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112章 天下素缟(七)

何处问长安 第112章 天下素缟(七)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21 13:11:14 来源:文学城

大战旷日持久,宣景双方都逐渐显露疲软之态。周瑞与江永相会于济宁,得受天子诏书,正式接任山东巡抚。他领命继续北伐,矢志克复齐鲁全境。江永随即南返,亲自坐镇扬州,一面调遣兵将,展开淮西全线反攻,一面分派监军,确保东面有序班师。侥幸的是,由于北朝皇帝突然“驾崩”,权力格局变动剧烈,前线将帅中,大有受家族牵累而自顾不暇者。景军士气迅速低落,在与宣军的接战中一溃再溃。待他们全线撤出宣境,京师始闻天子丧讯。皇太子以下即刻改换孝服,在宫中设立灵座,朝夕哭奠。文武百官亦身着素服,朝夕哭临于思善门外。

依循祖制,自成服之日起,皇子、公主须斩衰服孝三年,服内停辍一切音乐、嫁娶。官员闻丧后,除前三日朝夕哭谒思善门外,更当严守禁令,只在官署过夜,不得饮酒食肉。从第四日起,改穿衰服,连续七朝前往思善门外祭拜。在此期间,如需入朝或在衙视事,官员要用白布包裹纱帽,去双翅,改用垂带,着素服、腰绖、麻鞋。二十七日后除服,换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至第二十七月变服如常。凡受封诰的命妇,自闻丧后第四日起入西华门哭临三日,一皆身着素服,至二十七日乃除。

大丧期间,国中音乐、祭祀皆停百日,婚嫁则官停百日,普通军民停罢一月。京中百姓,不论军民男女,俱为天子举哀二十七日,京外则丧期减半,其余仪制一如京师。短短数日之内,天下缟素,宣、景两朝各成风寒雪下之世界。尘世种种纷争,一时烟消火灭,硕大白布之下,大江南北短暂进入了休眠。

隆武帝的梓宫奉安于思善门西北的仁智殿内。五日之后,太子林世焱遣官告天地宗社,正式升座继位,并以明年正月初一日为延兴元年,颁诏大赦天下。

九月壬辰,新帝从礼部及文武群臣之议,尊谥大行皇帝“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庙号绍宗。

大宣三百年礼乐仪轨,至隆武朝,已然如泉赴壑,折转起伏自有定数。自宫城晏驾,礼部有大行皇帝丧礼、尊谥、梓宫发引至祔享仪注之进奏,内府有梓宫、升舆、册宝、旌帛之营造,太常知所祭祀,禁军知所监护,其余宗室勋戚、文武百官,亦皆各守其位,各尽其职。然正当天子升遐、远近哀慕之际,身为君父嗣子、大宣新帝的林世焱却似哀毁成痴,对于大臣所请题奏,内阁所拟诏书,执事所陈仪礼,一如提线傀儡,照单全收。即需特出宸断,世焱只问“可曾问过江先生?”若江永谒陵未归,便又问“可曾与钱阁老议过?”如是三番,众人渐知新天子秉性,遂不再以庶务烦扰上听。他们心照不宣,携手搭起华丽的戏台,然而当戏中主角粉墨登场,却不管他如何施展——总归是单形只影,无碍于声歌遍地,管弦满堂。

便是离开舞台中央,也无甚妨碍。

大行皇帝的梓宫定于十一月十五冬至日落葬。发引前三日,百官斋戒。林世焱被内侍导引至大行皇帝的神主牌位前,向父皇告以落葬之期。一篇痛侧情辞,全由翰林捉刀,至于派遣官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以及发引前一日,遣官以酒果肴馔香烛祝文祭五龙桥、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正阳门并所过河桥、京都应祀神祇及灵驾经过处的应祀神祠,皆由太常服其劳,奉天承运者大可不必过问。

发引前夜,设辞奠仪。林世焱在赞礼的引导下四拜而兴,哀止礼毕后便悄然脱下孝服,和贴身内官赵单、赵双混溶进深重的夜色。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官及提督执事者已将载运大行皇帝梓宫的大升舆安置在午门内,唯当拿白纱灯凑近了细瞧,坐在赵双肩上的世焱才看清舆盖的涂金圆顶。他往下看,织结五采的断锦竹格四面披覆,四枚金龙首衔璧垂五彩折羽流苏立在顶角。舆盖之下,回设龙锦纹幄幔承尘,立柱间则夹以青障,左刻青龙,右刻白虎,前后各有朱扉,专为梓宫陛降时启闭而设。朱扉外挂黄缘,一张帘上绣着朱雀,另一张上绣着玄武。朱雀、玄武之下,经纬交错、粗细长短不一、为一百二十八名执事准备的、密密麻麻的木杠从方床的底座伸出,宛如许多条被烟熏火焚的枯臂,固执地想攀住阳世最后一块热土……一股寒意袭上林世焱的后背,他记得父皇弥留之际,自己躲在长姐和江元辅的身后害怕地发抖。床头的三人掌心交握,在胳臂间的空隙处,父皇向他投来最后一瞥——带着担忧,失望,还有……恨。

父皇在恨祖宗的基业、自己毕生的心血所托非人,他几乎已经确定,这个逆子会毁掉半壁江山。

父皇不会走远。林世焱沮丧地想,父皇会经常回到他的梦中,如骨附蛆,如影随形,到死都不会放过他。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在天之灵(注41)?”林世焱从脑中刮出几句典章旧辞,故作高深道,“既死,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何需衮衣绣裳而黄肠题凑,徒为劳民伤财也(注42)。”

两个小太监本在窃窃争论“一百二十八人该怎么抬舆”,闻此陡然收声,继而交口赞颂起皇爷的高瞻远瞩来。

事实上,林世焱并不清楚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国葬意味着什么,更不在意为了充盈国力强盛时挖出的仪轨深壑,内外宫府烦费了多少周章,文武百官耗竭了多少心力。他很少去想一月之后或十里之外的事情,认为就算彼时彼地有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注43),也不会卷到今日享四海九州之奉的自己身上。

他就是这样浑浑噩噩地朝前跑。

明日灵驾进发,所用仪仗一应陈列于午门至洪武门外。隆武帝一生劬劳,憾未毕克复中原之功,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灵驾发引时用御驾亲征的武陈卤簿,以示其北伐壮志未平,而大宣武德犹在。林世焱亲自打了纱灯去看:先是几十对分别写有“捷”、“赏”、“戮”、“威”、“敢”、“勇”、“释”字的棋牌枪,中插乐器大、小铜角各六枝,随后便是矛、戈、弓矢、铁杖、铁简、竹节钢鞭、剑、戭、刀、钺、戟、斧……狭长的宫道里寒风呼啸,刀影森森,世焱只觉身陷战阵之中,有人马厮杀与兵器交击的声音充斥耳腔。他发足狂奔,掌下的白纱灯也随他恐惧地颤抖。跑至中途,忽而扔了灯柄,朝身后大发脾气,“赵单,你背我回去!”

赵单身材矮胖,他背起世焱,像只驮起石碑的老龟。他龇着牙,咧着嘴,面色因过分用力而涨得通红,却仍被背上的主君狠砸双肩,喝骂他“怎么不跑快些”。赵双为世焱牵紧披风,亦步亦趋地跟在二人身侧。武陈卤簿刀戟挺立,默然目送着大宣最后一位君王仓皇逃窜。

他就是这样浑浑噩噩地朝后跑。

十一月十五日清晨,梓宫发引。

攒结的阴云笼罩在南京上空,不远处的皇宫里,嗣皇帝将大行皇帝梓宫亲送至午门,设遣奠仪,痛哭尽哀后便在内侍导引下匆匆返宫。梓宫升大升舆,由一百二十八名执事并数千扈卫军官舁送出端门后稍驻。护丧大臣、驸马都尉江颢手捧神帛拜谒太庙,代大行皇帝朝见二祖列宗。行毕五拜三叩之礼,复原路走出太庙,将神帛授予礼官,重新安置在神帛舆中。太常寺官跪奏灵驾进发,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再次启行,自承天门、洪武门缓缓走出宫城。

寒风卷过空旷的街道,路旁施帷搭棚,设席张筵,乃诸王以下及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以次设祭。无数百姓麇集道边,全都身穿素服,翘首望着灵驾发来的方向——迁延多日,浮浅的震惊与哀痛俱已消退,兴奋与好奇悄然在心头萌发:弘光帝驾崩时,景军刚刚撤出长江。京城内外处处丘墟,就连丧事也治理得兵荒马乱。除此之外,自本朝太(河蟹)祖龙驭上宾,燕王靖难夺位后北迁都城,南京已有三百年无见此国丧之盛世——在三国纷争的乱世中寿终正寝,而朝廷尚有大操大办之力,于隆武帝和南朝子民而言,又何尝不称侥幸?他们从未见过整整千名甲兵持刀开道,眸中犹带冲锋陷阵后的凛冽杀气。兵锋所过之处,众声戛然止息。武陈卤簿紧随而来,五柄油罗华盖之后,耸立如林的刀、钺、矛、枪擦过低垂的铅云,仪仗中的乐器设而不作,唯有繁密的马蹄在青石砖上踏出清脆的响声。奉载谥册谥宝、魂帛、神主的谥册宝舆、神帛舆、神亭依次走过,一幅嵌于上下木雕云龙纹木牌间、在黄色素缎上用金粉大书“大行皇帝梓宫”的铭旌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护丧的驸马都尉江颢守在铭旌之侧,眼眶红肿,面容哀戚,被路旁不少人认出,无一不震惊于他竟哀毁骨立至斯。在江颢身上,一位天下至尊的崩殂转化为一位可敬长辈的逝去,遥远的,程式的,都变成鲜活的,怀念的,直到这时,人们才真正感同身受,从心底流露出些许悲伤来。

不多时,安放大行皇帝梓宫的升舆宛若一庞然山丘,在一百二十八名校尉的抬送、数千名兵官的簇拥下,巍巍压地而来。贵贱分明,高卑互现,百姓纷纷下跪举哀。他们的头顶踩着整齐的军步,在几道木杠的磨挤与粗重的喘息里,灵驾的挪动几无可见。跪得久了,沉重的敬畏与忠诚渐变得难以忍受,扈从兵官的怒视仿若无形的大手,再次将他们按伏进舆盖笼罩的阴影中……他们埋首于晦暗压抑的冰寒大地,却用单薄的肩背扛起了大宣三百年江山——曾于盛世而为蝼蚁,曾于乱世而为草芥,牛马辛劳一生,俯仰皆由人命。一直到灵柩及随行的宗室勋戚驶离视线,百姓方敢抬头起身。他们看见行于百官之首的江永,容貌清癯,身姿如鹤,依旧是江南风雨乱世中唯一的定海神针。

江永一身丧服骑于马上,望着前方与十年前如出一辙的大升舆,神思渐有恍惚。初与新梓相见时,正逢弘光帝林又汲的丧期。一班文武大臣,堆银彻玉般拥在南京城外迎候嗣帝,唯恐错失从龙之功。及至唐王车驾抵达,宗室勋戚趋前接受慰劳,江永匍匐于满地白雪之中,未料到仅凭赣州城头的遥遥一望,林新梓已经认出了他。

新梓双手扶起江永,大庭广众之下未多言语,只赠他一枝白梅,“郊外梅花开得甚好,采来一枝,想着江先生会喜欢。”

十年后的江永抬手去嗅,衰老枯瘦的指间,似乎仍残留着那缕疏淡的清香。

隆武帝其人,刚毅果敢,英密精明,一生轰轰烈烈。他由来爱的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至于那枝凌寒抱雪的白梅,分明专为江永攀折……

正游思间,风平浪静的队列中,陡然惊起一层波涛。锦衣卫匆忙赶去,处理着,弥补着,安抚着,压抑着,气氛很快复归于严肃庄敬。一名锦衣百户拍马上前,在落后江永半个身位处低声禀告,“适才钱阁老从马背摔下,抬到路边时已经没气了。”

“先派几人将钱阁老送回府上,待我从山陵返回,再处理后续事宜。”

“是。”

送殡的队列继续进发,与远处的钟山相对沉默。惨黯的云布间,洒下隆武九年的第一场大雪(注45)。

注41:借鉴自汉代王充《论衡·论死篇》。

注42:借鉴自《列子·杨朱》。

注43:引自《尚书·虞夏书·尧典》。

注44:国葬所用礼仪,参考自《明史》、《大明会典》、朝鲜《正祖国葬都监仪轨》、清代徐乾学《读礼通考》、今人孟凡人《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有所调整和改动。(考据不易,写作更难,作者真不是在水字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2章 天下素缟(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