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104章 风雨西楼(三)

何处问长安 第104章 风雨西楼(三)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16 14:51:13 来源:文学城

大顺定都长安,以原宣朝秦王府为宫殿,后虽经几番修饬增建,然而内忧外患交相倚伏,终究没能描出九天阊阖的气度。江颢一袭朝服立于丹凤门外,耳听日鼓三严,由手捧黄袱裹匣的捧表笺官引入太极西门,至殿前丹墀西俟立。江颢神情肃穆,无暇打量身侧的文武百官人数、服饰、神情几何,唯觉满场寂静,恰与内心的郁结相合。

不多时,身着冕服的顺帝李鼎御舆而出,忽而大乐鼓吹振作,在繁琐的升座、止乐、卷帘、鸣鞭、报时之后,礼官将宣使及其从官接引至御前。北方冬季严寒,簧片又脆又硬,一章上清歌,江颢只听见笙管的尖啸——尖啸跃起,他便拜,乐止,李鼎移步上香,命两方捧表官交换国书,则再次西向跪受。江颢起身,置顺朝国书于案。笙乐又起,百官齐拜,江颢的目光若无其事地扫过跪在文官首列的皮弁服,恰见李亨微昂头颅,与他四目相对。

尖涩的笙篁仿佛当真吹出了鸣金之音,穷途末路之人贪婪地享受着片刻的喘息。

李鼎起身,在乐声中离开太极殿。引班导宣使、从官出殿西门,由宜秋门行至两仪殿。内侍再将江颢一行接引入殿中,拜见已更换常服的大顺皇帝。

李鼎着赤黄龙袍,戴折上巾,端居于两仪殿正中的金漆雕龙宝座之上。江颢等人入殿时,地平前方的四座香炉正袅袅喷着青烟,隐去顺帝嘴角的冷笑与眸中的刀光。

“江副使,昨夜草堂寺之行尚可?”

江颢没想到李鼎会直接发问。他只听脑中“嗡”的一响,随即迅速平复内心的惊惶,躬身答道,“回陛下,臣素闻草堂烟雾乃关中奇景,昨夜与太子殿下乘兴往观,果真见其空蒙缥缈,如梦似幻,令人叹为观止。”

“既至草堂寺,可有参观远近闻名的舍利塔?”

“鸠摩罗什乃千古高僧,舍利安葬之处,必当虔心瞻仰,”江颢见李鼎没有继续追究他与太子的私相授受,心下稍安,“相传罗什圆寂前,尝言若所传佛法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其后果真如此。我朝皇帝致书陛下,亦存此不渝之诚意。今盟约既立,所贵久通欢好,庶保万世。如能子孙共守,传之无穷,则国仇何忧不报,鞑虏何愁不灭?恳请陛下明察。”

年纪不大,口气倒不小。李鼎轻哼一声,“自古无不亡之国,岂有传于无穷之盟约?今萨景肆用兴师,干纪乱常,故有两国协心诛吊之事。来日边陲平定,朕未妨不联合胡虏,再讨南朝重敛戕民之罪!”

听其毫不粉饰的自白,江颢只能强作镇定,“萨人窃居神州,偷取天位,渺渺大宣十三帝陵,吾皇每恨不能亲谒。贵朝昭陵抔土,讵容置而不问哉?”

昭陵乃顺太(河蟹)祖李翊的陵寝。昔日萨军买通内应攻陷潼关,李翊仓皇出逃,最终惨死于乡民之手。李鼎清楚江颢是在提醒他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却愈发厌恶起少年人的自作聪明来,“此一时彼一时也。三国之时东吴背盟,大败刘备于秭归。其后昭烈帝驾崩,诸葛武侯秉政,不还是复通东吴,共抗曹军?”他把话题拨回问话者身上,“尔父与萨人两次议和,口血未干即兵戎相见。时局莫测如此,尔果以盟为有益乎?”

“萨人背盟,大宣伐之,此结信之义也。我朝立国三百年,从无违誓毁约之行,然于倒戈之盟友,亦无纵容姑息之理,”江颢声音微扬,“诚如蜀将邓芝所言,如灭景之后,陛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大殿瞬间陷入可怕的沉静。有细碎的风声漏进朱门,在无形的弓弩上弹起不详的弦音。

“哈哈哈,这才是实话!”李鼎掷下一连串大笑,非喜非怒,却声声携刀带刃。他用手点着江颢,旁若无人地问向香几旁的李亨,“太子,你听到了吗?两国之约尚不可久,尔等金兰之契又效用几时?”

李亨沉默不语,俯身遮去苍白的面色。

赵瞻将逐字检查过的国书放回木匣,用黄袱妥善包裹好时,正听江颢说完夜访草堂寺的来龙去脉。他咽下那句“使臣之义,受命不受辞。誓约既立,便无需计较言语得失”,反问道,“单车之使,怎救得异乡覆巢之卵?”

“螟蛉之子,又何受蜾蠃牵连之祸?何况李默不过一垂髫小儿,待我携至江南、改换江姓,便与顺朝李氏再无瓜葛。”

“以养子承嗣者眼前便有一位,殷鉴不远,他未必会斩草留根。”

“先前我也有此顾虑,然见今日奏对情形,顺帝虽百般刁难,却未否认结义之事。想来人非草木,终有慈幼之情,”江颢分析道,“大顺境内,凡收留李默者,必视为太子一党,追索敲扑,岂能辟易。若养在掖庭,稚子娇弱,必有饥寒性命之忧——与其如此,不妨默许他随我离开,既保得帝王圣明,也图个长者心安。”

一想到是在谈论李亨的身后之事,江颢不由眼眶发热。他趴在桌上,恹恹道,“稚子南行,也许只作数日淹留。待太子殿下化险为夷,自会接回李默,长享父子天伦。”

“自顾且不暇,倒有闲情替外人担忧,”赵瞻轻嗤一声,“你只觉李亨抛闪骨肉实堪悲怜,却不想将敌国皇孙带回江府,尔父可会受君王朝臣之猜忌?使李亨有不测之祸,周洛掌西北之权,其人器量褊狭,一旦虑及此事,则两国攻守同盟,果能毫无芥蒂哉?”

赵瞻两问,恰是江颢头脑冷静后最为忧惧之事。虽然马淳在旁直言“顺朝用心不诚,来日败盟必矣。今之结好,不过邀其共伐萨虏,并勿趁机入掠而已”,他仍感到心情沉重,无法释怀。良久,方咬牙说道,“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注7),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殿下所托,”江颢起身,郑重其事地说道,“如若累及亲友,颢愿携子避居四明山中。坐止高荫,步止荜门(注8),日止读书,足尽余生。”

赵瞻气极反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马淳则更为实际,“出城那日百官送行,众目睽睽之下,江编修打算如何将李默偷渡出境?”

“李亨处境虽危,到底还是太子。护卫、车马、国礼等一应事物,他尚有安排的余地,”重伤初愈的赵哲靠着禅椅,悠悠叹道,“至于安排得妥当与否,只能听天由命了。”

正说话间,鸿胪寺外腾起一阵喧嚣。一名年轻内侍闯进房间,在暴射的刀光中陡然停下脚步。他张皇打量一下四周,又怯生生退了出去。

“适才宫中传旨,言城中有人密谋结党、隐图篡逆,朝廷问询后正全力缉拿。为防误伤宣使,命我等即刻整理行装,赶在日落前离开长安,”江颢拉着匆匆赶来的李亨走进内室,挥手让宣朝侍卫关上房门,“殿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变非常,每出意料之外。与贤弟相交幸甚,憾无余晷,届时恐难相送,”房门被悍然推开之前,李亨将一封书信迅速塞进江颢袖中,强笑道,“倏忽言别,眷慨良深。待日后重逢,再与弟把酒言欢。”

江颢不知顺帝刚得到高启擅调大军开赴京师的误报,但他看见李亨额上汗流如瀑,便明白李鼎不会再让他们有重逢之日了。他反握住李亨的手,嘴角颤抖着,大脑一片空白。

“家父、家母皆是极好之人,兄来金陵,衣食可无忧矣,”他的声音沙哑,如同被砂砾磨过一般,“唯是舍妹性格娇傲,处处要强,好在只欺负在下,待旁人却最是心软善良。至于宣帝那边,有平阳公主在,风雨雷霆不相侵,兄亦无需多虑。”

李亨何尝不清楚他的暗示,“有贤弟在,愚兄大可安心。”

李亨狠心挣开江颢的手,在侍卫的监视下大步向外走去。他投进斜阳的余晖中,在江颢的眼前,渐渐溶化成一粒灰影。

“周洛不知听到什么风声,自下午被陛下召见,一直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不必管他,”李亨摆手道,“可曾见到陈知远?”

“臣已将殿下的话带给陈将军,彼以兹事体大,未敢应允,”太子洗马张化鹏将桌上的茶水一吸而尽,快步走到城防图前,“不过念殿下往日提携之恩,陈将军许臣将十数名亲卫留在太和门内。若事情进展顺利,他们可充为内应,助殿下伸冤雪耻,脱有不测……”

“那些亲卫便是俘虏,为他作晋升之敲门砖,”李亨冷笑一声,“长安风水当真养人,昔日憨厚朴拙的农家子,也能长出这机关算尽的玲珑心。”

“若非如此,又怎么在禁军中立足呢?人心似水,总是靠不住的,”张化鹏飞快叹了口气,耳闻窗外脚步声急,“小五回来了,且看他如何说。”

汤小五本是太子府中仆役,近来才被李亨收为亲随。因为面生,正适合派去联络手握重兵的将领——太子的势力日削月割,前所效忠者不是流放边域,便是解甲归田,而京师的驻兵尽数卷入李鼎、周洛、孙立言的明争暗斗之中,能争取的人更是寥寥。李亨心知临阵寻求支援的希望甚是渺茫,可看着小五一脸沮丧地走来,还是不死心地问道,“如何?”

“小的拜访了殿下交代的左骁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和右领军卫将军,他们听我说完来意,当即就表示拒绝。好在三人顾念旧情,都答应不向陛下告发,”汤小五哈腰答道,“其中右武卫高将军让小的转告殿下,事情还没有坏到不能挽回的地步。殿下有仁有义,他一贯省得的,虽和陛下闹了些大误会,可父子间哪有隔夜仇呢。明日进宫面圣,他一定向陛下为您说情。”

右武卫将军高盛乃高皇后与临朐伯高启的族弟,他都选择作壁上观,别的将领就更无从指望。“只怕某人根本不等我到明日!”李亨低吼道,“靠山山倒,无如自立。李光,我们手上还有多少人马?”

太子亲随抱剑行礼,“回殿下,府中亲兵、护院、仆从拢共五百零九人,真可持枪冲杀者不满三百,其余则虚张声势耳。”

“挑五十人留下看守王府,若有不测,则护送太子妃与世子前往梁国公府避难。往后之事,只看老天见不见怜了。”

“父王,我不要留在家中,我要同您一道上阵!”房门被突然推开,一位眉目清秀的少年走了进来。太子妃张心踉跄跟在他的身后,乌髻半松,满脸泪痕,哪里还有往日的端庄仪态,“献儿,你不能这样,难道你不要命了吗?”她扑到李亨脚下,凄凄哀求道,“殿下,虎毒不食子。献儿还小,帮不上什么忙的!求殿下网开一面,莫要带他谋反!”

李亨并不理她,“献儿,你知我去做甚?”

“不就是造反吗?皇祖听信谗言,任由周洛小人谋害父王。咱们无处申诉,不起兵强谏,还要像秦扶苏那般等死不成?”

李亨百感交集地望向十五岁的长子,那样鲜活的生命,还没见过天之高远,水之深湛,就要陪自己走上一条不归之路。他叹出一口浊气,故作嘲谑道,“小小年纪,一套枪法都没练熟,上战场能做什么?”

李献明白爹爹这是答应了,咧嘴笑道,“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注9)。当初戾太子称兵拒命,史皇孙不也与我年岁相仿?不能十步杀一人,跟在父王身边,尚可杀贼挡枪,”他弯腰去扶母亲,“只可惜史皇孙留子宣帝,我却还没娶妻生子。等将来天道昭彰,善恶报应,那顶天子冕冠就让给小默儿戴吧。”

亲子遗言,岂为母亲所忍闻。张心猛地甩开李献的双手,再次跪到李亨面前,“千错万错皆是臣妾的错,求殿下念往日夫妻情分,留下咱们这唯一的骨肉吧,” 她紧攥着李亨的衣袖,声嘶力竭地哭道,“眼下衅事未举,一切尚有转圜之机。殿下贬损车服,入宫谢罪,未尝不得陛下宽恕。便是皇天不佑,太子府香火不绝,总归能寄希望于将来……”

“孩儿可没听说扶苏引颈就戮,他的儿女就活下来了。”

李亨拍了拍长子的肩膀,目光转回城防图,向众人部署道,“张洗马和小五拿着孤的赦书前往官狱,释放死刑以下全部囚犯。李光与世子领二百精兵攻打武库,抢出的兵器一半派发手下,一半交予洗马。之后两支军队汇合,先前往太和门,若见门开,直接冲杀便是。若见门闭,则立刻转去延明门,支援孤的兵马!”

李献带头表示赞同,“是,父王!”

“不,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是诛灭九族的——”

“来人,送太子妃回房。没有孤的命令,谁也不许放她出门!”

领命的众人各去忙碌,将原本的立足之地让给沉沉黑夜。烛火微暗,炭盆冰凉,当真有了筵席将散的实感。嵌在门框中的李亨黯然转身,向伏地痛哭的妻子投以最后一瞥,“既做了雍纠之妻(注10)、栾盈之母(注11),这不正是你想看到的吗?”

注7:引自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注8:借鉴自陶渊明《止酒》。

注9:引自李白《上李邕》。

注10:典出《左传·桓公十五年》。郑大夫祭仲专权跋扈,郑厉公欲藉祭仲女婿雍纠将之除去。雍纠之妻雍姬得悉后十分为难,求教于母亲。其母晓以“人尽夫也,父一而已”之义,雍姬便舍夫妇之情而向父亲告密,造成雍纠冤死,郑厉公出奔。

注11: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国下卿栾盈的母亲与总管家州宾私通,州宾几乎侵吞栾家全部家产。为防栾盈追究,其母诬告栾盈作乱。栾盈因此被赶出都城,被迫出逃楚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4章 风雨西楼(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