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翰林图画院二三事 >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天宁节庆

翰林图画院二三事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天宁节庆

作者:踏泉歌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03 11:32:16 来源:文学城

霜降: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侯蛰虫咸俯

天宁节庆前,图画院放假3天,崔白他们也都领了牌子各自出宫去了。因是官家生辰,大家都早早准备了画作以作生辰礼,据说王黼送官家的生辰礼是一个豪华精致的宝石梅花盆景,金子铸造的花盆,盆壁上錾刻的万字地纹和“寿”字,梅花瓣所用红宝石达200多粒,与碧绿的翡翠叶相称托,与金盆辉映,加以湖石和花卉小景,堪称永不凋零的金枝玉叶。

知命啥也没画,耍了个小聪明,给官家送了一桶结结实实的姜。那姜是她特意去郊外农户那里转悠好半天精挑细选买下的,挑那大块的看起来像层层叠叠的小山形状的,放在桶里,最上面压了一张好看的书笺,上书:“一统江山”。老祖宗不是喜欢谐音梗吗?“一桶姜山”谐音“一统江山”,徽宗对燕云十六州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之前有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流言,搞得官家一直风评不太好,这样投其所好,应该算是个还不错的生辰礼吧?

后来听翠萼讲起来,她才知道她的投机取巧有多寒酸。一个新晋的臣子给官家献了一块太湖石,超级巨大,造型神奇,这个人叫朱勔,还专门造了一艘巨舰将石头运进了京城。官家一见果然大喜,但是赏赐给每一个装卸工就有一只金碗,无论其他,并且封这块石头为“盘古侯”。知命嗑瓜子的表情惊了又惊,直叹装卸工还招不招聘了?现在去应聘还来不来得及?

据说,这是蔡京在杭州结交的一个朋友,当初他身为一个朝廷大员,还真就没把一个南方土著放在眼里。可是稍微接触之后,连蔡京这样的人物也立即服了。知命隐隐想着,这个人貌似也是北宋末期六贼之一。

一早王宗尧就派了人捎口信过来,之前答应她去看缂丝,今天带她去。早早的从祝圣法会里找个由头脱身,王宗尧带了知命看完缂丝偷溜出了宫。

宋灭后蜀得织锦工二百多人,掳掠回京,安置在绫锦院工作。后来,宋太祖不断吸收江浙、川蜀、湖州织锦工匠,队伍日渐壮大,形成了汴绣,又称为官绣、宫廷绣。汴绣融会各派之长,水平登峰造极。崇宁四年,在宋徽宗的大力倡导下,文绣院正式成立,为刺绣专业的高等学院,类似今日职业技术学院。

出了文绣院,知命一脸满足的回味着刚才那些丝丝绕绕各种金线、银线,绣娘们柔软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有条不紊的场面,心里感叹穿越来还是值回票价的。以梭代笔,以丝作画,根据图案,变一色就要换一梭,织就的图案看起来就像刀刻一样。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16道工序,错了一步就要重新来,不能修改。即便是熟练的缂丝绣娘一天只能织几厘米。一寸缂丝一寸金不是吹的。

知命歪了头打量着王宗尧简单回忆了一下,自从认识他,好像他穿的衣服都没有重样过,今天的衣服上也有缂丝的图案花纹,啧啧,真是好看!知命忍不住用手摸了摸那触感光滑、编织细腻的图案。宋代官员薪金由料钱(即基本工资)、餐钱(即生活补贴)、衣赐(其他福利待遇,如凌、绢、罗、锦等)组成。这么昂贵的布料,官家肯定不会赏赐给他的,就得靠富二代自己买,王宗尧这个家伙是得家里多富有,才能应有尽有的穿!

“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王宗尧没有动,停下脚步任由知命摸着袖口和胳膊,他大概也想不到知命一边摸着他好看的袖子,一边嫌弃他奢侈浪费。

正在认真的摸着那锦绣丝滑的面料,耳听得不远处一阵喧闹,有大队人马过来了,前面有士兵鸣锣开道,中间一驾颇为豪华的马车被数十名重甲士兵簇拥着往前行进。

“那是谁的马车?是不是比你爹出行还要威风上许多?”知命促狭的看着王宗尧。

王宗尧环抱着胳膊于胸前:“你连蔡相都不认识?”

“蔡京?那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蔡京?”知命不敢说出口来。

暗想这个在大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搅个不宁的人物就在那帘子里,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从崇宁元年到宣和六年,这二十五年间,宋徽宗几乎都用蔡京为相,期间虽说四起四落,但那也不过是宋徽宗借官怨民怨之机打压他罢了。宋徽宗早已习惯蔡京帮他处理政务充盈国库,他也许认为国库充盈了,国家就强盛了,人民就安居乐业了,他就可以不用操心国事,可以安心搞他的书画艺术,可以逛他的风月场所了。

想到这里,知命心里涌起一股淡淡的哀愁。她看着王宗尧的脸,想着北宋覆灭之后,这样好看的一张脸会何去何从?可惜她学过的通史部分知识早就忘的差不多了,记不得王黼和他家眷的结局是什么?

“都虞侯大人。”知命正想的认真,冷不防一个炸雷一样的浑厚男中音似是从半空落了下来。知命吓了一大跳,松了袖子捂住耳朵。王宗尧摸了摸她头发,以示安慰。“有时候都不知道你这人是胆子大还是胆子小?”

一队行伍走在近前,为首的那个“炸雷”作揖给王宗尧。王宗尧笑了笑,抱拳:厢使大人、防隅官大人,二位别来无恙!

原来是火隅队带着潜火兵按例巡查,知命放眼望过去,一队人马装备齐整,是正规军。她想起来之前画像赞那回事,他们是认识的,就识相的往后退了退,给了王宗尧眼神,示意去后面铺子里逛,王宗尧会意点了点头应允,继续笑着寒暄应酬。

潜火队就是现代的消防员,厢使是宋代开封等地负责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员。当时,开封一带火禁甚严,官府规定“将夜分必灭烛”,即到了半夜就要灭掉一切烛火,防止因人们熟睡而发生火灾。如有人家要在后半夜烧化纸钱。必须事先告知当地厢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火隅队主要任务是夜间巡逻,敦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消除火灾隐患。为了及时发现火警,官府还在地势高处建筑了望火楼,楼上昼夜有人值班瞭望,楼下有防隅官屋数间,屯驻防隅军百余人,专门负责救火。各种消防器具齐全,一旦有民宅失火,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全部出动,不劳百姓。

不到一刻钟,王宗尧和厢使、防隅官说完话,道了别就晃悠着过来找到她。

天宁节庆和平时很不一样,皇城正门宣德楼一直延伸向南这条长长的御街。本来是皇帝赵官家的专属通道。北宋前期平时就是菜市场。街道两旁植树种花,莲荷桃李,五颜六色,一到了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御街尽头的南熏门,正对着大内,夜晚将至,民间的猪肉贩子数以万计,从此经过入城,把大量的猪肉食品销往汴梁各大夜市,供应首都居民生活食用。只有十多个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居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无有乱行者,也没有插队现象。知命不爱逛铺子,站在门口看着一车车猪肉,偶有生猪群混杂其中,远远的成群结队从南熏门过来朱雀门这边,禁不住看的出神,好壮观的猪群!人多,消防自然就比平时警觉。怪不得消防对要来回的巡游。

上次带王宗尧去锡老头家喝羊汤,王宗尧带她去宜春院吃樱桃煎。今天王宗尧带她来看缂丝,她想着礼尚往来回请人家去吃点什么。汴梁美食多奇妙,她来了这么久都没有逛全,老字号小吃非常多:京都著名小吃有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薛家羊饭、梅花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羹、郑家油饼、王家奶酪、段家熝物、石逢巴子肉……

“你想吃什么?我请你呀!”

“也行,铁公鸡难得拔毛,去阊阖门。”

王宗尧吹了声口哨,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两个大高个跟了过来,对着王宗尧作揖:“主人,马车备好。”王宗尧拉了她钻进车里,两个大个子驾着平头车一路穿街走巷拐向西边去了阊阖门。

知命饿的前胸贴后背,她以为能就近吃口饭呢!结果人家没放过她这个大冤种,还专门开“豪车”过去吃,没等到地方她估计先饿死了吧?知命摸了摸自己的“瘪肚子”,忍不住吐槽:“王宗尧,一定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吃饭吗?”

王宗尧闭目养神的懒懒回应:“去了你就知道了。”

厨师张手美开了个小饭店,位置就在阊阖门外。张手美家很会做买卖,顾客络绎不绝,下了马车,站在小饭店门口,感受到供不应求、人满为患的场景,知命才理解为什么王宗尧宁可饿肚子也要来吃上一口。小二殷勤的引他们入包厢,麻利的擦桌子倒水伺候着。王宗尧这种VIP大概率是永远享受不到排队的乐趣了。王宗尧摇了扇子,对小二说:“这位头回来,你给介绍介绍。”

“好咧!得令王大官人。这位小官人,看着眉清目秀,耳圆如珠,明珠潮海、大富大贵之相啊!且听我给您分说。咱们家“浇店”按需供应,按照时令节日出售相应食品,全京城咱们独一份,专卖一种东西:元日正月初一,,卖元日脔(类似坛肉);人日(正月初七),卖六一菜;上元节(元宵节),卖油画明珠油饭(类似盖浇饭或炒饭);二月十五日(花朝节),卖涅盘兜(把主要食材加工成馅,以粉皮之类的包裹成士兵头盔状,蒸制而成,蘸醋食,比如鱼兜子);寒食节(清明节前二日),卖冬凌粥(类似桃花粥);四月初八(浴佛节,佛祖生日),卖指天馂馅(介于包子和馒头之间);重午(端午节),卖如意圆;伏日(农历六月,三伏天总称),卖绿荷包子;七夕(七月初七),卖摩睺罗饭;中元(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卖盂兰饼馅;中秋(八月十五),卖玩月羹(玩月即赏月,赏月之际,必食之);重阳节(九月初九),卖米锦糕……”小二的嘴像蹦豆子一样快,口齿伶俐招人喜欢;知命听得好玩又逗趣。这种现代的营销模式没想到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真是佩服。

“那我们今天吃什么?”

“您瞧好着吧!包管让您满意。”

不一会端上来羊头签,斫脍,还有几道知命叫不上来名字的小吃。知命啧啧舌,下意识的摸了一下荷包,这羊头签她也是头一次吃,之前听画院的人说过这道菜,甚是浪费,一个羊头,只剔留脸肉,用猪网油将羊头肉卷起来,热油炸成金黄,再捞出,便是羊头签,只是食材比较奢靡,一份羊头签需要2个羊头。肉贵钱疼,这顿饭知命吃的甚是仔细,恨不能一口肉好好嚼上几十下再咽。

王宗尧给知命递了茶水,

“你怎么这么馋?”

知命接过茶水咕咚咕咚喝了大半壶,反唇相讥道:“你不馋?你不馋能带我来这里?遏人欲而存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他们坐在临窗的街口,都说东京开肆三万家,这些数不清的店铺栉比鳞次,各有特色。普普通通的酒肆饭店里,均配有“茶饭量酒博士”,看人下菜碟儿,热闹非凡。

知命无意往外瞥,竟然看到上次在相国寺捞王宗尧家下水沟白米的那个和尚,真是梦幻联动。此刻他居然在——卖肉???知命指了指外面,示意王宗尧看过去。王宗尧淡然的解释说:“大相国的和尚卖肉一点儿不新鲜,有些没啥手艺的和尚,干脆联合起来经营猪肉生意,美其名曰“烧猪院”。带头的是慧明和尚,这货不好好念经专门研究烹饪做菜,尤其以做肉菜,色香味俱全,名动京城,现在他是开封妇孺皆知的美食大师,这不是什么新闻了。”

“左手阿弥陀佛,右手手起刀落,佩服。”

看着繁华如一梦的东京汴梁城,“我大美中国啊!”知命伸了个懒腰,感叹道。

坐在对面的王宗尧衔了一粒果子,用略显奇怪的眼神看着她。“你说什么?”

“没什么?我就是觉得“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国也”;孔子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不管你原来属于哪个部落氏族,只要遵循华夏之礼,就是华夏的一部分。是为“天下一家”。

王宗尧给她斟了一杯酒,郑重其事的举杯敬知命,“说说看?”

“你不会觉得我这番言论大不敬吧?”

“怎么会?这里只有你我和天地。”

她用筷子蘸了酒水,在桌面上画了大致的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宋、郑等被看成中国,而将中原以外的秦、楚、吴、越看成夷狄。到了秦朝占据中原、统一六国以后,秦又成了中国的代表,“谓中国人为秦人”。两汉据有中原,也是中国。到了三国时期,因为魏国据有中原,魏国也被看成中国;蜀国虽然声称继承汉室,但不被看成中国;吴国更被视为边鄙。吴、蜀都承认占据中原的魏国是“中国”,甚至有人视吴、蜀为夷虏。隋唐都占有中原,也被视为中国。五代十国,占据中原的梁、唐、晋、汉、周视为中国,而认为“四夷,十国,皆非中国”;后唐,后晋,后汉一个政权虽为少数民族沙陀人建立的政权,但由干他们占据中原,仍被视为中国,十国虽多为汉人建立的政权,但由于它们不在中原,也不被视为中国。继五代之后而起的我朝,占有中原,也被视为中国。可见,中国历史重要含义就是指中原地区。所以中原即中国的理念,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以‘中国’自居。”

“我继续?”知命看王宗尧饶有兴趣,不由得问。

“愿闻其详。”

“然中国这个词,不应该只是一个地区概念,还应该是一个文化概念。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赋予中国以文明之意,文化意义大于种族意义。不管原来属于哪个民族,只要遵循中原之礼就是中国华夏。按照南北地域或民族来区分贵贱尊卑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区分尊贵和卑贱的标准应该是文化和事功。不管你族属如何,只要“有公天下之心”即是“汉”。真正的君主应该,励精图治,鼓励农业,整顿吏政,厉行革新,完善财制。而不是像咱们这位官……她看着王宗尧亮晶晶的眼神,突然意识到自己话多,硬生生的急刹车把后面的话咽到了肚子里。

王宗尧看她从兴致勃勃到突然扭捏的坐回去。不知她为何突然停下,也不追问,换了个话题:“你怎么坐着也不老实?”

“前些天外出写生,累着了腰。现在还难受。”

王宗尧闻言,拿了扇子遮了笑脸。“来!官人来疼疼你就不难受了。”

“恶不恶心啊你?当心我阉了你。”知命瞪圆了眼睛,凶巴巴的做了手刀的样子。

王宗尧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

饭后,王宗尧果然没跟她客气,结完了帐,知命摸了摸憋了快一半的小兔子荷包,心疼的直叹气。一顿饭吃了知命好几两银子,真是败家啊!

王宗尧看了一眼那个荷包,接过去反复看了好几眼,问:“谁绣的?”

“怎么啦?”

“这么蹩脚的针脚难看死了。”把荷包顺进怀里,顺手在知命头上划拉了一下,出门前丢下这么一句话。

“要你管。”知命理了理被弄乱的头发,回怼道。“请你吃饭还要被你嫌弃,你快还给我。你都那么有钱了,还瞧得上我的荷包?……”

吃的太饱,俩人决定溜达回去,反正到了十二这天,他们都要在宫里看“春晚”。这几日就算是放假,晚上也要回宫复位。王宗尧现在是殿前司都虞侯,任务多,两人见面次数比之前在别苑时候少了很多。这段时间知命也没闲着,假借身体不好,隔三差五往别苑小住几天。时下画照盆孩儿、婴戏图卖得好,受杜孩儿启发,婴戏题材当真卖得好。宋人买卖行画有个排行榜:“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这婴戏题材甚受欢迎。一个孩子手指着水盆里自己的影子,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又好看又有多子多福的象征,比“连生贵子”这样的题材高级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