由?”

江永脑中灵光一闪,“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注4)’?”

恩师嗤笑一声,“引喻失义,语不中的。”

江永倾耳聆训。

“那些弟子聪颖矣,耿介矣,却只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宋景迁伸手去接檐下冰雨,“眼下风雨连天,大庇天下者其恒之乎?”

江永下意识想要推诿,“弟子……弟子既无张良、刘基之智,又无诸葛、李纲之才,岂能力挽狂澜,持危扶颠!恩师此言,折煞弟子!”

“处乱世,居高位者,薛、程、高、唐、顾及恒之也。论才智,恒之不输五位,论坚韧,恒之远远过之——坚韧者,矢志不渝曰坚,百折不挠曰韧,恒之半生劳苦,意念不摇,足当起‘坚韧’二字,”宋景迁向山下眺望,如蝼蚁大小的楼宇街道被细雨织入一片空濛,隙中腾起白烟,衬得龙山愈发高邈,“尚且欠缺的,则是顶风冒雨,忍怯登高的勇气啊。”

“既登高处,便不妨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恩师又说,“莫要执迷于一家一姓之兴衰,而要关切千家万姓之忧乐啊!”

“恩师的话,我有些明白,又有些不明白,”江永向沈蔚坦言,“我十六岁进士及第,编修实录、出使东瀛、坚守京师、传达遗诏,再到如今入值内阁,毁誉进退从不由己。恩师、座师、延祚、仲远,包括东林大臣、复社社员,他们都对我给予厚望。可我心里明白,我屡得超擢,官至侍郎,却只是羊质虎皮、徒负虚名罢了。”

他枕在妻子膝上,卧听船底的潺潺水声。秋雨敲窗,明烛摇曳,清闲的时光已屈指可数。

“若见豺而喜,知难不退,则羊质即为虎质,虚名也是实名了。”

“世事总是知易行难,利刃在前,清议在后,苍生在下,青史在上,我究竟要如何做,又究竟能如何做?”江永疲倦地阖上双目,“曾经我只想承欢父母膝下,阉党杀了父亲。我拼命读书,一门心思要为父亲报仇,先帝为父亲的冤案昭雪。我决定要倾力报答先帝的恩情……稀里糊涂,竟走到了今日的境地。”

江永忙碌终日,稍一疏神便入了梦乡。沈蔚轻叹,将他紧锁的眉间抚平。

她知道,不需多久,江永就会再次蹙起眉头。

江永有他的坚守。孔孟入世之道教导他在凄风苦雨中喈喈而鸣,父祖报国之事要求他必须为哀哀生民振臂一呼。他用瘦弱的肩膀担起家室的责任,用挺拔的脊梁撑起民族的气节。他热忱地钟爱自己的同胞与国家,拼尽一切想要阻止他们急速下坠——可他终究只是凡人啊。丧父之痛深深压在他的心底,那份悲恸与恐惧已为他的余生涂抹了一层灰暗的底色。在每一场乱世必然造成的震荡中,他是如此地恐惧流血与杀戮、陷害与猜忌、国破与家亡。这种恐惧足以将他从仓皇的噩梦中摇醒,在无边暗夜中扼住他的咽喉、湿透他的衣衫、撕碎他伪装的全部坚强。

沈蔚轻抚丈夫的面颊,她明白,江永已无路可退,他必须忍怯,必须坚强。

可她也清楚,他怕得厉害。

注1:引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2:典故引自《论语·阳货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在文中指代的剧情为,江永特地寻华安不在家的时候登门拜访,依照礼节,华安需要对他进行回访。

注3: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注4:引自《论语·公治长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风雨登阁(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