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14章 乡音无改(二)

何处问长安 第14章 乡音无改(二)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林又清的遗诏曾有千钧之重,如今卸下荷担,江永并未觉得轻松。文华殿中的一幕幕如巨石压在胸口,他感到疲乏极了。江永不知自己是如何去了太平门外,向林又清的神主进香,如何走回沈容的府邸,同舅兄和江泰简单寒暄,又是如何走进客房,倒在床上失去神志。

梦里的江永看得见死亡。那冻毙雪中、曝露荒野的白色的死亡,葬身火海、没于鲜血的红色的死亡,被黑夜、深井、野林、寒潭吞噬的黑色的死亡,消融于金屑酒中、颠蹶于琉璃瓦下的金色的死亡……死亡并非一瞬间的事情,它总得要先从一个部位死起。正如江永年少时常去拜访的一位老者,他患过几次中风,先是右手臂无法活动,再后来半边身子都动弹不得,在床上躺卧半年之后,终于被埋进黄土。江永十分确定,他也正生活在一个死去大半并行将寂灭的时代——大宣的半壁江山腐朽溃烂,各种颜色的死亡切断了脆弱的血管,无可救药的鄙陋早已从表肤渗入骨髓,首脑撕掉脉案,享受最后一刻的回光返照。

命运的海浪翻涌而来,白色的巨刃劈向脚下的浮冰,江永不能挽救,瞬间跌入熊熊火海。炽焰紧密黏附在江永的身后,顺着他的脚跟攀上胫骨、髀肉,覆满后背,流到胸口,最终将他完全吞噬。

挣扎,毫无意义的、连续不断的挣扎。在父亲坟前,长崎岸边,辽东道旁,京师城下,在南北京,生死场,寒冰山,业火宅,在白昼,黑夜,醒时,梦中。

他的骨架仍在奔跑,直到火也死了,凝为珊瑚状的玄冰。玄冰喷涌出寒气,将骨头灼烧。

“轰——”

黑沉的天幕下,闪电如一条金龙俯冲大地,震耳的奔雷衔尾而来,惊落如注的暴雨。

“大爷,您终于醒了!”

“我睡了多久?”

“整整三日了,”江泰欢喜得不知怎么好,在床前空转片刻,恍然一拍脑袋,“大爷一定饿了吧?我这就让厨房给您准备饭菜!”

“先不忙,我有事情问你,”沙哑的声音擦过干燥的喉咙,江永提不起半分力气,“康平公主殿下是否已安置妥当?”

“大爷,您已经问过一遍了,”江泰坐回床边,再一次恭敬答道,“我们于六月三日抵达淮安,淮安石巡抚得知情况后立即遣人通报留都。五日之后,监国,也就是当今圣上亲自前往码头,将公主殿下迎回内宫。”

“你做得很好,”江永松下一口气,“还有官服……”

“我已经亲自还给蒋侍郎了,大爷放心。”

“你有没有——”

“大爷,您病了三日,现在需要好好休息。有什么事情,等吃些东西后再问江泰吧, ”江泰把正欲起身的江永按回床上,丝毫不给他抗辩的机会,“大爷,您再睡一会,我去去就来。”

院中花木本扶疏,然而生灵荏弱,如何抵抗自然之力?肆虐的狂风席卷暗夜,如锋刃回旋,斫断一地枝茎。滂沱的暴雨敲击石板,如千骑奔腾,将残花败叶碾踏成泥。檐下织起细密的雨帘,将屠略者的嚣叫与苦难者的嚎哭一体阻挡在外。

江永将纱窗推开大半,放风雨进来。

“恒之伤势过重,已致高烧三日不退,不息心休养,又下床作甚?”

“弟已无大碍,”江永扣好腋下的扣子,迤迤然回身行礼,“恒之叨扰多日,千祈燕观兄宽谅。”

“你我郎舅之间,何需见外?”沈容快步走到窗前,抬手将纱窗放下,“秋日风雨冰寒刺骨,恒之大病方愈,不宜受凉——饭菜皆已备好,何不与我共进长谈?”

江永不置争辩,随沈容坐到八仙桌前。桌上已摆好饭菜,虽云清淡,却极为精致:两盅奶白似雪的鲥鱼羹,一瓯白煠猪肉,一瓯水晶膀蹄,荠菜,菱角,莴笋、莲藕——四碟时令蔬果,还有一碟酥油泡螺、一碟蜜橘作饭后小食。沈容咽下一勺鱼羹,迟疑片刻,终是出声问道,“日前恒之面见新帝,情况如何?”

见江永哑然,他又连忙补充,“啊,在下并非要探听圣意,只是留都局势益迫,复社存亡旦夕,兄不能不斗胆相询……”

“燕观兄无需解释,弟都省得,”江永摆手,顾左右而言他,“薛青玄乃何许人也?”

不作回答便是回答。中原战乱频仍,南北消息阻隔,江永对留都事知之甚少,却未尝没有对林又汲寄予厚望。南下一路颠沛,只要暂得喘息,他便会详细回顾几年来京城发生之事,将之整理成文,并凭借自己的经验与学识,对治国、外交等政策得失加以分析,希望能为新朝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奈何林又汲才地平常,见面无一句要语,毫无求治之心不说,就连对国朝五十年内发生的大事都一无所知。纵观历朝历代,未有庸主在位而国衰能振、民困能苏者。况薛青玄谄谀献媚,何其鄙薄,若不早思芟除,则半壁江山,百年宣祚,岂可保乎?

“此人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宣府巡抚,因贪墨渎职遭太监弹劾而罢官。在乡寓居多年,后因其密友冯渊与二次出任内阁首辅的周延儒有旧,权钱交易之下,于咸嘉十五年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凤阳总督。杨绍节废帝主政后,留都议立监国,薛青玄一面大张旗鼓与程公共迎桂王北上,一面暗度陈仓,趁桂王尚在广西,内结操江诚意伯刘孔昭,外结总兵吕严等,拥戴福王即刻登位,并称以叙以贤无如福王,反责程公心怀偏私,枉顾祖宗法度。待福王进位监国,自然疏远东林而亲厚薛、刘等人。”

“程公几次谋划北伐,皆因薛青玄及其党羽的掣肘而中道而废,他在长江经营多年,所植党羽遍布朝堂,如今已超迈程公,官至留都吏部尚书。身为从龙之臣,新帝登基,岂会不得道升天?”提起薛青玄,沈容数次气急,全赖多年修养方能陈述始终,“此人手长智短、耳软眼瞎,大权在握只知结党营私,于四方狼烟毫不在意。出此妖孽,大宣的气数也是尽了。”

“弟记得,冯渊曾是阉党?”

“正是。冯渊曾名列东林,与令尊及徐定一公皆有交情。然而此人为人反复、偏激而滑,常为士林所不齿。天启四年春,吏科都给事中出缺,以年资推论,冯渊排在第二。他上下活动,得魏阉之助,将第一候补者逐出吏科。然时任吏部尚书的**星恶其为人,又与徐定一有隙,遂以‘以察典近,冯渊不可用’之名将其补入工科。所谓‘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为首,工部居末,如此调动自然引得冯渊大不悦。于是他反出东林,投入魏阉门下,得任太常少卿。魏阉倒台后,他寓居留都,一面谈兵论文,结交文士,谋求与东林、复社和解,一面资助薛青玄重入官场,盼其投桃报李,举荐自己入朝。留都的复社社员侦知其意,作《留都防乱公揭》将他驱逐回乡。从此复社于冯渊势同水火,关系再难转圜。”

“原是如此,”江永脾胃不健,只吃两口便放下竹箸,“近日弟将回乡探亲……”

“我知恒之素来讷言敏行,可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薛青玄窃太阿国柄,折朝野公论。日前有复社社员在书坊谈论江北时局,被镇府司一体缉拿,虽得陛下赦令,仍有三人死于狱中,究其缘由,则敷衍以‘含愧自尽’,”沈容不满江永忽然谈及儿女情长,赍愤打断道,“咸嘉元年尹山召开大会,成立复社。社员公推恒之与张乾度为领袖,如今张公作古,能主大事者唯恒之一人。贤弟面对覆盆之冤不作一语,来日将如何顺心服人?”

江永眉间微蹙,“弟久未过问复社之事,对此事更是一无所知。况国丧期间,人人举哀,弟又如何调查、奔走、上疏、抗辩?东林、复社与薛、冯一党罅隙甚深,我等举措万务妥慎,不然人情乖忤,江南恐有不忍言者……”

“薛、冯之心路人皆知,若任其推翻逆案,排挤清流,则朝廷公道何在?正气何在?若令这些魏阉的孝子贤孙专国,则东林先贤的赤血谁偿,忠魂何安?恒之,尊父英风毅骨,万古流芳,岂可令小人涂抹青史,横杀人心?”

丧父之痛,年久愈烈。江永登时面色通红,他的鼻翼剧烈翕动,面颊处的筋肉抽搐,克制许久,终于神色如常,“江北赤地千里,尸横遍野,兄不为他们抱屈,复社社员不幸庾毙,其情究竟如何,弟不得而知,岂可以己昏昏,草草断定?燕观兄若以道义相勉,弟当仁不让,若以门户相激,还望另请高明。”

“兄绝无此意!实是……”

“风雨如磐,弟言尽于此,”江永起身离席,踱步至窗前,又将纱窗推开。暴雨敲檐击石,如万千箭矢下,“兄只道魏阉遗脉未绝,难道先父就无孝子吗?”

次日一早,江永便同江泰启程返乡。他们向东行至丹阳,由此乘船,循大运河南下浙东,经两日抵达绍兴府。得知恩师宋景迁已搬往此处居住,江永立刻前去拜访,却被告知恩师云游未归,只好先行离去,在码头租下一艘乌篷船,继续往家乡驶去。

江泰已很久未看到这样的大爷。乌篷的速度很慢,江永并不着急。包袱里塞了许多新书,他也不常看,只是坐在船头,将双手搁在左右舷上,将淡然的目光投向远山近河。已至初秋,河边的红蓼挂了果,红通通一片,掩在黄芦乌桕中,清风拂过,欢悦地发出“沙沙”的响声。岸边是连绵的山峦、古老的石桥、宁静的村舍……它们都被一橹一橹地赶到船尾去了。江永一面用瓷碗喝下粗茶,一面同江泰说起少时的趣事:凫水、钓虾、看社戏、偷罗汉果……冰冷的官话逐渐变为亲切的乡音,柔和的阳光在他的眸中跃动,将狭小的篷舱照得通明透亮。

“江南无限好,莫要惹胡尘。”他突然叹口气,声音怅然。

挂满薜荔的城门下,五尺见方的字摊被围得水泄不通。座中一位儒服方巾的书生,正为对面的老妪逐字阅读书信,“老妈妈,您儿子说了,他一切都挺好的,只是前不久出海时遇到风暴,满船货物都漂没了。他赔了个精光,正准备再次出海呢。”

“早说不让他做这么危险的生意,他就是不听!偏说出海能挣大钱,也不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命!”老人家气得老泪纵横,“海上那么大的风浪呦,怎么能一点事都没有?”

“老妈妈,您儿子在信上还说了,他现在借住在同乡的水生家里,趁着货船还在修补,平日就在码头拉纤,挣的钱足够吃用,让你放心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的心都挂在他身上,怎么放下呦,”老妪揩去浊泪,又对书生说道,“孩子,你帮我给他回封信吧。”

“好嘞,您说。”

“儿啊,家里老的小的都好,你不要担心。你一人在外面,要吃好睡好,千万不要克扣自己。出海要是太危险就不要去了,家里还有二亩地,来年再养几头猪,日子一样能过下去……”

“老妈妈,您慢些说,”笔下墨迹逐渐潦草,书生忙请老人放慢语速,“‘吾儿,家中一切安好,勿忧。’好了,之后呢?”

“我不是这么说的呀。”

“这样比较文雅,而且写的字少,我在为您省钱呢。”

“我可不要省这点钱,我说什么,你就写什么。”

“好吧,”书生歉然一笑,露出两颊的酒窝,“那我换一张新纸——老妈妈,您能从头再说一遍吗?”

……

待顾客全部散去,夕阳也快落到山后了。江流伸了个懒腰,正欲收拾桌椅回家吃饭,忽见一人站在他的面前。

“易之,”那人唤他,眸中似有星光闪烁。

江流盯视来人,从他的眉眼、面颊一直描到颈肩、指端,又将记忆中长兄的模样拓下,放在一起仔细比较。父亲去世时他还太小,只记得一夜之间家被搬空,白色的帐幔铺满冷清四壁,爹爹静静躺在棺材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将悬磬之室填满。直到很久之后——久到兄长手刃仇雠、高中探花后,他才明白当时是如何的险象环生。在少不知愁的岁月中,是兄长一人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不仅要照顾母亲、抚教弟妹,还要抵御远亲近邻的欺辱、完纳赋税、点解南粮。“懂事”、“争气”、“祖上保佑”……四邻且叹且赞,却无人曾身临那段独挽鹿车、投足无所的岁月。曾经与他逗弄玩笑的兄长再也不会回来了,丧父之痛与覆巢之哀令江永茹苦一生,如今不过而立之年,鬓角竟已杂生白发。

他隔着书桌,紧紧抱住了自己唯一的兄长。

“娘亲闻兄将归,日以为念,昼夜神思不属、且笑且泣。兄既归来,可要好好宽慰一二,”兄弟二人走在坑洼的村路中,随着黄芦苦竹绕宅转向,“长嫂持家多年,甚为辛苦,若换作旁人,又怎会尽心侍奉夫母、甘心等兄十年?”

江永点头记下,又问弟弟,“社学公俸是否不够,还需另兼他职?”

“家中良田十亩,商铺数间,财用岂会不足?弟只是爱同人打交道,故而立字摊于东门外。况近年土地兼并愈发剧烈,村中出海谋生之人益多,妇孺老弱留守家中,引颈盼听亲人消息。弟帮他们读信写信,也算一件功德。”

“果真不愿继续考科举了?”

“兄长,”江流凑到江永身前,撇嘴撒娇道,“弟一向愚驽顽劣,如何与兄长相比?得过院试、免除赋税,弟已竭尽全力了!”

江永苦笑摇头,他的弟弟自小聪颖,哪会只有生员之才?说到底,不过是他心性恬淡,不喜官场,又不愿离开家乡。世道鱼烂,为官者机关算尽、朝不保夕,倒真不如平民淡云流水、共享天伦过得如意。罢了,都随他。

“早前听说小妹仓促成婚,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的确如此。咸嘉八年,严国戚在民间采选淑女,似有送入内宫为女争宠之心,到余姚时竟看上果儿。此事一出,阖家大骇,娘亲与长嫂连夜说合,将果儿嫁给了余姚县城的万家二公子。”

“万良还在开酒楼?”

“是啊,万家书香门第,偏万良不喜诗书,只爱食馔。他遍历全国,收集各地食谱,回乡开了同庆楼。虽无功名在身,生活还算富足,坊间名声也算不错,”江流同兄长走过坡上台阶,江府已近在眼前,“念书的时候,这小子连我都考不过,来家中提亲数次,都因母亲担心他不务正业而被拒绝。而后竟能得偿所愿,完全是天降鸿运。”

“人世沉浮,功名常作尘土。小妹一生幸福顺遂是最重要的。”

“也是。”

“大爷二爷回来了!大爷二爷回来了!”守在门前的江平看到兄弟二人,叫嚷着往府里跑去。

江永的脚步在门槛前停驻。他感到怯懦,不知自己要如何面对暌违十余年的家人和新的成员,然而前方传来的母亲的声音已不容他再想太多,江永忙跨进院中,飞奔到母亲面前跪下,一声“娘亲”唤罢,泪水已顺着面颊滂沱流下。

娘亲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目翳遮瞳已令她近乎全盲,原本挺拔的身姿被生活的重坦折弯,一头乌黑的秀发也变得花白。她松开两位儿媳的搀扶,颤颤巍巍地将伏地痛哭的长子抱在怀中,“永哥儿,你可回来了,可回来了……”母子相对哭泣,“这下好了,我死也能瞑目了……”

“娘亲日日礼佛,就连神仙都说您能长命百岁呢,”江流挤进来,笑着插科打诨道,“再说了,兄长一回来您就说要去见爹爹,这不是要把兄长扫地出门嘛?”

母亲气恼地拍打江流的肩膀,江流故意不躲,夸张地叫出声来。院中发出阵阵笑声,将沉重的愁绪散去大半。

母亲抚摸着江永的双颊看了又看,待泪水流尽,又催促儿子道,“快,永哥儿,去拜拜你的父亲。”

江永叩首应下,被闻讯赶来的左邻右舍与远近亲友簇拥着走进正厅,向父亲的遗像献上三炷香,恭敬地一拜三叩。他有太多的话想同父亲说,父亲虽然再不能听见,却是他支撑到现在的力量之源。奈何无数陌生的声音在厅堂内外纷然响起,他只得走到院中,拱手应付那些叫不出名姓的亲朋好友。

“永哥儿,你怎么头发都白了?”一声怪叫盖过旁人的寒暄,径直向江永刺来。他循声望去,见一位五短身材的老女人正在不远处盯着自己看,她的眼白出奇丰富,将黑色的眼珠裹在眼眶中央,两幅薄唇上下开阖,声音尖利刺耳,“你做了大官,挣了大钱,出门都坐八人大轿,还娶了三房姨太太——其中一个还是东瀛人,哪里还有要发愁的事情?”

“我没有。”

“呦,你还能瞒得了我?”那人眼睛一翻,“前些天你往家寄了个好大的箱子,我都看到了,你还想抵赖不成?像你们这样的官我可见多了,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注1)”

“钱”字还未从那人嘴中喷出,江永已甩袖而去。

注1:“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一句及本章最后的场景参考鲁迅《故乡》。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乡音无改(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